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內人》是一本由陳浩基著作,皇冠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99,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内人》是陈浩基自《13·67》之后的新作,因为个人对《13·67》的评价非常好,所以也非常期待《网内人》这部作品。陈浩基在后记中说:“曾经有记者问我,写了以‘昔日香港’为题的《13·67》后,会不会写‘今日香港’的——我想,本作就是我的答案。”确实,《网内人》这本书中各种角色面临的问题,都非常具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地铁上的性骚扰案件、高中校园的bully事件、还有网络暴力、紧张的家庭关系、IT行业的工作压力……都在《网内人》这本书里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至少,陈浩基在尽力描绘都市人现实的生活压力这个层面上,一定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
但这种描写,从他的后记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野心勃勃地想要规划这么多内容,我相信是在写作的时候一点一滴蔓延开来的。而故事的主线,一开始描写香港底层人民的家庭生活,然后引入地铁骚扰事件,透过地铁骚扰事件又引入网络暴力,而因为网络暴力导致故事主人公妹妹自杀身亡,在查案过程中作者的描写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又卷入了现代人家庭关系的问题和工作上的种种压力。值得注意的是,《13·67》中的昔日香港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是陈浩基笔下写出来的今日香港,就算我在大陆读到这本书,也能真切地感同身受,不管各地有怎样的历史,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潮下,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在微妙地趋于相同。香港的朋友能够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大陆也差不太多,可能这一点是作者一开始自己也没想到的,但《网内人》确实在《13·67》的基础上更进一步,《13·67》解决了推理小说香港本土化的问题,而《网内人》在无意中写出了全世界现代人的生活困境,并用推理小说的方式加以呈现。
这本书虽然写的是现实生活经常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陈浩基给出的解决方案,却带有浓厚的武侠气息。相比在《13·67》中极力塑造的警察形象,《网内人》中基本上完全将警察的作用抛开,采用委托黑客侦探办案的方式来解开谜团。诚然,黑客侦探办案的方式,警察也完全可以办到。但在这种案件上一旦引入警察的元素,故事反而脱离了真实感。毕竟大家都看过网络暴力和地铁骚扰事件的新闻,大家也都很清楚对于这种事情,警察制度(不管是香港还是大陆)能够起到的作用实在是不大。所以小说中只能虚构了能力超强又富有正义感的黑客侦探,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将这么多故事,这么多谜团完全兜得住。
当律法和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侠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会逐渐消退。可是现代人碰到的问题如此复杂,依靠当下的警察制度,大家都很清楚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在律法消退的地方,侠会重新出生并自发生长,就算不是当下,在未来也会逐渐重新唤醒人们对侠的向往。所以《网内人》的谜面和谜底实际上是割裂的,谜面的提出毫无疑问表达的是香港的现在,可是谜底的解决却要寄希望于香港的未来。这种寄托,恰好证明陈浩基是个很有想法的作家而绝非仅仅是位优秀的推理小说作家。作家本来就可以提出问题而不用考虑怎么解决问题,就算作家为了作品的完整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也只是作家出于自己的良知而对社会的善意提醒。
所以呢,继续期待陈浩基新的作品,同时也谨慎地保持对未来的盼望。
《網內人》读后感(二):香港社會派良心之作
前作<13.67>架構宏大,而今次<網內人>則聚焦於現今的網絡霸凌及其他香港社會問題。感覺比前作再向社會派走近一步了。但也不意外,因為從前作就可以看出作者對社會現象很有想法也很有意欲探討其中。作者以後也大概會一直朝這方向走吧?
其實這種題材真不好處理,畢竟謎面光聽起來吸引力就比一般詭計流的推理作品遜色。就算與類近的社會派作品相比,運用駭客技術查案的偵探似乎也不怎樣帥(雖然我猜作者想以此表達現實中駭客的強大能力,主角運用的招數似乎都是有根有據的),更不要說五百多頁就只一個死者。所幸故事沒有拖泥帶水,內容濃密而節奏也不慢,而且結局也有還不錯的爆點,讓人很暢順地一頁接一頁地翻,本書至少能做到這一點。
社會派難度在於如何在反映現實和驚愕真相兩者取得平衡,本作合格有餘!儘管全書沒有給我很大的震撼,但還是很欣賞作者願意寫一個懸疑/推理故事藉以揭露香港社會問題,儘管是在台灣出版。
《網內人》读后感(三):人性的刻劃
剛看完陳浩基新作「網內人」,非常精彩!誠意推薦。
故事涉及地鐵色狼、校園霸凌、網絡暴力。故事中對網路和人性有很深刻的討論,也道出了如今的人對於電腦的依賴實在到了片刻不能沒有的地步,而大多數人並不懂得電腦背後的高端知識,猶如操縱著自己無法駕馭的怪物,隨時可能被吞噬。
然而,即使知道這一點,也已經離不開電腦,只好做做鴕鳥,自欺欺人地希望厄運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真可怕!
故事的情節固然精彩,但更精彩的是對人性的刻劃,這是我給五星的主要原因。
但這部小說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最後的反轉,阿涅真實身份的揭露,對整個故事來說反而是一種傷害,如果阿涅只是個普通人的話,也許就不那麼瑪麗蘇了。
《網內人》读后感(四):Nemesis存在之前
读松本清张,他万年如一日地刻画拥有敏锐洞察力、习惯独自行动的老警察。他们的特点是疏远和孤独,同印象中的日本民族特点很像。读此类小说,乐趣在于冒险,跟着看似平凡的警探,一次次重返现场搜寻,登上短途火车看窗外风光飞驰而过,走访形形色色的嫌疑人或目击者,在普通的日式餐馆里点一碗猪排饭或者是一碗面解决掉午餐。就是日本普通人的生活。让我觉得,似乎我就是那个平凡但执着的警探,没有刻意的怪癖、没有我知道真相但我不想告诉你的炫技,有的只是一步一步走向真相的踏实感。此类小说的魅力在于强烈的参与感。你与侦探的线索完全同步,你是那个侦探,你知道自己最终会破案。松本清张讲足够逼真的故事,向你展示高级官员的花天酒地,形同虚设的法律,难以逾越的等级制度和底层男女的艰难人生。没什么推理的逻辑,但因为真实,足够吸引人。
读雷蒙德钱德勒,就一个爽字。马洛的拳头和俏皮话一样锋利。他查一个案子能从美国上流社会的大小姐一直见到路边出租黄色书籍的小贩,这期间他喝酒,打架,说俏皮话,继续喝酒。钱德勒的小说充斥着满不在乎又幽默的句子,读的时候一边乐一边赞叹作者那些神乎其技的夸张描写。此外,钱德勒对金发美女的描写也是出神入化。我现在想起《漫长的告别》里马洛初次见女主的时候,还是觉得太美。
【她又高又瘦,身穿裁缝特制的白麻纱衣,脖子上围着一条黑白圆点丝巾。头发是童话公主的那种浅金色。她戴了一顶小帽,帽子下的金丝像鸟巢中的小鸟服服帖帖的。眼珠子呈罕见的矢车菊蓝色,睫毛很长,色泽稍嫌浅了一点。她走到对面的餐台,脱下手套,老服务员特地为她拉出餐台,绝对没有一位服务员肯为我这么做。她坐下来,把手套塞进皮包带子下面,含笑谢谢他,笑得温柔而纯洁,他迷得差一点儿瘫痪。】
读陈浩基。我记得几年前读到他《窥伺蓝色的蓝》。浓郁的港台气息,初见惊艳的网络stalker情节。这本书里通过计算机技术破案,炫技一般的黑客技术,一波三折的信息筛选,完全满足了我的窥探欲。和前两位的作品相比,书中描写的高房价下昂贵的生活成本,信息时代被手机操控的人,完全利益驱动的野心家,极易被煽动的网民,这是存在于香港社会的芸芸众生,也是存在于现代大都市的典型都市人。这故事完全可能就发生在明天的你我身边。我们都是网内人。
读小说不能只看作者说了什么,还要看作者想说什么。松本清张写日本社会,那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内敛坚忍,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腐败;雷蒙德钱德勒写美国,那是迷茫的一代破碎的美国梦,是凯鲁亚克和菲茨杰拉德笔下混乱虚无的生活;陈浩基写香港,又不止写香港,那是现代大都市一同患上的都市病。
社会派推理作家写自己母国同时期的社会,反映出最真实的社会弊病。都说推理小说是二流文学,但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派推理想必能够算作一流。
今天写下这篇书评是因为前几天看微博,一个甘肃女生跳楼自杀了,原因是被班主任猥亵。彻头彻尾的悲剧。
你能说她软弱吗?绝对不能。她大胆地说出来了,她并没有一个人默默忍受,她向检察院提起了诉讼,可惜证据不足。可以预见的结果,毕竟很难取证。但是只要想想她生前在学校遭遇了什么我就内心发抖,老师的异样对待,同学的风言风语,这不正和书中自杀的阿雯处境一模一样吗?
很多人说既然有勇气去死为什么不拉上老师一起死。因为她只是一直按照社会规定的程序走,她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她去看心理老师,心理老师直接叫来了涉事班主任;她提起诉讼,证据不足。她从头到尾,没有做任何逾越社会底线的事,但是为什么死的是她?这个社会有些坏人根本就无法被惩治啊。
如果阿涅真的存在就好了。
平日里一向不关心实事的、万分温柔的室友对我说,她觉得所有人都该被惩罚,围观叫好的、班主任、心理老师、校长、教育局长。
我愣住了。
这一般会是最偏执的犯人的想法。前几年在推理杂志上看过一篇以小月月事件为蓝本的社会派小说,犯人要所有漠不关心或是推波助澜的人付出代价。我当时只觉得是小说,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今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阿涅真的存在就好了,如果Nemesis真的存在就好了。
《網內人》读后感(五):筆記
- 因為之前看了<13.67>, 陳一出這本<網內人>就注意到了。唯一可惜的是為了先睹為快, 沒有自己去書店去買, 而是讀了同事借來的書, 沒有自己買一本支持一下作者.
- 作者在後記提到這本比<13.67>更複雜, 野心更大; 從人物描寫, 故事的複雜度來, 應該是這樣子的. 不過<13.67>那種跨越幾十年的時間長度, 也是讓人十分深刻的.
- 這一個故事相對簡單, 但不減其吸引性. 說真的情節還真是十分讓人想追著去看, 而我大概是半天時間(出差中呢)把書啃完, 也說明這種小說的吸引力.
- 情節不好多說, 感興趣者拿來看好了。
-作者的港味還是洋溢於紙上, 那種捕捉香港市井、歷史、社會的感覺, 讓人十分熟悉。他沒有像董啟章那種'文學'的定位, 但這樣的通俗小說能呈現這樣的地方感, 這樣的社會觀察/承擔, 還真的十分讓人感動及開心的。作者文字的電影感十分足, 很有港產片的味道。
- 更有趣的是, 這本書在台灣出版, 故編者(作者?)的註解就十分特別, 因為它們要挑一些跟很多香港相關的概念, 厘語等做解釋; 而作為香港人來說這些話是不用解釋的。另, 作者也會用一些台灣的中文 (比如'一枝手機', '打屁哈拉'), 這些用語不是我們日常的用語, 故從這書能讀出港台間文化交流所需要翻譯的部份在哪。作為有跨地工作經驗的我, 閱讀這些小節時更有共鳴。
- 關於復仇, 正義等反思, 作者的意思也很明顥了。當然也值得細味作者如何理解剝削, 香港社會不公, 認命與否, 網絡世界的不真實等。其實作者對現代、主流社會(甚至一些不被深入探討的概念如社會變革, 民主等)都有所反思, 十分難得。在香港動不動被撕裂的今天, 書中的情節及拉扯很值得一再思考。
- 香港出了這樣的作者, 真的讓人十分驚喜! 很推薦這作者的作品, 也希望有更多讀者注意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