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一本由傅雷 / 朱梅馥 / 傅聪 / 傅敏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9.8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人事音书,慢递寂寥
人生有味是清欢,唯独寂寥最难熬。我们要么奔袭万里、远走他乡,去寻找那千年偶遇的一次回眸;要么就方寸独守、岁月安度,去守护这朴实寻常的一封书信。毕竟,尘世间所能慢慢铺陈寂寞的东西,除了脚步,便只有这为数不多的、被时间消磨掉、却又是你苦苦等待的只言片语罢了。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自我教育
读到波兰留学之间,时时浮现母亲的点滴。生在普通家庭,父母只到摆脱文盲的程度,敦促儿女学习知识,真诚做人。小学还注重成绩,后初中却不甚重视了,只在做做人道德上循循善诱。每每念及父母,深含感激,使我早得为人道德的重要。如今自己已经超越父母,更应敦促自律,掌握人生,把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做好,自行自律。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书写亲情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好意思跟父母用嘴说一些话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那我们何尝不把它书写在纸上,,尽情地抒发我们对父母的爱,,也可有益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这本书把父爱用书信的方式阐述得如此的深沉,平凡中却不失伟大,,特别是当儿子刚取得成功时父亲为儿子骄傲自豪,可在信中却只是提醒儿子不要自负,可见父亲的用心良苦,也体现父亲是个会教育子女的好父亲,,(有点感动朋说了几句☺☺)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傅雷家书》
因大学语文里的一篇心灵的灰烬而知道了傅雷,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对于教育好Nemo实在无奈,作为一本育儿教材来看的。对于傅雷的爱子情深及教育傅敏傅聪一对孩子的耐心所折服,受益匪浅,对于Nemo我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文字朴实,没有一封不倾注着父亲傅雷与母亲朱梅馥浓浓的爱子情深,书本中的插图让人更近的感受傅雷家风。末页傅聪与伦敦凝视着欧洲首次登台演出的海报,带着喜悦却也有惆怅,关注着他艺术人生的父母却远在万里之外,无法聆听他在海外的首演,父亲甚至在当时的反右运动中受到长达一年的批判,并已被捕入狱,父母为了避免孩子都愤怒情绪影响学业始终没有告知实情。读到这里,一度哽咽。父母的爱无私而伟大。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傅雷家书》书评
《傅雷家书》书评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而精心摘编而成的。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总能读出傅雷对儿子的严格管教以及他那不为常人所认同的对儿子深沉的爱。但这样并不能使这本书成为名著经典,它更有价值之处在于傅雷对人生感悟及在教导,开导孩子中丰富的哲理话语,这些总使人受益匪浅。
在第一封信中,傅雷提到“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这是傅雷心中愧疚的呻吟。在儿子离家出国求学时,傅雷察觉自己对聪(傅聪)以前的教育过于严苛,使聪的童年与少年时期格外痛苦。这封信中,傅雷放下自己平日中高大,威严的父亲形象,而是与儿子站在同一高度去诚心诚意地向儿子表示过去的歉意,他并不羞愧于去承认自己过去的错误。
在其他家信中,还涉及到了与人交流,生活细节,学术等方面问题,傅雷都能为儿子提供很好的经验建议。在细节上,聪总有在弹琴时上半身跟着一起律动的情况,傅雷便常在信中提醒儿子。在学术上,傅雷很喜欢与儿子交流分享自己看的书,戏,物或所听的乐曲感悟,赏析。傅雷将儿子当作一起分享艺术感受的朋友,以此来在彼此的交谈中不断进步,在对方遇困时给出适当的建议与关心。
有时聪会因工作忙碌而忘记给父母写信,有时会因为邮局问题而丢失儿子寄来或父母寄去的信等,这些情况总使傅雷夫妇心神不安,偶尔延迟一次也会紧张。步入晚年的傅雷免疫系统自然变差,但这也阻挡不了他拿起笔为儿子写家书的信念,这是一种无闻的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书籍,十分适合新手父母与青少年阅读。“家书”一词也总能给人莫名亲切感。傅雷先生对儿子的平等态度,与儿子交流的朋友语气和等待儿子回信的心神不宁等,这都充分体现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此书其中还有一些哲理句也十分精湛,真可谓是名著中的经典!
《傅雷家书》读后感(六):从儿子的家书抵万金,到父亲的家书抵万金。
起初知道这是一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其实我是抗拒的。因为并不觉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有如何大的影响,或者说我想我可能过了需要被说教的年龄段的。这个想法在我了解到这本书是七八九年级的推荐书籍后,更加深以为然。但是经不住我的朋友圈里面总有那么一个同学,三番五次的提及这本书对她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远,甚至以此提及她父母对她的一些影响。这样说来,我可能是羡慕于她家严格的家教。不过,随着之后一些事情的发展,我似乎又不看好她了。但是这本书还是买回来了,并且书和人本书具有的影响力,还是要看一下的。
读之前,并不了解傅雷一家的情况,并不知道傅聪的成就。开始读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是钢琴。说实在的我接受的音乐教育真的太少了,我的音乐素养也是真的完全跟不上的。所以,看到里面很多的提到钢琴的一些名词,一些乐曲的名称,一些钢琴大家、音乐家,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像是看错书了。而且,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真的也能看得懂,真的适合他们去看,去了解吗?好在,书中提到的远不止是钢琴方面的技巧、音色,虽然我们不懂音乐的人会很难理解,但是却激发了我去听,试着去想他们所表达的感觉。那些乐曲弹出是好,或是不好,是干净,或是不干净……诸如此类的。去听一些,也不失为一件坏事了吧。
家书的前半部分,是有些枯燥,让我提不起兴趣的,一如我们初中那会儿严苛的家长对我们的说教,也一如略带叛逆的孩子对父母的要求视而不见,不做正面的回应。父母急切的想知道孩子的一切想法和情况,而孩子还没有习惯,还不依赖于父母的关心、精神支持,成长的指导。我会觉得,怎么会有这么缠人的父亲呢?就好像现在网络上总是相互调侃的缠人的女友一样:总是夺命连环call,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你怎么样?你穿的好不好?你饿不饿?……然后,也有很多自己主观的建议、想法。确实是能有严父的感觉。在我这样还不了解他的时候,多少都是有点嫌弃的。觉得父亲太咄咄逼人,大道理太多了,学究气太重了。
家书的后半部分,傅聪似乎开始习惯事情都找父亲商量了,而父亲也成功的感染和让傅聪习惯了询问他的建议了。我感觉,一方面是前期的培养,另一方面严父的实际行动是感染了傅聪的。为了傅聪的发展各种的张罗,自我精神上的修养,对自我的要求,对事情极其认真的态度……种种这些都在影响着傅聪。却也从书信中能感觉到,傅雷认真钻研学识、自我要求、自我提高的日常,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有备份,有态度,有回应,懂得礼义仁忠孝廉。是个很厉害的人了。(说到这里,我觉得我可能没办法这样的自律,生活好累,我对自己的要求时刻绷着的话,我觉得自己会精神衰弱,体能方面也会耗尽。可能,这样也就越显得他老人家真的非常的难能可贵了。)
关于家书中的傅聪,看到傅雷对他的一些评价,确实会感觉这个人前期感情化,后期高冷化。多少都是有点脱离群众的感觉。印象很深的一点是他租住在一个工人家,他告诉父亲他们的文化素质太低,没办法好好的沟通……还有就是后来住在画家家了,就说素质还可以了。我会觉得他是带着些偏见的。但有一点他可能说的没有错:钢琴家都劳动以后怎么办,难道要改行了吗?文革时期的思想和时期,真的太荒谬了。
无论如何,傅雷对傅聪的影响还是让他变成了艺术家、音乐家和钢琴家。父亲的方式、思想、为人处事、学习、认真、严谨都传递给了傅聪,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回到最开始,我看起来这本书的原因,我想我得到了一些答案。
总的来说,还是值得看一下的,了解严父慈母,了解傅雷,了解家书中所透露出的,那个时候中国样貌。
《傅雷家书》读后感(七):这是一本成长手册
傅雷,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艺术评论家。在《傅雷家书》中,这三种身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傅雷家书》大部分是傅雷先生及其妻子朱梅馥女士写给长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次子傅聪(长子夭折)的信件,内容从人文主义情怀、职业理想、道德情操再到恋爱婚姻、生活理财、为人处世,处处都彰显着父母对子女的关怀,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生的看法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理解。
傅雷先生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更准确一点,是工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不工作的时候就会觉得空虚无聊(这一点对两个儿子影响颇深),其妻朱梅馥女士也常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父亲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以上,眼睛常常流泪不已,腰背也痛,但只要一工作起来,这些“小事”不足为碍。翻译工作已经成为傅雷的生命血脉,融入骨髓细胞,不可分离。而且他的自我批评精神很强,尤其在身体状况每日愈下、深感力不从心的那几年,总觉得自己过去的作品不尽完善,字句单调生硬,不能表达原作的精妙,然而在我看来,是先生对自己要求日益严苛,因为他一直在成长进步,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在《傅雷家书》中也时时体现——他经常写信希望傅聪能多讲讲在国外的见闻以及在音乐艺术上的新认识,如此求知若渴,怎叫人不敬佩?
傅聪先生是极有天赋的钢琴艺术家,他从十六岁开始系统学习钢琴并将其作为终生职业,如若不是父母对他从小严格教育以及艺术上的熏陶,怎么会有闻名世界的艺术家傅聪?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先生多次提到自己因为对傅聪儿时严格的教育而后悔,这里说的仅仅是态度上的严厉,在思想道德上的严格终究是受益终生的,尽管如此,父子两人由于思想上的契合以及对艺术无限的热爱所以彼此之间并没有产生嫌隙,反而更加亲密,更没有负担地去表达对对方的爱,正如傅雷先生所说:我爱你,也是爱你的艺术,更是爱我们的国家。除了艺术上的交流,傅雷先生也经常讲述自己的理财经验、恋爱经验、排解苦闷的方法以供儿子采纳,里面不仅有可供学习的上一代人的生活经验,更包含了父母对子女面面俱到的关爱,希望孩子少走弯路的心情,恐怕只有做了父母才能深刻体会。朱梅馥女士也经常写信给儿子,信中更多地涉及生活琐碎,平淡中带着温馨,像唠家常一样,把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说给儿子听,这是充满智慧的母性。
傅雷先生在信中多次建议傅聪多与艺术家们(professional)交流,能大大地提升自己,因为往往一语能点醒梦中人;除此之外,他认为艺术家还应多与大自然接触,感受日月星辰、江湖河海,充分激发出心灵深处的自然属性(nature);但傅雷先生绝不是希望傅聪成为头脑飘在空中的人,他总说如果傅聪拿出他在艺术上十分之一的精力来管理生活、钱财、感情、人世,必会有十分之七八的成效,尤其在计划理财方面更是着墨颇多(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很有见解),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些东西他都说得口焦唇敝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先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们的感情不曾因为被打为右派而有丝毫减少,反而时时提醒傅聪要有大爱,要把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根植于心,不管是对人格的修炼还是音乐素质的养成都大有裨益。
傅雷先生的家书无不表现着上世纪五四青年的爱国热情,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以及为人父母的喜怒哀乐,读来让人感动,又深有启发。然而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红卫兵对这一代知识分子的侮辱让这个有着极高民族自尊心的男人于1966年9月3日服毒自尽,其妻朱梅馥随后上吊自缢。1979年4月傅雷先生及朱梅馥女士终得平反昭雪。
历史的长河从不为任何人停滞不前,斯人已逝,留下的能够积极地影响今后数代的年轻人,足矣。愿每一个你都能成为“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