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胡子有脸》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3-13 21: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胡子有脸》读后感精选10篇

  《胡子有脸》是一本由西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子有脸》读后感(一):一切的童话都是永生的

  胡子有脸,奇怪书名,是西西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倒数第二篇。

  其实呢,胡子有脸是一个男孩的外号,男孩从小到大一直喜欢问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抽屉为什么有桌子?抽屉为什么不是有耳朵手指封面……”,而到大学,他也继续问这类问题,有一次,他问他的朋友,为什么胡子有脸?于是大伙从此之后就叫他胡子有脸。

  然而,这个故事并不是西西创作的,西西先从这个故事开始说起,说到这个故事真正的创作者——意大利儿童文学家贾尼·罗大里。胡子有脸是他创作的《电话里讲的童话》中的一篇。然而,西西本意也不是为了介绍这位作家,而是继续在这部童话上开始她的加工。因为原作者没有具体交待胡子有脸长大以后的故事,于是作为读者的西西开始发挥她的想象。读者可以唤醒创作多年的经典人物,唤醒沉睡的童话,让它们继续生长,即“一切的童话都是永生的。”

  按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说法“作者描写的一切都是童话,甚至是最现实主义的作者所写的一切也是童话”看来,阅读过的小说,无不是一篇篇童话,有些只写给大人看,有些写给小孩看的,大人也可以看。西西的《胡子有脸》就是一篇篇童话故事的集合。从会说话的方格子衬衫神奇的肥土镇的故事,从做面粉人的手艺人到女孩小红,从尼罗河畔历史变迁到青海湖鸟岛的鸟群考察,其中有许多奇异略魔幻的故事情节,也包含着对某一领域描述丰富细节描写。创作细节之丰富说明作者西西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后记采访中,西西提到《图特碑记》的创作,说道“到埃及之前,已翻过一些资料,备了一点课,回来之后,再东翻西看,印象鲜明得多,那是另外一种旅程。”《鸟岛》的创作也同样是基于青海的经验,小说里也有许多佐证细节需要经过一番搜集和观察

  西西在最后一篇《永不终止的大故事》中主要写她读书的方法,她会同时看几本书,然后把不同书的故事内容依据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自由的穿插,由此展开新的故事,很奇幻,也很有趣。西西作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谈及她对阅读意义看法,写到“我为什么阅读?我想,大概只为填塞生命空白时刻吧。”“我可以有众多的选择:看电视、看电影、种花、打毛线衣、看足球比赛学习语文、跳健康舞、游泳、远足、爬山……只不过,当初恰巧选择了阅读,读出了兴趣,成了习惯。”而这一点,深得我心,当初只是恰巧选择了阅读这件事,于是便坚持下来,成了习惯,也就没有什么为什么,只是恰巧而已。阅读也不是一件多高尚的事情,它和打毛衣、跳广场舞、化妆、购物都无异,无非都是填充生命空白的事情,只要自己喜欢做就好了。

  弹琴是正面地与作曲者相对,唤醒沉睡的音符;阅读是正面地与作者相对,唤醒沉睡的文字。读者的想象可以唤醒并延伸一本书的生命力,直至永远,这也是阅读的乐趣

  《胡子有脸》读后感(二):西西的魔幻世界

  “胡子有脸,是一个人的外号。”无意中被这句话吸引,意外的开启一趟奇妙的阅读旅程。《胡子有脸》里面的小说居然比我年纪还大,看到创作时间,着实有点懵,特别担心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会显得过时和无趣。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完全多余的,西西的小说更多的是展示人文情怀和哲思,很少依托物质科技来完成整个剧情发展。这就使得这些故事读起来颇有些寓言的味道——我们知道它有些年头了,可是它讲的却出奇的合乎时宜,时光很少能在这样的作品里留下印记

  《胡子有脸》讲了一个和大家不太一样孩子的故事,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身边的人有胡子有脸的影子,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身上就有他的影子。以问答形式展示的这篇童话,穿插了童话创作、写作方式思想形态等多方面要素逻辑杂而不乱,情节多而不繁的。

  《肥土镇的故事》带着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她笔下古旧的小镇,洋人传下来的汽水店铺,花一花二漏风的房子,长而弯曲的古镇小巷阡陌小路,都染着岁月风霜,褪色的淡雅斑驳;后来有的肥土,小镇像是从暮年回归盛年的姑娘,迫不及待的打扮起来,穿戴上各种颜色,极尽绚烂大片大片肥厚的花叶带着瑰丽的色彩,丰在小楼之外,长出一个神秘的花氏花园世间力量此消彼长疯狂花草何尝不是在讽刺人类无节制的破坏和占领,万物生长都有周期,花草如是,人如是,城市亦如是。

  《档案》的人物场景简单至极,总的来说就是一段关于面人的记忆。面人儿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某样东西,对过去现在将来并无什么影响,得到它并没有更快乐,因为总会失去,失去它也并没有很悲伤,因为还能得到。生活中多的是这种平凡事物,所以得不到我们的珍惜,它也就那么存在着,平凡到面目模糊

  本书的十二篇小说各有各的主题,有的带着生活的泥土香,有的藏着孩童式的天真质朴,有的探索思想的可能,有的念叨着乡间呓语,细细揣摩,那感觉有点像肥土镇怒放的花儿们,能生出无穷尽的颜色来,让人体会到在魔幻世界里寻得本真世界的欢喜。

  文/团团花哚 2016.03.29

  《胡子有脸》读后感(三):评《垩墙》

  刚开始读《垩墙》这一篇的时候,我是读不太懂的……

  后来反复看了几遍,才明白这个故事的含义

  整个故事主要描写了“一胎化”运动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主线是小红一家

  从菱姊姊的话语之中,从小红在墙边听见的只言片语,从外婆的呓语之中,我们都可以了解到,小红原来是有一个叫做阿秀的姐姐的,她爱戴黄色蝴蝶结【在外婆家井边的倒影、还有引领小红到达墙边的黄色蝴蝶暗示了这一点】。

  当阿秀长得像小红那么大的时候,妈妈又怀孕了,但是在一胎化的政策下,一个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于是阿秀的爸爸妈妈为了肚子里的“儿子”,决定遗弃阿秀。阿秀听见爸爸妈妈的对话,心里十分害怕,和菱姊姊商量之后,决定逃到外婆家,因为外婆一向“待她好”。

  然而外婆残忍地将她遗弃在榕树边。【甚至还给她吃了老鼠药】

  菱姊姊心知肚明,却只能暗自伤心,才出现了开头的对话。

  阿秀的爸爸妈妈的第二个孩子出世了,遗憾的是,仍是一个女孩子,也就是小红。

  不知道处于什么样的心理,小红在学龄前一直被家人当作男孩子打扮,直到上学后才被老师纠正。

  如今妈妈又怀孕了,幸运的是,一胎化运动已经结束了,小红不用重复阿秀的命运

  然而这种根深蒂固重男轻女观念,又何时能够结束?

  至于支线的剧情,也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比如说同样是被疯狗咬伤,女孩子田芳被父兄活生生打死了,“横竖是个讨债的”;至于男孩子,“家里的人都不舍得打死他”。

  比如说五个男人一个女人,可以看出由于重男轻女,村里男女比例极度不平衡,以至于许多男人娶不到老婆,只能用此方法发泄自己。

  《胡子有脸》读后感(四):如果你还年轻,那么别看这本书

  如果你还年轻,那么别看这本书,我怕你看不懂,就像西西的经典之作《我城》一样,如果你因为看不懂而给它怒打一星,那么我会很心疼很心疼,就像看着我最喜欢的花儿被踩踏了一样。 豆瓣里对《我城》的评论褒贬不一,看到很多人说“看不懂”、“实在喜欢不起来,翻了二十页就弃”、“发现看不懂这种童语天书”,虽然我很喜欢很喜欢《我城》,可是我一点都不怪那些差评的人,也没有愤怒,只是觉得可惜,觉得心疼,为与世无争、素来低调的西西心疼,为《我城》心疼。 西西的文字,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很不喜欢,对《我城》褒贬不一就是最好的例证(关于《我城》,见我的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137292/)然而对我来,《我城》是极好的,而这本《胡子有脸》也挺不错,是我喜欢的西西风格。这是我看的第二本西西的书,第一本,当然是《我城》。 也许很多人都会被这个书名吸引,胡子有脸,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胡子有脸是个可爱小男孩,他是罗大里的头生子,被西西拿来用了一下,因此也可以算作是西西的头生子了。还有,别问我什么是头生子,如果你想知道的话,自己去看! 对我来说,这本中篇小说集里面,最触目惊心的一篇是《垩墙》,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我知道在中国乡村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多么严重,多么根深蒂固。我不会告诉你我就是出生于重男轻女的家庭,为了生一个传宗接代的儿子,我父母当了多年的超生游击队队员,度过了多少担惊受怕的“跑计生”时光。我不会告诉你我家有五个孩子,前面四个都是女的,我可怜母亲耗尽了青春生了这一窝女儿,就是为了生我弟弟,我出生于1985年,而我弟弟出生于1995年,这十年,对我们家来说是场无尽的折磨。我也不会告诉你,年幼的我亲耳听到我奶奶我母亲“生不出儿子”,然后我母亲哭得双眼红肿,许多年后她才说,若不是为了这些个年幼的女儿,当年她真的很想去投河…… 所以,读到《垩墙》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就掉了下来,这是一篇意义深刻的文章,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这也是一篇让人捉摸不透的文章,掩卷后得理一理思绪才能明白小说里许多不直接言明的事情。小红的姐姐是怎么死的?阿秀又是谁?原来阿秀就是小红的姐姐,在“二胎政策”下,阿秀成了牺牲品。外婆说梦话呢,你听—— “大家都是这样,放到树林里就可以了。” “不是有一棵很大的榕树么?就是那个地方。” “见的多了,每个月总有好几个。” “说真的,刚刚生下来的,不过是些小猫小狗。” “都是来转世的,要到十五岁才转定哪。” “凡是来转世的,都可以拿去换。” “拿到树林去,放在树下。” “让地母收回去。” “地母会换一个回来。” “灵魂还是原来的一个。” “只是模样换了。” “就像播种呀,把种子撒在田里,长出了稻米。但总得先把种子交给地母。” 故事的最后,我忽然明白阿秀就是小红的姐姐,小红的姐姐就是阿秀。阿秀死了,阿秀说妈妈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要是生下一个女的那就不要我了,要杀了我呢。阿秀说我逃到外婆家去,外婆待我好,她一定会救我的。 阿秀死了。 我的心痛得无法呼吸是的,真的、真的是痛得无法呼吸,一点都没有夸张。因为我也是个女孩,如果当初我的父母……哦,不,这种不幸终究不会落在我们姐妹几个身上。虽然我的父母也是重男轻女,但至少他们还没有丧失人性,没有把我们一个个掐死…… 我不知道《垩墙》有没有夸张了点,或许在我不知道的地方真的发生过这种事,可是在我出生和长大的农村,这种事还是不多见的。虽然有很多人为了生一个儿子而不断生产,像我们家一样,也是生了一个又一个女儿,但见过把女儿送给别人抚养的,倒很少有残害女婴的情况。闽南这一带,大多如此吧。 《永不终止的大故事》探讨了阅读问题,作者同时看两本小说、甚而三本、四本、五本,于是小说似乎有了生命,所有的角色都生活在《苏菲的世界》结尾时那个虚构的世界里,这个故事和另外一个故事有了联系,小说里的人物也有了联系,“马里奥和胡莉亚的恋爱,马里奥家的女管家因为主人远居异乡,嫁给拥有巨大私人图书馆的汉学家,后来图书馆着火焚烧……”,这是一个永不终止的故事,似乎只要作者愿意,就可以提笔,写下又一个情节。 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小说很多我都没看过,甚至可以说是几乎都没看过,虽说如此,却一点都不影响我读这个《永不终止的大故事》,西西在小说里探讨了一种阅读方式,也许对她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可是说实话,我平时倒是经常这么阅读的,办公室里放一本,家里放一本,宿舍床头放一本,有时候出门的时候包里也要放一本电子书,所以说这种阅读方式对我来说倒不是什么奇妙的体验。虽然很多人不喜欢这样多管齐下的阅读方式,可是至少我还是习惯的。 《海棠》看起来似乎是个很简单的故事,可是我看了却颇有感悟,因为生活中这种现象太多了,数不胜数,人总是这样的吧?当你是条毛毛虫的时候,人们说你看起来很“恶心”,厌恶你,甚至恨不得为民除害杀了这条毛毛虫,若是有一天你升官发财了,变成美丽的蝴蝶,人们就会仰着头看你翩翩飞舞,然后称赞你好美丽啊、小精灵啊,什么阿谀奉承的话都说得出来。对此,我只想说两个字——呵呵! 《肥土镇的故事》读得出点《我城》的味道,带着童真的文字,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因为喜欢《我城》,所以也很喜欢这个故事,或者说是童话。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固然是好的,但是孩子们心智未开,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那么有趣,更多的是好奇和惊喜,而西西作为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她的文字里既有孩子的纯真,也有孩子们所不具备的思考,或者引人深思。据说,这就是梵高的画和五岁孩子的涂鸦的本质区别(有人说梵高的画和五岁小孩的涂鸦差不多,这种说法我绝对无法苟同),这本质区别不是价钱的高低,而是凝聚在画里的作画人的心血。 《图特碑记》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看完后让人不禁赞叹作者的才华,西西实在是个好作家,可是太低调了,以至于很多人都不认识她,读不到她的好文章,实在可惜!虽然我欣赏她的淡泊名利,也很喜欢她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可是还是希望更多人认识西西——这个好作家! 以上是看完这本书后的零碎感想,碎碎念。

  《胡子有脸》读后感(五):抚抚右耳

  比起西西的《手卷》,我更喜欢这本《胡子有脸》。《胡子有脸》共收录了12篇短篇小说,按照作者在后记中奇怪而有趣的打分方法的话,本书应该是抚抚右耳,就是喜欢的意思。《手卷》里的故事像童话、像寓言,看起来如梦似幻又引人沉思,《胡子有脸》看起来则简单易懂的多,写作手法虽然没有《手卷》精巧,但故事依然绮丽。

  西西,原名张彦,香港作家,如果为其提炼几个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香港、教师、足球和旅行。西西的名字很有趣,单单这个名字的来历就可以作为一个故事写进书里,她说:“‘西’就是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孩子两只脚站在地上的一个四方格子里。如果把两个西字放在一起,就变成电影菲林(胶卷——引者)的两格,或为简单的动画,一个穿裙子的女孩子在地面上玩跳飞机游戏,从第一个格子跳到第二个格子,跳跳,跳跳,跳格子。”西西是跳格子。在地上跳格子的西西写文章时就是“爬格子”——在纸上跳格子。

  《肥土镇的故事》估计是本书中最招人喜欢的一篇,我也不例外。肥土镇在西西的作品里是常驻明星,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这个名字奇怪的地方。读过《飞毡》的读者应该知道,肥土镇代表的正是西西成长的城市:香港。知道这一信息后,故事就显得容易理解许多。肥土镇究竟是飞土、浮土还是肥土?或许是三者皆有。飞土暗指香港的英占时期,浮土更多的是指香港临海的土地特质,而肥土则在最大意义上还原了香港蓬勃发展的景象,作为国际都市的香港为何在作者笔下只是“小镇”,除了香港城市狭小逼仄的地理因素之外,“镇”这一称谓也不乏作者对其土生土长的城市的亲昵之情。

  《图特碑记》是作者“旅行”这一关键词的代表作,描述了埃及的历史故事。作者在后记中坦言本篇写的很用心,但担心读者不买账。事实也正是如此,或许是太过遥远的时空中的故事难以引起人的兴趣和共鸣,大概只有如作者般亲自到过那里才能切身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

  《胡子有脸》是意大利儿童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个少为人知的童话故事,西西将其引入并扩展,写的十分有趣。胡子有脸是一个人的外号,外号得来的原因是这个人经常问些奇怪的问题“抽屉为什么有桌子”、“胡子为什么有脸”……诸如此类。本篇算是西西“教师”关键词的代表,作为教育者的西西甚为关注孩子们的成长,本篇想要表达的就是对既有规则的反抗和超越。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曾说过“特定的意识形态对某种欺骗和谎言有特定的兴趣。”强权政治中,我们总是惯于强调既有规则的重要性,而把其余的事物视为异类,既有的未必都是欺骗和谎言,但我们仍需警惕这种霸权对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谋杀和戕害,对待孩子,更需如此。

  《看画》里边提到博尔赫斯的一句话,“书本不但延展记忆,同时启发想象。”毫无疑问,本书也是当得起这话的。

  《胡子有脸》读后感(六):用阅读的眼睛看世界

  文/ 海蓝蒲雨

  这是我第二次读西西,第一次是读她的《飞毡》,用魔幻主义和童话写实的手法刻画了香港的百年历史。我仿佛踏着飞毡,随着西西的笔触在香港的天空中翱翔,看尽历史沧桑,品味百年风云。我很喜欢读《飞毡》,香港的风土人情在眼中流转,文字中的故事仿佛是一帧一帧老旧的电影,那般亲切。

  《胡子有脸》一共有12篇短篇小说,里面最为亲切的就是《肥土镇》。在《飞毡》里肥土镇真是一块热情洋溢的肥土,海纳百川。在《肥土镇》里,花艳颜和花可久的名字让人眼睛一亮,如两位分别不久但是又突然重逢的老友一般,让我又惊又喜,开心不已。肥土镇的故事依旧在西西的笔下活色生香,但愿能够亲自去香港感受一下这份悸动。

  我最喜欢西西的这篇《海棠》。故事的视角新颖独特,给人无穷的反思。哑巴和普通人。蝴蝶和毛毛虫。有时候人的视角立足点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人看到了一盆热烈开放的花朵,有人看到了渴望重生的生命。有时候人的内心渴望远远比表面来得多。行动力比话语来得更实际。

  《胡子有脸》这篇小说采取旧故事新排的方法。实际上胡子有脸是取自西西喜爱的儿童作家罗大里的《电话里讲的童话》的人物,一个不分文法热爱问问题的孩子的故事。西西很喜欢胡子有脸,她特意拈出来改写。实际上,阅读和写作密不可分。很多读者都爱读书,但是并不一定能够进行写作。这就跟胡子有脸一样,热爱问问题,但是是否深入地去寻找问题就不一定了。问了,没答案,跟读了书,没有思考没有想法,是一样的。

  在最后一篇小说中,西西说她家有四排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她总是会抽出来进行阅读。可以看到西西的阅读范围和类型非常广泛,书目繁多,可以拉成一长条。《不可承受生命之轻》、《时间和猎人》、《安全网》、《迷惘》、《玫瑰的名字》、《永远诅咒这些书的读者》……看读书的人和爱读书的作家之间能产生不少的共鸣感,她也有喜爱和无好感的书籍,有些书籍非常喜爱,就可以抚抚右耳,而且要大力抚;有些书籍没有共鸣感,少有余味,抚抚左耳;有些会看得头晕脑胀,只好抚抚鼻子了。

  西西介绍了一种新颖的读书方法,两本书籍混着读——随机从书架上抽出两本书,第一本书先看几十页,放下,然后看第二本书的几十页,放下,继续读第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有可能混乱故事内容,西西也会这样的,但是带给了她一种全新体验。有空的话,喜爱西西的读者也跟着尝试一下这种新型的阅读方式吧!

  《胡子有脸》读后感(七):《胡子有脸》:作家永远是带着问题看人生

  《胡子有脸》:作家永远是带着问题看人生

  《胡子有脸》是香港作家西西的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的合集。在读秀上查了一下,这本书的编目,与原来在香港出版的书是一样的,是移植原版的书。国内对西西的介绍,这一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了全程迁徙,一套西西作品集达十册,令我们感到西西的非同凡响的地位。

  据资料介绍,香港人在评选香港最有影响的作家的时候,西西的得票数还比金庸多一票,而大陆读者则是一面倒地倾向于金庸。可见,了解香港严肃文学还得从西西入手。

  《胡子有脸》收有作者短篇小说十二篇。其中有的作品,也不能称为小说,只能称为我们习惯称之为特写或者叫散文之类的体裁。它的主打篇目《胡子有脸》体现出作者的明晰的写作意图。“胡子有脸”是一个人名,是作者从意大利作家罗大里的童话里抽出来的,这个孩子问问题比较古怪,用我们语文学的词汇来表达的话,就是主谓倒置,我们平常说“脸上有胡子”,这个孩子偏说成是“胡子上有脸”,依此类推,可以衍生出许多这样的古怪的问题。作者按照这个童话故事,合理地延续下去,认为“胡子有脸”这样的孩子,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应该能如鱼得水,因为他能发现问题,激发人们寻找答案。作者显然在这里比况了自己的写作追求,就是把古老的故事,用新的叙述手法唤醒,让它们继续成长,延伸出新的作品。在这样的创作意念指导下,作者把中国旧有的故事,进行了新的改写,这是作者作品中的一个占比比较大的种类。

  当然在《胡子有脸》这本小说集里,作者并没有大面积地对旧有的故事与传奇进行升级式改写,但是,其中《垩墙》这一篇在本书中占据着数一数二重要地位的小说,却可以看成是作者创意理念的一次实践。

  《垩墙》的故事,据作者在本书的访谈录中所说,是对西方童话《小红帽》的一次改写,它的初稿的名字叫《小红帽姑娘》。《小红帽》的主题是什么?西西在访谈录里说:这个童话是告诉人们不要相信陌生人。它的意思是很明显的,就是一个小姑娘,像小红帽这样的在狼眼里所谓娇嫩的小姑娘,是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的。

  在《垩墙》中,西西在新的语境里,延续了这样的小女孩面对的危险。西西在她的作品中一般都没有直指小说所在地域,在这篇小说里,我们看到,小女孩小红在雨天路过街道的时候,墙上有倒装的“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可见,它描写的故事发生地是大陆。这种生活在我们大陆人看来,有一种怪怪的感觉,因为作者显然对大陆的现实生活是缺乏真正的了解的。这篇小说中,多次出现墙的意象,而出现墙的时候,都预示着女孩的不祥的命运。开始,小红在自己的家门口,看到对面的邻居家的墙,想到了那个失踪的“阿秀”,后来小说通过一段对话,告诉我们,阿秀的失踪,是因为她的父母想再生一个二胎,而当时国内实行“一胎化”运动,阿秀担心会把她这个女儿“杀”掉,在这样的情况下,阿秀只能选择逃走。后来小红上街去看枪毙人的时候,再次迷失在“墙”中,这时她听到了父母们的谈话,意思是还想生一胎。小说的第三部分,是小红在外婆家的时候,看到墙上的那个自己,一个典型的女性身份。这是她对自己身份的发现与确认,弥漫着一种女孩面对着遭受到嫌弃身份的悲情味道。在这之前,她因为一直被父母当成男孩抚育,直到“小鸟”(就是被男生指认为没有“小鸡鸡”)事件发生,她重新换回女儿身,在邻居姐姐结婚的时候,她一直被强调“像姐姐”,就是不断地提醒她的真实性别,直到最后,墙上映照的一个小女孩的真实面貌,还原了她的本性真谛。一个女孩被环境隔离出来的孤立无依的象征在小说里得到了魔幻式的体现。

  小说里的另一篇《肥土镇的故事》也在作者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小说里的肥土镇在作者多部作品里出现过,被喻示着“香港”的代名词。在这篇小说里,通过魔幻化浓缩的情节,概括了香港的历史,小说里描写花家的两个叔叔,留洋归来,整天捣腾着化学溶液,意外地造就一片“肥土”,引发了一连串的产业,使小镇步入了畸形的繁荣,但是“肥土”也引发了副作用,导致了植物疯狂生长,直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小镇危在旦夕,最后一场暴雨倾泻而下,洗劫了“肥土”上的烂泥,也冲走了昔日的繁华。小镇回归到它的起点。它从某种程度上,像《百年孤独》一样,揭示了一个不名一文的小镇如何奇迹般地繁荣起来,又面临着内在的危机,折射出的是作者感受到的香港的过去与现实,更透视着对未来的担忧。

  作者身处香港,心灵归宿处于一种尴尬的无可归依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境下,作者借用了现代主义的一些魔幻、怪诞手法,但同样的尴尬是,作者缺乏西方现代文学作者所面对的心灵之痛。马尔克斯痛感自己的国家纠结在残酷的内战之中,而发出“百年孤独”的呐喊;卡夫卡因为自身犹太人的身份,时刻面临着一种遍及心灵的恐惧;米兰昆德兰的思想出发点是对国内政治的反思性倾述,这些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都有着自身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内心隐痛,所以他们才用自己的笔变形着社会,抽象着人生,扭曲着思索,从而产生出轰动一时的现代文学标志性作品。但是,在香港这样一个没有自己具象文化的“无主之地”里,作者在移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的同时,会碰到内在精神空空洞洞的尴尬,所以,这也制约了西西小说在进行现代主义文学营造时,必然会遭遇到内在上的苍白。在书中,西西还有一篇耗费了作者相当心神、表现埃及史前史的《图特碑记》,通篇不过是一段埃及五千年前的历史的梳理,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小说内涵构思,另一篇《鸟岛》不过是把青海湖中的鸟岛的知识通过对话体的形式表达出来,很难称得上是小说,倒不如说是一篇知识访谈。由此可见,在香港那样的文化环境里,意图通过西西这样的写作手法与文字笔力,能够推出标志性的现代文学经典文本的难度是相当大的。西西为这一目标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她为了写作,一生未婚,一度时期,还艰难困苦,与母亲居住在一个三十三平方米的斗室里,每月靠一千多元救济金维持生活。在香港那个环境里,身为一个作家,究竟是一种生不逢时的不幸,还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我想,这个选择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出我们更多绵延不绝的思考,为了香港文学,为了香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胡子有脸》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