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2-01 03:05: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精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是一本由(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精选点评:

  ●没读过原著,但估摸小伊是个特别爱用比喻句的理论家,这些比喻还是挺俏皮可爱的说~【我们知道狮子强于驯狮者,驯狮者也知道这一点。问题是狮子并不知道这一点。文学的死亡也许有助于狮子的觉醒——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

  ●政治批评,整体上讨厌,细节上喜欢

  ●只能说伊格尔顿的理论素养不错,但文学素养很糟,此书只能是理论,而非文学理论。至于是什么理论呢,应该是政治理论亦或意识形态理论。但就清楚明白而言,此书大大超过国内其他同类介绍性质的书籍。

  ●头也大了,翻译得很别扭。

  ●不过伍晓明先生大概是不怎么读中文书吧...《动物庄园》他译为《畜牧场》,《项狄传》译作《商第传》,日常语言学派译为普通语言学派2333

  ●对文学-学术制度毒舌式的嘲讽令人拍手称快。用修辞学替代“文学理论”却可能漏掉很多重要的东西。那么,对伊赛尔的批评其实更像是一种粗糙二元的诡辩,毕竟符码修改的效应贯穿在阅读此书的全过程。文学即意识形态,放在过去会觉得不屑,如今基本认同。也许我已经成长很多了。二刷完毕。

  ●很棒,梳理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夹杂着我喜欢的各种恶毒的嘲讽和冷幽默。暂时对文学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学批评的政治化等几点还是持保留意见好了,不反对也不完全赞成。否则总会有种太悲观的感觉。

  ●一本具有完美邏輯聯繫的文學理論,伊格爾頓勾勒得細緻生動而又切中要害,品評可謂獨到犀利,讀此一本勝過好幾本!!!!強烈推薦!!!!#2016使勁讀#027

  ●论述绵密。前面大半部分都很明晰,后面越来越“芜杂”,成了各种主义、理论和词语的竞技场/堆放场/坟场。一番努力之后,得出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虚幻性,以至于“真理”和“价值”等等的虚幻性:他们都是被决定的。救赎还在未来。一个印象深刻的比喻:我绝不能用鞋带把自己提起来。

  ●20160808,课堂用书,第一学期讲的英文版,中文版自己用来参照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一):华丽丽的翻译腔受不了

  看不下去啊!这是理论书不是文学作品请灵活点翻译好吗?看到那么多破折号和长句真想骂:说人话亲!

  如果看不下西方美学史可以看下这本,其晦涩程度一下子让朱光潜老先生的大家地位凸显,人家连西方美学史都讲得比这个好懂有木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二):如果早点遇见伊格尔顿

  本以为这是又一本板着面孔讲课的教授书,于是从结构主义开始:这是考试可能遇到的重点考点。读下去以后发现不但有说理,还有简单的故事做类比,一下子理论就不是理论了,而是变成了可理解的东西。

  如果早点遇见伊格尔顿,也许自己也不怵做一个理论人了,呵呵。鼓掌一下吧。

  和英文版本的齐头阅读中,并且笔记,会有大收获。

  另:伍晓明的翻译,不错!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三):左派伊格尔顿?

  虽然老伊格尔顿是个左派,他对二十世纪各家文论的梳理和评价却往往一语中的,颇见功力。

  就算你不赞成他的左派观念,却无法将这本书从文论史研究的经典书目中剔除!

  另,这个译本也好。

  .s. 对此书的批评,参见 Robert Eaglestone,“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 TLS, April 17, 2009.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四):理论之后

  1.那些厌恶理论或者声称没有理论更好的文学批评家们,只不过是在被更古老的理论控制而已。

  2.文学是保卫价值的深沟壁垒,也是传播价值的大道通衢。

  3.没有任何阅读是清白的或没有任何预设的。

  4.巴赫金对话性理论是对索绪尔语言学的颠覆和反抗。

  5.对于罗兰·巴尔特来说,写作是一种寻欢作乐。

  6.布鲁姆从俄狄浦斯情结的角度重写文学史,是一种浪漫的个人主义,与解构时代的怀疑主义、反人本主义精神针锋相对。

  7.文学理论不应因其政治性受到谴责,应该谴责的是它对自己政治性的掩盖和无知。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五):一个耳朵

  有些文本的文学性是天生的,有些是获得的,还有一些是被强加的。在这里,教养可能比出生重要的多。

  他说宗教,引入了艾略特的一种解释,即“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果它不能与这种深刻的,非理性的恐惧和需要相契合,就不可能长存久在。”意识形态对于统治阶级的诱惑力正是在于控制和同化,当宗教失去了这种功能的时候,他们就不得不诉诸于更加有效的方式,当然,也并不排除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选择文学,以担此重任。“如果你不抛给群众几本小说,他们就会相应地给你扔上几枚炸弹!”

  一个耳朵(好吧就这样叫吧)把意识形态提到了文学的最前面,这无疑是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和布迪厄的文化资本和权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