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与一战》是一本由徐国琦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42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20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亚洲与一战》读后感(一):梦醒时分
《亚洲与一战》读后感(二):亞洲五國與一戰
《亚洲与一战》读后感(三):一战:亚洲天真年代的终结
《亚洲与一战》读后感(四):【转】徐国琦: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亚洲共有的历史
一战的发生及导致的一系列国际秩序的变化是亚洲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以“共有历史”透视亚洲与“一战”的关系,可明晰描述和分析亚洲与世界接轨及参与重建西方文明的历史,并意识到二者间的密切关系是亚洲史乃至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
徐国琦(澎湃新闻 蒋立冬绘)作者 | 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 |《文史哲》2018年第4期,第5-19页。
先说印度。令人惊讶的是,印度的精英们几乎一边倒的不遗余力地支持英国的战争。因为他们认为一战的爆发为印度寻求自治和提高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提供了巨大机会,因此一战的爆发以及英国很快寻求印度支持是印度历史的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事件。
的确,一战把如同一潭死水的印度搅得风生水起,不仅一举把印度拉到国际社会里面,并让精英们有机会全面反思印度的民族认同和国际地位,因此为印度精英们提供了拯救印度民族之机。为了实现所谓的“印度时刻”,一些印度人甚至要求印度要在这场大战中在“心灵中”与英国休戚与共。更需提及的是,印度最著名和有影响的政治团体印度国民大会在一战爆发后似乎脱胎换骨,开始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表示浓厚兴趣,并把支持英国战争同印度自治相提并论。
与印度相比,越南人并不热心支持宗主国的战争,但却也为之提供了近十万大军及劳工,所以不管越南人意识到如否,一战给越南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变革和寻求民族独立的契机。
如果说,亚洲精英们在亚洲各国对一战所作的反应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作为平民百姓的100万印度人、14万华工、近10万越南人背井离乡来到欧洲战场,他们在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反思本民族与西方文明的异同中,则发挥了同样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印度人、越南人在欧洲战场上的直接经历,无疑拓宽了他们的世界观,让他们有机会思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印度人直接参加一战,无疑会提高印度民族的自信心,唤起印度人的政治觉醒和民族意识。
同印度人一样,越南人在一战期间也曾同法国人并肩作战。越南人在法国的各种经历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比法国人差,他们因此开始质疑法国统治越南的合法性,这种质疑在他们回到越南后无疑会对法国在那里的殖民统治造成潜在威胁。
华工的欧洲旅程和经历,同样同中国命运息息相关。华工虽然来自中国,但他们的历史却属于整个世界。“一战”期间中国的“以工代兵”策略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胆识、有目的、有远见地加入国际社会的开端,是东方大国参与拯救西方文明的中外合作大事件。
一战结束后,中国人欣喜若狂,全国放假三日以示庆祝,以为从此公理战胜了强权,梦想中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将能讨回公道,并将以平等一员跻身国际社会。日本更是充满期待,认为日本的强国梦即将实现,西方列强不仅会把日本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日本更会从此成为与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强国。印度和越南的民族主义者们也对战后国际秩序充满憧憬,以为他们为战争所作的牺牲以及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国际新秩序将会为他们赢得自治和独立。朝鲜人虽然与一战本身关联不大,但与中国人、印度人、越南人一样,认为威尔逊的新主张可以帮助朝鲜赢得独立。
一战的结束没有给印度带来自治,而是血腥镇压。一战后的印度人为此失望,以致于他们不再同英国统治者合作,转而走向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国民大会直到一战结束前,一直是英帝国统治印度的支柱,但一战后却成为英帝国的死敌,开始为印度独立而奋斗。无疑可以得出结论说,虽然印度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于1947年独立。但印度民族独立的种子是在一战中生根发芽的,一战对印度历史的重要意义因此昭然若揭。
一战作为巨大历史转折点这一观点也适用于时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甫一结束,李承晚等人立刻同威尔逊联系,寻求其支持朝鲜独立事业。学界公认,朝鲜人民对威尔逊的国际新秩序的强烈热诚和信任,直接导致了1919年3月1日朝鲜要求民族独立的“三一运动”,它不仅是越南人和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先驱,更是重要的榜样。朝鲜民族主义者们强烈要求列强允许朝鲜参加巴黎和会,但日本和美国立即拒绝了朝鲜代表到巴黎的请求。最终,朝鲜的民族独立诉求在巴黎和威尔逊处都以完全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