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法医》是一本由张志浩著作,山东文艺出版的28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法医》精选点评:
●一个有人情味儿的法医
●不好看,很失望
●感觉还不够纪实.
●真高兴国内(虽然现已不在)有这样的法医
●有点儿意思
●蛮文艺的书籍 用平稳讲述式的口吻告诉我比较真实的法医生活……
●一般,胜在真实、诚恳。
●博客。有错别字哦。
●突然想起这本书来,当年读完还很有冲动去当法医呢,哇哈哈~
●另一种生活
《我是法医》读后感(一):生命很渺小
感觉这个书有点文艺吧
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和朋友李文军的一章
好朋友最后,还是要天各一方
没有帮到好朋友对我来说,是件很难受的事
毒品令一个人连带他的家人爱人都毁灭了
最后李文军选择的是卧轨自杀
希望不要再有这样悲剧发生
《我是法医》读后感(二):平实但是我喜欢
其实,由于3部CSI的极大普及,多数人看过很炫的法医或法解、凶案现场甚至是各种离奇的案子~但是,作为一个CSI超级狂人,一点都不妨碍我本书的推崇~
客观上讲,内容很平淡文笔也比较一般,但是,不是谁说过,真实有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美~
喜欢真实的东西,即便平淡、悲凉、无奈、丑恶甚至荒谬,以至于不那么美好,但是,看这本是让我有种很舒服的感觉~ 因为它的真实感~
在多数这类书都在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时候,比如王雪梅的《女法医手记》,这书算是一种不错的阅读选择~
《我是法医》读后感(三):感兴趣的人读读!
这本书里有几个让我记忆很深刻的故事,写得很好!
不过,看国这本书后让我有点失望,它里面的情节很简单,应该都是真实的故事吧,不象电视里那样情节曲折,犯罪手段高明```我并不是提倡这个,呵呵!
还有一点,就是我觉得,他没有通过故事穿透人生的感悟,仅仅后面的故事说了些,整本书还是后面比较好看!
大家读读,增加对法医的认识!
不过,作者还是不错的一个人,很有魅力!
《我是法医》读后感(四):Y
一看书名就知道里面是什么内容了,必然是有关法医的。一开始是奔着恐怖和血腥去的,我比较重口啦,但是作者却是温柔道来,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
作品由一个个案件构成,每个案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要学习的东西不仅仅是案件本身,而是由此引申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如何做一个勇敢正直的人。书里还谈到很多现实生活中很实用的安全常识,这是现代教育很缺乏的知识。比如火灾时应该如何准确应对,平日里又该注意怎样的预防措施。
开篇就是一起强奸案,夺人眼球。那女生虽然受到了巨大的痛苦,但最终因为她的坚强和机智保住了性命,想想要是换做我,恐怕已经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吧,如今,我们的意志力十分薄弱,承受能力异常脆弱,动不动就有青少年跳楼的新闻,生命只有一次,既然有勇气自杀,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呢?
其中作者谈到他的好友的故事。那样的人才最后却痛苦而终,果然,碰上毒品就是死路一条,无论之前再怎么优秀,一旦陷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最近在看《雷霆扫毒》,染上那个东西的都没有好下场,在中国这是明令禁止的东西,一旦有人贩卖就是死刑。那些个走上歧路的骚年们啊,快快回头,不要让大好的青春毁掉啊。
我们固然是被故事的精彩所吸引,被故事的情节所动容,但我们更要明白作者的用意。作为法医,作者对于生命的理解更为透彻,而我们从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看了很多人的留言,大家对于法医这个职业还是很敬佩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支持这个职业。
《我是法医》读后感(五):尸与思的伦理
《我是法医》这个书名常常让我想起电影《无间道》的结尾里,梁朝伟面对黑洞洞的枪口,神色坦然地说:“对不起,我是警察。”那么淡然而坚定的口气,似乎只为了这么一句话,便可以抛开生死凡俗。看他眉梢挂着的神圣,双肩担负的深沉,仿佛这四个字,便是值得付出一切的光荣。而读完这部书,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觉。“我是法医”,轻轻的四个字包藏着的其实也是一份恬淡的自豪、一份敢于担当的勇毅和一份情愿孤独守望的心志,因为正像作者在后记里如实说的,“毕竟法医的工作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毕竟经常要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尸体,各种各样的人间悲剧,各种各样的压力”。
我知道这本书起源于一个著名的博客, 这些年博客图书因为大肆搬演闺房旨趣和个人呓语而越来越沦为一种出版界的“恶趣味”,但是《我是法医》不同,它确乎是引人入胜的,正如该书的封套上所说,它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大宋提刑官,中国版的CSI”。普通人对法医工作的种种好奇心理和阅读期待,这本书都能满足。在作者娓娓的叙谈之下,连那些冷冰冰的医学术语也不显得隔膜了,有些故事甚至是询唤着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跟随法医的解剖刀、跟随他的叙述,深入到人体的肌理和文字的肌理中去推理、排解,直至真相大白。
然而这本书更打动我的却是案情之后的伦理之痛,即作者作为法医的职业伦理和他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人性伦理,这二者之间并不完全叠合的撕扯感。他的文字在解答医学拷问之外,往往多了一份省思或追问的层次,而他所质询的核心,正是人性伦理的诱惑与限度。
遵从法医的职业伦理,被检视的肉身一定导源于某种致死或致伤的必然,比如为庆祝儿子金榜题名而大宴宾客的父亲,为什么会在宴会后几小时中毒身亡;究竟是雷击还是漏电让回家的工人横尸荒野;和女友共进晚餐的男子死于先天性癫痫还是女友精心策划的谋杀;正给学生上课的化学老师缘何暴卒……这一切疑问都会在法医客观超然的解剖刀下彰显谜底。然而,对于这些血肉模糊的个体肉身,对于关爱他们的家人来说,这些非正常的伤亡又在在地让法医见证了生命担承的悖论与偶然。那位父亲竟是在宰割蛇肉时被蛇牙划破了手指,导致蛇毒入侵血液而告别了让他骄傲的儿子;那位一再叮嘱学生注意防毒的化学老师随手把用完的氰化钾倒入废液池,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我们在法医的故事里读到的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命的小破绽,然而也正是这小小的破绽,让人世的悲喜在一瞬间逆转,让“善泳者死于溺”。关于生命,所有可言说及不可言说的秘密、想象、尊严与企望又岂是一个医学的必然所能结案的?
所以,在法医的每一个故事里,在准确的鉴定结果得出后,那种职业的成就感迅速被一种更深沉的惆怅所替代。对于尸体,他是有力的;对于不确定的生命,他无能为力。这也许才是法医这个行当最锤炼人心志的所在。
不是对法医职业的尊重和喜好,作者写不出那样引人入胜、曲折婉转的故事,写不出一个专业高手推理探案、排解疑难的心机和智慧;不是对于人性、生命的罪与罚有着切身的焦虑,他写不出那样丰厚的悲悯与爱恋。游旋于职业伦理与人性伦理之间,他的文字冷静干净,又有温暖的质地。就算最残酷的杀戮、最不堪的死亡,他也不惮找寻自己生命的热力,提醒或者安慰还在的人。尸与诗,尸与思,他是用职业的技术思考和人性的悲悯思考面对尸体的诗人。写作对作者而言,成为点滴镂刻死亡的仪式,却也是安慰良知的托付。站在弱者一边,和那些死去的及内心受伤的人们一同担当痛苦,只有这样,才能把解开的伤口展现在那里。法医并不能医治这些伤口,但是,他必须感受到,并且揭示这些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