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命运》是一本由蒋介石著作,正中書局出版的194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之命运》精选点评:
●很深刻,尤其论述满清灭亡中国的长期奴化,又招来列强侮辱,不平等条约导致知识阶层自卑,把满清专制当中国传统,从而西化引入列宁主义,这一系列反应,论述之精辟无出其右。当时浅薄的知识阶层不理解,陈伯达又断章取义批判,今天回看完全正确。
●在一堆雇人写的文案中偶现亮点:蒋中正把大革命的失败扔给了共党与汪兆铭之间的暧昧关系,还是挺有意思的,再比如看见委员长的演讲稿上写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出路是……是历史选择了……等等
●用五百年前的法门来挽救五百年后的社会,可惜蒋公不是悟空。
●中國之命運,蔣公千古。
●建议所有果粉都来看看这部惊世之作
●粗粗翻过。陶希圣的文笔不错。也算一本“子书”,立场极端保守。很多伪善的说教。书中到处感叹道德问题,批评现代西方文化给中国社会风俗带来腐化堕落的问题,是不是因为蒋某人自己年轻时在上海吃喝嫖赌,亲自实践过这种“新风气”,所以自己深恶痛绝呢?
●民族、历史、传统、口号,都只是为政治修饰罢了。“抗战的最高指挥原则,惟有三民主义。抗战的最高指导组织,惟有中国国民党。我们可以说:没有三民主义就没有抗战;没有中国国民党就没有革命。”
●非常枯燥。与当今的政治说教如出一辙。真心不知道国粉是怎么炼成的,看这些都能带劲。大概到140页左右作者聊到某些组织是“变相军阀”、“新式封建”,才说得有点激动起来,也是其得意之笔。
●蒋公是个矛盾体,这种纠结在体内蕴藏,好像要爆发,但终究没有,就这点我挺佩服他。
●看看当年常凯申同学是怎么说的也挺有意思
《中国之命运》读后感(一):很差
找枪手也不找个像样的人,写得一塌糊涂,民国的知识分子白话文写这么臭的真不多。语言枯燥、呆板而且教条,逻辑前后矛盾的实在让人无法看,三民主义救中国的推导过程笨拙且没有任何说服力。全篇罗罗嗦嗦东拉西扯啥重点都没有,一会儿不平等条约、一会儿英美友人,一会儿异族入侵、一会儿中华大民族,军政训政傻傻分不清楚等等等。始终摆出一副居高临下但又言而无物的蠢样,永远躺在历史垃圾篓里吧。
《中国之命运》读后感(二):近代中国社会整合的一个切片
高三还是“果粉”的我,在一本历史教辅上看到了这本书的介绍,就激动地在网上搜索,找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资源。那个资源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极有可能是将繁体字直接机器简化的,到处都是错别字。不管怎样,因为当时只能偷偷地用电脑,不方便看电子书,于是我就把它传到了学校门卫那里,将它打印出来,并将打印出的一沓纸搬到教室,趁上课时看。看完后,我跟同学开玩笑说要把它“分享”出去,就将把这些零散的几百页纸塞进了一张废弃桌子的抽屉里。
1943年,中国收回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蒋介石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满怀希冀地创作此书。从世界角度来看,蒋刚在开罗会议中获得了其它大国的承诺,似乎中国已经跻身“列强”之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逐渐明朗,同盟国军队开始反攻,猖狂已久的轴心国则像“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无论如何,当时的世界形势确实是符合蒋介石创作的心态的。此书后来成为我党攻击的靶子,或许是因为蒋长期作为军事领袖,在当时公开发表的著述并不是很多(和他的对手比起来),故而此书作为“委员长”的“政治宣言”,正好可以被集中火力打击。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大体上还是符合“总理遗教”的。“总理”在《建国方略》给中国规划的铁路网,未必具有实用价值;;同样的,《论持久战》确实能反映出当时斗争的基本局面,但是里面预测苏联会提供反攻,那也是对苏联方面的乐观估计(苏联在终战时横扫百万关东军,无论在何种意义上看都像是在“摘桃子”)。所以,不管著写书者还是反对者,有一点非常清楚,那就是此书是站队的标志。
近代中国社会,纷繁复杂。中国国民党本身也经过了多次的整合,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这些幼年经历就不必说了,即使在东征、北伐、清党、合流、易帜后,还存在亲日、亲德、亲美间的转换。我功力不够,没法以大局论之,深感自己的历史观还需要更多的内容来丰富。上面说了本书意在站队,但到底站在哪一队,其实是整合力量的体现。在这种意义上看,本书自然是当时社会整合力量的一个切片。但因为我所知尚少,也只能谈到这里了。
《中国之命运》读后感(三):中国之命运
这本书是蒋先生的政治宣言,从头至尾的描述了他对中国国家/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看法,以及对抗战结束后国家发展的展望。这么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和题目,我自知才疏学浅,不敢妄作评论,只是摘录几个其中的议题,读者自己见仁见智吧。
首先最明显感觉的,就是他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他先称颂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禮義廉恥。」)及由其建立起的社会秩序,然后就表达了对五四之后各种新思潮的种种忧虑:
「是中國人本為不甘心做奴隸而學西洋的文化,然而結果卻因學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覺之中做了外國文化的奴隸了。」
「五四以後,自由主義與#$%&主義的思想流行國內。他們對於中國文化,都是只求其變而不知其常的。」
「這些學說和政論,不僅不切於中國的國計民生,違反了中國固有的文化精神,而且根本上忘記了他是一個中國人,失去了要為中國而學亦要為中國而用的立場。」
在谈到革命与建国这个话题时,他首先说:革命之目的,不在制度,而在人心。在之后的各项建设中,第一位的就是“心理建设”,因为「國民的心理,社會的風氣,不返於樸實誠篤,建國復興實業,斷沒有成功的可能。」而这一切的重中之重就是小学教育,所以他号召有志之士投身于基层教育之中,才能成百年树人的大计。
至于建国之后国家的架构,他着重谈了「地方自治」的重要性:
「以言地方自治,要知道中國古來建設國家的程序,由身而家而族,則繫之以血統;由族而保甲而鄉社,則合之以互助。由鄉社以至於縣與省,以構成我們中國國家大一統的組織。固國家建設的基層,實在於鄉社。」
「鄉鎮的建設,又為地方自治的中心工作。... 求樂與育,設施普及而深入民間,惟有鄉社自主自動以從事於實施,始可以期成。」
「其自治的精神,可以舉修齊的實效,而不待法令的干涉。其互助的道德,可以謀公眾的福利,而不待政府的督促。」
说到依法治国的问题,他引用了王安石的话来论述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王荊公所謂『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
最后,在谈到法与道德的关系时又说:
「賈誼說:『禮禁未然之前,法禁已然之後』」
「中國的政治哲學以為情理必依於法治而後可以得其公平,又以為法律必本乎情理而後可以合乎實用。」
我想在读任何一个政治宣传文件的时候,我们都要抱着一个批判的眼光来看,但读了蒋先生的书,起码感到他有一种很强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屡次说「國家是祖宗百代的遺產,民族是子孫萬世的根基」。联系他后半生危难之际的言行,不论他政见对错,起码可以肯定,他确实是个“纯粹”的中国人。
《中国之命运》读后感(四):历史无从假设,无从遗憾,读《中国之命运》有感
两天时间看完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该书的出版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形势明朗化。中国被美英视为同盟,在美英的扶持下位列世界四强之国,美英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亦同意解除与中国之不平等条约,孙中山一生奋斗之目标,即中国解除不平等之束缚,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上就要在蒋介石手中实现。面对着一种继往开来的形势,蒋 介石写下此书,简述了中华民族的性情,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由来,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的奋斗目标,并对中国有志青年提出了期望。可惜在当时的情况下,不管是中国国民党,亦或是中国共产党,都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联合建国之愿望,最终演变成国共内战,至于最终国民党兵败,也足够让人唏嘘了。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即是要领导中华民族能够有尊严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受人欺辱;民权,即是保障人民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权利,即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民生,即是对于中弱势群体的关怀,即是对于公民平等的保护。至少在我看来,我对于国家的每一个诉求都已经包含三个主义里面了。
如此现代化的建国哲学,却并没有实现其政治理想,反而在国共内战中屡战屡败,最终退守台湾,演化成现在大陆与台湾并存的局面。在我们旁边的台湾已经进行了10多年的民选,而中国大陆看上去却像一架庞大无比的火车,在巨大的经济改革的成功中,并不确定要冲向何方。
常常听到有人说如果张学良没有发动西安事变,是不是我们就像一定变成了一个放大几十 倍的台湾了呢?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来解答,在抗内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在军事,政治,外交上都比共产党要优势很多,但是最后竟然于3,4年内被共产党打到台湾,飞机大炮打不过小米加步枪,肯定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虽然我没有深入地研究那段历史,但以我的一些直觉来猜想,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国民党思想并不统一,内部的分歧太多,而共产党则显示出更加优秀的组织性,而且思想更加统一,更加纯粹。另外,国民党也是一直反对多党制的,所以在最后的国共谈判的时候,并没有诚意和共产党分享胜利的果实。至于其在台湾执政后,慢慢地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其主动要求的,而是在进步人士的很多次的不断要求,不断运动之后逐渐形成的。
所以,对历史进行假设和遗憾都是幼稚的,因为历史的进程是被很多事情推动的,一件单独的事情发挥的作用有限。但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一个现代的国家,对于富强的需求,对于公民权利的需求,这样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这个世界的独裁政权一个个走向了末路,因为这种独裁的政权已经不合于现代大的潮流,其根本原因是这种独裁专制政治不可能根本上解放生产力,而一个社会制会进步与否往往和其生产力的解放程度有关。
中国的生产力之解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在则进入到了一个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关键时期。一个国家人民生产的产品只有三个出路,消费,出口或者投资。全球经济局机下,出口肯定会萎缩,这已经不是你生产的东西便宜不便宜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消费只有那么点了。投资上看,常年的铁公基项目,很难有一个突破性的提升,房地产市场已经萎缩,除非进一步的财政刺激,否则也很难想像其开工量能有多大改变,况且,财政投资只是经济刺激的方法,不可能作为一个长期的经济拉动力量。那么能够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方法就只有消费了,即是我们一直在讨论一直在期望的中国内需。如何打开内需,让大部分人能够消费起来,则是中国下一步最大的问题。打开内需最核心的是要改善中国的生活环境和商业环境,有效地打击腐败和垄断,而要根本性地去减少腐败和垄断,则非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不可。而往往政治制度的改革是由一个个事件推动的,现在中国正像一个沸腾的开水壶,经济的需要让我们非得冲开这个塞子不可。
再回来这篇文章的题目来看,历史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来决定的,但却是一个个单一事件来推动的,我们现在已经走在了这样的一个关口上,如何去推动中国的历史进程已经正取决于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愿意去推动,去引发一个个事件,则必然能够引领一个历史潮流。
《中国之命运》读后感(五):亲,配合陈伯达的书评看,那才叫来劲哦
纵观豆瓣关于本书的书评(当然也包括我的这一篇),对比陈伯达的那一篇都真的是弱爆了。不过事先说明我的书评其实不过是个人感想而已。
————————————分割线————————————————
自从看完《新宋》和《窃明》后,我就对宋史、明史和中国近代史萌发兴趣。我难以理解为何蒙元和满清入侵时参与协助的汉人如此之多,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能力如此强大、蒙元和满清灭亡后遗老的行为感到不解。而随着对中国近代史和思想史了解的深入,我才知道现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是西方,配合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抗日等事件的发生才深入民心;遗老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汉奸,更多是愚忠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追求文化认同而非血统,对民族融合作用极大;宋明两朝的殉国的军民乃是忠君思想使然,与现代民族主义思想不同。
由于国内民族思想的来源于西方,我便追溯下去,了解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最近通过阅读《战争改变历史》一书,了解到欧洲作战方法的进步,与宗教改革导致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关系密切。并由此知道宗教改革导致了三十年战争,直接导致了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和第一批民族国家的形成,从而日后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频繁,作战方式由此获得进步。
当然阅读的结果就是发现其实也就那样(没错,你可以说我这个评论很偷懒),因为里面总结历史和文化变迁时所说的内容其实大家都知道。而三民主义和国民党救国的结论也随着“大量歼敌后胜利转进呆丸”而失败,事实说明一切,囧。
相比常公的书,我觉得陈伯达的书评更有趣(没错,百度百科中那篇所谓的文革式书评,就是陈伯达书评的节选)。将书评和原文对比着看,各位就可以很快的领悟到什么叫做“断章取义”、“曲解”、“占领道德制高点”和“文革式言论”。同时也会发现把陈伯达的书评跟现在网络上的各种灌水和骂架(例如韩方大战)对比,真的是弱爆了。
须知常公为国鞠躬尽瘁,成立凯申军事物流(Kai-shek Military Transport),在剿匪过程中负责后勤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地图开疆,日记强国;杀敌一亿,转进台湾。如此惊天动地让国人泪流满脸的奋斗史,这不就是最好的反驳材料么?(可惜万恶的网民始终喜欢把这些材料拿来抽脸+恶搞+钓鱼,丝毫不管常公在九泉之下怎么想的)
问题是高举三民主义大旗本来就是一种抢占道德制高点的做法,反驳者总不能说民主民权不能救国吧?因此直面书的内容进行严谨的理论驳斥,只会让反驳者头破血流。明智的选择自然就是和陈伯达一样,回避书的内容转而为通过“曲解”“断章取义”一类做法扯开话题来攻击对手,这种做法时至今日广大人民群众依然在大量使用。不过这需要在读者无法接触原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解放区来说太容易了。当然并非所有左翼政党的文章都是如此,例如李大钊与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文章就是佳作。
但是以理服人实在太麻烦,往往比不过通过歪曲事实更容易地让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到现在依然如此有效,例如上面提到的教科书问题,还有百度百科中居然无奈地只能放上陈伯达的书评作为说明来骗人。几十年过去了,虽然表面上技术在进步(伟大的长城啊,伟大的防火墙),但是这种做法的套路本质上却丝毫没有进步,而且越来越不靠谱了(感谢网络的力量,民智渐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