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赫索格》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2 01:29: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赫索格》读后感1000字

  《赫索格》是一本由索尔·贝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赫索格》精选点评:

  ●娴熟而丰沛,贝娄让人嫉妒。骄傲自负又敏感的赫索格,感人的是善良和固执的坚守。一个活在现代的古代人,在物欲横流中怀念着田园牧歌,金石不移的坚忍和确信,还有那些坚定的思想和明确的原则。那身心分离俱疲的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想诉说却无人能懂,徘徊流连在多少女人身边也未能摆脱。无法嘲笑在现实和理想的夹角里挣扎彷徨又狼狈不堪的赫索格懦弱无能。“总之,这是一个精神力量已经全部耗尽的时代——所有古老的美梦都已经做完了”,他无比准确的哀叹。痛苦又执着的赫索格让我想起堂吉诃德,他只是没有后者行动的热情与勇气。理想主义者和浪漫主义者或许是可笑的,也是可爱的。

  ●绝望是懒惰者的名片。意识流中不做作的小说

  ●或者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不,一定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这真是我度过最糟糕的诺贝尔获获得者的作品了。

  ●无法诉说,无法诉说。。。。 贝娄原来是双子座。。

  ●精神关怀,不远不近的就在那里。

  ●生活大于学术~

  ●如果我能对犹太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就好了,那样读这本书应该会有更深刻的体验。拖了这么久,终于在百无聊赖等飞机的时候把它看完了

  ●写了一半的好小说。

  ●读得好辛苦。最后看到赫索格安静下来我也松了一口气,如今太多人都急于表达自己,倒不如先跟自己好好相处。

  ●一开始真读不下去。索尔.贝娄的小说往往这样,看了故事梗概和主题思想之后很想读,但真正翻开后又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一是他那种百科全书式地对社会全景的描绘叫我这种知识面和思绪都狭窄的人看着糊涂而厌烦;二个可能就是语言问题。不过这本读到后来算是进入状态了,比《洪堡的礼物》好多了。——2014年1月

  《赫索格》读后感(一):软弱的知识分子命运

  正在读第二遍《赫索格》。读第一遍时,就觉得很喜欢。首先,因为主人公是一名有所成就的知识分子,是那种不太关心国家政治的人;其次喜欢他的另一个原因是,赫索格随手记录随手给别人写信的习惯,无论这封信能不能寄出去。赫索格优柔寡断而又逆来顺受的,想当然的将美人的归属认为了是爱情的作用。他身边的女人都是神秘的尤物,各有风采令志昏迷,除了他的妻子外,几乎都能接纳他或容留他几许时日,寻求一点慰籍,可是过后,赫索格还是要逃离,不断的逃离,边逃离边思索自己的人生以及那些女人的影响,尽管还是一头雾水。

  赫索格是善良的,但也是默默无闻的甚至有点被抛弃。犹如丧家之犬到处去嗅他曾留下的足迹。读了半本后,他还在书页中间困惑,作者没有为其明确他的道路和归属,也许,大多数陷入精神困境的人,都一样瞎闯,自以为是的找寻着,其实,解开心结的方法就是这个过程而已,当你疲惫了,心底清澈了,没有了恨没有了痛时,一切都可以不在话下都能放弃而不惋惜时才是解脱的开始,否则,赫索格式的追寻就没有了意义,也就不成为软弱者的命运啦。

  《赫索格》读后感(二):百无一用是书生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陷于绝望之中,而且,这是我们的致死之症。这是人拒绝接受他的命运的结果。”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类的第二次堕落,堕落于平凡和平庸之中。……没有一个哲学家懂得平凡是什么,也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深陷于平凡之境。”

  --《赫索格》

  看《赫索格》时,直觉告诉我作者应该是一个常年在高校教书的知识分子。上网查了一些资料,果然。这本书写的是六十年代美国一个懦弱的知识分子赫索格的故事,那种精神幻灭的情绪同样存在于现今的知识分子身上。他继承了古老的犹太文化的精髓,受过欧洲传统文化的熏陶,接受的是现代美国的教育,学识渊博,见解深刻,各种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却与纷乱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格格不入。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占文章主要篇幅的是大量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和一些他没有寄出去的疯疯颠颠的书信,他给各种各样的人写信,家人,亲戚,朋友,律师,心理医生,国会议员,尼采,不管是活着的或是死了的,他一刻不停地在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社会,进行深刻的精神探索,但是他一封信也没有发出去,他渴望与人交流,却无人可以倾诉,他一个人在想象中与收件人分享着精神的乐趣。他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却是一个行动上的矮子。生活中处处碰壁,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梦想中的隐居生活到头而来只是一个讽刺,经济上还要经常求助于兄长,他就是一个现代文学史上所谓的“零余者”。看这本书时让我想到《围城》里的方鸿渐,想到古人的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

  《赫索格》读后感(三):懦弱的图谱

  不得不说,《赫索格》是一本很啰嗦的书,至少前300页都是如此,在这停停看看的一个月里,我几度扔下它以致看完了另外的两本小书。但昨晚当我靠在床上终于看完它的时候,内心却大受感动。

  赫索格遭遇了一段不幸的爱情。他是个单纯、敏感的人,从小就决定要以温顺去实现自我保护。可他停止在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入口,感情丰富却又懦弱无能。他在被妻子——一个专制而充满力量的女人——赶出房屋之后,才慢慢回过神来,发觉这一整个过程根本就是处心积虑安排好的。他不断回忆过去的每一个细节,回忆他的妻子怎样冷静而有步骤地将他陷于毁灭的境地。他不断在想象中的每一个枝节重新去构建新的可能,又无处验证。他发疯地给所有他认识的人写信,给活着也给死去的人写信,给所有认识他妻子的人写信。这些信件一方面近乎哀号,一方面又近于愤怒。

  温情的人天生没有那么好的生活平衡感,他们缺乏理清复杂现实的能力。或许,他们对自己独个的生活还是可以安排妥当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开现实,即使遇到什么不愉快、不公平,忍气吞声大概也能度过去。虽然会有那么一丝羞惭,但不碍大事,因为他们并不善于计较。但这样的人出于那些多余而无用的温情,他们往往又不得不把自己交出去献给别人。在两人生活的挤压中,他们将永远是弱者,除了不断表达善意和友爱几乎别无他法,任何一切手段式的东西都是遥远的,这也是他们千方百计试图保持自己生活方式的缘故——一种近乎可笑的举白旗式生活法则。而一旦分裂,只能陷于自我折磨,在混乱中撕扯自己。

  被愤怒折磨的他,怀揣着他父亲留下的手枪和两发子弹,要去找他的妻子和情敌,但他趴在窗户外面永远扣不动那复仇的扳机。他泄气地在已经不属于他的城市里瞎逛,他另一个边缘的落魄的朋友接济了他,教给他平静之道:想象自己已经死亡。而那个朋友不爱人类,热衷于与很多熟识的灵魂进行临终对话,并爱上一只猴子。

  在书的最后,他发生车祸,被弟弟从警局保释后,回到他那破落的乡间小屋(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才重新获得他的平静——从他朋友那学会的平静,从一种极度紧张中松弛下来获取的另一种自我保护:“现在,他对任何人都不发任何信息。没有,一个字也没有。”

  如果恋爱真是一种自我认识,或一种自我成长。这也是一句悲伤的话。不是吗?

  《赫索格》读后感(四):写与疯狂

  《赫索格》是一本知识分子拷问自身的书,痛苦而尖锐,还不合时宜。不过,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之处:我们该怎样面对现实。我知道这个搏斗已经由来已久,《堂吉诃德》、《浮士德》都是针对这样的话题,他们的精神行走,沉默而坚决,如同信仰。如今,索尔贝娄的加入,让这个悲怆的史诗可以进一步书写。任何一个加入者,都必须是自虐者,这是古老而又残忍的行规。

  写,是赫索格的宿命,他表达,仅仅表达就可以,并不需要有人倾听。赫索格不断地写信,疯狂地诉说、阐释和辩护,这是他被文字控制的表征。赫索格已经疯狂,他不再信任自己,包括世界。我很担心这个狂人有一天会掏出手枪,结束掉自己的生命,如同他不断对话的尼采一样,伟大的思想和高贵的头颅注定不能生活在腌臜的现实。一种不堪忍耐、无法忍耐——很多时候,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根子里说,赫索格和知识分子都是代人受难。不过,他们总是被嘲笑,被视为神经不正常。狂人才说真话,狂人日记,才是箴言;佯狂者,才是真人。

  赫索格想要什么?我一直想从他的思想和行为中找到蛛丝马迹,但是却不甚了了——因为赫索格本人也不清楚。我知道,赫索格本来是非常健康的,如果不是因为妻子背叛他的话,他也不会走向癫狂。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诱因。每个人这样问自己,都会回被吓到,因为我们太在意现实,生活在被灌输了既定观念的思维中,早就失去了自己。浑浑噩噩而不知,却可以饱食终日,声色犬马。我们不断呼唤启示录式的人物,要求他们把我们带出黑暗,我们崇拜他们:耶稣、佛、真主。赫索格研究的题目是《浪漫派和基督教》,本身蕴藏着不详的意味——任何沉浸这个研究的人,最终会被自己的结论吞噬,完全消失。干脆不理倒是好方法,鸵鸟一样只顾眼前,“未知生,焉知死”,不管最终我们的思考如何,还不是蝼蚁,百年后化为灰烬。

  过于执着者,很悲惨,路越远越孤独,没人可以帮到你,全靠悟性。浮士德最后发现了创造的秘密,在惊呼中死去,但是,这显然是自欺欺人。所幸的是,他终于可以貌似幸福地离开。然后剩下的我们呢,仍旧在相似的问题里盘旋。每推进一步,都是如此艰难,都需有一个作为牺牲。生命太短,阅历太浅,题目太难。赫索格最后一语不发,呆若木鸡,不知道算不算获得了救赎。我愿意相信,这样他就可以看破红尘,不为俗世烦恼;但是也很悲哀,赫索格倒下,还需要有人继续。

  幽灵在召唤。

  《赫索格》读后感(五):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偏见

  索尔-贝娄(1915-2005)是著名的美国作家,也是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有人称:“20世纪的美国文学是由两位小说家支撑的——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也有人说:“索尔-贝娄主宰了战后20世纪美国文学。”对于这样高度的评价,多少是见仁见智,至少目前看来,许多20世纪的美国作家在国际知名度上都超出索尔-贝娄。不过这种“名实不符”的状况,也可能是因为索尔-贝娄的作品通常涉及比较广泛的知识内容,加上故事性比较弱,因而不容易被大众读者接受。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推出于1965年的长篇小说,堪称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意识流手法写成,所有内容都围绕着赫索格这个高级知识分子开展,主要描述主角在生活和精神陷入困境时期的心理和现实活动。一般来说,意识流手法写成的作品都有内容阴暗、结构杂乱的特征,阅读起来极为吃力和沉闷。然而,《赫索格》却是一个例外,不仅主题明晰,内容和风格都也都较为爽朗,虽然它是一部深刻的文学作品,但却获得美国大众读者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对于《赫索格》的主旨,中文译者宋兆霖先生在序言中表示:“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宋先生认为主角赫索格怀抱理想却遭到生活的压迫,是残酷现实的受害者。对此,我的观点与之不同,在我看来,索尔-贝娄更多是透过《赫索格》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和讽刺,将他们视为现实当中的一个问题现象,需要予以开导和矫正。不过,在谈《赫索格》的内容之前,先暂时离个题,说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网络愤青的题外话。

  ■中国当代网络愤青

  熟悉网络的人应该都知道“愤青”(愤怒青年)这个词。在各式微博和豆瓣这类网站上经常可以观察到有着这样一群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似乎二十四小时不睡地坐在电脑前面,不断地陈述着情绪激烈、措辞严厉的评论,谈论的议题大多是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从用词与表述论据可以看得出来,这些人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许多是硕士或博士生,经常引述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或文学家的思想与名言,对当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观察以及尖锐的愤怒,对制度改革抱有宏伟远大的理想。每每看到这样的愤怒青年,虽然他们过于强烈的词语不免让人皱眉,但隐约间能感受到他们是社会和国家进步的希望。

  然而,随着观察时间的延续,便常常能听到一些不太和谐的声音,这些在思想和见地上极为出众的愤怒青年当中,有些对当代外貌出众的女性持有非常偏颇的看法,认为她们基本上全是重视物质、内心腐化的人,自己之所以无法结交到女朋友,都是因为自己没钱,至于自己生活是否封闭狭隘、性格是否尖酸刻薄、态度是否傲慢无礼,则与问题毫不相干。除了这些怨男式的抱怨之外,也常听到他们发出对生活的担忧,担心论文写不出来、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虽然他们老是嚷嚷着去他的主流价值、去他的名衔地位。更让人惊奇的是,少部分人还不时说些极其低俗色情的笑话、转发一些不堪入目的图片。对于这样的愤青同志,面对这些与伟大理想不符合的言谈举止,让人不免担心他们是否有些精神分裂。

  ■再说《赫索格》

  之所以提到上面那些与当代网络愤青相关的题外话,是因为他们的形象与我看到的赫索格非常相似。索尔-贝娄笔下的赫索格是一个颇具知名度的历史学教授,很早就凭借名为《浪漫主义和基督教》的著作在同行之间取得名声。赫索格年约四十七岁,知识丰富,对社会现况有着诸多的不满,怀抱着种种改革的理想。然而,这个出众的赫索格却在生活上遭遇许多的不如意,新作撰写不顺,新宅购置不当,还接连遇上两次的婚姻破裂,后一任妻子更是与自己最为信任的好友发生奸情,将自己逐出家门、对自己发出限制令,不让随意接近自己女儿。

  面对这样的生活困境,赫索格开始陷入忧郁当中,精神也出现许多问题。他不断地回顾自己的人生,同时也不断地给各种人写信,抒发自己内心里头对生活、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不满。在这当中,可以看到赫索格受到妻子、受到朋友、受到医生、受到律师、受到官员们的欺骗与伤害,几乎是他周围的所有人都对不起他。然而,在这一篇又一篇的抱怨内容中,却能隐隐看到一些蛛丝马迹,指出生活里头的赫索格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有女性问题,在婚姻关系进行的过程中,总是持续着与其他女性有染。他态度傲慢,常常以目空一切的姿态对待家人朋友。他性格暴躁,面对生活上的琐事经常显出厌恶与不耐烦。

  凡此种种,都显现出来赫索格是一个理想高远但不切实际的人,他对社会问题有很多专业的见地,能够大量引述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科学上的知识与观点,但却无力处理好自己的生活。他不停地给别人写信抒发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但写信的对象竟然还包括早已死去的人。他回顾自己的生活,但只是将一切的错误与责任都怪到其他人身上,不曾有一秒钟停下来反省自己的性格与行为。他独断地辞去教职、举家搬到一个荒僻的地方,认为这样有益于新作的撰写,却没想到自己因而更加脱离现实。在这种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生活、不了解现实的情况下,赫索格所怀抱的理想主义如何能不显得荒诞可笑?而根基于这种与现实脱钩的理想主义,又会将社会推向哪个奇怪的方向?

  ■知识分子的傲慢与偏见

  《赫索格》这本文学著作之所以能获得大众的喜爱,在于人物塑造和写作方式上有许多讨巧的地方。

  小说塑造了一个非常清晰又典型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尽管赫索格这个人物具有失败者的特征,但在思维与性格上极为知性与理性,生活也大致维持得比较体面,而他所遭遇的种种挫折与困境,也很贴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切身体会,因此能引起多数中产阶级的认同。赫索格是这么样的一个人:知识丰富、理想高远,但态度傲慢、自以为是;对社会、对环境、对旁人只有片面的理解,但却不停援引书籍,在忽略现实的状态下,提出充满理想主义、甚至浪漫主义的批判;寄望这些愤怒的言语能激发他人行动起来、进行改革,自己却不曾采取任何具体的动作;当批判得不到认同和回响,便怪罪其他人自私与愚昧,当愤怒不平衡的态度影响自身生活时,不低头检讨自己,而是进入更加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的状态。

  除此之外,小说在内容的呈现上,避开意识流作品里头常见的阴暗自省以及对本能欲望的无尽挖掘,主要着墨于对现实和生活事件的探讨,给读者更多共鸣的空间。在叙事上,以带有距离感、观察性质的第三人称“他”为主,辅以少量第一人称的“我”来进行自我辩护和思想注解,这种方式既制造出一种有变化的叙事节奏,让读者可以清楚分辨主角在态度和立场上的矛盾与转变,又不至于产生人物自说自话的莫名疏离感。尤其讨巧的是,书中透过“写信”这个动作来呈现主角对其他人的意见与想法,由于对话的对象、要说的内容都被清楚区隔出来,极大程度降低意识流作品里那种内容跳跃不已的杂乱感受,而里头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论述,也不至于影响读者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从人物特性上来说,赫索格类似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是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但相较于罗亭这个怀抱理想主义的生活失败者,赫索格最终走出不切实际的空想和愤怒,再次回归到生活中。小说在内容的铺陈上大致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在前半部里,赫索格将自己关闭在住所里头,不断地思考、回忆和写信,深深陷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怨怼、谩骂和自怜情绪当中。但在后半部里,赫索格终于起身离家去采取行动,虽然最初他是想对前妻和背叛自己的好友实施报复,却因此得以走进现实生活之中,得以用现实而非想象的眼光来理解事情。于是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性格中存在冲动和狭隘的缺点,开始意识到其他人并非如先前想象的那般愚昧和邪恶,更重要的是,他终于决心不再写那些从不寄出的信件,不再以愤怒的空谈来替代实际的行动,却将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来决定。

  ■谈到《赫索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寒最近提出的《三论》,他所提出的甘地式的消极抗争策略以及中国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政治需要,未必所有人都能认同,但是在知识分子与现实之间存在距离这个观点上,至少我个人觉得他说的很真实。中国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经济条件较宽裕、知识水平较超前的人只占极少数,相较于这些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所怀抱的高远理想,更广大的群众更关心的其实是切身的生活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如果过大,那么理想主义式的改革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成为社会问题的一环。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改革的需要,都需要有超前意识的知识分子不断提出改革的建议,但是哪种社会该用哪种方式、朝向哪个方向改革,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需要经过研究、讨论和具体实施才能确定。网络的发达确实赋予知识分子交流和传播想法的渠道,但同时也赋予知识分子一种“我即众生”的错觉,因为整天在网上和同志分享理想和抱负,彼此不断强化既有的想法,于是便开始认为大部分的百姓都有同样的理想和抱负,都渴望达到相同的生活境界,而一旦遇到想法不同的人,便断然地认为对方是愚民、是妖孽,这岂不是像那个以自我为中心、现实感扭曲的赫索格?

  而且因为对网络的过度依恋,很自然地便会认为自己在网络上奋力地陈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便是在教化群众、在付诸行动。但现实往往是,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说来说去,就你和我两人在说和在听,这些所谓的理想和抱负始终都在小圈子里打转。纵使在不懈努力下产生扩散,也是以极慢的速度进行着,这当中还经常会遇到文人相轻、互相拆台的阻挠。结果便是众知识分子们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在变形的象牙塔当中,抒发着理想、幻想着改革,而这不正像赫索格写下的那一份份从不寄出的信件?

  平心而论,对于韩寒提出的消极抗争策略,我自己并不看好,毕竟面对巨大利益的既得利益者,温情的请求和温柔的抗争,显得多么苍白可笑,除非他能号召到足够的人加入,进阶到圣雄甘地的境界。但是对于韩寒以自己个人的立场,提出自己个人的诉求,并愿意为这个诉求的实现付诸行动,我觉得非常值得喝彩,毕竟这比起光是在网络上咆哮理想、撰写檄文要多了一层行动意义。当然,知识分子评判社会问题、提出改革建议自有其价值存在,能为大环境注入一些力量,但是光是不停地说、不停地写,然后指望别人因此行动起来,这何尝不是将自己化身为另一个赫索格,将自己的命运交付他人手中?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赫索格》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