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古代城市》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2-05-25 02:05: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古代城市》读后感锦集

  《古代城市》是一本由(法)菲斯泰尔·德·古朗士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代城市》精选点评:

  ●新年尹始读完了这么有趣的一本学术书,算是今年最初的收获吧。 新史书的快乐就在于,乘坐时光机飞回了几千年前; 而学术书能带给票友的快乐在于,可心不费脑筋地透析这个世界。 P.S. 强调了urbs和civitas的区别

  ●毕业论文的参考书

  ●清晰地梳理了古希腊罗马的社会形态,大概跟朱凤瀚和谢维扬等人的工作意义一样,但关于平民的描述却是我们所无。理解先秦经典,最好的注释是柏拉图全集和希腊史,读一读真的有助于建构一个具体的文本历史语境。尤其是理解社会形态与意识。(如果把导言中的“希腊罗马”换成“儒家”会更有问题代入感)

  ●致敬作者与译者的学术态度。另外确实真切地感受了文史一家,许多是溯源后才有了真正漂亮而令人尊崇的意义的。

  ●希腊悲剧的老师翻译的。。

  ●我惭愧的说现在只是依稀记得一些关于家庭祭祀对日后宗教的影响,政治制度一方面已经模糊不清了。马克一记。还真是怀念在渝那些读书不要钱的时光。只是特么西政图书馆的座位难找一些……

  ●从宗教的视角论证古代城市的政治,民政等制度的形成和运作逻辑。

  ●重新纠正对古希腊、古罗马民主制的认识,其实从发展角度而言,东西方均从家族专制起源而来。

  ●古郎士有一种骄傲,对同时代人的研究结果一概不作参考,他的思想资源是李维、加图、西塞罗、柏拉图、修昔底德……这倒不是对现代研究结果的多疑与政治立场的分野,毋宁说是对先哲们的最大敬意。书中内容多少已被当代学人质疑,但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古希腊古罗马的“城市精神”,其功不敢稍忘。全书的核心不过“宗教”二字,而在其中衍生的却是庞大的社会关系与政治制度结构。在血缘制度新兴的高呼之前,一个人、一种权利、一个家庭、一支军队,一座城市全都牢固系于宗教核心上。也正是这种铁板一块的“城市精神”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分崩瓦解,流沙般溶入党派与个人精神中时,其幡然流转才令人唏嘘。尤值一提的还有译者吴晓群保留了一部分李玄伯旧译本的加注,比勘中国古代社会,这也是翻译的题中之义。

  ●话说。。。读这个版本的时候没有觉得多不通顺,是简单的普及读物的感觉

  《古代城市》读后感(一):古代城市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死亡与葬礼的书,揭示了信仰与宗教永恒存在的原因。

  古朗士的这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尽管它并不是公认的最经典的作品。

  这本书里讲的都是古代城市的死亡、葬礼等内容,但带给我的思考实在太多: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只要人类还面对死亡,那么,信仰就永远占据着人类认识理性的顶端位置!

  这本书让我也一下子深刻明白宗教为什么产生?为什么永恒存在!

  基于它带给我的影响,我愿意给它最高的评价。

  《古代城市》读后感(二):东西本同源——换一个视角看古希腊、古罗马

  古希腊、古罗马的书也看了不少了,大都只是重复所谓古希腊、古罗马是西方个人主义和民主制度起源的那些论调。可这本书完全不一样,作者偏偏从宗教研究入手,否定了我们对古希腊、古罗马过于美好的想象,告诉我们:从本质上来讲,古希腊、古罗马不过是在宗教、氏族制外套了一层民主、个人主义的外套罢了。

  我也曾经也很迷惑: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能发展出元老院、议会制等民主形式,而中国、波斯等古文明却发展成集权政治?难道上天如此眷顾希腊罗马,而特意赐给它们民主制度?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其实东西方文明都是起源于氏族制,都曾对宗教给与了特别的关注,只不过因为之后侧重点不一样,才导致了今后文明的不同演化。从这一点上来说,东西方文明本同源。

  可难道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说得那些都错了吗?其实仔细分析下来,这两本书强调的根本就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希腊:本书侧重于早期希腊罗马的研究,而《希腊城邦制度》侧重于研究伯里克利时期的古希腊。两者并不偏废,正因为西方拥有民主制的传统,所以会有本书作者的反思,而正因为中国长期缺乏自由主义和民主,所以会有顾准对古希腊的推崇。

  问题并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什么。阅读这本书并不应导致我们去否定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民主制度,而应促使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古希腊、古罗马会发展成那样一种民主的制度,并延传至今,而中国却几千年在专制集权的统治下永远不能翻身。

  《古代城市》读后感(三):深深具有啟蒙性的好書。

  最初看到這作品,是在書局的架上,它是本不起眼,由輔大推出的小書。翻譯者是有名的學者李玄伯(宗侗)。後來筆者在豆瓣逛,發現一本《古代城市》(又譯《古代城邦》),看資料跟原作者後才發現,原來《希臘羅馬古代社會研究》跟前述《古代城市》本是相同作品不同翻譯啊。

  uma Denis Fustel de Coulanges(古朗士/庫朗熱)是法國知名學者,其作品《La Cité antique: étude sur le culte, le droit, les institutions de la Grèce et de Rome》是在1864年所發表,其內容引起了不少討論,並在百年內再版不斷。中文翻譯最早的當是前面所提的李玄伯在二、三零年代的版本,雖然是出自大師手筆,但其譯筆過於“古典”,且又是節譯的方式,所以中國學術界又在這些年重新加以介紹,分別有華東師範大學的譚立鑄版《古代城邦》跟上海人民的吳曉群版《古代城市》(北京商務似乎也有列入出書計劃,但未見正式發表)。這兩部譯作的相關比較詳見:

  由於譚版已然絕版,所以筆者只能買到吳版,至於譯筆之優劣,只能說手上此書是尚稱出色,是否有更佳者未敢定論耳。

  一本百餘年前的作品是否尚有可讀之價值?這個問題就跟今人問《論語》之地位一樣。筆者閱讀完本書後,雖說對於其內容有些保留,但仍須肯定,它確實是一本“啟蒙”的作品。

  古朗士(作者譯名我就先依所讀版本吧)從先民對於亡者的觀念做為角度,切入其對人類原初社會是怎麼樣從家庭進入部落,形成城市/邦再逐漸轉入帝國的解讀跟陳述。確實,人們對於精神上的服從是遠大於一切,尤其是在原初時代,對於死亡的恐懼與未知更是凌駕於一切,就算是放在當下,吾人只需觀察一下身邊的傳統宗教,都還帶著那些痕跡不是嗎?我們對於祖先的景仰跟那些節日的祭拜,難道跟古代希臘、羅馬或者是三代以前的人們,本質上有什麼區別嗎?當然,眼前我們或許只是因為一種“習慣”,但古代人必非做如此想。帶著這種情緒去理解作者所陳述的“古代人們是以宗教為聯結去逐步建構出社會關係”,也就不是那麼困難了。(不要忘了,有很多村子都是圍繞著廟宇為中心,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承擔著一種社會責任)

  對我而言,古朗士的解釋讓筆者過去在閱讀羅馬史上,針對於許多現象的不解,登時豁然開朗起來。或許,我們不該把羅馬人動輒占卜跟乞求神靈的保護歸於一種迷信,也該能夠理解原來把一個人放逐,讓他“斷絕水與火”是比處死還要殘忍的極刑(差不多是除了生命以外的事物都剝奪掉)。在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鬥爭中,羅馬的崛起與轉型成帝國,還有公民權的重要性上,古朗士都給予了我們一種全新的理解,讓筆者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當然,誠如譯者跟英譯本介紹者所言,古朗士的一家之言,在今天的後來研究中,也許有被推翻的,有的是不能被接受的,這些我們也都該加以注意。但筆者今天還是認為,誠如一開始筆者所形容的,《古代城市》雖然也是有點老舊,但它依然可以扮演“啟蒙”的角色,或許人們在思考著其所言是否有道理的同時,也可以在這之中摸索出更接近真理的一條路來。

  共勉之。

  :古朗士在最後說,羅馬帝國的征服最終摧毀了古代的城市進入了新的體制,而基督教的出現又把歐洲帶入了另外一個階段的社會型態。筆者在閱讀本書時總不免的比較中國跟東方的社會,忽然想到,要是“一神”這樣的宗教是向亞洲這邊擴展,而非眼前的情景,文明跟歷史又會如何走呢?嗯嗯嗯~~

  《古代城市》读后感(四):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两种译本比较举例

  请猛击以下链接进入全面版本比较直通车!本篇余下内容只是微不足道的补充而已!!!

  按:这本书有好几个版本,分别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的《古代城市——希腊罗马宗教、法律及制度研究》,吴晓群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的《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利和政制研究》,谭立铸 等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5-1)的《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我没看到实体书,译者暂未找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1)的《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根据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影印。

  今日在一家逼仄的小书店里,竟然撞见前面两个版本,顿生比较译本之心。看了本书导言,发现本书洋溢着浓浓的“古史辨”味道,不由一见倾心,干脆两本都收来慢慢比较。库郎热(Fustel de Coulanges,1830-1889)这本书最初问世于1864年的法国,上面提到的李玄伯的译本1938年第一次把这本书介绍到了中国。“在此书激发下,李玄伯先生后来写了《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参见上海文艺1988年重印开明书局1949年本。”但李玄伯的译本“并非全译本,原书中的注释几乎全部删去,译者不乏古雅的译笔因语感的历史变迁如今读来则不大顺畅,十分可惜。”(以上两处引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中译本序言》,作者刘小枫)。由此不禁好奇顾颉刚先生(1893-1980)在世时是否见过李玄伯的译本与《中国古代社会新研》。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是抄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两个译本的相关信息与译文原文,希望能给后来者在版本选择的问题上提供一些参考。

  翻译来源与注释的相关说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吴晓群译本翻译自英文版(原书为法文写成)。“本译本主要是从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的英文本翻译而来,该英文本与1873年Doubleday Anchor Books出版的第一版英译本相比,除了增加了两位现代学者的前言外,没有其他改动。译者发现,该英文本有不少印刷错误,因此,在翻译时适当参阅了1898年的法文本,对一些小的英文拼写错误在翻译时便自行改过,未加说明,而对一些比较大的的疏漏则有所说明,并参照法文本做了补漏工作。需要指出的是,该英文本中出现的所有希腊文都没有加重音符号,且与拉丁文一样存在不少拼写错误,译者在黄洋博士和张巍博士的帮助下,尽可能地修正了这些错误,但仍不敢保证已做到完全的正确。故考虑再三之后,不得不放弃原先准备附在书后的希腊文、拉丁文与中文的对照表,以免误导读者。”(译者前言,p12-13)但笔者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译者既然在翻译过程中参照法文本,莫非法文本的希腊文与拉丁文也和英文版本一样无法参照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则译自1984年的法文版(这个本子多两个附录)。这个版本没有专门的希腊文、拉丁文与中文的对照表,但是正文注释颇多,与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版本相比,注释数目比后者要多,但凡有注释的地方都比后者详细。

  注释举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卷三 城市 第八章 礼记与史书 第157页正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的倒数第二个分句“因此雅典异常严厉地禁止教士改变古代祭仪②,而罗马的元老院也会将在祭礼中有失误的官长和首领罢免。”随书注释②的内容是:德谟斯提尼,In Neoeram(本文作者注:输入法所限,这个单词里看上去像o的字母和o后面这个e其实是连着的,且为斜体),116-117.瓦罗(L. L.;V,97)曾援引过保存于雅典的几个祷辞字句,其文为古语,已不再使用。普鲁塔克举过一些有趣的例子,亦可证明古希腊人对旧仪的尊重,见《希腊问题》,26、31、35、36、58.伊索克拉底很明白地表达了古代人的思想,见Areopagitique(本文作者注:拉丁字母上边儿还有符号,打不出来,且为斜体),29-30,及其反驳Neere(本文作者注:ee上有符号,打不出来)的所有辩护辞。

  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卷三 城市 第八章 仪式与编年 第197页正数第一段最后两句话是这样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雅典人才会严禁祭司对古代仪式作任何改动。[2]也正因为此,罗马元老院才会免除那些在祭礼中犯错的执政官的职务。”随书注释[2]的全文抄录如下:Demosthenes,in Neaeram(斜体),116,117.

  译本对照阅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用英文半角中括号[ ]括上,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用中文半角中括号【】括上,以示区别。选取对照的部分为导言的前五段。

  [导言

  要认识古代政制,必须研究古代信仰

  本书的目的在于弄清楚,是什么样的原则和什么样的准则在治理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社会。我们同时对罗马人与希腊人展开研究,这并非没有道理:他们是同一种族的两个支流,所讲的亦是同一语系的两种方言,拥有类似的制度,并经历相似的变革。]

  【导言:为了解古代制度

  有研究古人早期信仰的必要

  本书的目的在于展示希腊、罗马社会是由何种原则及条例来治理的。因为希腊人与罗马人乃同一民族的两支,说的是同一语言中的两种方言,有着同样的政治制度及政府原则,还经历了一系列类似的革命,因此我们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研究。】

  [我们要着重弄清楚,古代人的社会与近代人的社会的根本不同在什么地方。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方法,它使我们自童年起就熟悉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习惯性地将古人与我们作比较,按照我们的历史去批评他们的历史,按照他们的变革来理解我们的变革。从古人所遗留至今的影响出发,我们误以为他们与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于是,要把他们看座是不同于我们的外国人,是件困难的事,我们总是通过他们来看我们是怎样的人。由此便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种以近代人的眼光与事物来看待古人,误解他们就在所难免的了。]

  【我们将力图在本书中清楚地说明,这些古代民族与现代社会主要的、本质性的区别何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使我们在童年时代便对希腊人和罗马人很熟悉了,且习惯于不断地将他们与我们自身相比较,用我们自己的经历来判断他们的历史,以他们的经验来解释我们的革命。我们从他们那里继承下来的遗产,使我们以为自己与他们很相似。若要将他们视作外族则很困难,我们几乎总是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自己。由此产生了许多错误。当我们以自己时代的观点及事实去看待他们时难免会想错了古人。】

  [这样的错误并不是没有危险的。我们对希腊、罗马人形成的观念常使我们这些现代人感到不安。正是由于对古代城邦制度的错误观察,近人常图谋复辟这些古老的制度。我们对古人的自由抱有幻想,只此一点就足以使近代的自由陷入危险之中。最近八十年的经验足以说明,近代社会进步的极大阻力之一,就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古希腊及罗马时代留下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

  【如今,这样的错误并非是没有危险的。近人对古代希腊罗马的误解时常妨碍他们。误察古代城市制度,往往使人们幻想要在当世复兴古代制度。他们误解了古人的自由,只此就足以将近世之自由陷入危机之中。最近八十年的事实已清楚表明,阻碍现代社会前进的一大障碍便是,近人眼中总习惯性地存有希腊罗马之古代。】

  [要明白古代人的真实情状,理智的做法应是,在研究他们时不要把我们自己也放进去,只当我们根本不认识他们,就像我们研究古印度或古阿拉伯一样,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要了解古代希腊罗马人的真相,明智的做法就是,在研究时不要老想着我们自己,就当他们完全是异于我们的外族,与我们在研究古代印度或阿拉伯时一样,态度公正且心怀坦荡。】

  [在这样的观察态度下,希腊和罗马便有了一种补课仿效的性质,近代无一与它们相似,将来也不会有什么与之相似的。一经我们说明了治理古代社会的那些准则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明白,这些准则并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由此而察,古代的希腊与罗马对于我们便呈现出一种绝对的不可模仿性。近世之中无一事与之相似,将来也无法与之相似。我们将力图说明,管理这些古代社会的是怎样的一些条例,这样便能容易地明白,这些同样的条例再也不能用来管理人类社会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古代城市》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