《白领》是一本由C.莱特·米尔斯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领》精选点评:
●小人物的杯具。一个月内看了两遍。体会到米尔斯的反思与关怀。
●周晓红教授的!但我就是看不进去
●米尔斯真是尖锐雄辩,看得很爽。所有吐槽小资白领的话米尔斯几十年前就说过啦!
●在现在这个新的社会里,销售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活动,它的范围没有限制,而技术和手段的选择更是冷酷无情。
●白领阶层内部(比如前台和总监都是打工者),生存竞争都被放到了一边,如何维护体面是关键。维护体面方式就是消费。炫和晒的背后,是中产阶级本身对自身地位的焦虑、恐慌、不自信。 白领在乎别人的眼光,是因为受雇于别人,没有老中产阶级的独立自主。 作者预见科层制会成为精英操控白领的工具。科层制中权力是隐蔽的,不像奴隶主拿鞭子抽打奴隶逼迫其干活,而是从心理上操控白领,于是白领们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损失,还能自得其乐的生活。如今美国的权力从中产阶级向社会精英集中,侵蚀美国勇猛进取国家精神,这是导致特朗普一系列复兴美国制造业,稳定中产阶级的政策。
●中产阶级的动力核心在于“向上运动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却被无情的科层制的牢笼给关押在了铁笼之中。对于自耕农与小企业主来讲,阻碍他们上升的社会性因素是自两战以来崛起的,具有市场分额和价格优势的大农场主与大企业。而对于白领而言,科层制和理性化组织则将他们彻底地固定在了牢笼的位置中。这一牢笼具有福柯的全景仰视主义监狱的特点——对支配者状况的无知。这种科层组织也将诸如律师医生教授和小商业组织纳入其庞大的组织之中。但是在组织内的人却依然带有这种向上的欲望。这种欲望通常与中产阶级的成功学,大学文凭,工作地区和单位紧密联系。这种欲望也让他们拒斥加入工会组织。而这种欲望也让其成为了机会主义者。总而言之,美国新中产阶级是一个具有权力欲的内在性的主体。不过这个内在性的主体尚未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后现代性的社会之中。
●未细看
●#中产阶级门槛的低估与白领门槛的高估:美国的昨日我朝的今天#一二章:美国旧新中产阶级缘起、介绍及发展意思不大:农场主等有产的中产阶级,表面因南北战争工业兴起大萧条衰落,实质是生产集中化组织崛起不可逆地被白领/薪金雇员等无产权者代替;三章:失去生产资料成为产品的附属导致白领劳动异化(工作是为获不工作的自由)以及自我异化,科层制引出白领派生权利和组织官僚化,一个被大众传播、地位恐慌、支付能力所焦虑且缺乏精神的伪中产阶级,蔓延着浓厚个人失败和悲剧情节;四章:新中产阶级(众多中间状态的职业集团)是资产阶级,也是一种特殊的无产阶级(财产状况趋向普通工人),客观现实和心理阶级并不一致,骑墙的地位决定了骑墙的诉求(工团主义和后卫政治),作为一个不成熟的利益集团随时待售使人生悲剧般横亘在巨大的操纵和冷漠间。
●多数重要部分在给马克思的“异化”学说和小资产阶理论做注脚,但“白领”独特的论述加强了社会学色彩。
●看到白领交换中产消费只是在假装那章时我正要去进行一次假模假式的中产度假。
《白领》读后感(一):最喜欢的一本书~!~
总是觉得中国的80后和美国的50后极其貌似,无论是成长背景还是文化水平。整个的感觉就是透彻的而同时又适时的,其实给我们的应该是更多的感受与内省。毕竟,这是人家走过的路,也是我们正在走的
《白领》读后感(二):一个阶级的思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不属于资产阶级,也不肯承认自己是农民阶级,也不是蓝领阶级,那他们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社会结构地位是否符合本书的鉴定现实。
从另外一个角度,本书也是50年代作者从波西米亚人的角度看待布尔乔亚人的生活,同时也是一个时代文化战争的最高反思浪潮中的一本经典之作。
《白领》读后感(三):我只有一个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的各大城市,都在崛起一个又一个的CBD,无数的白领在淘宝上搜索各种名牌,结伴去香港购物,但是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的CBD吗?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在办公室里面吗?当我们建成一个又一个的“纽约”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支撑这些城市?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公平起见,我给个好评。
《白领》读后感(四):非常经典!
尽管成书于上世纪50年代,但是看起来丝毫不感觉过时,我而且翻译也还还可以。
作为“白领”大军中的一员,读来颇有共鸣,如:
“白领人士的不适有着深刻的根源:因为缺乏信仰体系,使得他们作为个体在道义上孤立无助,作为群体在政治上软弱无力。”
“在总经理们中,劳动的社会和技术分工切断了独立的创造精神的神经。”
等等。
总而言之,生产的异化和人类发展的单向化是当代制度中最大的恶魔。
《白领》读后感(五):对理想类型的出色运用
在中国,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正在缓缓浮现。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共有现象,了解美国的中产阶级在一个时代的状况,对我们思考自己的问题大有益处。
米尔斯曾经计划写一部社会学的“人间喜剧”,这是他尝试实现自己梦想努力的一部分。这部分在研究方法上熟练地运用了“理想类型”的方法,先建立标准,然后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很有穿透力。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关于“人格市场”的分析,微笑、姿态都越来越带着市场叫卖的色彩,让人非常感性地体会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