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2-01 02:19: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1000字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是一本由[古罗马] 奥古斯丁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精选点评:

  ●期待譯者的修訂本

  ●将此书作为迈入宗教哲学的起点

  ●第一次因为书的名字好听去读

  ●对奥古斯丁的真爱开始于这本书

  ●译本不错。但略啰嗦繁杂甚至难以自圆其说,不论是“激情”还是“实事性”,后人做得都要好得多。

  ●即使只是次要的部分,书中对罗马的议论仍十分深刻,无论未来这段历史研究会以怎样的方式被研究,奥古斯丁写下的这些句子都不会过时。

  ●我想起马克思的一句话叫以前的哲学家都是解释世界

  ●跟前面两本书一样

  ●上帝之城,真是了不得的名字呢

  ●粗略地读过,还需深入研读。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一):写作背景和本书结构

  奥古斯丁对《上帝之城》的回顾

  写作背景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焚烧掠夺。异教徒把此次浩劫归罪于基督教,认为这是不崇拜诸神的报应。p3

  写作目的

  奥古斯丁为了回应这些异教徒对基督教的污蔑,而花了多年时间,写成这部22卷的浩大著作。p3

  本书结构

  1-5卷:反驳那些认为异教崇拜可以带来世俗繁荣的人。

  5-10卷:反驳那些认为崇拜诸神可以对死后生活有用的人。

  11-14卷:上帝之城与世界之城的不同起源。

  15-18卷:上帝之城与世界之城的不同发展过程。

  19-22卷:上帝之城与世界之城的不同结局。

  此书的开篇是:无上关荣的上帝之城…… p4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二):杂七杂八随感

  作为一个在无神论环境长大下的人 虽然长大后对宗教神话玄学这些特别感兴趣 但是没办法像宗教自由国家那样虔诚(或者说自然而然地接受) 总评一下这本书。前面很精彩,后面放飞自我,侮辱异教神有点上瘾,有的地方还挺好笑的,但也确实重复太多哦,就像一首时长半个小时的diss说唱,再精妙的语言也都让人不耐烦了。

  看完印象最深的几个地方,或者说引起我个人思考的部分:

  1.基督教很多重要的思想就是从这里来的吧,奥古斯丁太厉害了(此句x100)!(但他肯定谦卑地表示一切荣耀归于上帝)

  2.奥古斯丁对多神论和占星术的蔑视。

  我个人是影响不大,不可能因为他一通嘴遁就完全推翻了,但是看点diss更有益于周全的思考。有一句话我绝不会忘记,奥古斯丁在diss占星学时论及命运——“弱者的命运,就是强者的意志,因为前者被掌握在后者的力量中。命运不是因果的顺序”——这种话其实以前听过很多次,但都当作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瞎逼逼。我自己学过一点占星学,有几个月的时间差不多时每天都在思考占星和希腊罗马神话背后的含义,以及它们对个体的影响力。人在环境下,到底是什么在引导一切?是什么让生活发生,让一切进行?

  我现在最新的想法是,人的个人意志是方向盘,道路上的天气不可预测也无力改变,需要尽力的是不要沦为他人意志下的玩偶,不管怎样,都要辛苦并且绝不放弃地好好生活。怎么说呢,就是忍辱负重地前行。

3.看完这本书的人肯定有一点是共通的,为什么那么多书都失传了!!!!如果好好保留到现在!!!!!那学术界人文界这个世界说不定都是另一个样子了!!!!我无敌想看瓦罗讨论罗马诸神的书!!!!结果只剩下一本讨论农业的,好可惜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三):西面 | 不同寻常的仁慈

  《上帝之城》卷一 1-7节

敌人们都在这地上之城里,我们就是针对他们捍卫上帝之城。p7

  公元378年西哥特人与罗马在亚德里亚堡交战,结果哥特人大败罗马军团。公元410年哥特人攻陷了罗马并大肆洗劫。这一事件对罗马人产生了巨大心理冲击。许多坚持古典多神宗教信仰的人认为,罗马陷落是因放弃传统诸神改奉基督教,受造诸神的惩罚。在学生马凯利努斯的一再要求下,奥古斯丁开始着手《上帝之城的写作》,回应古典多神宗教。

在最近罗马遭到的灾难当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涂炭、屠杀、掳掠、焚烧、折磨,做这些事符合战争惯例的;但是这里面却有一种新的做法,很是不同寻常:本来很残暴的野蛮人,露出温和的面孔,他们选出最大的教堂,确定在里面装满他们赦免的人,那里没有人被打,没有人被抓,满怀悲悯的敌人带着许多人来到那里,解救他们,使他们不被残忍的敌人拖走称为俘虏。 p13

  奥古斯丁引用了罗马神庙被敌人毁灭,罗马人征服叙拉古和罗马人征服塔伦廷的例子,来说明战争中征服者从来不会在被征服者的神庙饶恕他们。而在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的这次战争中,部分哥特人展现了不同寻常的仁慈。许多罗马人被哥特人聚集到教堂,最终毫发无损。

是上帝限制、阻止、奇迹般地控制了那最嗜杀最凶残的心智。p13

  奥古斯丁认为这不同寻常的恩慈是出于上帝对罗马的保守。上帝制约了蛮族的凶残天性,使得他们在教会面前露出温和的面孔。而许多异教徒享受到了教会的恩惠得以存活,却心里没有感恩。他们把遭害,归于基督;把活命,归于自己的命运。

人不是靠偶像保护,而是偶像靠人保护。p9

  外邦的神明,是由人的作者撰写而来,也必须缴纳学费才能得到关于那些神的知识(p9)。这些神明已经在历史中被证明毫无能力,他们都曾是被征服者。奥古斯丁引用罗马人耳熟能详的维吉尔的诗歌,论证这些神明不能在希腊人面前保护特洛伊,也必不能保护罗马。把罗马交给怎样的神明来保护是何等可怜的错误。

如果他们能正确地认知, 他们更应该把敌人带来的苦楚和艰辛归于上帝的神意,上帝经常用战争修正和矫正人类的腐败风俗 p7

  地上之城追求统治,让各民族做她的奴仆,自己却被欲望所统治(p6)。罗马的失败在于内部的腐败,奥古斯丁提醒罗马人要提升目光,看到上帝在这场战争中奇妙良善的旨意。他引用诗篇89篇安慰罗马人:“我就要用杖责罚他们的过犯,用鞭责罚他们的罪孽。只是我必不将我的慈爱全然收回。”

  20181109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四):奥古斯丁的世界

  在我看来,本书实际上是一本问答书,其背后是反驳异教徒的需要以及奥古斯丁从他自己以及基督教的角度对当时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解释这个世界的尝试。我们说奥古斯丁伟大,但若从现在的目光来看,其论述不少地方都存在漏洞。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必须要和他所处的时代联系起来,和他的同代人进行对比。奥古斯丁在公元4世纪就能写下“如果人们惯常的软弱感觉不敢再习惯性地抗拒真理的理性证据,而诉诸拯救性的教诲,以这种良药来克服他们的衰颓,直到借助神佑、信仰和虔诚介入治愈,那就并不需要冗长的宣教来说服他们那空洞意见的每个错误,只要那些感觉正确的人用足够恰当的言辞解释就可以了”这样对社会和人们的盲从有着深刻理解的句子,稍微修饰一下便足以拿到现在来用作反迷信的宣传语。“基督教的教父说出反迷信的宣传语”,这样的事情看似怪异,但这正是说明了在科学主义尚未兴起的当时与现在宗教的不同意义: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一如早年信奉摩尼教的奥古斯丁,当他发现基督教能更好的解释世界时,便投向了主的怀抱。

  这种当时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描述,在书中比比皆是。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奥古斯丁在第十五卷论述大洪水之前的人类体格强壮且寿命远长于现在时曾提到,他在犹提卡岸边亲眼见过想大石头般的巨大臼齿,并认为它属于某个巨人,古代人有着巨大的身体。如果以现代人的角度,我们很容易猜想,那臼齿化石是否是更早地质年代前大型食草动物所留下的,如恐龙。但倘若以此便认为奥古斯丁只是个愚蠢的神棍,那必然是短视的。我们能第一反应出这牙齿可能是恐龙的化石,是一代代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等的不断挖掘、复原和研究的结果,更进一步来说是在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科学体系下的结果,还要加上各界对此的全方位宣传,包括书籍、电视、电影、游戏等等。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看的更清楚。但在当时,数学才仅是幼儿,生物学更无从谈起。人们没有系统的科学观,只有哲学和神学。但化石是客观存在的,当人们发现了这大到诡异的牙齿时,人们该怎么办呢?比起它是古希腊众神的牙齿或者某魔鬼的牙齿,我觉得奥古斯丁所解释的,这是大洪水前拥有庞大身躯的古人的牙齿,是一个恰当且能使大家信服的解释。倘若你穿越到当时,告诉人们这是一亿年前一种巨大蜥蜴的牙齿,你猜人们是把你当先知还是疯子?

  除了对客观事物,书中还包括了大量奥古斯丁对社会以及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展现了他独特的基督教善恶观。当然,既然是基督教的善恶观,那必然是信上帝为善,不信上帝为恶,书中对此也有其解释,在此不做展开。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他如何将这种基督教思想下的“善”与“恶”同社会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例如卷一中谈论的自杀问题,奥古斯丁认为无论何种情况,自杀都是不好的;只要法律没有宣判某人死刑,哪怕是罪人,任何私人都没有权力杀死他,哪怕是他自己。注意这里提到的“法律”并不是上帝的旨意,而是当时的罗马法,这也从另一角度看出当时基督教与帝国间关系的转变。罪人伤害他人是作恶,而伤害自己何尝不是作恶?即使是由于害怕别人的伤害而自杀,怎能为了通过自己作恶来避免别人作恶?这样的思想倘若放在现在需要好好斟酌,比如正当防卫,就变成了“对别人作恶以防止别人作恶”?但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其精华所在是奥古斯丁对于贞节的论述。在古代社会,各地对女子普遍有贞节的要求,这是与当时各文明普遍为男权社会有关:在我国古代是侍奉丈夫,在罗马可能还有侍奉上帝。而世界各地都有贞洁烈女,为了避免他人或不堪他人的羞辱而自尽。那么奥古斯丁如何看待这样的自杀呢?奥古斯丁仍然认为因此自杀是不对的,并指出“身体的神圣性并不在于它各个器官的完整无损”,而在于心灵的坚毅。他甚至说到,发生此事时不可能没有身体的快乐,会产生羞耻但不会丢掉贞操,因为贞节是心灵的美德。奥古斯丁给现在某些有着奇怪情结却还大义凛然的家伙上了多好的一课!我认为奥古斯丁这种女性观念在现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是值得被探讨的。

  但经过了这样长且完整的论述,在再次提到教会对于殉道自尽的贞女的赞美时奥古斯丁露了馅:他认为这些被赞美的圣女是得到了来自神的命令,不是犯错。能用基本逻辑解释的便朴素地分析,与事实冲突的解释不了的便交给上帝,多好的算盘!与之相似的还有为何好人坏人都会经历好事和坏事。奥古斯丁认为,好人经历好事,这是上帝的悲悯,而一些坏事则是教给他们以耐心;而坏人的好事则仅是上帝忍耐力的体现,坏人的坏事则是严厉矫正。这话搁现在谁瞅都觉得不对,在当时也还有不少人信。这是全书中多次出现的逻辑问题,个人猜想这些漏洞有一些正是异教徒或异端攻击的论点。

  此书的一大目的便是全面否定古典宗教,而在其中奥古斯丁所展现的对古希腊罗马众神的了解也是令人赧颜的。奥古斯丁在信仰基督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着深刻的研究,曾教授语法和修辞学,并在米兰国立大学任教。这样的经历给奥古斯丁对希腊罗马宗教进行批判提供了极大便利,他在书中提到众神所作的荒唐事时如同报菜名一般令人眼花缭乱。倘若想明白奥古斯丁对古典宗教批判的究竟如何,光看这本书是远不够的,必须对古希腊罗马宗教有着相当的认识,最起码当奥古斯丁提到某位少人信奉的“偏门”神祇时也有最低限度的了解。我个人是不符此要求的,所以对于奥古斯丁对古典宗教的批判只能觉得头头是道,没啥问题。这另一方面也是说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批判别人的观点前最好对人家的思想有着相当的了解。

  我在初看到奥古斯丁的生平时,觉得他是被基督教推出来的一个典型:早年信奉摩尼教,热爱古希腊文学;而在接受了主的洗礼后追随主的福音。而在看了他的《上帝之城》后,我意识到他的确是对各种事物有着独到见解的思想家,并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对基督教影响极大的神学观念,例如我之前没有提到的卷十三论述的“原罪论”,相当精彩。做个不可能不那么合适的比喻,奥古斯丁就好比是1987年作为第一位回到大陆参加春晚的台湾歌手费翔一样,既有一定程度上的“政治正确”,又极具个人实力或思想。

  本书虽然以当时人的角度对客观世界进行了解释,思考了人的真正美好生活在哪里,但究竟还是一本神学书籍,全面展示了奥古斯丁的神学思想。在阅读其中的部分章节,尤其是描述上帝之城的内容时,感到了无比的晦涩难懂。奥古斯丁作为古代先哲,其思想有其闪光之处,也有因时代原因而显得目光短浅之处,这需要我们审慎地对其思想和观点进行思考。之后有时间我可能会再拜读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三位一体这个问题我至今也尚是一知半解;此外可能还有教会史的一些相关书籍。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五):《上帝之城》前五卷总结

  公元410年,哥特人攻陷罗马,基督教取代诸神崇拜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上帝之城》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其根本目的在于护教。然而,《上帝之城》的写作并不连贯,而是阶段性的:奥古斯丁可能先完成了第一卷,在此基础上陆续完成二、三卷,发表后,面对潜在的回应续写了四、五卷,之后其写作便暂告段落,[1]前五卷虽然分阶段写成,但仍应被视为一个整体。

  前三卷核心是回应攻击、抨击“异教”。第一卷兼顾回应攻击和辩护本教,上帝确实使罗马陷落,但是与诸神被抛弃无关,上帝一视同仁,惩罚高傲者,罗马陷落是对罗马人的考验和对道德堕落的惩罚,基督教改变了残忍的战争惯例,带来慈悲,其实对罗马人有恩。第二卷抨击罗马诸神自身的下流,诸神对罗马人的道德堕落熟视无睹;第三卷瓦解了mos maiorum(祖宗之法)的道德基础,重写了一部建立在天灾、外祸和自相残杀之上的建城以来史,地上之城虽有美德,但不幸福。公元410年的罗马陷落远没有过去的灾难惨烈,因而将罗马陷落归罪于基督教是错误的。

  第四、五卷直指诸神本身。第四卷强调罗马国祚源于神佑,但是并非佑于诸神。诸神不值得崇拜,因其不分主次,混乱琐碎,但凡好事,皆立为神。即便某些立神源自对德性的崇尚,但是这是将上帝的权能认作了神,主次不分,亵渎了上帝。第五卷辨析命运与上帝,不存在必然性,唯一必然的(necesse esse)是上帝意志的绝对和全能前知,但这不是必然性(necessitas)。上帝的意志包含一切,但是万物的意志不属于上帝,上帝的全能不包含“不能”,因此万物的死和犯错不属于上帝。人的罪、法律、道德源于人的意志,而非上帝,上帝经由前知而嘉奖正义和惩罚罪恶。[2]在理清这一点后,奥古斯丁指出,上帝一直都在人类历史上显现自己的权能,最后扶植了罗马帝国,嘉奖罗马人的善德和正义,虽然他们目的在于光荣和自夸,手段是战争和残杀,因而不幸福,这是地上之城的极限。而上帝之城的公民,他们的德性源于上帝,谦卑地追求永恒的美好生活,他们比地上之城的居民更加幸福。

  通过前五卷的写作,奥古斯丁瓦解了诸神在俗世的功用[3],在道德、物质以及理论层面消解诸神信仰[4],并声称:决定地上世界命运的是上帝。同时,调和上帝的全能前知与自由意志的矛盾,解决上帝全能和罗马人犯罪的逻辑困境。不过,虽然奥古斯丁强调天上之城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否定罗马存在的意义,而是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罗马的德性,如此使他的理论不至于激烈至推翻罗马统治的地步,似乎暗示了奥古斯丁与古典传统的某种妥协。

  [1] 由II.2,IV.1-2以及V.26.2可以做出如此推测。中译本参考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吴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第48,133-136,214页。

  [2] 关于必然的和必然性的区分似乎非常重要,从奥古斯丁的表述来看,必然的(necesse esse)似乎接近于一种是判断(arbitrum),而必然性(necessitas)则是定性,如果认为上帝全知全能是必然性的话,那么就会使必然性高于神(所谓sub necessitate),那么神就不是全能(omnipotens)了,因此这个在逻辑上必须避免。但是奥古斯丁还讨论了上帝能不能“不能”(non potest)的问题,奥古斯丁表明,上帝虽然万能,但是不能“不能”,一方面从逻辑上这绝对不可以成立,同时奥古斯丁似乎从语义上阐明,能就是能,不能就是不能,能就不能“不能”,但是另一方面,奥古斯丁似乎强调,上帝的能(posse)源于上帝的愿望(vult),这似乎表明,“能”似乎并不是一种权能(potestas),而是上帝的意志,更接近于某种推动力的范畴。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也能解决,既然上帝全能前知,那么为什么人的意志不是由上帝决定。另外,既然死(mori)和犯错(fallere)是上帝不能的,那么,一方面,死和犯错是上帝不愿的,此外,死和犯错并非某种权能(potestas),因此,上帝不能死和犯错与上帝全能不违背,如果不从这一点出发,那么在逻辑上论证这一点似乎仍然比较困难。如果死和犯错不是potestas的话,那么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既然上帝全能前知,那么为什么罗马人会犯罪,上帝为什么必须要惩罚罗马人。这一部分的讨论参考V.9-11,中译本参考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第182-189页。

  [3] 奥古斯丁:《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第215-216页。

  [4] 同上,第134页。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