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是一本由【德】 冯•埃里希•曼施泰因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1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去的胜利》精选点评:
●霍安治脑洞不小,以为失败是源于过于宏大的战争愿景,以及道德意识,导致不仅裁军,还裁撤民团,不收伪军,未能遂行总体战略。
●曼帅是真的牛逼。。和古德里安日常吐槽希特勒
●真正理解了:1. 战争是政治的延伸,要弄清楚为什么要打,打的政治目的是什么,打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政治目的,在政治上达成目标(比如对方妥协、放弃、和解)。2. 伤敌五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样才能达到政治目的。3. 如果拿不到一手信息,就要确定信息是准确的,确定不了,就要去一线,眼见为实。老毛做到了这三点,希特勒没有
●难以想象,如果将当时东线的指挥权完全交给曼帅,战争的最终结果会怎样,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原本可及的胜利付诸东流了
●曼get
●作战细节太多,军事爱好者可能觉得有意思。部分宏观思考描写值得读。建议在了解二战基本历史的基础上看。
●Hitler is the biggest Soviet spy in Gros Deutchland.
●有时候一线的人比领导更懂如何解决问题。但凡事总有个平衡。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整本都是曼不群代表传统普鲁士贵族对希特勒的碎碎念,里面穿插一些军事思想,能体现出军人不如政治家的点,只想战争如何胜利,却不考虑失败的后果。 书还是不错,只给三星是因为对我来讲干货可能只有50页。毕竟我不是研究战史的,曼施坦因也不是什么百年难遇的伟人。 当然我必须承认,普鲁士军官还是很值得敬佩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然成王败寇。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一):残酷的不是战争,而是人性
战争的真实面目就是如此,战争不是骑士和公主的浪漫故事,也从来就没有什么道义可言。这个魔怪天生就必然带来掠夺和屠杀,而掠夺和屠杀也必然产生仇恨,仇恨则必然产生报复。暴行是战争的必然,报复也同样必然。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二):借曼帅的眼睛一使
借曼帅的眼睛,看到的只是“元首”的矛盾性格体吗?显然未必。
坚强的意志,对于统帅来说,是赢得胜利的重要先决条件。许多会战的失败,就是因为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意志软弱。可是这种意志也容易带来固执己见,坚信自己的意志可以超越任何残酷的现实,不受到时空的限制。
久了,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叫做,只选择自己情愿 &乐意 相信的。
自始至终:不是因为我看到,所以我相信。而是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看到。
就像《帝国的毁灭》里那句经典的台词:落幕的时候必须站在舞台上。
最终:不是在柏林成功,就是要在柏林成仁。因为自己选择了“柏林”。
固执,加上跳跃式的思维和直觉的依赖。既让那个人出奇制胜,横扫西欧;也让那个人踏着自己的步伐,循着自己的节奏,在作死的路上一路狂奔。元首的《Mein Kampf》看不下去真的是有原因的,远远不是单纯的政治性元素,实在架不住元首的意志开挂一样的 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易经28卦。大功,亦或是大过,一枚硬币的翻转之间。这一刻是棺材般的绝境,下一刻就是桥梁般的渡境。这一秒是佛,下一秒也能是魔。久了,就明白了,心态决定状态,思路决定出路。
只是到头来,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还只是自己,而已。
善败,善于失败,未必只是简单的一种愚勇而已,更是一种需要锤炼的智慧和能力。
临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但愿终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三):复杂的感受。向曼帅致敬。
《失去的胜利》读后感(四):换个角度看历史
有一次上课,我的学生告诉我,书是有颜色的。比如物理书,就是蓝色的。后来我在想,世间万物,或酸或甜、或明或暗、或高或低,总可体味。茶有甘苦,酒有醇淡,色有美丑,林林总总,多可玩味。工作有味,假期有味,旅行有味……读书也有味。也许这种味更加绵长。而看不同的书籍,这种味会令我们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我们对这场战争的理解,绝大多数来自战胜国。这本书是从一个战场失利的指挥官角度叙述的。它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二战会有一定的帮助。作为亲历者,它的叙述难免带有主观色彩,为自己的行为开脱,甚至于错误的价值观。阅读这本书,不仅让我从一个更开放、更自由、更新颖的角度对二战进行了认识,而且对我的思维、生活也有了一些影响。简言之,这本书值得一看。
本书分为三部分:波兰战局、西方战局和对苏战争。
曼施坦因于1936年担任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长,在总参谋部内是第二号人物,相当于副总参谋长。由于纳粹党的诡计将陆军总司令弗里奇男爵赶下台之后受到牵连,曼施坦因被安排到利格尼茨担任第18师师长。他自己在书中说,他常年在柏林工作,现在能够和部队打交道,这实在是一件快事。他很怀念最后一年半的和平岁月。西里西亚一直出精兵,训练教育新兵是一件很有益的工作。
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德国人并不认为会爆发战争。希特勒虽然承诺要彻底解决德波边境,但考虑德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上对德国的警告、对波兰的保证承诺,大家都不认为会爆发战争。尽管白色方案(入侵波兰的计划)存在,大家还是判断最终会走向谈判,和平解决问题。
而德军在对波兰的战争中其实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在西线冒巨大的风险,只是由于波兰战局出人意料的短暂,波兰西方盟友袖手旁观,才使得这一冒险安然无恙。
而对胜利和失败方的全面研究,使得他在后期苏德战场洞若观火。
这是曼施坦因计划的主要内容。我们仅仅通过简单阅读文字,就可以看到整个计划的缜密、长远、连续动作的协调配合、全局整体的协调把握,堪称战略天才。他在西方战争中详尽的描述了曼施坦因计划的形成。而他因屡次向最高统帅部提交作战计划,最终被贬到了第38军任军长。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一战时的入侵法国的施利芬计划,方案的一手制订者施利芬并没有参与一战。二战中的曼施坦因计划,策划者也巧合的没有直接参与。
后来德军作战基本按照曼施坦因计划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功。战争从5月10日开始,6月22日结束,仅仅一个多月,德军就击败了强大的法国。
44年3月底,曼施坦因因作战问题与希特勒分歧严重而被免职时,希特勒自己说:他从未忘记我是唯一在西方战局前对他说,通过对色当的突破不仅可取得会战的胜利,而且可以和肯定赢得整个西方战局的人。
在西方战局中居首功的曼施坦因,最后只是在对苏战争开始前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指挥一个快速军——第56装甲军军长。
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将过多责任推卸给希特勒。在书中,希特勒的不少行为带来了胜利。此外,曼施坦因自己也承认,希特勒是天才的心理学大师,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说服力,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装备上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很多军迷朋友都认为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老曼的封神之作。在这本书中老曼并没有过多的叙述这次教科书般的防守反击——反手一击行动。可能那时老曼自己也觉得非常难受,前面是“九头怪”式的苏军,后面是死板僵化的希特勒,这样的前后夹击使得他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