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总按两次铃》是一本由詹姆斯.M.凯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0.80元,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邮差总按两次铃》精选点评:
●.
●《老无所依》(台湾翻译为《险路》)超越此书。
●逃不过
●信任好玄妙
●想看~~~~~~~~~~~~~~~
●佳佳佳佳作,差差差差版
●内容像标题一样吸引,邮差总按两次铃,不知是善恶有报还是造化弄人。我觉得爱情和欲望都不坏,但你一般总还不会为它去杀人。浓郁迷人的公路气息,悬念设置有希区柯克式的味道。
●not my type
●豆瓣读书这个分是不是略低了点呢
●该还的最后还是要还的
《邮差总按两次铃》读后感(一):表里如一的简单粗暴
故事很简单,因果报应,第一次不报,第二次就来了,还不用中国的事不过三。描写也很简单,形容词、比喻很少,看网上很多人说这是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的描写的手法,又冷又直接简单的看待一切,就像纪实片之如电影,把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没有多余的PS、加工,我想问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啥?有时间我要去看看根据这本书拍出来的电影,看看加工出来是什么效果。
《邮差总按两次铃》读后感(二):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1.以罪犯第一人称描写比较特别
2.真正的谋杀开始之前有一次失败的案例,这个案例如果不出意外,设计得也可算是非常成功了,就在我兴奋的等着他们得手时却意外失败,这就好像玩激流勇进,之前会有一个类似热身的小坡,同样这里也成功得将我的神经调动起来了
3.与第一点有重复,就是看着罪犯一步步部署谋杀,并为自己建立有利证据的过程,心中感觉暗爽
4.根据证据,法官进行了两种推理,两种皆与事实不符,却都颇为合理且具说服力,展现了推理的多种可能性(虽然同时也显示出推理的不一定性)
5.情节很纠结,反转了又反转,我爱纠结的情节
以上
《邮差总按两次铃》读后感(三):谁说侦探小说是消遣读物
好看。谁说侦探小说是消遣读物来着?这本《邮差总按两次铃》就兼备了轻松好读的故事和读之后的掩卷沉思两部分。考虑到本书的年代,更加说明是一本好书。
逐渐意识到,世界上真的有很多自己不能理解的人,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看上去都那么奇怪,比如本书里的男女主人公,感性程度真令人惊讶,以后可不敢说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冲动的人了。可我竟然理解了他们,因此不得不感叹,作者写的真好啊!
lacker说这本书是黑色幽默。我不明白。仔细一想,我根本闹不清楚啥叫黑色幽默。
《邮差总按两次铃》读后感(四):为何叫邮差总按两次铃
文/黄大
书的名字有些不太理解,也许在当时的社会一个邮差按几次门铃大概有着某方面的含义。
虽然这是一本写在七十年前的书,不过故事今天读来依然很有可看性。一个流浪汉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小餐厅的老板娘,并勾搭成奸。他们制造假车祸害死了餐厅老板,警察明明知道这是个犯罪行为,最终却眼睁睁地看着这二位逃脱了法律的惩罚,而且还白拿到了保险金。正当读者以为二者从此如愿地混在一起生活时,又一场真正的车祸夺去了老板娘的性命,而流浪汉这次却被各种不利的证据送上了绞刑架。
在本书的序言里,介绍了很多关于作者和这本书在当年引起的社会反响,以及作者本人在文坛上的一个重要位置,就像很多经典作品一样,虽然无法身临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确切体会,至少让我对此书心生敬意,更何况虽然时过七十年,读起来栩栩如生,如同就发生在当下。
《邮差总按两次铃》读后感(五):黑色文学开山之作
摘自《新京报》 作者:龚 伟
《邮差总按两遍铃》是美国作家詹姆斯•M•凯恩的处女作,也是黑色类型文学的开山之作,它直接影响了后世黑色电影的创作之路。
小说描写的是流浪汉弗兰克途经加州一处,被酒吧老板尼克雇用,本该好好工作的弗兰克竟与老板之妻科拉勾搭成奸。两人先是试图私奔,后又携手策划谋杀尼克。在第一次不成功的谋杀之后两人分道扬镳,但是命运的无常之手再一次让两人相遇,去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谋杀,领取他们走向毁灭的单程票。
詹姆斯•M•凯恩承认这部小说的灵感来自1928年发生在美国的鲁思•辛德与情夫贾德•格雷联手谋杀亲夫艾伯特的真实案例,这桩轰动全美的杀夫骗保案经过凯恩的艺术加工后比真实案例更具戏剧性。当然,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津津乐道显然不仅仅是出于对爱的关注,更多的目光则集中在故事最后的逆转。在小说的最后,一场意外的车祸造成怀孕的科拉惨死,弗兰克被宣判死刑。
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不仅描写了一场谋杀、一段孽缘、一种人生,更生动地描绘出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性欲望。波士顿地方法院曾裁定小说中有色情成分,予以查禁,甚至连公共图书馆也将其拒之门外。然而,来自欧洲大陆的法国人注意到这部将欲望归咎于犯罪动因的小说,并于1939年将之改编后以《最后的转折》为名搬上大银幕,随后被多次翻拍,使之成为黑色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
或许有人会问,整本书看下来似乎都没有看见邮差的身影,为什么小说会冠以《邮差总按两遍铃》?尽管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将“邮差”与“命运”一词挂钩,小说巧妙地将所有细节表达为两次,诸如弗兰克与科拉的两次私情交织、两次谋杀过程、两次错过私奔的机会甚至是两次审判带来的两种结局等等,所有的两次无疑预示着彼此人生的多种可能性,然而在黑暗的欲望驱使下,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因此书名中镶嵌的“总”字相形之下便显得如此无奈。
萨特在《文学是什么》中曾经说过:“并不是美国人的残酷和悲观主义打动了我们。我们在他们的文学中看到了那些人,他们在那块过于巨大的大陆上沦陷、迷失,就像我们迷失在历史中一样”。确实,在《邮差总按两遍铃》一书中,凯恩将迷失的欲望与混乱的道德观放置在考验人性的平台上,而不加以解释,令身在现实的人们自行感悟。毕竟,人之罪源于现实的社会之中,一切皆是美国社会的产物,因果皆为美国社会所造成。面对混乱的社会与堕落的人性,作为一种微弱的提示,邮差不得不按响第二遍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