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一本由傅雷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2018-7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没试过与我爸这么沟通,希望以后能跟我儿子这么沟通,尽量做到不这么面面俱到
●近来因为备课需要重读了这本傅雷家书,感触颇多。一边想着要是以前就看到这本书该多好,就不会在成长过程中走如此多的弯路遭受颇多曲折。但回头一想初中时也不是没有读过,只是因为太年轻所以就好像念着妈妈爸爸的碎碎叨,每每看不过半页就呼呼大睡。
●做父亲的想把最好的思想与处事的方法交给儿子,事无巨细地说给儿子听,同时又期望儿子能够保持独立的头脑,将艺术的天才发挥到极致,身处异乡也不会忘记祖国的文化根基。 成长在中西文化冲击的傅聪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实现了艺术的抱负,但却只拥有隔着万水千山来不及道别的亲情。 一封封信里认真到有些古板的唠唠叨叨,全是克制的爱。或许傅雷是有些像说教的教书先生,但在字里行间却是在思想上平等对待傅聪的——为他高兴,为他担忧,想束缚儿子但强迫自己放手。 初看书的时候只觉傅雷像个“控制狂”,但展信到一九六六年的结尾,已经双目模糊的傅雷对儿子的爱中最沉重最羁绊的那一部分还是让人心疼的想念:“我也常梦见你,你琴上的音乐在梦中非常清楚。”
●“中国人往往作名词的奴隶,几千年讲正名,这很可怕,名正言顺,什么歪理都可以。”
●赤子之心,一以贯之,对子女、对祖国、对艺术、对人生,都是。那么强烈的对“真”(做真人、行真事)的渴望! 虽然有些地方,按今时的标准来说,确是显得有些做父母的过于唠叨了,但不掩其拳拳切切之心。
●“爸爸不为儿子烦心,为谁烦心?”
●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读完后有以下感受:1、谈艺术、谈音乐的相关书信于我等糙人而言几乎看不懂;2、“你怎么老是不给我写信呀,就算写信也写得太短了”;3、叫你要抽时间去郊外、去博物馆,你怎么老是不听!不过,每一封信真的写得充满感情,父亲对于儿子成长的关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有这样一个父亲,想必会少走很多弯路。只是傅雷作为传统旧知识分子,对生活在西方世界的儿子的要求,不知道傅聪是不是因为不接受这些才极不情愿地回信呢?
●为了教育小孩,开始补课这本经典的傅雷家书,傅雷的学识太渊博,时代对他也太残忍,但能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作为一个父亲,我也希望将女儿培养成有才华和教养的小孩,这一点上需要不断的学习。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老对我们的要求:学做人!
读《傅雷家书》,是因为在喜马拉雅听了田艺苗老师的节目《给孩子们的音乐课》,在节目中,田老师推荐了几本有关儿童音乐教育的书籍,第一本便是《傅雷家书》了,听了田老师简单的介绍,我就当机立断,网购下单。
傅雷是中国的著名翻译家,儿子傅聪,是钢琴家,留学波兰,主攻肖邦,年纪轻轻就获得了两座世界级钢琴比赛大奖,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书拿到手很喜欢,是传统简单的软装书,封面古朴低调,三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从1953年开始,傅雷寄给留学波兰学钢琴的儿子,傅聪,的家书,平均时间间隔大概是一周一封,当然有波动,短则3天,长则20天,有短信也有长信。
元旦我给自己设立了13条新年决心,其中有一条,是每周给父母打两次电话。当我告知爸妈我决定以后每周给他们打两次电话时,他们别提多高兴了。原来父母是那么的盼望我们能多多联系他们,多多回家探望,但又怕打扰我们的工作,拖了我们的后退,就一直忍住自己的思念,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傅雷在信里,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这样的爱。
未完待续。。。边读边更新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傅雷家书》读后初感
傅雷应该是典型中国式父亲的代表,在爱孩子这条路上,实在是苦心孤诣。在与傅聪和傅敏的信中,谈论为人、为学、为家诸多方面,有很多人说这或许就是那个有大师的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部分信件中,有他的翻译碎片,可以略微感受到翻译的精神,同时也可以从他对部分名词的解释中修正或完善我们对语词的理解。例如在他对classic和古典的阐释中,从class析入,让人理解到这个词背后的精神和社会含义。
也读得到他作为旧式知识分子在新社会的苦闷,他认为自己改造得还不够彻底。他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常常会归回到他自己构建的文化、知识层面。但在半个多世纪后看来,可能他认为的东西已经消逝甚至根本不曾存在过,加上那个年代的限制,不自觉会因他的那些想法惋惜。
他最后死去了。或许是为了尊严,也或许是为了捍卫他愿意捍卫的价值。
另外,原来傅雷先生曾两度婚内出轨,一次是妻子怀傅聪三个月时,一次是傅聪五岁傅敏两三岁时。以及他在信中可见的对孩子的控制,他也是位不完美的父亲。
他的次子傅敏因为当年父母被划为右派,在北京念完大学无法从事喜欢的语言研究工作,做了中学老师。后因家庭成分原因,恋人再不与之来往。傅雷夫妇于上海自杀三月后,身在北京的他才接到双亲亡故的消息。傅敏两度自杀未遂,red小兵拿石头砸伤他的额头,如今这个疤还在。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一本有营养的家书
这本书讲的是,傅雷先生给自己的儿子来往的书信。心中事无巨细,从艺术事业,到家庭生活,可谓是无微不至,足以看到父爱的伟大。傅聪能够在钢琴演奏艺术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他父亲一定是功不可没的。不管是从音乐品位,还是相关文艺作品的翻译,傅雷都是在以身作则,对傅聪而言的话它其实是在告诉他,他父亲也是一个对事业非常有追求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的人,这种执着,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的,都会给儿子很多营养。 父辈他们走得更远的路,所以他们对未来会有更多非常成熟的观点,值得后代学习。书上说的,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的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有什么大错。 傅雷主张,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是在告诫傅聪,年少得志,还是要有危机感。 书中提到,写实可学,罗曼蒂克不可学,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这是在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少一点曲高和寡,多一点平易近人,这样的话才能够有更多的朋友和支持者。
对客气的人,或师长,或者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就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只要不急,心情放平静些表情自然会和缓。
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也不是体力劳动,而是操心,其实就是焦虑。
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会做人。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孤军奋战了,更何况你周围有良师益友帮助你,再加上古今的名著,时时刻刻给你精神上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念兹在兹,灼灼其华
一个傅雷铁粉看三联纪念版《傅雷家书》的几点感想
家里几乎收藏了傅雷先生所有的翻译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陪伴了我整个青春年少轻狂期,对傅雷先生的敬重是不可以言喻的。先生谈文学、谈美术、谈音乐的种种切中肯綮、精彩绝伦的论述,也是我一路进入这些领域深加体味的绝佳指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先生正是我的一位精神导师。这次三联出版纪念版的《傅雷家书》,虽然家里已有初版,也还是不假思索、果断收入。做论文时一度勾引出蛰伏内心深处的考据癖,这次又被勾引了出来,不揣冒昧,也来谈谈几点感想。
三联1981年初版收录了120封信,大概15万字,到了1999年的第五版,字数差不多都25万了,除了增补信件之外,还有傅聪的信,傅雷夫妇遗书、致杰维斯基的信等等。现在的纪念版,选编还是非常用心且精当的。
纪念版依然延续了三联一贯简明集中的选编原则,探讨了怎样做学问学艺术,怎样做人提高修养,涉及到文学音乐美术翻译等多个领域。所以,就不会收入母亲写的信,父亲的信着重人格的培养和学识的交流,母亲的信就更多关照了生活琐事。也没有收入傅聪的信。这样更符合“傅雷家书”的定位,更能集中反映一个父亲对儿子、对国家的深情。
简明也同样体现在具体的编排上。比如,书信行文中的英文单词没有中文注释,一来这些单词比较简单,随着英语的学习,今时今日应该读起来不成问题,二来更能读出傅雷写信时的心境,三来作为读者,读下去比较顺畅清爽,不至于被这些英文注释的突兀出现阻住。就像之前relax一词在同一页里出现四次,四个中文注释“[轻松]”非常影响阅读的连贯性。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收入英法文信。虽然三联初版本也没有英法文信,但若能收录几篇傅雷写的原文信,以金圣华的翻译作为注释对照,就完美了。
与初版本相比,纪念版增补了一些信件,如1962年的一封:“来信提到音乐批评,看了很感慨。一个人只能求一个问心无愧。世界大局,文化趋势,都很不妙。看到一些所谓抽象派的绘画、雕塑的图片,简直可怕。我认为这种‘艺术家’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极少数的病态的人,真正以为自己在创造一种反映时代的新艺术,以为抽象也是现实;一种—绝大多数,则完全利用少数腐烂的资产阶级为时髦的snobbish,卖野人头,欺哄人,当作生意经。总而言之,是二十世纪愈来愈没落的病象。另一方面,不学无术的批评界也泯灭了良心,甘心做资产阶级的清客,真是无耻之尤。(1962年12月30日)”。再比如1963年的一段:“intellectually 我是纯粹东方人,emotionally & instinctively 又是极像西方人。其实也仍然是我们固有的两种人生观:一种是四大皆空的看法,一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或许人从青少年到壮年到老年,基本上就是从积极到消极的一个过程,只是有的人表现得明显一些,有的人不明显一些。自然界的生物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你将近三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好比暮春时节,自应蓬蓬勃勃往发荣滋长的路上趱奔。最近两信的乐观与积极气息,多少也给我一些刺激,接信当天着实兴奋了一下。你的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我为你自豪,你善于赏识别的民族与广大人民的优点使我感到宽慰。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陷于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真正的交融。(1963年3月17日)”
这些增补的信,都反映了傅雷对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判断与关注,对傅聪的关心和引导,跟初版本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除了增加整封信,还有些信件增补了段落,且不在少数,此处就不再赘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傅雷为傅聪翻译的音乐笔记,也出现在了三联纪念版中。这些给傅聪翻译的笔记,也算 是家书的一部分,丰富了家书的内容,而为父亲的人为孩子的成长呕心沥血,须臾不敢懈怠,也正于此间灼灼光华,耀人眼目,更为我这已为人父的人所敬仰,并将努力看齐,身体力行之。
与其他家版本相比,三联版本有它不可比拟的长处,他们的审慎和用心,想来每个读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另外,三联版有两篇珍贵的附录,一个是三联书店前总经理董秀玉写的傅聪访谈录,一个是傅雷先生的小儿子傅敏写的《范用与傅雷家书》,都写得很好看,亦有深度,非常有助于了解《傅雷家书》的精神内涵和出版过程。
最后还想再多说一句。三联初版本有一篇前言《读家书,想傅雷》,纪念版并未收入,而是代以一篇出版前言。楼先生的那篇前言,情真意切,网上不难搜到。两篇文章一起读下来,可以想见当时出版这本书历尽波折,是多么不容易。若不是三联总经理范用多方奔走,坚定不移,抗着压力不放弃,我们今天很可能根本就看不到《傅雷家书》了。范老先生的目光如炬,心定神坚,为我辈所钦敬不已。 纪念版封面上,终于又看到了那根羽毛,翩翩高蹈,是三联的风格。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抄:
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轻重,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可以比较冷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的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
一个人的思想是一边写一边谈出来的,借此可以刺激头脑的敏捷性,也可以训练写作的能力与速度。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更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也不致紧张。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想改弦易辙、丢开老路、换走新路的收,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个盘里很精密的称过。
你考虑这许多细节的时候,必须心平气和,精神上很镇静,切勿烦躁,也切勿焦急。有问题终得想法解决,不要怕用脑筋。唯有冷静与客观,终能想出最好的办法。
倘使仍觉得心绪不宁,必定另有原因,索性花半天功夫仔细检查一下,病根何在?查清楚了才好对症下药,廓清思想。老是蒙着自己,不正视现实,不正视自己的病根,而拖泥带水,不晴不雨的糊下去,只有给你精神上更大的害处。该拿出勇气来,彻底清算一下。
只要你记住两点:必须有不怕看自己丑脸的勇气,同时又要有冷静的科学家头脑与实验室工作的态度。唯有用这两种心情,才不至于被虚伪的自尊心所蒙蔽而变成懦怯,也不至于为了以往的错误而过分灰心,消灭了痛改前非的勇气,更不至于茫然于过去错误的原因而将来重蹈覆辙。
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缓和,声音越柔和。坚持真理需要好的方法、方式、手段,还有是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
目前最要紧的是时间安排得好,事情越忙,越需要掌握时间,要有规律,要处处经济,同时又不能妨碍身心健康。
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后来的无穷痛苦。
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
妈妈今日所达到的文化、艺术与人生哲学的水平,不能不说一部分是这种长年的闲谈熏陶出来的。以上所提到的日常闲聊便是熏陶人最好的一种方法。或是饭前饭后或是下午喝茶,随便交换交换意见,无形中彼此得到不少好处:启发、批评,不知不觉的提高自己,提高对方。共同的理想、热情,需要长期不断的灌溉栽培,不是光靠兴奋时说几句空话所能支持的。而一本正经的说大道理,远不如日常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一言半语来得有效,只要一言半语中处处贯彻你的做人之道和处世原则。
人人都有缺点,谈恋爱的男女双方都是如此。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是要找一个双方缺点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此点很重要。有些缺点双方都能容忍,有些则不能容忍,日子一久即造成裂痕)。最好双方尽量自然,不要做作,各人都拿出真面目来,优缺点一齐让对方看到。必须彼此看到了优点,也看到了缺点,觉得都可以相忍相让,不会影响大局的时候,才谈得上进一步的了解;否则只能做一个普通朋友。可是要完全看出彼此的优缺点,不要相当时间,也需要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故来考验,绝对急不来!更不能轻易下结论!唯有极坦白,才能暴露自己;而暴露自己的缺点总是越早越好,越晚越糟!为了求恋爱成功尽量隐藏自己的缺点的人其实是愚蠢的。
安德烈莫罗阿说过:夫妇之间往往是智力较差,意志较弱的一个把较高较强的一个往下拉,很少较高较强的一个能把较差较弱的对方往上提。三年来你至少是把他往上提,这也足以是你感到安慰了。
发生什么疑难或苦闷,随时向一二个正直而有经验的中老年人讨教,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
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
凡不长于理财的人少有不吃银钱之苦的。既然生活在金钱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控制金钱,才不致为金钱所奴役。
古人常说: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但愿我们大家都来不断提高自己,不仅是学识,而尤其是修养和品德!
盖叫天《粉墨春秋》提出,“慢就是快”,说明根基不打好,一切都筑在沙上,永久爬不上去。倘若一开始就猛冲,只求速成,临了非但一无结果,还造成不踏实的坏风气。他说学戏必须经过一番“默”的功夫。学会了唱、念、做,不算数;还得坐下来叫自己“灵魂出窍”,就是自己分身出去,把一出戏默默的做一遍、唱一遍,同时自己洗洗观察,有什么缺点该怎样改正。然后站起身来再做,再唱。再念。那是定会发觉刚才思想上修整很好的东西又跑了,做起来同想的完全走了样。那就得再练,再下苦功,再“默”,再做。如此反复做去,一出戏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拿稳了。
希望你平时多从这方面高瞻远瞩,切勿被终年忙忙碌碌的漩涡弄得昏昏沉沉,就是说要对艺术生涯多从高处远处着眼;即使有许多实际困难,一时不能实现你的计划,但经常在脑子里思考成熟以后,遇到机会就能紧紧抓住。
人生的每个阶段多事一边学一边过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具备了所有的理论上的条件才结婚,才生儿育女的。你为了孩子而惶惶然,表示你对人生态度严肃,却也不必想得太多。一点不想是不负责,当然不好;想得过分也徒然自苦,问题是彻底考虑一番,下决心把每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想好办法实行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