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07 04:4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读后感大全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是一本由埃里克·沃尔夫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精选点评:

  ●西方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人类世界是一个由诸多彼此关联的过程组成的复合体和整体。如果把这个整体分解成彼此不相干的部分,其结果必然是将之重组成虚假的现实。

  ●欧洲的崛起在于其之前的穷困。而整个世界从1400年开始就开始在欧洲世界贸易的带动下从局部联系发展到更大的范围之上。也促动了所谓那些没有历史的人民的他们的社会变革。

  ●感觉到马克思主义旗下的宏观研究和历史、民族志近乎无法沟通,比如埃里克这种把论断建立在魏特夫的研究之上的,和杜赞奇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前几次看历史相关,都拿我的”切糕历史模型“来想象,这本提供了一个新模型,台球游戏模型,重点在流动与碰撞。台球游戏更宏观,但是单靠1400年的人类学家写的史实无法让所有人信服啊

  ●历史的眼光,无所谓“没有历史的人民”,当看到非洲头人帮忙买卖奴隶时,眼泪都快下来了

  ●不难懂但很枯燥,要是有本附带的地图册就好了

  ●平安夜就着哈啤和“老奶奶”花生读完这本书后,回忆起当年政治课上背过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老马说的对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史上的潜力

  ●一部涉及1400年以来、资本主义生成语境下的全球史著作。时不时冒出来的亲属制度等内容很明显能看出作者人类学的背景。强调从马克思主义式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去理解全球物品与人口的流动;鉴于不同生产方式会衍生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表现,文化也不是一体化的整体。在全球互动中,有历史特权的欧洲人与“没有历史”的边缘地区的人民将享有共同的命运。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伊比利亚全球化、北美的皮货贸易、葡萄牙与荷兰在亚洲。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读后感(一):粗读了一遍

  翻的不怎么好

  作者好像持的是老马的劳动价值论,发达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论(从书名也可以看出来),

  至少可以对移民史(比如巴西为什么会有意大利人,以梳理欧洲足坛,欧洲南美双重国籍的一些人物的成因),和一些经济作物(可可,橡胶等)的在全球的种植史

  角度还是没见过的(大概是我看过的书还不多)

  对非历史叙述的理论部分没有细看,还需再读一遍。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读后感(二):求电子版。谁有英文版?台版的也行。

  我只读了皮货贸易一章,感觉翻译上应该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只发现两个小地方:一是P187最后一行“……发运到伏尔加河大拐弯处的保加利亚”,伏尔加河不流经保加利亚,我觉得作者不会搞错,很可能是翻译错了;二是这一部分中经常提到海狸,此外还有河狸、水獭、海獭,我上网查了一下,海狸这个名字用得很随意,其实海狸更正规的叫法是河狸,它生活在内陆河流处而非海中。原来我看文中经常提到深入内陆猎取海狸总觉得很纳闷。海獭生活在海中,“西北海岸”一节中的翻译是对的。水獭也生活在内陆河湖处,但与河狸不是同种生物,我觉得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尾巴,河狸的尾巴是扁平的,水獭的尾巴是细长的。所以P189的插图很明显是河狸,却译作水獭。因为没有原文和其他译本对照,所以很多错误隐蔽难找。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读后感(三):笔记(1——4)

  沃尔夫一再强调“人类学应该发掘历史”,尤其是部能解释当代世界的社会系统如何演变为现今面貌的历史,需要以对于诸社会、包括对我们身处的社分析眼光重新审视。

  他指出关切历史的政治经济与政治经济的历史学两者都有必要,文化分析与田野的民族志两者亦然。沃尔夫将此种分析的历史,看作能够抵挡现今人文学科中日渐取得优势的“形式化的理性”之趋势,亦即,不再探求人卖行动的原因,只寻找由制式词语堆砌问题的制式解答。唯有从过去寻找现在的成因,人类才能理解推动诸社会与文化演变成今天面貌的力量,本书成果即出之于作者此一信念。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宏阔的视野、它想为弱势者发出声音留下纪录的悲悯胸怀,以及它为了证实这一悲悯博大的世界观,确切而勇取地、不惮繁地,去拼凑补绥出张无比巨大的世界历史拼图,而且拼出来的这张图最终还能条理明晰、首尾一贯,这样的气魄、毅力和耐力无疑令人拜服。—杨德睿(南京大学人英学研究所副教授)

  沃尔夫其书的杰出,不在他受人买学功能学派、传统新古典经济学派,或是自由史观的指引,而在他能超越既有的理论框限,且能自辟蹊径地提岀理论框架,从而见岀所未见。他能走出马克思教条的阴影犹是余事了。——社会学家 Daniel Chirot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读后感(四):狼大爷,我很想你

  ahlins是现存不多的人类学理论家,他的很多文章都值得一读,但老头儿也有雷人的评论。比如他说Eric Wolf的这本书:虽然以恢复“没有历史”的人的“历史”为目标,但所表现的依然是西方主导的近代世界史。我坚信老头儿写下这番话的时候一定是一脸坏笑:这么多年的老哥们儿了,总算让我逮着釜底抽薪的机会了。

  但。是。大爷,您真的雷到我了,按Mujun同志的著名形容:里嫩外焦的。

  这不是个学术问题,这NM是个逻辑问题。

  如果有一个命题:A没有历史,B有历史,A的历史是被B发现的。你该怎么反驳?

  ahlins的答案是:不,A应该也是有历史的,A不是被发现的。

  Wolf的答案是:错,没有单独的A或者B可以单独支撑1400年以后的世界史,历史叙述的单位不再是“XX人”,而是你我加起来的总体。这才是世。界。体。系。

  显然,狼大爷赢了。真正的挑战不是把硬币反过来,而是在硬币中间穿个孔。

  Wolf在书里从不随便提“文化”这个词,我想他大概比所有人都清楚:从这以后,很难再说XX文化,XX历史了。

  那是1982年,Writing Culture那帮坏小子还在暗地里准备使坏。但Wolf已经比他们更早的拆掉了人类学言之凿凿的叙事基础。

  我不知道他结尾的那一刻,会不会有隐约的担心或忧伤,毕竟,这不是《二十世纪农民战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品。作为当年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棋手,Wolf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自己的书的意义。

  但狼大爷显然多虑了。Prasenjit Duara来中文大学的时候,在我们吴老板办公室里闲聊,说起Globalization这门课用的读物。说起这本书的时候,Du哥一脸不屑的说:我从来不看那本书,想都能想到那里面多少史实错误。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Wolf极其不自量力:人类学家怎么可能写世界史?就像当年陈寅恪在Party上故意站在雷海宗身边说:有些人不自量力,还开中国通史!

  有时候你发现,“就事论事”,或“多看别人的优点”这种从我爹他们那时候的思想品德课上就一直强调的“美德”,真的很少有人拥有。

  看后现代的人精们说:中国XX即是反市场的,又是市场主导的;既是反权威的,又是重塑权威的;既是自上而下的,又是自下而上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市场!

  每当遇到这种奇文,我都深深地怀念狼大爷。并。且。低。声。对。那。个。作。者。说。

  滚。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读后感(五):关于导论

  Wolf在导论中表明其核心坚持是对“过程”的强调。基于此,“民族”“文化”“×人”这些曾经出于某种独断论而长期被当作自明主体的概念,现在必须作为生成的历史过程来对待。这些语词的能指和所指都处在极其广大的历史之流当中,虽然是按完全不同的脉络。而且,它们的发展和演变也只能从不同“间性主体”相互依存和相互构成的角度得到阐明。这些工作绝不能理解成是要从“虚假”概念中解救出某种“真实”(real)。当有人谈论民族之“混/杂”抑或“纯/一”,他们的共识基础是什么?汉族之“真”无法在周人、夏人、炎-黄部落……那里找到。不用说,任一“×族”“×人”都无法做到。注意。接下来绝不是在重复那些简单的废话,诸如“混血”“融合”,等等。恰恰相反,那些陈词滥调与辩证法处在完全不同的维度。“纯”血统信念正是与它们一同构成了“本真的”实体追求:如果血统“不纯”指的是异源性(heterology)而非差异,那么对应于前者坚持民族“体内”某种“特质”的单源传递,后者强调的是那种特质在碰撞中有所交换。(Wolf后面提到的跨文化比较申明了这一点。)前者已与人们熟悉的历史知识格格不入,它与后者的统一才保证了有关民族的学术研究可以继续被用作政治工具。正确的回答是,这种特质除了作为先前某一时段身份认同的遗存,根本不具有任何本真性的意义。即使不顾最初由政权辖域圈定,随后与“民族国家”在概念上循环嵌套从而互相掩藏来历的“民族”(标准做法就是把国内所有人不由分说地规定成一个命名了的集合而已),而考虑更像是“自古以来”的族裔群体,它实际上也只关乎多向认同。没有比“粤若稽古”更精炼的表达了:认同在历史上是层累的(stratigraphically sequenced),不同时代的人层层追认——无论官方的民族志编纂、识别,按清史研究的流行说法,绘制出由各种表征组成的“构成群体”(constituencies)图景,还是群体主动的谱系改写、“攀附”,当然总可以体现为不同程度上的多方互动,直至一片不可考的地带,在那里任何关于共同祖源的认知都没有进入人类的认识范畴。也就是说,族裔身份唯有把上一阶段的认同置于不可触及的前提层次才能成立。

  世界是诸多过程复合的整体,把任何部分独立拆分都不可能做到。不是因为这些部分(或某种实体性的本原)陷入了盘根错节的“联系”而难以剖分出来,而是因为不存在撇开所有联系和交互的那种“本体”。“原初”状态仅仅是想象中的概念,正如作者所提及的,人类学的关切对象已然是帝国主义造成的。若止于此,不过一些缺乏创见的、通俗的辩证法原理,而且将面临一个有趣的质问:既然这些部分永远不能从相互作用中剥离出来,那到底是什么在“联系”,在“作用”?联系除了在两个“主体/对象”之间发生,还能是什么?实际上这些困扰其实正是问题的表述造成的。倘真以为部分之间只需由交换不知是什么的“原质”开始,便可奇妙地构成各个部分,接着继续交换,继续形成……那就大错特错了。辩证法为避免陷入空心假体的循环,必须有一个鲜活的生命基础。而这个前提,简单说,“人们之所以有历史,是因为他们必须生产自己的生活。”这也是Wolf在后面的部分将涉及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