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一本由傅敏(编)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95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家书》精选点评:
●心灵的原点在此。日后迷茫浮躁时愿听傅雷老先生教诲。
●傅雷在美術和音樂方面真是淵博,看他的樂評看得我都想去聽古典樂了。也許因為他自己是一個天才,他才會照著自己的模子培養傅聰吧。就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傅雷也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
●高中时代的读物!或许深深地影响了我这一生!
●终于淘到了这个版本
●既有絮絮叨叨的父子情,又有侃侃而谈的学问交流,而穿插其中的马列主义学习,让人悱恻。谈艺术,谈音乐,谈文学,极有见地,崇仰。
●啊,就是这个老版本了,封面很好看的。初中时候读的。
●也是从爸爸书柜里拿来的包了书皮,好像爷爷认识傅雷还是傅聪我忘记了,谈起来非常的惋惜。
●父子如朋友,父爱也可以如此细腻……
●怎么说呢?这本书当然是很感动的……
●楼适夷代序: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未来100年中国不再有这样的大家了。
15年前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别人的儿子;今日重读,我是别人父亲。
现在能真正体会,养儿方知父母辛!
傅雷至少经历的中国上世纪30年代,上升的时期;中国最民主,最开放的年代。
我现在都不知道,在当前浮躁的年代,如何自己安身立命,如何教孩子安身立命。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一个大写的人
一、关于学者傅雷
傅雷虽然是翻译家,但首先是个学者。他精通中西方文化:对中国的诗词、书画、雕塑、戏剧、历史、甚至木刻版画和农业等都有所研究;在欧洲留学多年,对西方文明的希腊源头、文艺复兴、古典派、浪漫派、狂飙运动、直至现代的音乐家、雕塑、绘画、文学等领域也有独到见解。正是由于学贯中西,才能对中西文明的比较有比较深刻的感触。读此书,有上中西文化普及课的感觉。
二、关于父亲傅雷
既然是家书,免不了要提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滴琐事。此书的前半部分(1958年底傅聪去英国之前,我自己的划分。)较多谈论的就是这方面内容,由于此时傅聪出国不久,做父母的对一人在外的日常生活比较担忧。当然,后半部分中傅聪订婚、结婚之后也有家庭夫妻生活方面的讨论和叮嘱。这些问题虽然琐碎,但不乏金玉良言和人生至理,例如对婚姻对夫妻相处的看法,何其相似于《源氏物语》“帚木”贴中的讨论。正如傅雷所说,“人生的苦难,theme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s而已。”,其实古往今来的人生主题和道理,大致也就是那么几个。从此意义上说,傅雷的确是个智者。另外,书信中、言语间时刻都能感受到深切的爱子之情。联想到自己父亲,可见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般无二的。
三、关于社会中的傅雷
傅雷在解放后当选为政协委员、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不得不接触一些当时的政治。从效果来看,“改造不了多少”;从主观意愿上来看,傅雷的确认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最先进最优秀的,并且身体力行好让身边人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这恐怕是当时涉足政界的知识分子共通的行为和意愿。只是由于时代局限,他们不可能或者不愿意看到他们担心的一切,或者即便看到,也无人响应,虽然那些担心最终都成为了事实并且吞噬了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这不能不说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悲哀,更是时代的悲哀、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哀。
抛开结果,就过程来看,傅雷他们仍然是一群勇敢的人,他们心中有着知识分子最优秀的品质:仗义执言,不畏权贵。可以说他们天真,但只有人的天真,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在这方面,傅雷并没有看到美国社会崛起的真正原因。仍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坐标,去衡量和怀疑美国历史文化的底蕴和成长空间。
四、一个大写的人
无论如何,傅雷是一个伟大的人,正如他所概括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同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家书抵万金
家书的集成在文坛上留名的并不多,且国内作品影响力能超过傅雷的恐怕只有曾国藩。很早时候读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其中写到他准备结婚时和爱人整理书籍发现共同收藏的竟是这一本,从而引发了许多初为人父的慨叹,如果教子能作到傅雷那般专注、博大深邃以及倾注心血,也可算是人生一种成就。而今通读过貌似简洁的目录中那数封凝结深爱的文字后,或心潮澎湃,时有引起深思的章节迂回心底。本来鲁迅说过读书不能容许别人全部的思想在自己脑中跑马,读过一点就有些反应,可能因傅聪艺术生涯需接受的教诲及探讨略显特殊,我的感受是傅雷对儿子的教导过于自我化,即便以年长者身份指引初涉世事的青年,某些想法还是比较独断。首先承认的是,傅雷在家书内阐发的艺术性看法已经使平常的书信内容上升到文艺评论的高度,并随傅聪的日渐进步成熟、深化。但毕竟骨肉亲情关心则乱,渗入那种对亲人极大热盼和担忧误入歧途的情绪时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会阻隔了冷静客观看问题。主流是好的,可是有哪种量化的标准能衡量傅聪的成就真正由家父引领纠正几分呢?所以在我看来,与其把《傅雷家书》认做是一封教子之道的模板,不如称为两代人基于对艺术尤其音乐出于相通的热爱而进行的交流探讨,并在探讨中一起成长,更新观念。当然,书中缺少傅聪的回复不能形成互动性表白,从而让读者清楚了解全局,这也是家书式文集容易形成说教性、思想内容跳跃的问题。
不过总地说来,读《傅雷家书》给予读者扑面而来的高贵博大气息,无论从傅雷做人的风采还是内容涉及的精熟,让人感到身在不同境界层次的交流确实体现着主体的阅历、积淀、底蕴和在此基础上最终升华的思想。《家书》仿佛一部宏大的音乐史诗,呈现了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等音乐家各自的音乐精魂,甚至可以作为初涉古典音乐者的入门读物,听听他们的音乐华章,确实对净化灵魂有大作用。
至于其他父子或母子沟通的内容,似乎被傅雷的名头放大了,在任何一种真挚的亲情之间,都会存在常有的人情,并非只这一家庭对孩子的婚姻等常事才感动,我相信天下骨肉亲情流露的关切都相似。
最后简单说一点傅雷,因译《约翰 • 克里斯朵夫》与巴尔扎克而闻名的傅雷在家书里铺卷了他丰厚的人生阅历体验以及文化功底,从个人依附着的事业、家庭、子女来看已经相当成功幸福,但就这么卓越的人也在66年文革冲击来临时相比于多数忍辱负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饱受摧残知识分子却选择与夫人一同自尽,置儿女亲情于不顾,撒手人寰。有文评说是干净的傅雷在生命最后一刻保持从容、守护高贵。难道一个时代对文人精神承受力的考验可以用逃避来诠释高贵么?我并非否定如傅雷、老舍等一批人行为的意义,有史以来,屈原文天祥者名垂青史,承载一个时代的尊严奋而拒之征服的强蛮,可天下也有反清复明分子最后同化于满清安抚,也有鲁迅“韧”的战争,回想起文革浩劫里众多经受磨折终获平反的屈辱者,倘若傅雷有知66年起中国大地要饱经十年的摧残,或许他会更加脆弱。
我并不因上述牵强的评说冲淡家书意义,其文字优美,思想凝重,行间流转着成熟的生活心态,激励鼓荡更多年轻人的心,平抑阵痛,磨砺淡泊。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家书,傅雷家书
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日
……你年事尚少,出国在即;眼光、嗜好、趣味,都还要经过许多变化;即使一切条件都极美满,也不能担保你最近三四年中,双方的观点不会改变,从而也没法保证双方的感情不变。最好能让时间来考验。我二十岁出国,出国前后和你妈妈已经订婚,但出国四年中间,对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变,动摇得很厉害。这个实在的例子很可以做你的参考,使你做事可以比我谨慎,少些痛苦。
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五日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
……回想我跟你爸爸结婚以来,二十余年感情始终如一,我十四岁上,你爸爸就爱上了我(他跟你一样早熟),十五岁就订了婚,当年冬天爸爸就出国了。在他出国的四年中,虽然不免也有波动,可是他主意老,觉悟得快,所以回国后就结婚。婚后因为他脾气急躁,大大小小的折磨总是难免的,不过我们感情还是那么融洽,那么牢固,到现在年龄大了,火气也退了,爸爸对我更体贴了,更爱护我了。我虽不智,天性懦弱,可是靠了我的耐性,对他无形中或大或小多少有些帮助,这是我觉得可以骄傲的,可以安慰的。我们现在真是终身伴侣,缺一不可的……
一九六零年八月二十九日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件,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的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像雅葛丽纳那样只知道love, love, love!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这样的狭窄的天地哪像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的有意义。
一九六零年九月七日
……人在宇宙中微不足道,身不由己,但对他人来说,却又神秘莫测,自成一套。所以要透彻了解一个人,相当困难,再加上种族、宗教、文化与政治背景的差异,就更不容易。因此,我们以为你们两人决定先订婚一段日子,以便彼此能充分了解,尤其是了解对方的性格,确实是明智之举。我以为订婚期间还有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要充分准备去了解显示,面对现实。现实与年轻人纯洁的心灵所想象的情况截然不同。生活不仅充满难以逆料的艰苦奋斗,而且还包含许许多多日常琐事,也许叫人更难以忍受。因为这种烦恼看起来这么渺小,这么琐碎,并且常常无缘无故,所以使人防不胜防。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度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纪尧评书之傅雷家书
对于《傅雷家书》我是有一定印象的。隐隐约约记得,初中课本里貌似有一篇选段。当时读来无甚感觉,只是对书信里中英夹杂的风格感到有些别扭。真正打算细读则是受了知乎周刊《读书这件小事》中一篇帖子的影响。发帖的答主在文中介绍了若干寻找好书的方法,其中有一法颇为有趣。原意大致为,从你欣赏的作者的著述中寻找他所推荐的书。答主在列举的例子中提到了《傅雷家书》,称赞傅雷在文艺评论方面,博览全书、造诣极高。抱着一种附庸风雅的小资心态,我也慕名而读。
起初,我对家书这一类文体非常不感冒。因为,提到“家书”二字,总会首先想到《曾国藩家书》。曾氏早已料到家书极有可能付梓出版,因此在书信中做了很多“有意加工”。联想到时下众人对曾氏内圣外王、千古完人的夸张评价,我先入为主地认为《傅雷家书》肯定也是充斥着道德文章的高浓鸡汤。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仅念了几页,就大感原先观点有失偏颇。不可否认,《傅雷家书》中的确有些指导人生的“鸡汤桥段”,但文艺大师(注意是文艺,偏意复词,重点取艺)绝非网络段子手所能比。一者,说理绝不空泛。大师确实有干货,傅雷曾留学于法国的巴黎大学,主修艺术理论,同时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在给傅聪的家信中,傅雷对音乐卓越的认知水平表露无遗,谈论欧洲各大音乐流派极其代表人物的风格特点如数家珍,比之当下泛泛而谈的“鸡汤导师”,高下立判。二者,视角与立场特殊。父之于子,说教自非难免。但以一旁观者身份品读他人家信,感受更多的是拳拳爱子情深。书中不少文字总能让我联想到自己的父母,读来隐隐约总有种酸楚感,共鸣之情,于我心有戚戚焉。
读《傅雷家书》时,我时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羡慕之情。傅聪在人生中需要指导的关键阶段,总能收到父亲远涉重洋的家信,字字珠玑、醍醐灌顶。我的父母受他们所处的时代所限,认知水平非常有限。对于当前我所面临的一些困惑,无力给予指导。当然,他们和傅雷夫妇相比也只是文化层次有差异,爱子之情不差分毫,换一步讲,放猪爬树的技巧也是傅雷所不懂得,哈哈。
当然,《傅雷家书》中并非全是父亲对儿子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教导,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父子之间以一种完全平等的方式在探讨艺术。很遗憾,受制于天朝的教育体制和个人兴趣,在读到诸如和弦、协奏、切音此类内容时,我只能不明觉厉了。
书中还有几篇家信,出自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女士之手,文笔亦相当流畅,其文风与傅雷相比,细腻温婉,读来大有如沐春风之感,值得一看。
由于受出版年代的影响,家书有部分内容做了删减,大多与时事政治有关。不过,根据书中偶尔浮现的“政治言论”,也可大抵猜测出傅雷在建国后的思想变化历程。我所看到的是一个具有鲜明五四特征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初立后积极参加社会建设,即使在“反右补课”中被补选为右派,依旧强忍精神和身体的双重痛苦,坚持翻译法国文学著作,无奈1966年的文革风潮,连续四天三夜的批斗、跪罚、戴高帽,终于越过了知识分子的底线。夫妇二人在自己的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傅雷服毒自尽,朱梅馥自缢而亡。悲愤的傅雷夫妇留下遗书一封,原文如下:
读到此处,只有叹息。
遗书之后是傅雷临终前委托他人代办的事宜,共有十三条。列举前两条如下:
一、代付九月份房租55.29元(附现款)。
二、武康大楼(淮海路底)606室沈仲章托代修奥米茄自动男手表一只,请交还。
至此家信内容已尽,每读至此,难以自抑。
本打算摘录些至理名言以飨读者,不料却贴了份遗言出来,还请诸位看官原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透过这诀别话语,更能感受到一代文艺评论大师的风骨。当然,除了结尾,书中满满的都是正能量,这点还请读者放心。文中精粹甚多,一一摘记,篇幅过巨;遴选一二,又取舍两难。此中滋味,还待各位亲身阅读感受。
孔纪尧
2015/4/4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