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是一本由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泰因著作,台湾星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400元,页数:200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的胜利》精选点评:
●相比较于古德里安的回忆录,这一本稍微那么单薄了些,虽然从战斗层面曼施坦因的功绩要大于古德里安,但从战略角度上来说还是古德里安要更强一些,可能是古德里安在战争最后阶段担任了总参谋长一职的缘故。但是在具体临场指挥大军团在多种复杂情况下进行性质不同的战斗方面,曼施坦因无出其右。
●战略学和战术学上的经典论著,曼斯坦因指挥了德军最困难的从苏联撤退的行动,曼斯坦因可以称为战略和战术上都具有杰出才能的统帅。
●台版
●其实。。。我们这也有。
●在手机上读过了
●如果希特勒留住曼斯坦因,德国未必会失败.
●我的眼里二战名将只有两人,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盟军统帅和他们比起来简直黯然失色,隆美尔虽和他俩齐名,但战绩和水平绝对不在一个档次,朱可夫的人海战术配不上名将称号。很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写实,德国的弱点毫不遮掩,而且上至统帅部,下至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表现都有详细描写,对敌方的分析,对战术的讨论,对形势的了解都让人不得不佩服
●闪电伯爵,纳粹头号战略家,曼施坦因!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军事战略完全看不懂,但从大体上了解了苏德战争从1942年12月-1944年6月的南方战况。
●职业军人
●德军名将之首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一):可恶的台版,贵的要死
不过书是好书,值得一读。
曼施泰因书中对于战争,大局许多见解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不果总的论调就是对苏联人不服气。
另外还读过本邓尼茨的回忆录,相对这本分量就轻很多,毕竟是在1个次要战场上指挥。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二):本书中心思想
我的记忆说,这事的确发生过,然而我的良心却说,最好还是没有发生过。渐渐地,记忆便屈从于良心的摆布。——尼采
克里木大屠杀,焦土政策,第聂伯河惨败,丢失基辅,败退罗马尼亚。这些事情似乎被曼施坦因“淡淡”的“忘却”了。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三):德军头号战略家
个人认为曼斯坦因元帅称为德军战略家是名不虚传的。例如东线战场: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因德军惨败后带来的全线崩溃危机,元帅能够在认清敌我形势,及时调整部署力挽狂澜,从一场艰难的大溃退变成一场漂亮的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为德国的灭亡延迟了一到两年时间,如果不是这场反击战,苏军就会一路推到德国本土。仅凭此役,他就无愧于德军头号战略家的称号。但是好虎架不住群狼,双拳难敌四手形容德军在合适不过。英美的战略大轰炸,海军围困。陆军在北非和地中海进攻。使得德军的上空已经布满阴霾了。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四):德军的高级将领
作为德军的高级将领,曼斯坦因无疑是很杰出的,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定理下,个人能力的杰出并不能改变德国整体面临的困境。特别是希特勒的目标远远超出了他和德国的能力。在这种前提下,德国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但相对而言,曼斯坦因是幸运的,因为他策划了战争初期德军入侵法国的方案,而他作为一方统帅又能在战争处于拉锯阶段一展自己的才华,在德军大溃败的最后日子里,由于被希特勒冷藏,他又避免了在那个阶段将自己一生英名毁之一旦。而且二战后由于东西方冷战的需要,德军将领被有意无意的神化了。
纵观此书,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提供了我们了解欧洲战事的材料而言,很值得一读。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五):失去的是谁人的胜利??
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是我们以往不曾有过的视角,看看由胜利者书写的历史背后,还存在着哪些让人唏嘘不已的可能性,曼施坦因作为德军的优秀将领,他对于战略的理解,对于掌握战场主动,对于机动性防御的种种思路,都非常值得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学习和体会。
曼帅,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军级指挥的位置上,对于整体战局的战略发展没有发挥特别大的作用,话又说回来,如果他对于战略有明确的认知,就应该知道第三帝国是无法同时和东西两线开战的,战争甫一开始,就已经预示了第三帝国的失败可能远远大于成功概率,但是他很幸福的只是一个战术层面的执行者,对于掌控战场主动的思路,对于战局发展的判断的准确性,对于机动性防御的至高理解,都确保了他的江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