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3-29 03:34: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摘抄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是一本由蔡榮芳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0,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精选点评:

  ●“从大陆逃到香港,然后狠狠地爱国”,这个形容好~~十三年后观看此书,为“爱国爱港”争议添一份历史思考~~

  ●史料翔实文内观点也中肯,惟标题略有哗众之疑:如果历史学追求的是真实性论述,殖民史学和爱国史学的史观即因此而偏颇,作者何必要鼓吹什么“香港本位之史学”(尤其如果是试图暗示某种“香港史观”的话)?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香港本地史吧。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提出的1841-1945年就有苗头的“香港人”认同,怎样跟当代本土文化研究学者所谓的70年代以前的“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一说对话?第三问,诚如作者指出的,认同是多层次的,那么这个历史时段的居住在香港人们的“香港认同”和他们的“中国认同”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作者的论述中,他们并不是对立并峙的关系,但是这又跟一个湖南人的湖南认同与中国认同有什么差别呢?

  ●與以前看的有較大的分別

  ●300多页书用了400多个reference,这是什么样的精神啊!!!

  ●An "alternative" but well argued history!

  ●国权压人权

  ●简洁易懂

  ●初来香港的时候看的,很有启发,完全不同于以前学习历史的角度

  ●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作者忽略了对“民族主义”或“国族主义”在华人社会出现与盛行背景的考虑,比如作者认为1861年英国对九龙的强占并没有唤起港人“爱国主义”的抗拒,可当时即便在大陆也没有此种“爱国主义”,因为民族主义思潮或者说“共同体”想象最起码要到十九世纪末才开始在中国出现。

  ●閱於2012-2016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一):几个问题

  史料翔实文内观点也中肯,惟标题略有哗众之疑:如果历史学追求的是真实性论述,殖民史学和爱国史学的史观即因此而偏颇,作者何必要鼓吹什么“香港本位之史学”,尤其如果是试图暗示某种“香港史观”的话?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香港本地史吧(虽然我能理解作者可能想矫枉过正的想法,毕竟香港本位的史学比现在很多所谓的香港史观,重写香港史已经中立许多了)。

  第二个问题是,作者提出的1841-1945年就有苗头的“香港人”认同,怎样跟当代本土文化研究学者所谓的70年代以前的“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一说对话?接着这个问题是第三问,诚如作者指出的,认同是多层次的,那么这个历史时段的居住在香港人们的“香港认同”和他们的“中国认同”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在作者的论述中,他们并不是对立并峙的关系,但是这又跟一个湖南人的湖南认同与中国认同有什么差别呢?我相信塑造香港-中国认同和湖南-中国认同的内在机制是会有所差别的,香港认同在那个历史时段里并不只是一种普通的地方性认同。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二):让人失望

  oxford 出版

  作者台湾人、美国大学教授

  引用资料颇多、有中英日文材料,但论证不严谨、让人失望。

  本书似乎预示了陈云《城邦论》的观点

  本书想确立香港为主体的史观,主要的辩论对手是“爱国史观”,而不是“殖民地史观”。

  引用材料绝大部分说明了香港华商的投机主义,在二三十年代反日、反美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华人“资本家”确实摇摆不定。贩卖日货的商人反对罢买“仇货”,本地工业家则则以“挽利”作宣传,这是意料之内的,但又如何?

  比较坚定的民族主义似乎是市井之徒,而不是“殷商”或士绅化了的有钱人华人代表,但没钱的人言论似乎较少进入本书之中。阶级观点如何跟民族主义互动,是一个重点。

  作者想贬低“爱国主义”的解释作用,但有时候论证牵强。例如说省港大罢工有广东省国民党左派“利诱”的因素,证据是五毛旅费补贴。。。或罢工补贴,即strike fund。作者没有说的,是补贴和正常所得工资怎样比较。

  本书亦因此把经济利益看得太重,经济不是一切,170年以前更不如今天all encompassing (可参考Karl Polanyi的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还有,滥用“多元身份认同”这个概念,泛泛而谈,不会让历史更真实,而只是使历史变得没必要的模糊。多元也有主次,身份在冲突中的处理才是重点。

  ========

  最后想说,如果我们证实了海盗也有海盗史观(即所谓他们的主体性),哪又怎样?早期来港的华人帮英人做事,贩卖鸦片毒害同胞,即是说——“要揾食嘛”?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三):不严谨、目的性强的一切作品都应批判,历史研究要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构建历史。

  这本书是我读过的非常糟糕的作品之一。

  作者在开篇就强调,研究香港史缺乏一种香港视角,多是殖民视角或爱国视角。从香港的角度看待香港在香港的历史,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值得肯定,但是古语有云“过犹不及”。

  做某一地区身份认同时,首先要考虑这一地区的人是否是一个整体,或多数属于一个群体。而近代以来的香港社会,人口流动性非常大,特别是在1931年到1947年,(这一点作者在272页附表说明如下图)。那再考虑1931-1947年的香港人身份认同时,作者考虑到这个问题了吗?显然没有,入港的人民,与离港的人数变动如此之大,如何定位他们香港人身份?可以说他们中有很多只是一个旅港的避难群体,不能统称为香港人。

  第二,除了在港的人是旅港群体,而非香港人之外,还要考虑精英与社会下层群体的分离。而作者用的资料大多都是精英群体,有些还是亲日或亲汪伪政权,用他们代替香港人,实在是太不合理了。下层民众遇到战争时多是恐慌,无知、无能、无力,行为很多时候被一些掌权者所操纵。作者显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既是是爱国的精英群体,在香港被日占领之后,也是无可奈何的,只能尽己之力爱国就港,在威权之下也有无奈。可以看陈君葆先生的日记(曾向日本人争取教员的工资,日记中遇到战争结束情感愈欢快)。

  第三,作者实在是对近代中国缺乏认知,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构建过程与思想。中国人如何从没有国家概念到有国家概念,国家概念如何下移,作者没有搞清楚这些问题,就乱作身份认同的界定,似乎香港人是个特殊群体,岂不知近代以来中国的民,大多如此,迁移避战、怀疑政府,希望安定。

  第四,用现代的政治话语来构建历史研究,不知道作者目的何在?

  读到这本书的朋友可以一起私聊,没有读过的可以读一下谈谈心得。反正我看完这本如此不严谨、目的性强的书,要被气死了,大家有兴趣也可以查一下作者的身份。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四):筆記

  - 過往的閱讀中, 久不久就會讀到有人引用這本由蔡榮芳教寫的書, 但過去卻一直沒有機會碰到。早一兩週閒逛中華書店時, 不知是否店員最近在整理倉存, 在書堆上赫然發現此書, 立即買下, 以作保存。

  - 蔡教授生於上世紀30年代台灣, 為旅美的歷史學者, 於2001年時曾任香港大學的客座教授。本書也是成書於2001年, 但蔡教授關心香港歷史多年, 可惜網絡上沒法找到更多關於蔡教授的資料, 不然可多了解一點蔡教授的治學關注點、與香港的關係等。

  - 書本成書於2001年, 或許是香港從'本土'角度書寫歷史中的最早的一本? 作者也不諱言在書寫時有與台灣比照的用心, 故也可了解他對愛國史觀、國族主義民族主義的批判。

  - 從我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說, 《歷史的沉重》一書是我從香港的角度批判愛國史觀的啟蒙。《歷史的沉重》出版於2000年, 與本書時間差不多, 也是牛津大學出版社的作品。

  - 本書的特點對我來說, 一來他寫得早, 二來他寫得淺白。以作者在書後列舉的參考資料, 以及在行文中大量引用中外(英文、日語為主)資料著作, 這本書卻寫得像向一般讀者介紹歷史般, 把觀點、資料娓娓道來, 足見功力。作者寫來不慍不火, 但偶爾會加一兩句自己的評語, 這樣的'筆法'在香港的歷史著作足並不多見, 也可能是蔡教授的資力輩份才容讓他可以如此揮灑。

  - 雖然作者對愛國史觀非常警惕, 但這不防礙作者在引用資料時多翻引用相關資料。在討論日軍佔領時期時, 他也流露出對薩空了此左翼報人/文人的敬佩與尊重, 從這意義上我倒覺得作者胸襟甚廣。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五):香港往事

  這不過是三百多頁,一版七百多個字,耗了四百多本中英參考資料,香港人之香港史就這樣完成了…一段近百年的過去,就在無聲無息的書海中,重新發現刻在一個又一個文字之中。

  在諸多文本,歷史類在香港從來不是於討好之位。這可能是因每個人學生,從小到大,就被逼背上一個又一個名字,一組又一組陌生的年份,一段重覆的爭權霸業。歷史書就這樣一本又一本,餵入我們腦內。讀書時候,甚至長大後,也很少去問。究竟每一個所刻上的字,是否就是一項藝術?還是只是一場大騙局。還是所謂歷史只是一項墨客玩意,一時主觀、一時客觀。

  一直以來香港歷史,就是一個塘西煙花之地的紅牌姑娘,左被一個夷漢拉扯中,換上洋裝,右被一個唐漢,將她所穿轉為唐裝,卻從來並沒有了解,但到底她原來是穿什麼…其實也不重要…因為最重要是她的客人,希望她穿什麼…而不是她的意願。

  小時候,香港就了一部屬於政府『和諧』的本地歷史,大罷工、雙十暴動、抗日運動…在教科書裡就是一行、兩行的句語…一段對香港有著重大改變的歷史,就是這樣細靜無聲的漂過…回看眾眾歷史,香港人就是沒有一本真真正正屬於自己的歷史…起碼在我輩之中,對於抗日戰爭的最佳傳授者,只能是上一個世紀的舊人,用最原始的口耳相傳…一點一滴告訴我們這群小輩,到底過去是一個什麼的光境…

  故,為什麼有人不解,我這輩為什麼會對英帝滿有懷念,可能只因為我們未歷過,英帝開埠那殘酷歧視的殖民政策。不竟,我們這群人,只是剛幸運,出生於最好的時間,因為香港那時候,由前殖港督麥理浩開始、夏鼎基、衛奕信等眾前殖總督,已不斷改善社會政策…到了我們張開眼那刻…便見到那時的香港…一個和從前不一樣的香港…

  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的不幸。因為我們的偏見、無知、愚蠢…我們就是這樣相信英帝的一切,卻忘了一切都不是無因無由。而說回全書,書中與其說是香港人的香港史…不如是說研究,香港人複雜認同性的形成…由1840年至1884年的英國統治初期、1885年至1900年民族主義運重的盛起、1909年至1922年五四運動在香港情況、1925年至1926年省港大罷工、1931年至1941年抗日戰爭的前與後的香港…香港人這個曖味又獨立的身份,與其和內地的地區性的連結,最後化為殖民下的屬土公民…

  許多時候,到訪香港的內地人總有大中原主義,在這種國權主義下,全無他權…而這個情況,卻於當時長達一年多的省港大罷工中可見一班,當時廣東政府中的左派,多次鼓動香港工人大罷工並返重鄉下,做成香港的人力資源短缺,逼使當時港英政府,減少對工人的不平狀況。只可惜一開始是為工人本身的維權運動,最終變成政治運動,被左派利用成一個政治上的角力,最終苦的還是香港下的勞苦大眾。當時左派將此罷工,本為改善工作情況問題,提升到愛國主義上,大力利誘、鼓動工人罷工,卻在罷工長時期中利好時機下,又禁止當時工人回港並追打回港工人…當時有近十多萬失業工人就是這樣…被困在廣州中望河輕嘆…

  在右派和左派中…因右派控制罷工工潮的關係,佔了政治上風,但在其後發生中山艦事件,共黨艦長意圖綁加蔣介石,蔣介石藉此一掃困境…加上準備北伐…大罷工就是這個境況下,被廣州政府單方面中斷…二十多萬工人就是這樣成為政治的祭品…只能向港英政府低頭服軟…香港就開始了保守文化的時代。從此事開端,香港人便不再對內地政權有了希望的基礎…當然這是開始…

  這個保守情況,直到日本佔華時期,開始打破英殖的保守狀況…但因為抗日和英殖政權不構成嚴重影響,故當時社會氣氛也漸成萬花筒般。直到日佔本港結束,港人開始深感英殖的政策是安全穩定,而其因時局轉變,港英政府的社會政策改變,香港人對香港的歸屬便日復日強…

  最後,我們就這樣一年又一年過去,成為英國香港人…而不再是昔日的新會、旅港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