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是一本由Keith E. Stanovich著作,Pearson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73.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精选点评:
●更像是科学方法论的书,小时候读会更棒,很多地方感觉太详细(啰嗦)了。读书不做笔记真的啥也记不住,只能想起吞粪科学家和意念弯勺子骗子。原来这本书中文是 “伪心理学说不???” 我想读这本书 2012-02-09
●并不太认同这本书的观点。的确,实证主义是科学的主流,但是心理现象很多是无法用以书中所谓的科学的方式去研究的和进行的。如果仅仅要观察实实在在的东西,会导致很多很多心理现象被忽视,例如梦。这种的强硬的划分,强行的迎合“主流科学标准”只会把心理学的内容极端分裂。这本书更像是“你们说我是伪科学,那我就只验证你们认可的东西,那总行了吧”的一种既委屈有强势的宣言。
●适合初中生的入门书,废话真的太多了,年纪大了耐心不足
●对伪心理学说不
●05/26/2014 - 05/28/2014。共计10小时左右。读得比较粗略,有时间回来细读,里面的例子很有趣。最大的收获是发现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已经越来越重视扎实的实验设计和客观地量化问题,也就是说,统计学将责无旁贷地发挥其价值!
●This book should be renamed as "Science for Dummies"...Except for the last chapter, the book's only tangentially related to psych. People familiar with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principles really don't need to read it.
●我觉得这本书告诉你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我们对心理学的认识充满了太多误区。
●很好的科学方法论科普读物。最后一章作者开启怨妇嘴炮模式为心理学喊冤有谜之萌点
●心理学入门科普书。
●更多是基于心理学讲解科学思维,一本不可多得的科学思维普及书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读后感(一):关于 individual 与 probability 的一点疑问
针对第十章 The Achilles’ Heel of Human Cognition: Probabilistic Reasoning。 如果研究表明,吸烟会让人得肺癌的概率增加,(但有些人长期吸烟却不得肺癌),那就意味着我抽烟就是在增加自己得肺癌的概率吗? 换个例子,喝牛奶会让人腹泻的概率增加(但有些人长期喝牛奶却不腹泻),就意味着我喝牛奶会增加自己腹泻的概率吗?并不是啊,这个取决于是否乳糖耐受。 所以,概率性的结论,有时候确实是对个人指导意义没那么大啊,得研究明白了背后的原理才更有指导意义。回归到抽烟,书里似乎并没有其导致肺癌的机制,那乱想的话,会不会有些人的身体,压根就不受烟草的损害呢?对这些人而言,“抽烟导致肺癌”可能就是一个没用乃至有害的结论。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读后感(二):想培养点科学素养就该来读读这本书
一说起心理学,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弗洛伊德、抑郁症还是双鱼座的双重人格?弗洛伊德并没有那么牛,心理学中的抑郁是有专门界定的,而从星座来分析性格更加是不值得一提。正因为误解太多,作者才要来正本清源。重点并不在介绍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而是如其标题所示的,如何正确地思考心理学,中文版翻译为如何对伪心理学书不,也挺贴切的。
也许是因为心理学发展于大众传媒已经比较发达的年代,加上人人都有自己的心理体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公众其实有很多误解。书中屡次出现laymen(门外汉)这样的称呼,我相信,作者本意并没有看不起外行的意思,而实在是苦大仇深,看不下去了,所以要不厌其烦地正本清源。
本书说的是心理学,其实更加是借着心理学来讲科学原则:证伪理论、可操作化的定义和实验验证、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组来寻求因果关系、要诉诸同行评议、概率论和统计学的意义等等。这部分讲解得最详细,十分精彩,即使不读心理学或者从事科学相关的职业,作为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也是不可多得。
印象最深有两个地方:
一、对本质主义的批评。人们喜欢追问词汇的本义,追问事物的本质,如重力本质是什么,生命是什么之类,似乎一定要搞清楚含义才能开始研究,这似乎是人类的思维习惯,总试图一下子就要把握本质。但就人类认识世界而言,或许并没有什么本质,只有缓慢的推进和认识范式的转换。追问本质其实反而不利于推进研究,应该转而追求操作化定义,关心如何去测量检验,一步步推进。很多民科的问题恰恰在这里。
二、最喜闻乐见的就是书中屡次黑了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问题在于他的理论都是基于个案而来的假设,但需要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佛洛依德恰恰缺了这一步。至于推而广之论及人类文明这样的大问题,结论自然也不太可靠。
很可惜的是,作者不详细讲讲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讲讲星座的问题何在,这实在是科学原则的最好展现。在豆瓣中文版里有个书评,题目就叫做“给我一个不信星座的男人吧”,哈哈哈,於我心有戚戚焉。
强烈推荐这本书,科学思维的全面解释。英文版也不难,有兴趣读原版书的推荐一试。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读后感(三):相见恨晚的好书
我是在咱说老师的强烈推荐下开始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有相见恨晚之感啊!
这本书更多是讲方法论的,其中涉及的方法论,又不仅仅适用于心理学。最让我觉得有启发意义的,是第二章(可证伪性)、第三章(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第八章(The importance of Convergence Evidence)。其他章节也十分精彩,干货十足。
说来,我自己也曾陷入过书中所说的本质主义的思考中。常常是我面对一个略知一二甚至全然不知的课题,脑海中就悠悠地浮现这个问题——x到底是什么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总觉得现有的解释如隔靴搔痒。我没法说明自己到底想问什么,但我就是觉得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书中说,科学家也无法回答这类本质主义的问题,他们在做的事情,是想方设法地逼近“真理”。现有的工具和手段是有限的,科学家们想办法如何更好地运用工具,解决问题、推动理论的发展。我觉得这是更加积极的心态,也是更有益于科学发展的做法。
现在想想我的“本质主义”提问,也许正因为我就是门外汉,才能不痛不痒地问:“所以这到底是什么呢。”
------------------------------------------我是分割线--------------------------------------------
还有实在想吐槽一下翻译,我买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才是心理学(第九版)》。原文措辞非常通俗易懂,然而翻译过来的作品读来却十分别扭,满满的翻译腔。我觉得有能力的话还是读原文书为上,或者挑选更好的译本。
第101页似乎还有比较明显的错译。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辅助治疗的facilitator并不是机器或仪器,而是人,在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的维基词条中,有“The person with disabilities, who is often unable to rely on speech to communicate, is called the communication partner, while the person holding their arm is called the facilitator. ”搜索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的图片,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手抓着手的图片。所以“那些辅助器可以说是一个永远关注孩子成功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这句话是错译。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但我也不是学心理学的,也未查看最新译本……欢迎指正!!!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读后感(四):这绝非偶然?
一个悠闲的午后,A想起了一个很多年没联系的朋友B,突然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可就在A按最后一个号码的时候,不偏不巧,B的电话来了!难不成是心灵感应!A欣喜若狂,在电话里说:“神奇!你知道么,我刚要打电话给你呢!这太不可思议了!”
那,这绝非偶然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做一个粗略的算术题。如果把你一天的活动全部算在一起,包括打电话、发微信、吃饭、上厕所、看书等等,估摸一个大概数字,假设有100个事件。假设对于A来说,一天也会发生100个事件。那你们可以组成多少对事件的组合。对了,5050个。一年有多少这样的组合呢?10年呢?再*365*10,结果是1840万个。10年的时间内,总会有像打电话这样巧合的事件让我们印象深刻。如果它们加起来有6件,那它们发生的概率大概是0.00000033。而剩余的18399994件组合也有可能是巧合事件,只是它们并能让我们印象深刻,或者我们并没有对它们赋予特殊含义。1840万个组合里面,6个组合的发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也可以把上面几个数字改一下,概率会随之变化。但这个计算告诉了我们比概率更重要的一个事实:虽然巧合事件很少会发生,但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定义巧合与否,全然是主观的因素。
然而,人们倾向于主观地解释可能性事件的发生,认为自己有一种力量,可以控制那些随机发生的事情。心理学有一个说法“illusion of control”, Ellen Langer(1975)围绕这个现象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在一个实验中,第一天来自彩票公司的销售员向两组人(实验的被试)分发彩票,每人一张。A组的人可以自己挑选彩票的号码;B组人则是被动地接受分给自己的彩票。第二天,销售员要回收彩票,从AB两组中买回。结果发现,A组人列出的价格是B组人的4倍!为什么?人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努力”不能影响事件的结果。人们错误地相信他们的行为可以决定随机事件的发生。
接下来,邀请你进入一个炒股的情境。今天是5月27号,周末,你在家休息。你突然收到了一份金融报纸,上面只是写着“IBM的股票下个月会上升”。你看了一眼就把它放一边了。但接下来的一个月你确实发现了这支股票一直在上升。但也许是巧合吧你心想,并没有发在心上。等到下个月6月27号,你又收到了这份报纸,写着“IBM的股票下个月会下降”,结果又准了。等到收到了第三份报纸,你开始仔细关注股票的走向,Yes!它又猜对了!这样,等第四份报纸的预言又准确无疑的时候,你欣喜若狂,花200元订阅了一年的期刊。你心想:这绝非偶然,这份报纸一定有秘密的内部消息!
那真的绝非偶然么?我们再来做一个数学题。如果我是这份报纸的老板,第一个月我印了1600份报纸,分成两类,其中A类有800份,预言IBM股票会在下个月上升; B类有800份,预测下降。当下个月IBM股票真的上升了,我再发行800份,只给A组的受众,同样也分成两类,一类上升,一类下降。以此类推,4个月下来,有100个受众接受了4次完全正确的预测。这100个“幸运儿”很有可能花200元订阅一年的期刊。
对偶然事件的发生,人们往往存有幻觉。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当他们开车10英里去买强力球(美国一种彩票)的时候,车祸死亡的概率是中头彩的16倍(P63)。一位朋友开车20英里把你送到机场,他跟你告别,祝你一路平安。但出乎意料的是,相对于你的750英里航行,他开车回家的路上有3倍多的可能会车祸身亡(P61)!
偶然确实存在,没有原因、没有道理的存在,没有那么多“绝非偶然”。
想要深入了解,请看本文的参考: 这本书【Stanovich, Keith E. 2006.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8thedition】的第4章【Testimonials and case study evidence: placebo effect and the amazing Randi】11章节【The role of chance in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