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是美好的》是一本由E.F.舒马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胶版纸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的是美好的》精选点评:
●唯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划不划得来”
●作者真的很有超前眼光。
●与内容无关:感慨下30年前的中国,还在被人遗忘的角落。
●感觉算不上学术书籍,精华在前两章。敬畏自然,克制地生活,俗气点讲,就是可持续发展。这个更像是哲学意味了
●现在资历还不够啊,好些思想还没办法消化。。
●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甘地
●一本慈悲智慧之书。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是作者却以他独特的批判眼光和无上的悲悯情怀,不是沉浸在悲观主义的调调中不肯自拔,而是积极面对生活,寻求至理。
●: F061.3/8674
●这本书带有浓厚的美式经济学的味道,但是我感觉总有点怪怪的
●看待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一):换位思考
早就买了,但是没兴趣读;直到一周以内,2个朋友引用其中的话,才开始利用在城铁的路上读。
在现实利益与长久利益当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选择了急功近利的做法,而忘记了我们身背的社会责任:
我们住大房子,我们灯火通明,我们开车。。。似乎是我们个人的事情,只要有钱,只要想,一切OK
社会的资源只有这么多,基础资源的稀缺价值还没充分发觉出来,“价格”偏低,我们“消费”的起;那么后代呢?真的 要仔细考虑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二):何为小?
1. 为什么用小规模的生产还不提倡大规模生产?书中没有提到的一个原因是:提高就业率能提高人的素质,而大规模机器生产虽然效率高,但是抛弃了普通人。所以这点来说,特朗普的政策是有道理的。
2. 这么小的书为什么没有再版了?
1. 为什么用小规模的生产还不提倡大规模生产?书中没有提到的一个原因是:提高就业率能提高人的素质,而大规模机器生产虽然效率高,但是抛弃了普通人。所以这点来说,特朗普的政策是有道理的。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三):小的是美好的,包括老婆。
作者用甘地的名言点中此书的眼: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因此哲学教授傅佩荣评价此书时说道:杰出的经济学家在骨子里依然是一位人文学者。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倡导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不够杰出。比如因为只是企业家的经济学家而不够杰出的梁小民写的序言标题是:小的和大的都是美好的。而一直在做大、又困惑在辨证法、当今反省最多争议也最大的企业家潘石屹写的序言自然就是:“小的为什么是美好的?”
大小名人都评价了,轮着我们开小书店、做小生意的来掏句心窝子:小的的确是美好的。否则,就不可能在这样的周末,听着美妙的音乐,了无牵挂的胡说八道。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四):小是美好的?
对传统发展模式批判:现代技术和大型组织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所以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应该在价值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上做全面的变革,转入一条以人为中心的,与人的天性和大自然相配合的发展道路上来。
新的生产方式应当以人为主要的资源,发展“能够重新将人和灵巧的双手以及有创造力的大脑与生产程序整合在一起的、依靠大众生产而非大量生产”的中间技术;同时要认识到小规模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人只有在包容力大的小团体中才能成就自我,因此我们必须学习以一个能处理小规模单位多样性的精简机构来思考问题”,果断进行产业、行政和组织变革。
新的消费方式应当像佛教徒那样以精神价值为首要诉求,放弃对财富的执着和对物质享受的奢求,聆听甘地的教诲:“地球提供给我们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求,但不足以满足每个人的贪欲。”
应用- 农业可以实现'小即是美“吗? 只要不是工业资本行业,以实现规模和范围以及交易成本经济的行业,都不一定要发展成一体化的巨大组织吧? 理想中的组织如同特种部队,核心内核+灵活小型的外延
《小的是美好的》读后感(五):内容比书名更加精彩
舒马赫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人人有工作,而不应该刻意追求高精尖的技术。因为高科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而只能创造少量的工作机会。不仅如此,高科技需要很多的配套设置,这些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我们只看到了冰山,而没有看到水下的部分。我们也不需要低水平重复,只要在旧的模式以及最新的科技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也就是中间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更多人的可以参与,而且也能够掌握,然后再慢慢发展起来。
回首中国的改革开放,基本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发展起来的。首先,我们引入的是大量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这些在先进发达国家可能是被淘汰了,但是对于一穷二白的我们来说也是很先进的了,最重要的是可以解决我们大量的就业问题。与此相反,我们看到印度走的则是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路线,于是只有少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获得了发展,但是大量的普通民众则得不到实惠。
作者也讲到了上世纪初的中国的一个统计数据,要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耗掉150个农民的资源。大学生因此可以获得进入一个特权阶层,过着令人艳羡的,跟西方发达国家一定的生活水平,但是谁来补偿那些为此做出了牺牲的农民呢?为什么我们说农村越来越穷,我们越来越向往城市的生活?那是因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干了农村的资源,而却没有回去反哺。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让一个人能够进入特权阶层,而对其它人没有好处,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持续么?
所以,作者鼓励受过教育的人重新回到家乡,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力创造财富,这样就不会使得财富和资源越来越往城市集中。因为大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更多人涌入,而更多人涌入则又有更多的资源投入...于是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
另一个是出口导向的生产问题,作者看到的是发达西方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力和资源进行生产,产品然后又输送回发达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根本消费不起。这样的生产模式对发展中国家根本就没有带来好处,工人们根本不是为了自己在生产。今天,我们就真实的遇到了这个问题。美国经济萧条了,我们的出口导向的生产遇到了障碍,我们开始意识到要为自己而生产,要提高内需了。
一本写在三十年前的反思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著作,内容绝对比书名更加精彩,相形之下那些序言和推荐都是很苍白的,每个人都应该亲自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