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声音》是一部由Peter Liechti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瑞士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昆虫的声音》精选点评:
●睡过去多次,但还是能感受到电影的意图。赴死可以是这么不浪漫,不英雄主义的一件事,可以是一个理性、清醒而痛苦的过程。
●"I'm hanging on to life by eating away my own flesh."
●忍受不了死亡之痛,越近死亡,越要放棄生命
●照日记来看,死者应当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且幽默乐观。为什么要选择死亡?
●死亡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儿 释迦牟尼和耶稣和摩西绝非泛泛之辈
●下了几个星期,然而不喜欢
●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把一本死亡日记,重拍成纪录片。
●镜头拍摄和切换以及所有的特效配音放在一起就是我最喜欢的了,完全自由的创作,没有顾及所谓的好就是最大的好。
●自杀的历程,尽头是光。
●伴随着记录的日期增长,生命在衰竭,有意识的选择面对死亡之前的等待,就像是他的塑料小屋矗立在森林之中,就像虫鸟风声里的古典乐、日月更替下的马龙之死。如果没有收音机和音乐,他将起身吃蜈蚣,如果不选择绝食而死,风里没有虫鸣。
《昆虫的声音》影评(一):有点玄虚
喜欢...美中不足的就是拍得过于玄虚..我觉得拍这个片子,摄制组就应该在森林里住上60天,扎扎实实地纪录一个行将死去的人每天所听所视、风雨雷电、夏去秋来、虫鸣鸟叫,肉体在热闹而恶劣的环境里一寸寸烂掉...不过片子中最后的那个梦好美,那个死神送来的女孩,划着桨,在夕阳里,像伯格曼的电影..
《昆虫的声音》影评(二):昆虫的声音
说是纪录片,其实实验的性质更强一点,通过实验性的镜头引导观众跟随主角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它将“人”完全至于影片的背后,仅仅通过镜头和平静的旁白让观众体会到了死亡的过程,甚至让观众开始思考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如旁白所说,这个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感几乎为零,他没有办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既然不能有所成就的活着,那就一鸣惊人的死去,反正不会有人去模仿我的行为。可能正是这种想要有所“成就”的想法,支撑他度过这将近两个月的痛苦。甚至在摇摆不定是否要寻求帮助时,他仍然选择继续自己的“计划”。最终他的愿望也算是达成,真的通过另一种方式留在了这个世上。
《昆虫的声音》影评(三):为死者日记打造的MV
喜欢的东西就一直迷下去,直到厌烦了就再也不看—
昨日从中午一眼看到这片,直到晚间凌晨,我在反复的观影中沉溺于某种感觉。下了一天的雨,有这样的纪录片陪伴真好。
直到晚上出门我才知道,再不出去透口气就中毒了,看到路边的树影都会想起那片又绿又美的自杀森林。
只是死亡日记写的太诗意令我怀疑是不是纪实啊!
抑或我们现在鄙弃的文艺范儿,实则是真实的内部,残酷之中的真实?
森林很美,生命也很美。看到“改编自真实故事”,几乎落泪。画面和声效由情绪和想象出发,和死亡日记配的刚刚好。
死者日记是一首诗,此片正是为它配出的MV。
森林是生之所在,当然也可用作死地。
一个如此有控制,有意志,有耐心,内心细腻丰富的人,在现实里混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