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是一本由梁斌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5,页数:5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旗谱》精选点评:
●作为解放初期的文学作品,将红色革命贯彻始终,团结农民团结学生斗地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历史书里常见的几个名词,在这本书里通过几个农民,将它演绎出来。我们不必苛求作者,在那个年代,信仰是极为重要的东西,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即使他有刻意夸大,丑化的情节,也是可以原谅的。
●这个也看过,内容记不得了,保定的故事?当时感觉还不错
●为了应付考试看一看,讲真比想象中的好看多了。。(至少比青春之歌好!!)
●写了一篇小文章~
●主要是前面描写朱老忠那些农民的比较好,后面革命部分不喜欢得很
●以前的吧
●反割头税、学生武装斗争的描写很精彩,人物也各有性格,但大部分情节过于平铺直叙。
●就可阅读性来看,比我想象中好
●不得不看,什么玩意啊
●农民故事血肉真实,革命故事失之概念。
《红旗谱》读后感(一):初识红书
读过的第三本汉语长篇小说,记住了保定二师。还凑合。
读过的第一本汉语长篇叫做《娃女》,对女主人公的泳技深感佩服并深信不疑。
后来又读过一本,已经忘记名字了。讲一个上海流浪儿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记住了如何识别香蕉的好坏。
《红旗谱》读后感(二):群体叙事
读完之后回味每个人物,首先想起的是他们身处哪个阶级和阶层,哪个利益集团,接着才是人物的性格。看梁斌前言里的写作思路,他是在用某一个人来展现某个群体,或者用几个人展现某个群体中不同的小群体。不关注个体内心,而关注个体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可能是革命小说的共同特点?男朋友说:“我觉得梁斌已经挺个人的了……可能你没看过《红岩》。”
严老祥的下场没交代,是故意留白?不觉得这个留白有什么高明的。二贵,本来我以为大贵二贵是和运涛江涛平行的,没想到二贵根本没起到任何作用,这书里有他没他都一个样……
情节上,斗争,斗争,斗争!基本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学生,主要斗争的视角基本是锁定在运涛和江涛身上,运涛入狱了就换江涛,再随江涛的活动来转换斗争地点(或许更应该说是为了让斗争发生而让江涛转移阵地)。情节挺集中的,技术上总体还不错,梁斌写的时候考虑到了农民的阅读,的确挺适合农民读的。
《红旗谱》读后感(三):很红很专很长
这是一部描绘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和成长历史。其中整本书贯穿的两个字是“革命”。
最开始的“砸钟事件”,当我看到朱老巩他无论别人怎么劝说,朱全富说:“天爷,你捅那个马蜂窝干嘛?你知道你爹你爷爷几辈子都窝着脖子活过来,躲还躲不急…”可是朱老巩他就是不忍心,这老钟可是从祖祖辈辈一直遗留下来的,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深情了,是割舍不了的。他身上有着反对压迫的傲气。
村里人眼看着铜钟被砸破,像砸他们的心一样疼痛。可是他们并没有像朱老巩一样站出来,而是怀着看客心理,即使钟被毁再痛心,但也抵不过保全自己更重要。最后朱老巩拼了一场命,也并没有保护下那座古钟。只有一个人站出来是远远不够的,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多么悲伤的事。
从中也可以隐约折射出,封建势力的压迫,使农民在传统思想上深陷,很难被撼动,革命之路必然是艰辛的。 严运涛遇见贾湘农,开始理解革命,并走上革命的道路,南下参加大革命,一身正气,即使被关在狱中,人坚信着革命,为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而骄傲,即使有可能一辈子被关押,但在家人面前表现力量充足,给他们家人安心,朱老忠都振起精神暗下说:“好,好小伙子,有骨气!”他影响了朱老忠和严江涛后来领导“反割头税”斗争之路。 农民出身的他们为了革命不懈奋斗,即使中间困难重重,但依然阻挡不了他们的韧性斗争精神,在那样的年代,人逆来顺受久了,要想迈出那一步真的很难,不读革命书,真的很难真切的理解到革命的艰难。
《红旗谱》读后感(四):读《红旗谱》有感
小说就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诸多幻想。虽然作者最终没有直接交代江涛和严萍之前的情感结局,但一个县长,一个县委书记,终日朝夕相处,且又有哥哥和嫂子看着,想必也是终成眷属。 历经三周才将这部作品拿下,这应该是我看过最长篇幅的一部作品,在此期间感谢不停思考的自己,让我又有了诸多收获。《红旗谱》不愧为革命文学代表作品之一,要真的展开研究和赏析的话,估摸是个大工程。原本有千言万语想谈,在临近结尾时脑中也刻画了诸多感想,但是一直到本书结尾又提不起笔来。 俗话说二十一天养成习惯,一本书陪伴了我二十一天当然也产生了感情。对我而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并不是虚构存在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为张嘉庆牺牲而悲痛欲绝,也为运涛和春兰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开怀大笑,更为江涛和严萍没有交代的感情牵挂不已。朱老忠是主角,是线索,是将所有人物事件串联起来的核心,是革命事业得以成功的关键。没有朱老忠,江涛不会上学,运涛不会走向革命,春兰早早嫁予他人,而与之相关的严萍、张嘉庆、李霜泗等人就不会登上舞台,因此朱老忠不仅是核心,也是所有事件的起点。作品在结尾处交代了如今江涛运涛所处的革命有利形式以及拥有的武装力量,我也和忠大伯一样由衷感到自豪。 今天是五四运动一百零一周年,仰望空中那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五味杂陈。中华民族的今天,是无数先烈以血肉之躯凝筑而成,新中国的成立,是由数代英豪用壮烈的青春谱写而成。 心中纵使有万千豪情,但我深知若想真正爱国口喊口号只是浮于形式,关键还是要付出实际行动。那接下来,就从认真看好每一本书,做好每一次分析开始吧。红旗谱(全三册)6.8梁斌 / 2005 / 人民文学出版社
《红旗谱》读后感(五):《反割头税的斗争》读后
旧社会里农民同地主的矛盾是根本对抗的、不可调和的。农民在地主的剥削、压迫下简直没法生活,“一年四季忙到头。杀猪过年也纳税”。江涛说得好:“地租和高利贷是抽筋,地丁银附加税是拔骨,割头税比刮皮还疼……”农民“就像牛、像马,成天价在泥里、水里、风里、火里,滚来滚去”,“自春忙到秋,把租一交完蛋。”地主的剥削就好像“一千斤的大铁枷加在农民身上。”——农民在地主剥削、压迫下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他们自己则“光管发财致富,不管农民死活,搜刮民财,不怕入地三尺……”当然,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根本对抗的了。矛盾的结果,必然是农民起来,把地主阶级推翻——反割头税的斗争就是建立在这个矛盾的基础之上爆发的。
反割头税的斗争所以能够取得胜利,一是共产党的领导,二是觉悟了的农民的群众斗争。只要回想一下,朱老忠的前辈朱老巩的个人反抗的悲惨命运,就不难想象党的领导和群众斗争有多么重要。没有党的领导(贾湘农),个人的反抗斗争就只能停留在自发的阶段,并且终究不能取得胜利;同样,没有群众团结起来,也是不行的,正像江涛比喻的那样:“高粱谷子,耩得密密实实,刮风下雨倒不了;耩得稀了,大风一刮,就闹个嘴啃地。大家抱团体,人多势力大!”——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是自觉的斗争,是必然能够取得胜利的。正如这场反割头税的斗争一样。
文中个人和群众的描写紧密结合,一斑全豹俱全。作者在写大场面的时候,始终没有丢掉个人的描写;同样,写个人的时候,也没有丢掉群众。
如一开头江涛和卢萍一起进城看到的城里的热闹场面时,甚至把卖年画的用什么样嗓子叫卖都写了出来。这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文章中这样的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文中常常是把个人和群众对比起来写,如:江涛提出反割头税,打倒冯老兰口号,征求大家同意(第106页),接着马上写:“人们一齐高声喊:‘反割头税!’‘打倒冯老兰!’”。接着写个人:“严萍在台下随着人群,伸出拳头,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接着又写群众:“几万只手在挥动,几万张旗子在摇摆,几万张嘴喊着,喊声像春天第一次雷鸣。”(第107页)作者这样写妙还妙在文章始终连贯一气,并没有割裂。江涛征求大家意见,必然引到群众,接下去写严萍时,作者是这样写的:“严萍在台下随着人群……”这样,又从群众过渡到个人。接下去又写群众,而这又是从“几万只手写起”,为什么呢?因为前面写到了严萍伸出的拳头。正是在写个人与写群众之间有这样的有机的联系(过渡),才使文章写得一气直下,十分完美。
第110页上末了一段,朱老忠同群众的一呼一应,也是个人同[群众的描写相结合的典范。]
1965年1月9日写
注:语文课文《反割头税的斗争》选自梁斌长篇小说《红旗谱》第三十七节
据附中高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簿作业文本(缺末页,标题以及文尾的11字“群众的描写相结合的典范”系录入时添加与补订的)
2019年11月12-13日录入电脑于杭州信义坊
纪念中国美院附中建校90周年(1929-2019)
梁斌原著 尚羡智改编 王怀骐绘画《红旗谱》下册连环画(13幅)梁斌原著 尚羡智改编 王怀骐绘画《红旗谱》下册连环画(扉页)语文课在阅读了《反割头税的斗争》后对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语文测验只一课——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内容是要我们针对小说的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形成进行分析,到下礼拜六交(课内时间四节)。这就叫做语文开卷考——我赞成这样机动灵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