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5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精选点评:
●用app看的该出版社译制的版本,以后有机会一定买来收藏。小说的一些描写看起来不现实且夸张,但是却让我不禁联想到很多现实中可能的部分,因而细思极恐,彷佛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中。从主人公被捕的那一刻起,情节的急转直下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奥勃良的话充满辩思,超出了我思考日常的范围,我也同主人公一样竟无法分辨这畸形的社会究竟是对还是错。
●看到第一部分 彩票梦已碎
●看的是董乐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本,看完竟然没精分 太压抑太分裂看完分不清是非黑白 所以我们到底是在为自己活着还是在为统治者活着 自由即奴役 战争即和平 无知即力量 可惜前两句在现有的经历经验和知识体系社会阅历下 并不能透彻的理解 可能我们是在统治者奴役的下 自由的活着
●8月初买的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着,正好北京的雨天,宅在宿舍认真的读完这本书。这本书描写的社会是恐怖的、压抑的。有思想的人变成”非人“,没思想的人却一直活着被利用。文中的温斯顿斯密斯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在这个”老大哥“即真理的社会,他再探索真理,在反抗着思想的控制;他不知道怎么去反抗,甚至觉得性是反抗党的一种途径。书中另外刻画的人物奥勃良以及却林顿先生,原本以为具有自由思想的同类,也最后却被证实是隐藏的思想警察。温斯顿的情人裘丽娅,两人本相爱,但在党最后的逼迫中走向失败。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所有的行动都被监视,甚至温斯顿的日记,说过的话,做过的小动作等等。很可怕的社会!拿起这本书读得时候,能够体会到,为什么有人评论说,”多一个人读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2+2=5;新话;修改历史;老鼠;老大哥 同名电影
●85
●经典政治寓言小说,据说这位终生与极权主义斗争的左翼作家,作品长期被前苏联等国家禁止,但是同时因被西方国家怀疑为共产主义者,而受到英国情报部门长达数十年的严密监视,直至去世。这毫不奇怪,他必定是追寻那个他所反的乌托邦的,知之愈深,思之愈真。当然,我也没有对这本书像诸多评论那样的热捧,就像是说:年轻,谁没有过。
●在国内如此大环境下,读这本书,真是让人后背一阵发凉。
●很神奇的一本书,我看呆了,好恐怖的极权主义,控制人的思维,还要把人都改造为他们所需要的人,有理有据的想象力的陈述,其实有很多预言我们上一辈人是经历过的,甚至到现在我们依然经历着,牵涉到政论总是很敏感的,我刚写了篇日志,里边摘抄的这本书里的内容,可能有党这类的字眼,说需要豆瓣审核,我觉得我的言论完全没什么不得体的内容啊。其实我看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的,只是在豆瓣没找到,就找了这个一样是董乐山的译本。
●令人心寒,令人畏惧!祈祷1984成为永远不会实现的童话。
《1984》读后感(一):政治小说
其实故事没什么好看的,这么多年一直奉为经典,拜读后感觉不大,不过结局真是点睛之笔,或许没有经历那些年代,便无共鸣吧。另一半 动物农场其实是一样的反集权小说,但是加上了寓言可读性增强了,总觉着两者都是类似的小说为什么重复写
《1984》读后感(二):实至名归
很多书单都有这本书,图书馆只剩下这本非常老旧的书,只好借来阅读,很多内容荒诞但是具有讽刺意义,我一度以为男主运气好,遇上了同为反党派的上司和房东,哪料到在第二部结尾来了一个超级大反转,让人看的痛快淋漓。第三部我有点不太理解,也不明白大结局寓意何在,但是这本书太值得一看了。那么我很好奇,如果上司和房东真是反党派,那么他们的革命行动会不会成功?受到压迫的人民为何不反抗??值得深思,哈哈主要是因为我也不知道答案。
《1984》读后感(三):反乌托邦
文中反复提到三句话: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确实非常有趣。不同的人看1984,可能有不同感受。自由是什么,自由会付出什么代价,不同的人所考虑的有所不同。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受尽了折磨,变成了他不想成为的人,两个爱人互相出卖了对方,然后成为了一个?记忆在那时候是不允许存在的,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遵守。嗯,人那时候人彻底成为了巨大机器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情绪,没有人性的行尸走肉?其实,老大哥一直在看着你。
《1984》读后感(四):几点读后感······
1、翻译句子不太通畅,有点絮乱,读起来不流畅;
2、这个充满着荒谬的英社让我想到了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不是革命,是洗脑,非人社会;
3、如果这种社会主义存在,世界绝不会有科技进步,人民情怀的发生;
4、温斯顿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和情人裘丽娅快活的日子,偷偷摸摸的地下情里享受做人唯一的自由与快乐;
5、电幕有点夸张了,这得要多少人力物力去维持与监督,不切实际;
6、珍惜今天的和平社会!
《1984》读后感(五):是曾经也是当下
前几天知乎日报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不是书读少了,是经典读得不够。深以为然。
小时候比较忧愁,整日与书为伍。不过理解力有限,啃了一些经典爱情小说如简爱傲慢与偏见之类,百年孤独这种啃了三四遍啃到一半硬是没啃下来。
高中的时候流行青春文学,韩寒郭敬明看了不少。对照自己的青春期,有时候也会一把鼻涕一把泪。
等到大学了,时间很多,看的书也不少。不过还是不够用心,很多书囫囵吞枣,看过就忘。更别提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直到最近,看了几本书,对读书有所理解了。因为用心了,仿佛得道一般,开始入门了。
好像偏题了。
---------------------------------------------------------------------------
奥威尔一直声名在外。1984几次想看都忍者没下手,最大原因是觉得政治小说比较晦涩难啃。
看完后,说他是本政治小说名副其实,但不只是政治。里面还有一种类似于爱情的这种东西存在。
即便脱离政治的寓意,这也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技法高超,情节引人入胜,几次反转,整篇读下来酣畅淋漓,也是一部优秀的剧本。若要说晦涩的话,后面的兄弟会会书中的一段文字有点枯燥。
所谓经典,就是情节和寓意一样耐人寻味。
不得不佩服奥威尔的洞察力以及想象力,其书中的描述,几乎在现实中均有印证,只不过没那么严重罢了。
也很赞同豆瓣上某位用户的评价,奥威尔所指绝不只是过去的中国,今日的朝鲜。他所指的是全世界。
会有绝对的平均主义吗?平等社会会出现吗?我们是案板上的鱼肉吗?社会是会更为平均的发展还是走向极端?我们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
意识能被控制吗?如果不能,条件反射是怎么形成的?
对于此书,还有几点疑问:
兄弟会存在吗?
女主死了吗?
他们是在租房的时候被监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