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儿爸说
大家好,我是钱儿爸。今天的文章是我写的,我也录了音。
最近,有几个身边的朋友都问我,能否帮忙给孩子辅导一下朗诵,说学校有比赛,大概学校这时候搞活动比较集中吧。
我看了看,都选了各种名篇。而且有的孩子给我发的小样,挺有模有样了,不过我全都拒绝了,理由是,说话这事儿是人的灵性的展现,它应当是最鲜活,最自然的状态,而且充满了自信和表达的欲望。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最应当明确的是语言的工具属性,就是要忘掉语言本身,说他们想说的,表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加上一个框架,就是早早教他们怎么去说话,一篇文章给他们分拆开来,一句句,甚至一字字去教他该怎么说,那个地方该停顿,哪个地方该连贯,哪个地方该拉长音,哪个地方该重,哪个地方该轻,会很容易造成一个后果。
就是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但是他们的理性思维较弱,就是他们不会或者很少问为什么,反正老师说了,这就叫朗诵,老师让我怎么读我就怎么读,配合头怎么晃,手怎么伸,面部表情什么样,什么叫抒情,啊,哈,嘿,呀,这些全都加入,孩子一方面会觉得挺好玩儿,另一方面也会觉得挺厉害,有的孩子自此就会有了执念,会认为这就叫朗诵。他不会觉得难点在心,他只会觉得难点在表面的这些技巧,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语言习惯的养成甚至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
我举个例子,以往我辅导过很多学生,大部分是高中快毕业,要考艺术类院校的孩子,其实有很多孩子条件不错,一张嘴也像那么回事,但是你就知道他是错的,因为他所有的注意力,经过很多年的高强度练习,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就是全部集中在嘴上,外在的东西上,你听不到一点儿他心里真实的声音,那扇门已经关上了。
很遗憾,这样的孩子典型的特点就是读什么东西差不多都一个味儿,但他们很自信,自信于自己多年养成的所谓专业习惯和这个味,但是在我看来,他们很困难了,因为看不到一个人的内心,就意味着发动机没有了,没有了血液来源,没有了动力来源,所有外在的表现都是苍白的,语言的本质就是一个字,真。没有了真情实感,或者没有了自己理解的真情实感,就是情感表现都是别人告诉你的,你也不消化,直接就照葫芦画瓢,想要用假大空的虚假情感,或者形式上的专业去代替真情实感,是很容易被识破的,也很难打动人的。
所以,对这样的孩子,我惋惜的原因就是,他们先天条件其实不错,但是真的从小进行训练的出发点就错了,如果要让孩子从小练,那么学多少技巧,就要付出几倍于此的时间去不断强调他们的自我,永远让他们明白技巧为他们自己的心声服务,永远让他们的心保持活力,其实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很难,需要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照见自己,作为老师警惕性要非常高才行,孩子稍稍走歪,就马上要纠正,这样学出来的孩子,语言才能既真实,又灵动,而且富于变化,才能真的打动人,但是现实中很难,因为这样的教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因为需要孩子动心动脑子,需要不断地去刺激孩子,这绝不是学个小主持人课或者朗诵课能解决的。
一般家长需要的是立刻见效果,就是孩子的朗诵要有模有样,像那么回事,最好能唬住人,让人一听觉得挺专业,但这恰恰就是我说的遗憾,孩子不会问为什么,这是不是我,只是有样学样,如果在孩子心里扎了根,那么长大就是我说的,遗憾!因为很难往回调了,这就真的不如一张白纸,纸的材质在,空间有,往上画什么的可能就有。
我印象很深的是辅导过一个孩子,他最后考了我们专业全国第一名,其实是零基础,吐字发声表达都有缺陷,但是就是这个孩子一眼能让你看到他的心,他的“真”的那一面保留的很好,所以很好调动,每篇文章他一定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太宝贵了,我用了很短时间,只帮他解决一两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让他可以更得心应手的表达他的心声,进展飞速,最后以从小从未进行过任何专业训练的几乎原始状态,考了传媒大学播音系男生第一名,当然他的问题很多,需要训练和调整的技术细节更多,但那是进入专业院校之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要干的事。
我讲这些,大家就会明白,从一个专业的角度讲,看一个孩子的语言,看什么,听一个孩子的朗诵,听什么,学朗诵,要学什么,如果不能保留孩子的天性,或者明确孩子怎么学,那最好不要动,否则画坏了就是画坏了,很难调整了,说话这件事还跟其他的专业不同,没有童子功一说,因为人天天要说话,要听别人说话,说话的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就是有交流沟通的需要,有表情达意的需要,这就是语言艺术的基础,是朗诵也好,主持也好,配音也好,等等一切的基础。没有了内心的丰富,声音再好听,朗诵技巧再成熟,也是空。。。
所以我说,孩子要参加朗诵比赛,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如果非要辅导,就要要时时提醒他,告诉他,别忘了自己的心,朗诵,要问自己为什么。。。
私人
新浪微博:不吃胡萝卜的白小白
免费App:钱儿频道
喜欢我们请加星标置顶吧❤
我的新书
更多新书
点个“在看”,日日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