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是一本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协会·中国基督教协会著作,48出版的1267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精选点评:
●god cant save us everyone
●从吃素食的餐厅拿走了本书。。
●想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需要了解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顺便和老周打在一起
●得了一本花朵版圣经,贴好标签通读完毕。
●共产主义者首先是无神论者,所以开启上帝国度大门的钥匙,我拿来开旁门,或许真是邪说~信是不悖的,爱是最大的,效法罗摩克里希那,歧视须去粗取精。本书是读欧美文学的钥匙。《旧约》《约伯记》让我想起《天问》,《传道书》具普适真意,《雅歌》像《诗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庸人如我愿囿于小情小爱。《新约》山上宝训经典,耶稣比喻都很哲理,爱的原动力始终最爱,保罗彼得原来如此,神就是爱。“你的眼好像鸽子眼。”“威武如展开旌旗的军队。”“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难道 神有什么不公平吗?断乎没有!”“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跳着匆匆翻过,不懂,看不下去。 很是怀疑,这就是西方人手一本的,号称最经典的书? 前四章、传道书、四福音觉得挺好,其他看不下去。
●"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你看它,它便与你发生反应。
●我若此时不解,必永远无解,但一生倏忽飞去,祢无穷无尽够我折腾(●′ω`●) 2015.10.10一周目√,这日期真是圆满得不行(*////▽////*)#神棍上线#
●重复的内容也太多了吧 前面看的仔细一些 诗歌 谏言 先知书 草草扫了一遍 总算看完了。
《圣经》读后感(一):归向神
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 神。
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徒14
《圣经》读后感(二):Holy
信了这么久,其实昨天是第一次读完全书,得承认,很多地方读得也不够认真,如崔牧师所讲,读《圣经》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先从自己懂得来,别想一下子学会跑。
不管人们承不承认,这本书的作者是神,由此来看,怎么可能不是满分?
就像热评第一所说,这是天父给人们的信。这也是灵粮,借此我们有机会认识神。
《圣经》读后感(三):北京●学习圣经
圣经共66卷,1189章,30000多节,约935000多字,其中包含历史、诗歌、故事、预言、格言、传记、书信、寓言、比喻、辩论、游记、律法、礼仪、戏剧、哲学、地质、神学、文学、医学、科学、商业、天文、地理、军事、生理、数学、物理、环保、道德律、优生学、心理学、考古学、劳工权益、信息科技、谜语等包罗万有的内容。
加wx:cott919793
《圣经》读后感(四):我虽行在患难中
20161109
去年圣诞节前夕,为一位美国大叔举办欢送会。从为什么我不会游泳这个话题,聊到唐代社会,我吐出“夜不闭户”四个字,就着影影绰绰的烛光,大家眼睛都透着一股有点儿好笑的认真,似懂非懂地深深点着头。昨天和朋友微信聊到跳槽,她表达了一下近期心理状态,我回复说“踌躇满志”,她回复说“对!”,然后没一会儿,她又补上了一句“我先查查字典,啥叫踌躇满志”。
就像我没办法理解他们的双关笑话但是在聊天的时候还是会跟着一起哈哈大笑,有时候彼此都能意识到因为某种秘而不宣又极难弥补的文化差异导致彼此看彼此都很“愚蠢”。
又比如和一个华裔聊到前几天对我来说仅有一面之缘的某人,我说:“哦,那个男的….”,话还未落,她吃惊地反问:“那个男的?!”。对于她来说,这似乎简直是一种侮辱。虽然确实没什么感情,但自知用“个”+“的”的搭配略显失礼,但是换成“那位男的”?不对称,“那位男士”?太书面了,“那个男生/男人/男孩儿”?或者“那位朋友”?好像是好些,但是在前述语境里,难道不该像日语里的一句“あの人”和“あの方”的差别吗,不牵扯到长幼尊卑,那区别理应不会太大啊。(我还是懂得太少了)
想说的和这个关系没那么直接,然而算是个引子,即中文和日文,为什么可以简单几个字裱在墙上就非常传神,而英文一句话会显得更美,比如诗歌,短句和散文。好比一个中英文对照版的圣经,左右两扇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传达出的感情却差之千里。看中文讲的是一回事,对比一下英文,才发现刚才套进去的感情似乎不是那么回事。有时候英文部分仅仅是在进行客观描述,但中文短短几行字,却意味深长,似充满感情留白。而有时中文太短太局促,只能看英文才大概明白它想表达的意思。
ending
《圣经》读后感(五):不谈信仰读《圣经》之二——纷乱民长(P201-P363)
终于明白旧约、新约中“约”的意义了,从户籍纪到申命纪,都在反复强调天主与以色列人民立约,人民事奉上主,上主保佑人民。并且在十诫的基础上,有非常详细的法律约定,来便于人们遵守执行,当然也明确了违反约定所要付出的代价。所以说西方的社会历来就是一个契约制的社会,这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意思的规定,比如每七年一个安息年,每七个安息年一个喜年,安息年内人民和土地都要休养生息,而在喜年,人还要各归其祖业,土地和有赎回权的产业,也自动退还。这样,不仅能科学的保障土地产能,而且避免了人性的贪婪,反正最多50年,回归原点,重启机遇。还有为兄弟立嗣的义务,虽然现在看这一规定有悖伦理,但是可以避免一个家族的消亡,保全家族的产业。达味王的祖先培勒兹是犹大与儿媳所生,而达味王的祖父,是波阿次与罗德所生,都是本着为兄弟立嗣的原则,并且,两个女人也都是外族人。
天主带领以色列人到达迦南之后,接下来便是150余年的民长时代。民长,即拯救者,这一时期以色列十二支派只有同盟联邦关系,在民族遭遇迫害时,总会有一位英雄蒙天主召唤,拯救同胞,主要有十二位。他们各有所勇,在纷乱的时代里,带领民众反抗迫害,击败敌人。最有传奇色彩的,当属三松,他的出生,便是身为石女的母亲蒙上主的恩赐。而最为人所称赞的,应该是他的英勇大力,他靠一根鲜驴腮骨,便杀死了一千敌人。当然,强烈的情欲是他的弱点,也是因为好色,最后被女人设计出卖。他被挖去双眼,铜链锁闭,敌人甚至要求他耍把式表演。当然,他依旧是靠力大无比,单臂力拔大殿支柱,而与敌人同归于尽。
卢德传,是短短的记载达味王的太祖母卢德的一篇传记,卢德在丈夫死后跟随婆母回乡,最后嫁给波阿次,而生了达味王的祖父。该篇有《巨人的陨落》中所引用的一段话:“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哪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哪里死,也葬在哪里”。不过,这句曾经让我感动的热泪盈眶的话,竟然是儿媳说与婆母的,看来没有书是白读的,它总在润物无声的促进你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