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06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的读后感大全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是一本由(西)茱莉娅•纳瓦罗著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精选点评:

  ●真的很一般

  ●信仰的力量,让我折服

  ●有阴谋(不止一件)、有宗教(不止一个)、有罪恶(不止一人)、有历史(不止一段)。还能指望一部小说什么呢?

  ●虽然没读完,可还真是吊不起我多大的兴趣 幸亏当初没花多少钱,否则一定后悔死了,原价不便宜啊

  ●几个角度的交叉安排不是很清晰 有一些混乱

  ●救赎与救赎报复与报复。为何评分这么低?

  ●味同嚼蜡

  ●2008

  ●借着宗教之名,讲了一个复仇的故事,无关法律的,只是单纯的复仇!

  ●绝对的不如达芬奇密码啊...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读后感(一):第一页就翻译错了,重大错误!!太差了!!

  刚看了三段,就发现一个重大错误,真差劲!于是对译者的水平产生了怀疑!

  第三段“高悬堂上的那幅米盖尔安赫尔的名画《怜悯》。。。”,首先,这个作品不能高悬堂上,“高悬堂上”完全是译者自己加上去的,也不是名画,因为它是非常有名的雕塑,而不是画,其次,这一名作的作者不是什么米盖尔安赫尔。。。而是大名鼎鼎的米开朗琪罗!!!!

  其实第一句“一辆出租车在圣佩德罗广场突然停了下来”就已经开始错了。。。不是圣佩德罗广场,而是著名的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

  唉。。这是什么译者啊。。。你没去过梵蒂冈,你也谷歌或百度一下吧,真差劲!!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读后感(二):还有多少畅销书要拿宗教开涮?

  【读品】罗豫/文

  《达·芬奇密码》风靡之时,其中涉及的郇山隐修会、耶稣后人等内容一度引发了全世界读者的考证热情。西方宗教界人士对该书及同名电影的强烈反应,不仅未能阻止书的畅销和电影的卖座,反倒为出版商和制片人提供了更多卖点。不管怎样,《达·芬奇密码》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本,电影拍摄权又卖了六百万美元,丹·布朗确实成了最大的赢家。

  信息传递便捷、写作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年代里,成功先例一出,随即有人效仿。蹭名气固然是不二法门,但用相近题材做噱头更容易抓人眼球。融合悬疑、推理、历史、宗教、穿越等元素的小说纷纷涌现时,中世纪成了编故事的人驰骋想象力的最佳舞台。美国作家雷蒙德·库利的《最后的圣殿骑士》英文版入选了2006年度的鹅毛笔奖之年度新人作家奖提名名单,中文版封面上堂而皇之印着:“《达·芬奇密码》只是开了个头,《最后的圣殿骑士》则把故事讲完了。”西班牙女专栏作家朱莉娅·纳瓦罗以扑朔迷离的都灵裹尸布悬案为载体的《耶稣裹尸布之谜》甫一亮相,据说就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击败了《密码》,虽说可以想象总销量远不及之,但电影版权也被Filmax以重金购得,大有直逼丹·布朗的自信。

  “裹尸布”余热尚未散尽,朱莉娅·纳瓦罗的另一本小说《耶稣泥板圣经之谜》近日又与中国读者见面。眼光敏锐的文化批评家对《密码》颇有微词,但《密码》至少算是一次成功的商业运作:丹·布朗熟谙大众心理学,《密码》是典型的“好看”的作品。朱莉娅·纳瓦罗的两本书却实在不敢恭维。

  《耶稣裹尸布之谜》无论节奏、情节、语言,都让期待又一部《达·芬奇密码》的读者大失所望,到了《耶稣泥板圣经之谜》,就让人不知说什么好了。书名原文“La Biblia De Barro”,说的是泥板圣经,加个“之谜”尚可理解,前面又加个“耶稣”,似乎是为了和《耶稣裹尸布之谜》保持句式上的一致。进入正文,却没发现关耶稣什么事。小说里“泥板圣经”上记载的,是《旧约》人物亚伯拉罕所叙述的创世故事。亚伯拉罕生活的具体年代尚有争议,或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或是公元前3000年。无论答案为何,亚伯拉罕与耶稣的时间距离,都不会比耶稣与我们的时间距离小多少。《密码》在中国市场上占尽了中国人对西方宗教“陌生化”的优势,也没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忽悠。

  现任政治分析师的朱莉娅·纳瓦罗当然不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更不满足于丹·布朗用过的几个时髦元素。她将老一辈角色的恩怨放在二战背景中,早已臭名昭著的德国纳粹只得再度充当小说里的坏人。她又将年轻一代置于美伊冲突的漩涡中,言辞时时触及萨达姆和布什,为本来无甚味道的故事添油加醋不少。其中和宗教有关的内容也并没有太大杀伤力,说该书继《密码》之后再次震撼西方宗教界,其实西方宗教界在经历过卡赞扎基斯、拉什迪等大师级作家的“亵渎”之后,丹·布朗带来的“震撼”都已不足为“撼”,《耶稣泥板圣经之谜》更是挠挠痒罢了。

  《密码》的成功让人羡慕,但这个成功个案并不容易复制。宗教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小说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但教徒的感情也有其不可触动的火线。《密码》既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引起激烈争论,又尚不足以引来杀身之祸。眼红丹·布朗的人不会少,能像他一样的,也不会多。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读后感(三):与宗教无关

  与宗教无关

  -----读《耶稣泥板圣经之谜》

  有朋友寄给我一本《圣经》,又看了朋友一篇《曾经风闻有你》,很受震动,拿到这本《耶稣泥板圣经之谜》,想,也许可以给我一些宗教启示。

  这是西班牙作家茱莉娅.纳瓦罗继《耶稣裹尸布之谜》之后的又一部,据说是“被誉为继《达芬奇密码》之后再次震撼西方宗教界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书没看,那部由我的偶像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电影,也没看。既然这是一本与《达芬奇密码》同类题材的畅销书,读读应该还是不错,可以弥补没看《达芬奇密码》的遗憾。

  书的开篇很吸引人。罗马、大教堂、忏悔室、米盖尔.安赫尔的名画《怜悯》、神父,还有一个衣着精致的男子向神父发出的忏悔词:

  “我最纯洁的圣母玛利亚!”

  “没有罪孽就受孕的圣母啊!”

  “神父,我坦白,我准备要杀一个人。愿上帝宽恕我!”

  这个让神父大吃一惊的忏悔词,缘发于在罗马考古学大会上由克拉拉.坦内博格,一个伊拉克女考古学家公布的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两块在伊拉克发现的“耶稣泥板圣经”,在这些泥板上写有神秘的文字,是一个名为夏马斯的古代书记官记述了人类的始祖亚伯拉罕讲述的上帝创世纪的故事。而这些泥板也将成为唯一证明人类始祖亚伯拉罕真实存在的科学依据。

  在中国的武侠小说中,通常会有这样的情节安排。围绕着一件神秘宝贝的出现,江湖上开始了腥风血雨。江湖无处不在,西方也不例外。围绕着泥板圣经,这一宗教信徒的圣物的发现,以及对剩余泥板圣经的发掘,在战云密布的伊拉克上空,在挖掘的现场,杀机四伏!

  考古学家、古董商人、伊拉克的文武官员、职业杀手等各色人等追随着克拉拉来到了战事即起的伊拉克,在萨佛兰的古乌尔城,开始了疯狂的“耶稣泥板圣经”的挖掘工作。

  于此同时,由知名世界的钢琴家、医术精到的医生、学术界的精英物理学家以及钢铁般意志的建筑商女强人,四个古稀老人开始了他们支撑他们一生的复仇计划,他们花费两百万欧元雇佣职业杀手,复仇之手直指克拉拉及其撒旦般邪恶残忍的祖父---这个他们苦苦追踪的六十年的纳粹刽子手,阿尔弗雷德。而阿尔弗雷德的朋友或敌人,觊觎“耶稣泥板圣经”以久的那些人,也派出了雇佣兵或杀手来到了伊拉克。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年轻的天主教神父,复仇人之一的儿子,竟然也从罗马偷渡到了伊拉克,寸步不离的保护着女考古学家克拉拉,是因为爱,还是因为救赎?

  故事的叙述采用两条线索并进。其一是现实世界的情节发展,背景是侯赛因政权时期的伊拉克战争前夕;其二是作者想象中的书记官夏马斯如何将亚伯拉罕所说的创世纪故事记载在泥板上,也就是“耶稣泥板圣经”的起源。相对于根蔓丛生、庞杂冗繁的现实世界的描述而言,我更加喜欢那一开始就呈现出来的田园牧歌般的想象世界。可是,两条线索的叙述均以死亡而告终。在想象世界中,一场屠杀以夏马斯被一双强有力的手拉升天空结束。而在现实世界中,受雇的杀手结果了暗杀对象的生命,复仇者也以一根刺向克拉拉的细针拉下了复仇的帷幔。死者死得其所,生者就此内心得到宁静了吗?复仇者又是否能得到上帝的宽恕和世俗的原谅?谁又该死,谁又不该死?为何圣物的出现伴随着的却是战争、谋杀、复仇?

  作者茱莉娅.纳瓦罗,西班牙记者,长期从事出版,广播和电视媒体工作,现任OTR通讯社和欧洲快讯的政治分析师。作者想借小说形式表达关于政治、宗教、历史与人类生存的态度和立场,可是作者的写作功力却无力承担这一宏大叙事的能力,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设计推进上缺乏手到擒来的能力。厚厚十六开四百多页,在读到近三百页的时候,我终于想到怎样比喻读这本书的感受了,就像是一个探幽寻胜的人进入一个荒草蔓生的花园一般,沿着小径,总想在前面发现一处奇异的景色,可是失望,不断失望,直至失去耐心。忽然想起了茨威格关于阅读的一段话:“我作为读者缺乏耐心,脾气急躁。一部长篇小说、传记,或者一篇论战文章里,任何离题万里、繁复堆砌、夸张过分的文字,任何含糊不清、多余饶舌、徒使情节延宕的段落,都叫我生气。只有一页页读过去、情节始终高涨不衰,一口气直到最后一页都激动人心、直叫人喘不过气来的蔬菜给我充分的享受。”在失去耐心之余,在一个晚上就读完了《理智与情感》之后,再读此书,发现那种充满了画蛇添足的描写,喋喋不休的对话,毫无必要的次要人物而失之庞杂,因而不够紧张,不够生动活泼的书本阅读是多么的叫人懊丧,而这种懊丧让我完全失去了从中寻找宗教启示的努力和信心!

  如果你有耐心,你会读出别样的意味。而我,权把它当作畅销书来读,而不要与宗教牵扯!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新星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读后感(四):复仇、救赎与黑幕

  这是一部读后觉得很过瘾的小说,但是我还是得先指摘一下它的书名的不妥。我不知道作者给这本书起的名字是什么,因为作者是个西班牙人,而我只看得懂中文,仅从新星出版社的这个译本来看,书名与内容其实是并不相符的:第一点,整个故事与耶稣他老人家其实并没有关系,虽然书中众多人物所争夺的焦点是一部刻在泥板上的圣经,但是这部圣经却只与西方宗教人物亚伯拉罕有关,不能仅因为提到了圣经就把耶稣给拽上,据书中所说,这部圣经比耶稣早诞生两千多年呢,扯不到一块儿去;第二点,这个故事也并没有给出什么谜面与谜底,它并不是揭示泥板圣经的秘密的,事实上,泥板圣经只不过是作者用来讲其它事情的一个道具而已,即便不是一部数千年前留存下来的具有这样那样的高昂价值的古董泥板圣经,也可以是任何一样值得众多人物不惜一切手段争夺的所谓宝物。乍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寻宝、夺宝的探险故事,但是不是,它绝对不是,它讲的是复仇与救赎,贯穿了西方宗教式的终极追问,是一部心灵的探险记——它与耶稣没有直接关系,与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态度有关;同时,它还借助刚刚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一些国际利益集团的黑幕进行了揭示,给某些所谓的正义,贴上了“利益”的标签。

  六十年前,四个尚未在父母膝前撒完娇的儿童,不幸随母亲一起落入纳粹集中营,目睹母亲的惨死,他们也险些丧命其中。六十年后,已逾古稀的四个人,一个个功成名就,但是童年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们无法安享天年,他们一直想着复仇,想着找出那个不曾接受审判的纳粹军官,以血还血。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点线索,坦内博格,那个姓坦内博格的人,他的孙女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只要找到他的孙女,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这个逃避了惩罚六十年的刽子手。这位女考古学家正要去萨达姆的伊拉克挖掘一部刻在泥板上的圣经。于是他们出巨资雇用杀手,紧随其后。复仇开始了。

  六十年前,四个希特勒党卫军官在德国战败前夕密谋逃离了德国,那个姓坦内博格的军官与其他三个人相约做一个国际性的生意——在合法面目的掩饰和特权人物的翼护之下盗卖文物。六十年后,四个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能够从五角大楼那里提前得知美国哪一天攻打伊拉克,也能直接得到萨达姆的许可在伊拉克境内进行文物发掘,甚至,年迈的坦内博格一直就受着伊拉克军队的保护。坦内博格就快死了,肿瘤已经遍布了他的内脏,他希望在他死之前,能给唯一的后人——他的孙女克拉拉一个功绩——找到可以证明“人类始祖”亚伯拉罕真实存在的泥板圣经的其余部分,他希望这个功绩可以遮盖他的过往丑恶,给克拉拉一个立世的资本。于是在老坦内博格的支持下,克拉拉率考古队进入了伊拉克的一个小村庄。然而其余三个人,老坦内博格的生意伙伴,不愿克拉拉独得泥板圣经,他们派出杀手,混入了考古队。而此时,美国就要进攻伊拉克的消息让此次发掘活动的紧张气氛更加浓厚。

  如果与中国故事相对照的话,那个复仇的主题在武侠小说里比比皆是;老坦内博格与前纳粹同伙、现在的生意合伙人的拼抢,与香港电影里的黑吃黑也不无相似。但这毕竟是一个发生在宗教氛围浓厚的人群里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心灵救赎的“议题”,就像武侠故事里“冤冤相报何时了”的追问。但是这种追问并不发生在那四个复仇的老人身上,他们的复仇意志是坚决的,就算是那个杀掉老坦内博格的所有后代的斩草除根式的决定,也并没有在四个复仇者心里有过较多的动摇,偏偏是,其中一个复仇者的儿子,作为一个年轻的神父,背负了父亲的“罪孽”,只身赶赴伊拉克,去保护仇家的唯一后代。真正的心理挣扎,发生在他的身上,似乎也发生在作者身上。你要杀的人很快就要病死了,这是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杀手能不能赶在疾病带来的死神之前?能不能赶在美军进攻伊拉克的炮火之前?在多重的时间紧逼之下,复仇成功与否的担忧让四个老人心悬一线,也让读者在走向结局的过程中产生期待与思索。

  那些刻着上帝创世故事的古老泥板能不能最终找到,并没有悬念,也不重要,它只不过是一个线索,而不是目的,对于读者来说它一文不值。让我真正佩服这个西班牙女作者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线索,她从从容容地编织了一个枝叶繁茂的故事。这里面的每一种人的生活方式,从复仇者,到特权利益集团的成员,到考古人员,到神父,甚至于杀手,她似乎都是了解的,她深入到每个陷入纠纷的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全方位地呈现,使故事丰富起来。尤其是对于特权利益集团的黑幕操作这种平常人难得一窥的行径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述,使读者在吃惊之余,难免不作思考。我们首先得承认,这是一部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小说相较于历史记载,它的贡献正在于它的触角的广阔,在信与不信之间,你得承认,它不是事实,但却不一定不是真实的——本质上的真实就是,有人在为生命和心灵祈祷、忏悔、千里赴单骑,有人在为利益熙来攘往、不择手段。也许真正惊心动魄的,并不是复仇的故事,而是利益的争夺。

  无法不佩服作者的是,她把故事放到了一场现代战争的背景之下,而这场战争,硝烟还未散尽,仍是今日的新闻。如此贴近的视角下,展现如此丰富、严酷的内容,是可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的。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读后感(五):有多少人还记得萨达姆•侯赛因?

  文/陶不安

  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后,每天的新闻报道中都能听到一个名字——萨达姆•侯赛因。就连平时不看新闻的我的老妈都开始念叨萨达姆这个名字……“萨达姆的儿子被人家杀了,他太可怜了,家破人亡的。”妈妈不无心疼的说。差一点,连街上的大妈都开始聊起了萨达姆。可是今天,我忽然想问问,还有多少人记得萨达姆?像所有过时的新闻一样,大家都不闻不问,不再关注任何他的事情。当然也因为他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可是,为什么我忽然有点可惜呢?你呢?原来,任何人最后都是要被遗忘的,不论是善良还是邪恶。

  所以,简略回顾一下,这个风云一时的人物:

  萨达姆•侯赛因:出生于1937年4月28日伊拉克萨拉丁省提克里特

  外貌:一个大胡子老头……

  家庭状况:已婚,有2子3女,长子乌代(被美军击毙),幼子库赛(被美军击毙)

  学历:曾就读埃及开罗法律学院(1962-1963年) 获得军事科学硕士 (1976年)和巴格达大学法律博士(1984年)

  2003年的时候,萨达姆面临着美军的强大进攻势头,无处藏身,经过多番的挣扎,最终还是在绞刑架下了却一生。

  他之所以被判绞刑,是因为下面这些令人发指的罪行:

  伊拉克特别法庭指控萨达姆的罪行包括:

  一、1982年,萨达姆下令处决140多名杜贾尔村人,拷打并监禁一千余人,以报复其对自己刺杀未遂的行动。

  二、1987-1988年,萨达姆下令实施安法尔(Anfal,意为战利品)行动,在伊拉克北部对库尔德人进行种族灭绝计划,有证人披露,仅1987至1988年间,就有50万库尔德人或被迫害至死,或被当场处决。。

  三、1988年,使用化学武器袭击库尔德人城镇哈莱卜杰,造成大约5000名库尔德人死亡,1万人受伤。

  四、1990年,入侵科威特,并且占领科威特7个月。

  五、1991年,在伊拉克南部镇压什叶派穆斯林起义。

  六、从1991年起推行所谓“阿拉伯化计划”,强行驱逐库尔德人,没收他们的土地,剥夺他们的食品,将数千名库尔德人从伊拉克北部驱逐到伊朗。

  七、萨达姆在1983年,下令杀害库尔德民主党领导人巴尔扎尼所在部族8000人。

  八、萨达姆在1991年镇压什叶派起义后,下令在伊南部湿地修堤筑坝,破坏伊拉克南部湿地。

  九、萨达姆被控炮轰伊拉克东北部城市、石油重镇基尔库克。

  十、萨达姆在1974年处决5名什叶派宗教人物。

  十一、下令暗杀反政府政治活动人士。

  十二、迫害宗教团体。

  十三、迫害非宗教团体。

  十四、迫害和镇压政治团体。

  这一切都属实的话,我想我的妈妈应该不会再可怜这个家伙了。

  虽然我们已经将他忘记了,但是还有些人没有,他们将他写到了小说中,比如这个美丽的西班牙女作家——茱莉娅•纳瓦罗。在先前的《耶稣裹尸布之谜》成为2004年西班牙语文坛上的一颗夺目的明星的之后,迅速的推出了《耶稣泥版圣经之谜》,此时,萨达姆很荣幸的进入作者的小说。

  六十年前,四个尚未在父母膝前撒完娇的儿童,不幸随母亲一起落入纳粹集中营,目睹母亲的惨死,他们也险些丧命其中。六十年后,已逾古稀的四个人,一个个功成名就,但是童年刻骨铭心的经历使他们无法安享天年,他们一直想着复仇,想着找出那个不曾接受审判的纳粹军官,以血还血。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点线索,坦内博格,那个姓坦内博格的人,他的孙女克拉拉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只要找到他的孙女,就能顺藤摸瓜找到这个逃避了惩罚六十年的刽子手。这位女考古学家正要去萨达姆的伊拉克挖掘一部刻在泥板上的圣经,于是他们出巨资雇用杀手,紧随其后。

  考古学家、古董商人、伊拉克的女外交官员、职业杀手等各色人等追随克拉拉来到了伊拉克的萨弗兰的古乌尔城遗址,开始了疯狂的“耶稣泥版圣经”的挖掘工作。

  不要以为这里没有感情戏份,爱情会发生在任何令人匪夷所思的环境中。一个年轻的天主教神父竟然从罗马偷渡到伊拉克,寸步不离的保护着女考古学家克拉拉,也就是他父亲的仇人的孙女。因为爱,因为心灵的救赎。

  这个故事大背景便是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紧张的情节,复杂的线索,现代战争、考古学与宗教神秘学的加入,让整个故事显得诡气森森。不过这恰恰是我喜欢的风格。

  “罗马的上空下着淅淅沥沥的雨,一辆出租车在圣佩德罗广场突然停了下来,这时,正好是上午十点钟。”开篇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就吸引了我,我不得不说,有些翻译者能够操纵好自己的语言贴切的描述外国人的思维。

  “神父,我坦白,我准备要杀一个人。愿上帝宽恕我吧。”开始进入正题。

  “他突然远远的看见父亲跪倒在米盖儿•安赫尔德《怜悯》下面,双手掩面哭泣。他的内心突然涌起一阵阵怜悯,为父亲,也为自己。这一天,罗马也下着雨。”这是这本书的结尾,显得凄凉而落寞。但这也正是一场心灵探索之后必然的状态。

  顶着畅销书的帽子,往往会令这本书显得太过商业化,于是,不喜欢太商业的东西的人,会马上产生反感情绪,这差点让我错过了这一部好书。正是因为忽然想起萨达姆,想起这个俨然已经成为历史的大胡子老头,想起太多的人已经被遗忘,也许,我们该适时的回忆一下这些人。捧起了这本书,便不由得要将其通读到底。我很佩服的是,作者如何将一场现代战争和一个传说的宗教故事巧妙的结合起来呢?

  与其说是在一个战争的大背景下讲述复仇的故事,更不如说是在一场复仇的故事面前寻找心灵和人性的回归与救赎。

  似乎永远,真理都是:爱大于恨,情大于仇。

  不知道萨达姆是不是懂得这个道理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耶稣泥板圣经之谜》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