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鹰的帝国》是一本由欧阳莹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5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与鹰的帝国》精选点评:
●很有趣的题材,不过把汉帝国的没落大部分归罪于儒士的脱离实际不太苟同
●读完忘了改了,作者视角很宏大,比较得很有趣,在这种比较中,对东西两大帝国的形象或许有不同的认识。
●觉得挺好的,计划读些历史类的读物,此书作为开始,给了新的读法。另最后的20%是附录直接忽略了。
●给姐姐跪了……
●逻辑清晰,对比鲜明,从早期的叱咤四方,兼容并蓄,到后来的偃武兴文,孱弱自守,两大帝国,殊途,最后貌似同归了。
●绝对好书!实现金庸的理想
● 罗马的对应是安息萨珊 没边缘货什么事
●还行,物理学家写的罗马与汉对比的通俗书籍
●非常深入,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很新颖,由罗马和秦汉的历史来说中西方的异同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一):读欧阳莹之《龙与鹰的帝国》
资料参考了不少,语言也很流畅,不错的书,为自己的书作为参考
书的最后一章,回到罗马与中国。四夷居中国和这本书,可以突出人口移动的大势。
2 许倬云的序 中国的扩张,主要是移民的扩散,从核心渗透到边陲。当今中国的人口问题会造成内缩。
6 有现代学者认为,罗马帝国成功,源于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缺乏公民概念的中国有所不及。本书指出公民概念只在侵略扩张期间奏效。自备戎装的农民战士踊跃于公民大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罗马帝国剥夺了公民的所有政治权,法许的社会权利也逐渐消退。后期像农奴般贫穷的罗马公民,比中国的臣民更缺乏实际的尊严和自由。
17 美国仍然像罗马一样,保持对其他国家的驻军制度。
35 殖民地自治内政,法律上等于一个拉丁城邦,基于条约附属罗马。条约因个别情况而异,不可免的是为罗马出兵。史家认为“分而治之”是罗马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罗马征服意大利,广置扈从政体,摧毁它们之间原有的关系,每个单独对付。扈从不能擅自外交;在内政有相当自主权,但罗马可以随意干涉。不论是盟友或殖民地,所有扈从都必须应罗马命令发兵,并自具军备。
58 保民官能以身作盾,拯救被凌虐的小民。保民官抑制滥权的力量,发展成一个崭新的政治概念:否决权。
98 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纯粹的体制,都是理论中多,实际上少。罗马共和国是三者的混合品。
185 秦朝之前,中国还是个地理文化的概念,之后中国更是个政治概念,指有中央政府的强大国家。
200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246 盐铁论很多卷以桑弘羊摇头无语结束。儒生政绩无闻。
254 道义之名,导致私法取代公法。
366 罗马屠城的恐怖战术。
432 乱世导致的历史悲剧。新罗马的美帝国,面临崛起的新中国。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二):大历史观下的帝国对照
作者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各写了一遍。考虑到受众不同,书中的具体例证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同一本书,作者写了两遍。令人感佩。何况中文版词句工整,虽为理科出身,文采亦有过人处,读来甚是舒服。 史学界向来有“两汉两罗马”之说。盖因这东西两大帝国崛起于相似时间,皆幅员辽阔、运祚绵长、影响深远。 如今的历史研究越来越不局限于本国之内一时一地的讨论,而是联系整个历史走向和全球动态做整体理解。除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外,也得力于资讯发达,便于收集各方资料以兹对比。
作者对两国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建设、军事力量、外交策略等各方面详加剖析对照。史实的简单叙述加上大量论述评析。其中边陲国家的崛起、为秦始皇平反、儒法之辨都很有启发。看出作者对儒家学说的反感甚至深恶,其中阐述的法家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 “ 我们要讨论的是法律的概念,不是法律的内容。谈内容的,问某条具体法例是否合情理,是否有利社会,是否太严厉,是否已过时。谈概念的,问法律的普遍性质是什么,它有何社会功能,与道德公义有何关系,为什么人们应该守法。很多法条,譬如保护维持奴隶买卖,无疑残暴邪恶。然而法律的内容有缺憾,并不意味我们应该因此鄙视法律的概念。因为同一个法律概念下,具体的法律内容可以改变,即如法律的机构制度不变,但立法机构却时时颁发新法条,更改或废除旧法条。鄙视法律的概念驱人因内容不完美而要取缔法治。反之,尊敬法律的概念促人竭力改良法律的内容,使它更合情理、扶持更健全的社会秩序。 ”(P306) “刑罚轻重是法律内容上的问题。叔向和孔子反对的不是内容而是法律的概念,不是刑罚而是规约用刑的法律特性:法律的预先公开性、稳定一贯性、明确客观性、必行信诺性、平等普遍性,即法家极力提倡的“明法”、“壹法”。全民事先得知的公共性是使刑法有别于刑罚的特质。儒家难以接受,因为它有悖先王之道、贵族专权的人治。 ”(P308)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三):比较历史的乐趣
正如希腊罗马塑造了西方世界,秦汉也塑造了后来的中国,本书将历史追溯到源头,寻找现实的初相。
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国,秦的统一也是变列国封建为皇帝独裁,历史有其令人惊奇的相似性。关于这段历史,过去就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但都是业余历史写手的赶时髦之作,如凌沧州的《罗马与长安 :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等。欧阳女士作为一个资深物理学家,其学识素养明显不同于一般文学爱好者,她出色的思维、归纳和推理能力使这部作品不同凡响,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全书读来,不乏真见卓识。同时,其行文极其简练,毫无一般文学作者的拖沓冗长、无病呻吟之病。
从内容而言,本书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文化、战争、制度、社会等各个方面,一切皆从现代思想逻辑一一予以解读。全书读来,会让人想起这两年极其畅销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罗马史》系列,但与盐野的历史相比,本书所着眼的不止是罗马史,而是更深一步,将罗马作为中国史的参照物,用古代史来解读现代中西文化对比之下的“他者”文化。这对一个中国读者来说,无疑会显得更加亲切。
中国人十分重视历史,甚至有所谓“史外无学”之说。不过,过去研究历史、从事历史著述的只是官史机构和专业史学工作者的事。当今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著述的人士,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出身的,还有学文学的、学经济学的、学新闻学的、学哲学的。很多理工科和医科出身的人也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很多在自己专业领域创造了成绩、成为他所在专业的成功人士,退休以后也转到历史学领域里来、潜心从事历史研究。欧阳女士就是这样的,她作为物理学家,在退休之后开始历史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历史作品,本书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随着各种资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人做历史研究,越来越容易,历史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历史学者的主要任务,人们更关注的是对历史的分析和推理,这在某种意义上,与物理学或有相似之处。如果说传统历史学更接近文学(如“”无韵之离骚“),那么现代历史学则已经越来越接近哲学和科学。
有趣的是,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帝国,对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后来汉帝国彻底击败了匈奴,匈奴由此西遁,到远方的欧洲,罗马帝国的灭亡即与匈奴的入侵有关。
就目前而言,类似的视角和读物,本书可能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
美国政府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先生在《治理中国》一书中说,在一个西方人看来,古老的中国就好像罗马帝国一直维持到现在。事实上,从秦汉到当下,中国在政治上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虽然世界早已经天翻地覆,但中国还在刻舟求剑。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四):龙与鹰的帝国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家,转而研究历史,本书对比的是世界历史上公元前后几百年间,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超级大帝国之间从诞生到兴盛,最终转为衰败的过程,两个帝国时期相近,人口几乎达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各自昌盛超过200年的时间。
帝国,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在疆域上幅员辽阔,在人口上基数众多,在文化上也往往兼收并蓄,帝国的形成和统治,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方面都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的龙与西方的鹰互有异同
1.崛起之前:两个帝国的崛起之前都并不是各自地区的文化主导者,在地中海区域,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在中华大地上中原地区更是文化底蕴深厚,古罗马和秦国都属于后起之秀,他们地理上略处边陲,反而造就了他们务实的特性,罗马的开放和希腊的封闭形成鲜明对比,秦国的务实,相比六国又少了一些繁文缛节和包袱。及至后来两大帝国各自由盛转衰,内部日趋腐朽之后,早已自身也深受主流文明的影响,腐朽始于内部。但是在早期,罗马帝国创立之初的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制度,秦国早期推崇法家而轻诗书礼乐,都是他们有别于其他政权的重要因素
2.两个帝国的治理结构,古罗马帝国以战争立国,通过不断地四处征战,吞并了诸多扈从国,罗马和扈从之间是辐辏模型,帝国和每一个扈从国都是单向联系,这样每一个扈从国都无法单独对抗帝国,到后来行省和帝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如秦汉全国大一统来的紧密。中国古代则是分形结构,家国一体,讲究君臣父子。国是大家,君是臣父。所以罗马对于帝国的统治力渗透不如中国古代
4.罗马标榜民主,然而所谓的民主即使在罗马公民内部,也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帝国早期尤其明显,后来帝国走向衰落,军人势力逐渐取代传统的元老院贵族,而在秦汉帝国也经历了封建贵族,士大夫阶层,外戚,宦官势力的不断崛起。罗马好战,以征伐起价,其奴隶的存在不仅合法而且普遍,甚至民主自由成了霸权主义,侵略他国的借口理由(不禁让人想起了当今世界的世界警察)。
5.根据作者对于东西方两大帝国行政效率和贫富差距的对比,两国的官僚规模大致接近,但罗马帝国的官僚相较秦汉更为富有,敛财更巨,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五):巨龙的幼年
本书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让历史爱好者拍案叫绝的“爽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已经记不起有多少次因为看到文中的金句而掩卷长叹或热血沸腾。它的许多观点能让人将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的感觉,常常读罢已到深夜。
全文主要对比古代中国和古罗马的异同,给读者提供了很罕见的面面俱到的对比分析,来的就是完完整整的干货,一点都没有拖沓的水分,相当精炼纯粹。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东周对比罗马共和国,第二部分是秦汉王朝对比罗马帝国,第三部分分散在各个章节介绍两个国家的统治哲学。
第一部分我想谈一下分封制。
提到分封制,很多人脑海中就浮现出历史课本中春秋时期中国版图上犬牙交错的密集恐惧。但事实跟课本上的样子有巨大的不同,因为历史是动态的。商朝灭亡时,周人的男丁不过六七万人,当时社会的生产力落后,整个中国大地没有多少人口。封建城邑初期星散在辽阔地上,城与城之间隔着茫茫的荒野,其中散布着无数当时不能成为“华夏”的狩猎畜牧土著。分封与其说是分家享受胜利果实,倒不如说是分钱开始艰苦创业。每个姬姓贵族领着周王给的少量军队和物资,筑城建国进行创业,是否能存活下去,国土能扩展多大,全看自己努力。这时候朝廷划分的诸侯国边界,其实更像是一个空头支票,毕竟周王说我有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我现在能控制的仅仅是小土墙范围内的1平方公里而已,城门之外都是不听号令的本土部族。最迟到公元前5世纪(孔子死的时候),中原还有未开垦的畜牧地区。卫国城楼望见处就有一个戎族聚落,前478年卫庄公身死其间。
但时间在推进,攻守形势在变化。经历了数百年的筚路蓝缕,原本遥远不可及的各个诸侯国终于将边界碰触到了一起。在这期间,被分封到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凭借着优越的农耕条件抢先发力,赢在起跑线上,经济文化两开花,成为西周时期八面威风的明星国家,比如鲁国(文风鼎盛,孔子诞生)和卫国(首都就是朝歌,正经的二环里黄金开局)。
但时间继续流逝,到了春秋揭幕时,原来中原腹地的诸侯国大多因为无发展余地而停滞萎缩,反而是处在版图边缘的齐国、晋国、楚国等因为开发边疆,兼并少数民族而崛起成为这一时期的大国。值得一提的是楚国,楚国是春秋时代最早称王的国家,在近四百年内华夏大地上只有周王和楚王两个王,但楚王这个王存在感又极弱,原因是什么呢?楚君本来是商朝的部落首领,武王伐纣时跟随周武王反叛,胜利后受封子爵。楚国人是相当不忿的,老子都跟你当叛徒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造反,到了就给了个最差的子爵头衔,你们华夏诸侯还鄙视我,中间还烹杀了一位楚君,气都气死个人了。于是东周一开始,楚君趁着周王室衰落,抢先自立为王,自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开始圈地自萌,中原各国基本上都像看傻子一样看这个性价比极低的国家,由他去了。
周王室洒在中原的武装移民,经历了400多年,已成长为数以百计的独立自主侯国。分封不是分家而是创业,创业就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也就是无主之地。但随着国与国之间的未开发地带逐渐消失,各国直接接壤,可开发的资源日益减少,侯国卿家之间的直接冲突增加,原本以来领土扩张维系的分封制开始出现崩溃的前兆。春秋后期,很少有新族受封,不少旧族消沉,甚至连公室也被强卿巨宗篡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战国开始,韩赵魏三家的君主都有自己夺权的经验,深谙贵族对君主的威胁,刻意过河抽板。分封贵族太危险了,而且分封的层级已达极限,无地可分,他们试验起用受薪官员,直接统治。
强卿巨室世世代代把持国政,再加上血缘关系,常常桀骜难驯。对于希望改革的君主来说,任用一个外来人士可能更安全,因为他没有本国贵族的根盘势力,对君主的威胁不大。这事游历各国的士就成了营建国家体制的主力。至于为何本国的士可以在别国任职而没有任何道德愧疚感,因为士在封建贵族中地位最低,属于家臣,只知有家,不知有国。一旦其家室瓦解(春秋末期的常态),他就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可以自由择主而事了。周游各国的士像是无根的蒲公英,若得君主赏识便可星火燎原,虽然这会冒犯亲亲世官制度,会遭受宗法攻击,甚至祸及宗族。一旦明主去世,这种反扑会更加猛烈,秦国的贵族势力较弱,商鞅虽遭车裂,但中央集权得以幸存。变法不久,贵族势力根深蒂固的楚国成功走回老路,慢慢把自己煮死在温水里。屈原表示,带不动带不动......吃个粽子压压惊
第二部分我想谈一下统一的秦汉帝国。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开启了中国的大一统的时代,却没有享受多久的荣光,二世而亡。他的继任者汉朝不遗余力地贬损它,只为给自己的承继寻找合法性,许多不实理由流传至今。筑长城是秦朝的一项罪名,但秦始皇只是将原来战国的长城连接起来,而且夯土长城也不是后世修成的砖石长城,工程量远远小于我们的固有印象,事实上大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事归田。秦末的起义军很少抱怨税负沉重,更没有用“闯王来了不纳粮”等减税口号来赢得民望,汉初的税率也是沿用秦制,十五税一的税率比孔子主政鲁国时的十税二和孟子主张的九税一要轻了太多………孔子听了要落泪,儒家底裤已破碎。徭役和兵役沉重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陈胜吴广起义后并没有其他地区的戍卒相应,剿灭起义军的骊山徒也是章邯从牢狱中纠集的犯人。为什么不用军队镇压??因为军队早就在长城修好之后逐步解散了。
焚书少的多是六国史书和儒家的诗书,因为他们鼓吹分封诸侯、王政复古。诸子百家的书并没有什么损害,思想也继续活跃,换而言之,要是思想被秦始皇一网打尽,何必汉武帝再搞一次“罢黜百家”?坑儒也只是坑杀了咸阳地区的460名儒生,其他地区并没有进行坑儒。
秦统一天下之后,必须刹住战乱历史火车般的冲劲,还得顶住分封势力的伺机反扑。和平无疑是甜美的,但战后大规模的裁军复员可能会给很多人带来一时苦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战国七雄每国带甲十万,将领之外中下级军官无数,和平的降临让这些人前途渺茫,成为了日后陈胜吴广的追随者。“天下苦秦久矣。”谁最苦?古代的普罗大众从来都不好过,但除了统一战争的余震,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的生活水平下降了,相反因为干戈寥落,农业税反而降低了。最苦的不是大众,是旧贵族君子。他们在封建政体中享受到的权益地位因为秦法的公平而消减,执法者清明,保护了老百姓。罚贪官污吏去修长城,却难免权贵精英切齿大叫任法不仁。儒生埋怨秦法繁密,《周礼》、《礼仪》、《礼记》的礼教教条何尝不是繁若秋荼。不过繁密的教条摒弃庶人,维护精英的特权,精英甘之如饴罢了。秦亡之后统治精英制造舆论诋毁它的种种,拉起王道的大旗遮掩自己造反祸国殃民,警告新的王朝必须照顾他们的特殊权益。
数十年后,汉武帝取得了对外战争的最终胜利。升平的日子久了,苦干的精神消退。法理等实用知识欠缺文采,操持尊贵学问的儒生甚嚣尘上。汉宣帝那句“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虽然掷地有声,但更像是为法家送葬的悼文,太子即位后,儒家彻底独尊。儒生治国,排斥功利,蔑视制度,灌输上尊下卑,忠孝节义等教条,成为巩固皇室和士大夫共同利益的工具。但他们忘了,儒生不仅仅是经学大师,更是政府官吏,首先必须处理具体的政务,不能一味空谈。其次人治和分封必将导致帝国架构倒塌,儒生必须学习法家。在这么精神分裂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傲娇的儒生喊出了心声,“我们要为梦想窒息!!!”狂热如宗教般的理想让他们出卖了给他们独尊地位的汉朝,选择了以为他们自认为完美的儒家帝王——王莽。
众所周知,王莽推行的一连串复古措施,在强烈的反抗下全部失败。他的一切新政,都是当时儒生学风的群意所向,其成败也是儒家的共同责任。可叹,山林隐士自欺欺人最多碰坏自己的头,位高权重的士大夫却可能连累千万人。政策不切现实,后果可能哀鸿遍野。执政者的仁义动机并不能减轻伤亡者的悲痛。
此后两千年,儒法两家的缠斗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最终一同成为帝制的殉葬品。而他们的思想,依旧在影响着如今的人。希望后人不需复哀后人矣。
(本篇书评引用了许多原书内容,书中文字精彩,非我所能详析,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