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7-20 04: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精选10篇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是一本由傅雷 / 朱梅馥 / 傅聪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6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一):傅雷家书读后整理

  以下是一部分摘抄:

  做人处事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再做钢琴家。

  全中国没有哪个学音乐青年有你这么好的条件。你要为国争光,用音乐给更多的人带去光和热。

  成就高低大小,是不在我们掌握之中的。但是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从此你就可以孤军奋斗了。

  赤子之心。赤子自然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之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我给你写信,第一,我的确想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发出你一些青年人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镜子",不论在生活细节方面,艺术修养方面,做人方面。

  一个人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首要是坦白!坦白!坦白!

  关于音乐

  艺术表现的动人,一定是从心灵的纯洁来的!不是纯洁到明镜一般,怎能体会前人的心灵?怎能打动听众的心灵?

  乐理和技术都要抓

  没有矛盾,艺术家不会进步,不会演变,不会深入。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莫扎特的生活是痛苦,音乐却只有欢笑轻盈,他把自己隐藏起来了。

  贝多芬思索哲学问题特别道德政治关系。而舒伯特则是追求”超自然“。

  西塞罗”It's an art to look like art.“(能看起来浑然天成,不留痕迹,才是真正的艺术)。他认为自然不是无意识天赋,而是要靠后天学习,甚至可以说是努力结果。要靠苦功磨练出来。此话固然不错,但我觉得首先要能体会到自然的境界,然后才能往这个境界迈进。要爱好自然,也不能操之过急,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

  感情观念

  真理至上的人,不会爱情至上。眼光志趣变化尚多,个人想法变化也多,交由时间考验

  务求尽快展示缺点,坦白真相

  冷静观察,经过时间多方面审视。对方优点,要认清是不是真实可靠的,是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或者是夸大的。对方的缺点,要分出是否与本质有关。与本质有关的缺点,不能因为其他次要的优点而加以忽视。次要的缺点也得辨别是否能改,是否发展下去会影响品性或日常生活。

  问题不在于找一个全无缺点的对象,而在于找一个双方确定都能各自认识,各自承认,愿意逐渐改正,同时能彼此容忍的伴侣

  金钱理财

  你历来厌恶物质避而不谈;殊不知避而不谈并不解决问题,要不受物质之累,只有克服物质、控制物质,妥善安排

  记账的好习惯量入为出节俭生活。

  个人感想:

  傅雷作为个性急躁清高爸爸,管得太多太严了。

  “聪儿安乐!----爱你的爸爸”

  许多封信都提及没有收到儿子回信失落忧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去信多,回信少。

  此外,还谈到了他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

  傅敏可怜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二):《傅雷家书》阅后有感

  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楼适夷

  这次看的《傅雷家书》是译林出版社的,新版的选编内容少了文化艺术的长篇论述,更偏重人伦日用,真的是看到了字里行间的斑斑血痕。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傅雷夫妇一共给傅聪写了346通信,由傅敏摘编了159通,再加上与之呼应的37通傅聪家信,编成了这本精编本。

  这本名著自然是从小就久仰大名的,那时还很惊讶怎么家信也能成名著了,直到自己认真读完这本书才知道什么叫不愧是必读课本。让我下定决心要把这本书买来看看是很偶然的事情,那时候在知乎搜书单,看到一位朋友说可以从你欣赏的某位大家来列书单,他就是从傅雷先生来列的书单,文中写了这本书对他产生的影响多么巨大,于是这本书就进了我的书单里。感谢这位朋友。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谁都能从《傅雷家书》中有所得,并且得之甚巨。傅雷先生给儿子的家信内容可谓是无所不包,从对希腊艺术的探讨到苦口婆心地劝傅聪学会理财,从对音乐艺术的见解夫妻之间如何相处,都能让我们有所得。字里行间完全能同时看到一位关怀备至的父亲和一位学术修养甚高的大家。

  傅雷先生的家信里有太多东西都可以为己所用,反正是写给自己看的书评所以随意地摘抄几段感触颇深的句子好了。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这段话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失恋悲伤 古战场的比喻真是直击心灵,读好书就是这样,能把你心目中所想的那种感受优美形象而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所谓和作者心灵上的共鸣大抵就是如此了。大家就是能把这些细腻情感写的优雅矫情,贼厉害。其实感情上的伤害不仅仅是能立刻联想到的爱情亲情友情,甚至是丢东西、被骗钱、工作上的失败等等等等,都可以称作ruin,爸爸从小教育对待失败的态度就是难过一晚上就够了,好好分析原因引以为戒总会慢慢提高的。和傅雷先生的见解其实不谋而合,很神奇。希望我以后真的能一直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失败和伤害,做一只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小猪崽。

  “真了解西方的东方人,真了解东方人的西方人,不是没有,只是稀如星凤。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决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既明白民族长处短处,也明白别的民族的长处短处,进一步截长补短,吸收新鲜的养料”

  这可以说是对待不同文化教科书般的态度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智地看待各个国家的文化,不盲目崇拜也不盲目抵制,怀着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热爱博采众长,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怀揣着这样的态度去广泛涉猎。

  傅雷夫妇不堪其辱双双自尽于1966年9月3日,十年动乱制造了多少让人扼腕叹息悲剧,留下了多少遗憾。看着信上的日期渐渐接近66年9月,我真的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似乎我不翻到最后一页就可以不用面对他们惨烈的逝世一般。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拳拳爱国之心和他们最后所得到的结局,真是想想讽刺。还好清者自清,世人终究会明白你们真正的为人。你们影响了多少后人啊,我们在,你们就在。

  这本书就是那种随着自己的成长,能得到不同收获的那种书,值得我一遍遍地阅读,我甚至在傅雷先生推荐的书、石刻、音乐等等上都贴了荧光标签,希望我有一天能把所有的小标签都取下来,骄傲地说我跟着傅雷先生的步伐走了很美的一段旅途。我想这本书会在我的书架上随手可及的位置呆一辈子。——这是我对一本书能做出的最高评价,也是最能表达我敬意的一种方式啦。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三):【读书有感】读《傅雷家书》,让我想到了父母,自己和女儿

  读不同的书,感受也是大不同:有些让我读了热血沸腾坚持不懈地朝着梦想努力,尽管很难;有些让我读了内心压抑,一股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只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才能够无愧我心,尽管需负重前行;有些让我读了欢欣鼓舞,为一个时代的发展,一群人的成长而拍手叫好,尽管成长路上也有速度较慢的人……

  2017年的暑假,我读《傅雷家书》,自然而生的是这样一种感受:时时联想到我的父母,我自己和我的女儿。书中很多地方让我时而掩卷深思,时而微微一笑,时而义愤填膺,时而心中绞痛。带着诸多复杂的情感,写下这一篇读后感想。

  联想到我的父母,他们有与傅雷夫妇相似的地方。

  总怕给子女添麻烦,应该是天下众多父母的共同特点吧。为孩子做一万件事情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而子女一旦为自己做一点事情,哪怕很小很小,他们就会惴惴不安,甚至惶恐于自己给子女添了天大麻烦

  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傅雷,这位优秀文学翻译家,文艺社会评论家,经常在经济出现危机,连正常的物质生活都难以维系,他还需要吃药治病,捉襟见肘情形是时常有的。实在无奈,不得不提笔给儿子傅聪写信,需要儿子予以经济上的帮助时,不论是爸爸傅雷还是妈妈朱梅馥,都带着一颗惭愧的心,还有一份惶恐不安,他们觉得自己是在给孩子制造麻烦。在1965年,傅雷“工作时头脑发热,空洞好似一张白纸”“八月恢复工作,到九月底忽然眼睛发花,每分钟都有云雾在眼前飘动,不得不又放下工作”,稿酬也被限制为只给初版一次,再版稿酬全部取消,连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系的时候,母亲朱梅馥给儿子傅聪写信,表明需要经济帮助时,一再说:“希望你冷静地思考一下,不要单从感情出发,按照你的实际能力,每月汇多少。若有困难,再少些也行。”“孩子,你深知父母的为人,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肯在这方面开口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想必你很理解。”

  我的父母啊,在这一点上,也是这样的。他们为子女做多少贡献无怨无悔,但是需要子女做一丁点小事情,都会觉得过意不去,似乎是给孩子们增添了多么大的麻烦。去年,我妈妈在下楼梯的时候,不小心扭到脚踝,踝骨骨裂,不但肿得老高,连正常走路都不能。我带她去初期检查,打石膏,后期复查,换药,觉得这都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可是妈妈却一直自责:“你看看我,都不会走个路了,还给你添麻烦,你工作这么忙。”后来,她的脚伤还在恢复中,我爸爸又住院了,妈妈就那样一瘸一拐地楼上楼下给他办理各种手续,还在医院照顾他。妈妈骑着电动车奔波在家与医院之间,却没有一句抱怨。就是因为她要减少儿女们去医院的次数,因为怕孩子们工作忙,来回跑再给累着。可是她忘了,自己还是个病号呢!

  有时候,爸爸打电话商量着说:“丽红,咱们出去转转吧……”每一次都是爸爸刚刚开口,电话里的妈妈已经开始阻挠了:“不去啊,不去!丽红,你爸爸闲的,你们都那么忙,出去转什么转?……”然后就听见他们在电话里争执了。我知道,住了几次院的爸爸,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想要自由地坐公交到某个地方,已经不是一件易事,他就被禁锢在了楼上,楼下,小区门口,就这么狭窄活动区域里。他总想出去走走,想到我舅舅的“金凤岭生态园”去看看,想买点笨鸡蛋姥姥姥爷送过去。可是妈妈呢,就怕麻烦我们,她总是阻拦爸爸,甚至说,他们可以坐公交去的。想想看:骄阳似火路途遥远,除了倒车,还需要步行太远的路程,妈妈身体挺好,可是我的爸爸可能够走动?妈妈呀,养儿女不仅仅是为了奉献爱心的,享受儿女的回报也是天经地义的啊!

  唉,傅聪的爸妈,我的爸妈,天下多少子女的爸妈,不都是这样子的吗?他们很不能倾尽所有帮助孩子成长,少让孩子受委屈,轮到自己的时候,吃多少苦都无所畏惧。可是让他们向孩子索要一点点帮助,哪怕只是短短时间的陪伴,父母都像犯了多大的错似的,惶恐不安。

  读着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家信,作为一名十二三岁女孩的妈妈,我是特别能共鸣的。

  思念远在他国的孩子,那是一定的!傅聪是优秀的,优秀的他与父母的地理距离隔得好远!所以,他的学习,他的演出,他后期的艺术成长,他的定居,他后来成立家庭以及他的宝宝,都是爸妈心头永远的牵挂。在那个时代里,电话不方便,最好的通讯就是写信了。一封封家书,饱含着父母对子女的千叮咛万嘱咐,挂在心头的千般不舍,万般担忧,都充溢在字里行间:

  爱国是任何时间都不可忘记的,多尊敬师长,要有感恩之心,去别人家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温和”“不能太累,休息充分”“减少演出,加强学习”,多读中国古典文学,像《人间词话》《世说新语》等等,多到郊外走走,多去参观博物馆,以便于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学习节约,会理财。与妻子弥拉要和谐相处,要多多帮助妻子进步等等!

  思念,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思念,就蕴含在这一封封的信中,把信的分量都给加重了很多啊!

  我想,假如我的孩子远离身边,我的思念也不会比傅聪父母的少啊。希望,我能够像傅雷一样,能够对孩子的事业有一些帮助。所以,我觉得自己要一直在学习与成长的路上奔跑。我也会絮絮地千叮咛万嘱咐,从安全、学习、恋爱、成长、人品、交际等等,事无巨细地叮嘱。哪个爸妈想让孩子走弯路呢?哪个爸妈的爱不是事关柴米油盐呢?哪个父母不是想着,只要孩子一切都好好的,自己就欣慰了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妈妈经常打电话来,叮嘱我一定要休息好,工作不要太拼命了。其实,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家琦琦的班主任去世了。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颇受家长和学生爱戴,还那么年轻,他的女儿还在上大学,他就得癌症去世了。妈妈总是害怕她的女儿也这么个样子,所以那一段时间,是妈妈打电话来最频繁的阶段。因为爱,所以怕;因为怕,所以要反复叮咛。

  想到了我的女儿。

  终有一天,她也会因为求学、工作、生活,渐行渐远,只留给我一个背影,几条短信,再有的就是无尽的思念了,因为她要忙碌太多事务。我想,她将来一定能够懂我的心情。越是优秀的人,越能够明白亲人的苦心,越能够自律。就像傅聪,他能和父亲谈艺术修养,父子俩经常有真正共鸣的。我想,我的女儿也能很懂大人的心,给亲人一个更稳妥的反馈。她一定能把自己的心怀敞开,与父母沟通,并且日渐成熟。

  我的女儿啊,对于你将来的发展,我是矛盾的,和很多父母一样。就像一位教授在讲座中说的,他们小区门岗师傅的两个孩子虽然没有太大本事,但是一到过年过节就带着孩子们来了,把个小屋挤得满满当当,一家人吃着家常饭菜,热热闹闹的,非常开心;楼上一对教授夫妇,孩子在国外。过节时候,简单吃两口饭菜,就剩下看电视节目来听听声音,打破一下家里的冷清了。

  既盼着孩子有出息,又想着孩子不要飞得太远。唉,这份纠结,很难轻松解开的啊。

  《傅雷家书》中的每一封信件,真的是在用心,用情,用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完成的。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分别时的不舍,即使是男人,作为父亲,傅雷也是止不住泪流满面的,因为一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

  “孩子,我真恨不得天天在你旁边,做个监护的好天使,随时勉励你,安慰你,劝告你,帮你铺平将来的路,准备将来的学业和人格。”呵护孩子的成长,这是父母的真切心声啊!

  “我们历来问你讨家信,就像讨情一般。”父母对于孩子的来信是多么的渴盼!

  “你是对得起祖国的儿子!”在外的儿子对祖国时刻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是父母特别满意的一点。

  “对于能否有一天亲眼看见他(指傅聪的儿子凌霄),拥抱他,把他搂在怀里,我可一点都不抱希望……”在傅雷夫妇即将走上不归路的前夕,他们也满怀着对孙儿的思念和想亲近却不得的遗憾。

  在新的初中部编语文教材中,《傅雷家书》是中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其实为人父母者,亦可以共读之。让我们在书中找到自己教育子女的影子,感悟一些更有深度的教育内容,我相信,这对于父母,对于子女,一定大有裨益!

  2017.8.12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四):傅聪的乐趣

  做一件事 最痛苦的 莫过于失去乐趣

  所以非常羡慕傅聪,他自己也承认 喜爱音乐是上天对他的恩赐。我说的不是技巧方面的天赋。

  而是给了他一种异于常人的 不太常见的乐趣或者一种敏锐的洞察力 关于音乐的。

  所以他才可以每天倾心音乐 倾心练琴吧 不是么

  你以为的重复的痛苦 在人家看来 可能都不算什么

  他练习

  他思考

  他进步

  这是一个多么 难得 又 美好的循环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