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这里是中国的读后感10篇
日期:2019-10-18 23:00: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这里是中国的读后感10篇

  《这里是中国》是一本由星球研究所 /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019-9-1,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一):难得好书强烈推荐,包括初中以上的学生

  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地理地质,美摄影,轻人文,轻历史

  风格客观感动朴素的生存观

  档次高,包括装订和价格

  看完了,谈谈不足吧,主要点是后面的收尾不足了,看的出来我们的通病问题缺乏完美精神。东北,华南,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完全没有涉及就结论了中国的核心思想仓促。若可以在五年内二版,建议上下两册完全覆盖中国为好,纵向可以更多关联当地的历史文化变迁,可以更好地支持本书的中心论断。但是如果满分十分的话,基于当下的平均水准,我给九分,留一分想象空间去吧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二):伟大的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如此美丽

  令人难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大会盛况还在久久回味之中,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宏大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照片专业地图深情文字描绘祖国山河的《这里是中国》却不由地又掀起了一轮壮观到足以让人窒息的美轮美奂

  由星球研究所近3年积累而成的《这里是中国》,新换了一个观察中国的视角,从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开始,沿着第一阶梯、第二阶梯、第三阶梯,自上而下、由高及低,有时是山,有时是湖,有时把城市推在第一线,有时又把省份次第排队,却只在表达一个特别专注的意思:中国到底有多美,看一看就知道了!

  所以,这样一部堪称全视野的中国地理科普著作,最大的特点首先就在于它的图,一幅幅图中有山川河流、有动物植物、有人物、有故事的图,简直不需要文字,就足以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既灵动更有温度的故事——更无论其中特别推出的那几幅“巨大”的折叠地图了!非如此,不由得看到的每一个不产生壮美之感,不由得不为自己生来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无限自豪

  视觉表现力就是可以如此简单粗暴。不需要刻意修饰,只需要呈现,广角、特写都足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就明白无误地在表达一个事实:这里是中国,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他乡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故乡已是如此美丽,已足以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

  更不用说,还有一页页充满温情的中国故事,不仅仅在于让图画表现力更为充分自如,而且赋予了一张张图片以特别有分量、特别恰到好处的温度。如果说,图画是横向表现,让“美丽中国”更为直观的话,那么,文字就是纵向表现,让“美丽中国”带上了历史的厚重感。五千年华文明史的无限魅力,就在这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里尽情展现,说是流光溢彩都算是收敛了很多了!

  至少从良渚文明开始,中华文明就在世界东方熠熠生辉。更不用说,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不间断发展到今天的“独一无二”;而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则只能在“故纸堆”里,通过发掘出的遗址踪迹、地下文物证明曾经辉煌了!时至今日,往日的荣耀自不必说,曾经的苦难已是过去,而成立70年的中华人共和图,960万平方公里的陆上面积和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再加上勤奋善良、拼搏进取的14亿中国人民,更加美丽的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模样,既是可想而知,却又仿佛不能“一言以蔽之”,尽情发挥个人想象力就行!

  当然,并不是说,《这里是中国》就已经尽善尽美了!18个关于中国的独特话题,365张具有地域代表性高清摄影作品,还是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只能表现美丽中国的一些方面。所以,“星球研究所”的这几句话说得尤其到位:有一天,我们要将中国的雪山看遍;有一天,我们要将中国的江河看遍;有一天,我们要将中国的城市看遍……而且,还不仅仅限于此!

  毕竟,伟大的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很重要,每一寸土地都如此美丽……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三):这里是中国,这里是华夏

  【开篇提醒:本书评是大赞特赞不后悔类型的,不喜请略过~~~另外,本人写书评极其不专业,往往想到啥写啥,没有深度东西,不喜请勿喷哈~~~】 我始终觉着,再美的景致,没有人文底蕴,就跟沉睡的美人一样不灵不动、没有特质。看摄影图册,或者看地理、历史、社会学著作,甚至自然科普读物,总是片叶不粘身而过,甚至中途就弃书了。 而多合一的本书,恰好对我的胃口,真可说是一顿饕餮大餐了(也确实无愧于“推荐序”所称之“好的地理科普”),以致于中信宣传预售之初,就下单购买了,幸运地在2019年10月3日天朝70周年国庆期间收到了!(P.S. 价格也真心实惠搭配优惠券,到手价只有78元,要知道,“co-Trip小游趣”单本原价也要32元,《艺术的故事》二手价也要150+大洋呢~) 多合一之摄影 简介里说有“365处极美风光的瞬间捕捉”,确实没有夸大。随手下载几张,九宫图立马燃爆朋友圈高山流水、飞禽、走兽、鲜花大树......远景、近摄、地形地貌航拍、动物神态捕捉...... 我为图片而来,更为图片里的内容而留。 多合一之地理 小时候,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中国,地大物博。”后来,渐渐也听不到了。时至今日,对于怎么个“地大物博”法,又怎么不“地大物博”了,完全没有概念。 诚如“序 可以实现理想”所言,“中国很大......(要了解她,)地理就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本书从地理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的由来并窥视了中国的未来。 别的不提,仅说说山水地貌吧(本书也正是以海拔高度的三大阶梯区分进行撰写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一个恐高的旱鸭子,时常感觉这个世界太不友好了,平常也就很少去关注山山水水——反正自己又不会去跋山涉水的,凭白给自己添堵心塞罢了。 但看了本书,第一时间想去成都,就算不爬山,也可以远远地“瞻仰”一下。看了本书,生平第一次思考中华水系的发源及其归途。 这里为什么如此高,那里怎么特别冷?原来横断山有如此极致的风光,原来福建居然藏着一个海上塞外的大嵛山岛! 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机会去亲身体验山水的人来说,这本“纸上的纪录片”真是一份厚礼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多合一之自然 本书里头随处可见的美图,不仅仅只有美一项“功能”。这里有雪豹、鵟等动物,有矮火绒草、珙桐等植物。 那么多瞬息即逝间的动物神态捕捉,那么多足迹罕至处的植物掠影。我无缘亲历,但有幸结识——全因为本书。 多合一之历史 拼神秘,这里有“楼兰生死五千年”;拼历史,这里有“鲜衣怒马一千年”;拼内涵,这里有“烟火成都三千年”;拼故事,这里有“一部城市美学史”青岛。 得了这样一个感悟:“天下形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仅仅说的是政权,也是基于地理下的这片“天地”的发展走势。 历史与地理,难解难分。 多合一之社会

  伊犁城原来是清王朝为了对西域加强控制力改造的。 西安原来是3000多年前周人的技术入股本地土著才得以发展成千年古都。 成都原来被秦国赋予了担当统一中国大后方的重任。 拥有“无敌生产力”的浙江、演绎着“开拓者传奇”的福建、自古代言繁华江南…… 正如结语所说,“世界上本没有中国,是中国个创造了中国”。 结语

  其实,10/08就刷完了一遍电子书(不舍得翻纸书),却迟迟没有下手写全书读后感。就算现在写了,也是不满意。全因为一遍阅读真的是不够的,甚至光读不走也是无用的。 真想背包启程,去看看那被唤醒的高山、去瞅瞅那被改了模样的河流,去用脚丈量一下这片焕发着青春力量古老土地…… 这里是中国——彰显着日新月异的现在与未来。 这里更是华夏——纪念了湮灭于历史长河中的古远。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四):感觉我就是买了本画册而已。

  三星给里面的照片。仅此。

  不知道给三星会不会有人喷我。但是确实没有预期的那么惊艳,又或许,是期望值太高了,以致书到手翻开后居然没有预期中热血沸腾的感觉。好了,我可能对自己的感觉描述的太多了,还是来说说星球研究所和这本书吧。

  星球研究所一直在关注,也就是因为觉得写的文章不错,每次都一丝不苟地看完每一篇文章,相比较那些美图,其实文字更吸引我。然而在这本《这里是中国》里,很明显,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那些摄影照片服务,文字存在意义就是为了给图片加个解说。而这个解说也是蜻蜓点水,排版就不说了,感觉文字内容因为要给照片让版面,所以不再大篇幅地去讲清楚一个地方,大都一带而过。和看公众号的文章完全不一样。

  或许也不能说照片喧宾夺主吧,又或者原本这本书的定位就是一本摄影集,所有长篇累牍的文字介绍改变它的定位,以至于束手束脚不敢多讲?

  在封面扉页上有这样的介绍:1本书=3年日夜对内容的精心打磨

  看到这句我就笑了,三年,这里面的文字能有多少,文字少就不说了,少的可怜的文字打磨了三年,还有那么多的错别字。当然了或许一本书里都会允许有些错别字,但是就说一点我不能忍的,《哀江南赋》这种,都写不对的吗?

  好了,我可能有些激动,需要平静一下。

  大约爱之深责之切吧,如果不是抱有很高的期待,就不会第一时间买回来看,然而看了之后很多感觉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用K的话来说,这本书想讲的太大了,偌大一个中国,岂是这区区五百页的书能讲清楚的。所以只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了。

  是,整个书将中国从地形图上按照三大阶梯划分,每个阶梯上选了几个代表性的地标来讲,可惜连这些地标都没能讲清楚,再加上此次与青藏高原研究会合作,感觉很多成果写作者拿来用,却并没有深刻理解文字背后的真正含义,这就像我们把百度百科上的东西复制黏贴过来一样,说不好听一点,就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因为不能深刻理解,所以说话就特别官方,一点儿不接地气,所以大部分的人看两页的文字,就果断不看了,只看那些炫酷的图去了。然后整本翻完了,发现噢,挺好看的,完了。

  另外还有一点,这本书在排版的时候,有一些文字特意放大突出,而这些被放大突出的文字,可能大都是编辑觉得写得感情充沛振聋发聩句子,所以必须要放大了让人能看见。

  举几个例子

  这便是可可西里,中国最伟大的荒野,而我们要做的是,让荒野永归荒野!

  中国的西南部,便有这样一处土地,它是山的世界、山的王国,一个“偏跟山过不去”的地方,就连名字都透露着“霸气”——横断山。(打出来时候觉得,最后一句这么用好像哪里不大对……)

  一切磨难皆是修炼,一切毁灭皆是创造。

  一个开放大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这时的河西走廊,不是边关而是通衢,不是荒芜之地,而是帝国实战雄心壮志之地。

  ……

  乍一看觉得挺好的吧,我一开始也觉得挺好的,但是越看就觉得越奇怪,原本把好看的句子突出出来没什么错,但是一本五百多页的书,如果真的是以内容为主的话,两三页就要出现这么一段突然被放大的字,不由得让人觉得,这位作者是词穷了吗?终于有了两句亮眼的话,生怕别人看不到似的。

  再一个,原本文字就少,再这么一放大,好了,那些更小号一点的字,就再也不会有人看了,这就更加让这本五百多页的书变成了一本画册了。

  我感觉,振聋发聩的句子,从来都不是抒情和呐喊,而是那些平凡朴实的文字,排列组合到一起,突然就有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或许作为一个《国家地理》控,我看惯了单之蔷天马行空大胆推测科学论证的文章,所以不大能习惯这种大杂烩?这里必须要说一下之前单之蔷出了一本《中国景色》,其实就是国家地理上一些他的文章的合集,也有许多绝美的照片,但是文字却丝毫不输,不能想象在某个午后阳光里,明明太阳暖暖地洒在身上,你却因为看着那些文字而血脉喷张,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那种感觉真是久违了。

  以上。

  纯属个人感受,观点相左,那就对了,如有冒犯,请勿拍砖。

  《这里是中国》读后感(五):关于星球研究所《这里是中国》之一二

  这里是中国9.3星球研究所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 2019 / 中信出版集团文章比较长,先写文字后配图,请大家耐心看完。谢谢!如果不想看文字的话,那就直接跳到文末看图片。 我是20190911 16:27看到中信关于《这里是中国》的预售链接大概看了以后,第一时间就转发给了朋友,然后他立马就买了两本,之后又对我说,单独给我送一本,还不能拒绝。我们都是21号12点左右收到的书,快递物流就不说了,有一些轻微磕碰,但是这个不影响阅读。以上就是收到书之前的一些交代。 再交代一下我和星球研究所一些事情。 我是20170827关注的星球研究所,第1次看到他的文章是珠峰那一篇,当时好像没有关注,过了几个月再次看到他的文章,立马先关注。相信有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也是被珠峰那篇吸粉的,在当时来说这篇文章真的是很震撼,原谅我的词穷,只能用这两个字来形容了。后来出的文章越来越多了,读者就希望能把之前出过的文章重新排版一下出一本书,不管是画册还是文字版都可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在20190919官宣了。关注了这么久,他终于来了。来了来了他来了,他带着图书走来了。读完这句话是不是很有画面感? 我是9月21号拿到的书,但是我并没有立即拆开。因为之前在书友群已经见过他们晒书了,有感于其它群友发过一个拆箱晒书视频,我也想弄一个。所以当时我在想怎么把这个视频拍得更好一点,所以等到第二天(22号)才拆开,想着给书拍一组视频,再加上一些照片,到时候剪出一个视频来。具体是22号拍视频,23号去小雁塔,24号去大明宫和西安火车站,25号去大雁塔,书评后面会附上相关图片。视频还没有剪出来,可能还要等几天,国庆之前可以弄完。 接下来就说说书吧,这也是我第1次在豆瓣写书评。本来想给5颗星的,还是给4个星吧,给多了怕骄傲。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本书还是很满意的,虽然它也有缺点。因为这几天一直都在拍照,也没有时间来得及看,只是把西安部分看完了,至于评论说书中有错误,我相信书中肯定会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其实我想说的话,在freedomdead的书评(这里是他的书评链接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book/34835320&open=app)中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我也非常赞同他的书评。 下面我也列举一下我个人觉得不足的地方。 1,图片占比比较大,那么文字比例就会相对的缩减很多。可能是图书设计的原因吧,有些页面上面的图纸特别大,可能是为了突出?也可能就是这种设计?在这里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其实这个也不能算不足吧? 2,有些图片确实没有选好,或者图片和文字还有更好的排列组合。不知道是文字为图片服务还是图片为文字服务。个人感觉图片比例占比比较大,应该是文字为图片服务。 再列举一些优点吧(要发糖吃了)。 a,装帧上,借用一下星球研究所官宣的介绍。“装帧上,通过‘裸脊锁线’的方式,实现了图书页面的平整打开,以实现图片的完美展现。” b,有些图片比例过于狭长,采取了折页的形式来呈现给读者更好的视觉体验。比如札达土林,文章说有1.8米,拿到书以后我也实测过,真的有1.8米,在后面我会附上图片证实。还有那张《从龙泉山向西拍摄成都》也是如此。 c,还有图书封面的浮雕地图,以及目录的三级阶梯等,官宣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d,官宣链接附带的5分钟视频介绍,真的很值得看,我反复的看了三遍。ps,我还在里面捉到了几个虫。 e,其实书还有很多小彩蛋,大家细心的话,能发现的。 以上所列为部分事实。 任何一本书或者一个系列的,他都不能把中国完完整整的呈现出来,最多也就只能侧重某一个点,大概介绍描述一下。可能是这个书名取得太大了,再加上资金时间篇幅定价等各种条件的束缚,我想这本书也是各种条件妥协的结果,也可能是当时的最优解吧。毕竟预售126的定价就摆在那,我也愿意相信有读者会出高价来买质量更好的图书。但是星球研究所要考虑的问题也有很多,这也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的,和出版社印刷厂等都有关系。作为普通读者来说,比市面上大部分的鸡汤类图书要良心很多。当然了,要向前看,要向好的图书看齐。 我也希望以后会出更好的版本,我也乐意购买并向朋友推荐。 真的是不想再写了,要睡午觉了。如果以后还有别的想法,我会再编辑。下面附一些我的买家秀,因为我只有白天有部分时间,所以我拍了三个白天,去了四个地方。全部为自己手机实拍。 具体是23号小雁塔,24号大明宫和西安火车站,25号大雁塔。

这张是试拍的,后来发现很满意这张,尤其是他右边这个动作,我拍书和小雁塔。他在拍他的小伙伴,不过他的小伙伴被我的书全部挡住了。这张是后面重新拍的,不过我更喜欢前面那一张。本来想着离开之前再重新补拍一张的,后来忘了。同款同框,是不是很熟悉?一群游客从地图上走过,地图都有同款,这也是我后来才发现的。发现还是有人的有感觉一点一个人的长安第1次拍这种买家秀,还是不太习惯,总感觉没拍好。这一张是我当天最满意的

  以上是23号的小雁塔买家秀。下面是24号的大明宫。

后面这几张都是去大明宫的路上在西安火车站拍的祖国的花朵致敬70周年典藏级国民地理图书。人民网,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星球研究所联合出品。高铁与普快同框,前方就是西安火车站,这一处铁道位于西安火车站东侧一点点,铁道北边就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丹凤门,现为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现存的建筑是现代的,里面是唐代丹凤门遗址。丹凤门同框合二为一丹凤门同框二合一这张是从大明宫离开,回到火车站坐公交补拍的一张。

  以上是24号的西安火车站和大明宫。下面是25号的大雁塔。

这个是在大雁塔大悦城天台

  在下面是一些室内图,也一并附上。

1.8米长的札达土林,其中是站在电视柜,搭椅子拍的。这张是站在地板上拍的这就是那把椅子

  以上图片全部为坚果三手机拍摄,原图无修。作者就是书评本人。

  此条书评会不断更新,如果有时间的话。以上就是我想说的,感谢大家能看到最后,谢谢。我在西安小雁塔,这里是中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这里是中国的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