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彷徨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3 00:32: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彷徨读后感1000字

  《彷徨》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页数:1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彷徨》精选点评:

  ●天底下所有装逼的行为都被吐槽完了

  ●一旦对白过多就不大容易看懂了 描写一贯很强

  ●重读多遍才更有深味

  ●再一次

  ●“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 《孤独者》

  ●初中时候喜欢呐喊,现在更偏爱彷徨

  ●鲁迅最好的小说绝对不是呐喊里的。

  ●不禁感慨,先生真是个温柔的人

  ●彷徨

  ●《孤独者》一篇最得我心。

  《彷徨》读后感(一):在酒楼上

  这篇让我明白了什么叫意志消沉:吕玮甫敷衍,怠慢鲁迅的态度,情绪低落,以前关于改革中国前途的事也不想了,鲁迅问他以后打算,"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的想法可有一件如意?……" 这就是意志消沉。

  《彷徨》读后感(二):真实重担

  “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重担卸给她。”如果一切从头来过,涓生会不会对子君隐瞒,让她相信爱情从来就没有消逝呢。如果祥林嫂再也不一遍遍述说孩子被狼刁去的哀伤故事,人们对她的同情,会不会又真诚一些、善意一点?太多的如果,存在《彷徨》里小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过,这些都是阅读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在我心里,涓生是理智的,尊重内心的真实想法。祥林嫂始终是被动的,她的命运是没有浆的帆船,随波逐浪,令人惋惜。

  《彷徨》读后感(三):今朝无一卒,百年独彷徨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鲁迅曾写于《彷徨》扉页赠予友人。

  想来,鲁迅的孤独在于和兄弟周作人的反目,在于新文化运动的退潮。即便没有了《呐喊》的锋芒毕露,即便书中通篇都是孤独的萎靡的故事,像一个无力的病人那样呜咽地叹息,可你只要定睛一看它的眼睛依旧闪着剑一样的光,只是更隐喻和内敛了。像一把悬在中国人头顶的剑以启迪,警示后人。

  辛亥百年,百年彷徨。

  这个时代的彷徨,不仅仅在于热情的退却了。这里的人依旧病着,可是脾气却好了很多,也狡猾了很多。而脾气不好又学不会狡猾的人,我不知道他们现在被关在哪里。

  有个人把评价鲁迅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鲁迅仅仅把自己比作一个孤独的小卒子而已。我更喜欢写《彷徨》时期的鲁迅,文法也较《呐喊》有了改进。毕竟没有谁能一直保持着愤怒,冲动中做的决定也未必是正确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中国的文学,从此白话文诞生了,而旧文学今已彻底消亡。激进总会使人在狂热中忘记自己是谁,甚至忘乎所以至自己为神的程度。就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那个喜欢鲁迅的图书管理员,他迷恋这种新文化时期就留下来的冲动。已至后来因为他的冲动把汉子都简化了,冲动到可以对文化发起革命,冲动到不给病人看病反而要杀掉医生的程度。

  医者且亡已,何况卒乎?呜呼哀哉!

  故读完《彷徨》我很想谈谈里面的故事比如《在酒楼上》比如《肥皂》比如《伤逝》。而不知从何说起。

  踌躇良久仅写出这一句话——今朝无一卒,百年独彷徨。

  共勉吧。

  《彷徨》读后感(四):读《彷徨》

  在《新青年》团体解散后,鲁迅看着昔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或高升,或退隐,或前进,似乎走上了“要想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老路,而他自己则成了散兵游勇,荷戟彷徨于旧战场,渐渐失去了战斗的意气。 现实的原因,加上他那多疑到连自己也怀疑的性格,共同造就了鲁迅小说的“复调性”,即如钱理群所说:“他的作品总是同时有多种声音,在那里互相争吵着,互相消解、颠覆着,互相补充着;总是有多种情感在相互纠缠、激荡。”尤其《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两篇,不同思想之间相互拉扯、撕裂,极具张力。 《祝福》里的祥林嫂和孔乙己一样,都是旧传统吃掉的人,他们一步一步被剥夺了立足之地后,在人世间已无处容身,只好去死。祥林嫂最为悲惨,即便去了阴间也没有她的容身之所,因为她嫁过两次人,以后是要被阎王爷锯成两半的。 看与被看一直是鲁迅小说的一大主题,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孔乙己和祥林嫂,他们活着时处在不幸之中,于是看客们像苍蝇一样围过来,品鉴他们的不幸,品鉴腻了以后就轰然散开,没人再关心他们,所以直到小说最后也不知道他们的死因。《示众》是鲁迅对这一主题唯一的一次集中表达,他对街道上看客形象的描述,像一幅油画,又像一部短片。 早期《呐喊》里的那一抹亮色,到《彷徨》里已经消失殆尽。一方面体现在改革者身上,《在酒楼上》和《孤独者》写尽了改革者失意潦倒的形色。另一方面改革的成果也不如人意,从《祝福》到《离婚》,似乎时代进步了,爱姑开始有女权思想了,然而她捍卫了半天自己的权利,到最后还是收了赔偿金了事。有人认为她是迫于七大人的淫威,有人认为她一开始就只是为了赔偿金,不管原因怎样,这样的思想启蒙结果都让人心灰意冷。可见不论多么美好的主义、观念,甫一落地总会走样,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现实的考量,就像《幸福的家庭》和《伤逝》。 《长明灯》和《狂人日记》一样是写先觉者,侧重点却不同,后者重点讲礼教吃人的传统和对这一传统的反叛,前者重点讲旧传统下的人是怎么对付先觉者的。 《高老夫子》里的高尔础是流氓式的文人,《肥皂》里的四铭是文人式的流氓。鲁迅是要揭穿他们的面具,“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伤逝》不能只当婚姻小说看,它的内涵还要深广得多。《弟兄》我有点琢磨不透,用了周作人出疹子的事作为素材,却又点破兄弟怡怡之下暗藏的自私——鲁迅发起狠来,真是连自己都黑啊。

  《彷徨》读后感(五):不算评论的评论吧

  北京的今天是一个雨天。这么阴霾的天空下用着混混沉沉的脑子看完这本书确实有趣。

  换做从前,这样一本不算厚度的杂文不会在我的Kindle中停留超过一个上午。

  想起昨天躺在床上和朋友说到我正在看彷徨,他问道,谁写的?我回答,鲁迅啊。

  ”那你有没有下意识的给每篇文章分段啊?“相视一笑。

  我在想:

  小学,初中,高中被鲁迅先生的文章要分段、理解段意折磨的死去活来的我肯定不会想到有一天会在如此适合自己阅读的日子捧着先生的书安安静静的去读。

  我一直十分痛恨那种对于一篇文章段落所谓的正确的理解。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说彷徨时先生唯一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有人说这是先生一如既往如战士一般的战斗;有人说我们应该让先生的文字离开课本。

  我只是觉得每篇文章,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恍惚,《祝福》不用多说,儿时的阴影实在挥之不去。《肥皂》细细读了几遍,犹如自己是一位看客,看着两个乞人互相调侃和旁人的厌恶。《离婚》的时候彷佛自己就在那样威严的堂下的一个角落里面,想着爱姑怎么就心往下一沉,怎么就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走进这个堂下。

  终究我们每个人都逃离不了生活。很多年之前我们被教育着要从这些文字中发现批判,发现旧社会的黑暗。多年之后我更愿意去作为一种体验,去理解书中每个人的想法,去体会当时为什么会这样。脱离了政治的因素之后阅读先生的文章,我才有一种阅读的感觉,犹如来到雨季的一天,淅淅沥沥。和先生对饮,听着先生讲述当时的故事。至于先生为什么要写,写的意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便足够了吧。

  多年之后,我很庆幸,在这样浮躁的年代里面,有这样的天气,有这样的心情,去仔细回想当年,然后重新发现一些不一样的风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彷徨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