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2-03-29 03:0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精选

  《红高粱家族》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47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高粱家族》精选点评:

  ●这本书的感觉和这本书的味道一样,透漏着时代的潮湿,晦涩,刺鼻,透心凉的恶心。本想边吃个桃子边看,吃着吃着不由着桃子都要吐出来。 大师之作当然五星。试想如果这个孩子是你,你还觉得有趣吗。

  ●一言以蔽之曰:他将故乡永远烙印在世界文学的版图

  ●时间线的无数穿插引人入胜,碎片化的故事没有割离小说的高潮,反倒是像脑海中片段的回忆,历历在目。红高粱是高密东北乡黑土地上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那样品质和性格的文化,或英雄或土匪,或胆小或奉献,或豪情万丈或见识浅薄。

  ●不过如此

  ●因着大段大段的意象表达 看着很跳脱 也是让我觉得没有白鹿原引人入胜的原因 乖张的过了 可是在叙事上面也是很有意思 就是感觉不够啊

  ●读过的唯一一本莫言的书~

  ●当真魔幻文学啊。莫言还是有才气的。这株纯种的红高粱看得我血脉喷张啊。

  ●我不怕进你的18层地狱,我为自己做主!一个从小与针线女伴为伍的农村小脚女子,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委实让我佩服。也许英雄气概真的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高密东北乡这片肥沃的黑土地,才能养出戴凤莲这株红高粱

  ●肮脏与生生不息

  ●不愧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当家,愣是将一部农民抗日史成了《记忆裂痕》。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一):莫言真能编

  莫言的想象力真是丰富,小说的画面感极强,对场景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不觉假,能强烈的感到很有生活。虽然有生活原型,但还是佩服莫言的“胡编”功力,狗把一个睾丸咬掉了……其中有些血腥的情节,也构思的震惊。这是看过的莫言的第一部小说,期待《檀香刑》、《蛙》。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二):《红高粱》的噱头在哪里??

  千万不要相信书封上的宣传!!(所有书都适用)

  在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跟《活着》有的一拼,因为那种冷漠的现实,渐渐地我觉得也不是那么回事,加入了很多的描写,场面的刻画,尤其是当看到九儿死的时候,我觉得完了,这是一本是一本歌颂个人英雄主义的政治立场完全正确的书,但知道我抱着这种心态看到最后,我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半句为共产党与八路军美颜的地方。

  抗日,这是绕不过的话题,但是这本书很少有笔墨正面地描述与日本人的对抗,那些惨烈的战斗,不过是死亡的盛宴,不过是人性血腥的狂欢,所以,在这本书里,抗日是个伪命题。

  说实话,这本书有些段落不那么好读,为什么呢,因为渲染过多,太多无关情节的描写反而使主干模糊,既不能让人感动,也不能让人悲伤,我想,这里作者需要一个取舍问题。当然,另一方面来说,这种语言也是本书的特色所在,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莫言那种天马行空的语言天赋,这足以让本书跻身中文作品名流。

  有人说这本书有《百年孤独》的影子,我完全赞同,因为只要除掉上面列出来的那些描写,这本书就和《百年孤独》很相似了。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我还是很多年前看过的马尔克斯,而莫言的作品又是第一次阅读,但在文本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了那种魔幻的味道。当然“魔幻”这个词也不一定那么确切,但夸张与想象任然是本书的艺术魅力所在。

  对于故事叙述的编排确实有一点乱,跟《群山回唱》有的一拼,读起来还算容易把握主题,但却影响流畅性。

  说到底,三五句话也总结不出本书的主旨来,毕竟,作者所要表达的就是关于这片土地的人,毕竟,人是复杂的,尤其在那个年代!!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三):魔怔的乡土传奇

  读莫言的第二本小说,陡然发现,莫言作品都是围绕着山东高密县地区人物风土故事发生的。看来作家都有些故乡情结,毕竟自己生长地方写起来总要真实自然,得心应手得多,但也许是写作技巧、小说架构、语言控制、以及作者本身的人生阅历、学识积淀不同,同是着眼故乡,这和王安忆也局限在上海不同,一个透着粗犷豪爽,一个显得小家子气。当然,一个是男性作家,作品是东北狂放之乡,一个是女性作家,小说主攻里弄家常。虽然都不是我喜欢欣赏的题材和风格,但前者的格局跨度,故事戏剧性(不错,真是戏剧性)显然与后者不是一个段位的。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本小说里,是我第一次看到莫言对抗日、国共合作、土八路干革命的一些大局历史性记录的展示,这里面国民党冷支队纵然狡诈,但土八路的形象也不怎么高大正义,围绕全书的几方势力对枪支弹药武器的偷盗、抢夺、明取,让我目瞪口呆,怎么为了抢武器,这些官的、民的、匪的队伍就可以中国人自己打自己人,真是死人的打啊,这是把生命当作什么?而且,抢来枪弹又使用的那么随意廉价,居然还有用来人狗大战,死伤惨烈,完全无法理解,这似乎只是一种农业文明里对暴力的崇拜。在近期阅读的许多乡土题材小说中,我没有看到农民对国共的清晰认识,甚至对于国仇民族的大义追逐,其实,他们能够感知的只有家恨和村庄氏族的沦陷,激发抗争主要是基于个人和家庭、家族的社会单位,缺乏民族、国家、政党的观念。所以,他们并不关心朝代变换,管理阶级乃至民族,谁当皇帝谁当家,只要一样的交粮交税,还不是一样的安心做平民百姓,只要能有自家小日子,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成了,只有动了自己这最后的底线,女人和孩子,小日子没法过了,才能激起压抑在内心的耻辱和愤怒,捡狗粪的成麻子人生轨迹的变化不就是这么转变的吗?待到家仇得报,精神气也就没了,加入土八路打日本鬼子的勇猛出谋划策的领头人找一棵树就上吊自杀了。奴性了太久,并没有多大的追求。因此,挺意外,早年国共两党是靠着怎样的战术组织起来抗日和内战的力量的。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四):高粱烈酒高粱魂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说是长篇,其实是几个中篇小说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合集,曾获得金熊奖的电影《红高粱》就是根据这本书中的《红高粱》、《高粱酒》两个中篇改编的。

  在读长篇《红高粱家族》之前,我先看完了单独的中篇《红高粱》,《红高粱》之后的几个中篇分别补充叙述了发生在《红高粱》的时间线之前和之后的故事。

  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高密人那种骨子里的豪放与直爽,高密东北乡独特的地方风貌,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就是这块广阔的土地,还有土地上无边无际的红高粱。

  全书充满了奇幻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了一种奇幻的、浪漫的、直击人心的风格。余占鳌无意中往酒缸里撒的一泡尿居然造就了远近闻名的高粱烧;罗汉大爷的残尸碎块一夜之间居然消失的无影无踪,在高密东北乡的乡民口中越传越神奇,终于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给“我奶奶”戴凤莲迁坟的时候,在“我父亲”眼中的尸身不仅毫发无损,甚至像是一个神仙一样化作万道祥光升上苍天;还有二奶奶恋儿,被鬼子侵犯死去,只剩下一具残缺的躯体,当“我爷爷”余占鳌进来的时候,她居然奇迹般的死而复生,继而又被“狐仙”附体,在罗汉大爷和余占鳌请来的“大仙”的联合攻势下终于断气;作为第一叙事者的“我”来到二奶奶的坟前,忽然看到二奶奶从坟墓里走出来斥责自己……这一切真真假假,虚实相生,颇有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然而这种风格不同于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描写的那样,莫言成功地把民间传说与魔幻现实主义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有那复杂的时间线与叙事人称,明明前一段还在抗战时期,后一段忽然就来到了1973年。明明前一篇的叙事人还是“我”这个局外人,下一篇就成了“我父亲”、“我母亲”这些局内人。这也算是《红高粱家族》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手法,在不知不觉中,家族和家族里的人逐渐与历史融为一体,家族的历史与血缘逐渐的与民族和阶级挂上了钩。这是典型的现代派写作手法,初读起来可能会让你摸不着头脑,但是当你重读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还挺有意思的。

  当然,因为是几个不同的中篇合在一起的一个“长篇小说”,这几篇小说之间隐隐的缺乏着一点内在的联系,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脱节感。书中给读者留下了一个伏笔,就是余占鳌在战后的生活。但是直到全书结束也没有交代清楚。后来才知道,描写这段时期的故事的两个中篇没有收进《红高粱家族》,这让不明内情的读者看完了整本书后着实劳神费力。

  这一点点瑕疵成为了我给四星的一个原因。

  纵观全书,每一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鲜明生动,而不是那种刻板的扁平化的。以余占鳌这个人物形象为例,你很难用单一的好人或者是坏人之类的词去形容他,因为这都是比较片面的形容词。你说他是好人吧,他是个轿夫出身,当过土匪,杀过人劫过道,为了娶戴凤莲做老婆,能够去谋杀单廷秀父子,给自己老婆迁坟的时候还要抢别人老头子的棺材,身上充满了一股子匪气。但是你说他是坏人吧,有哪个坏人又会去伏击鬼子的汽车队?这个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是生动饱满而真实的,不是那种扁平化的纸片人一样。莫言并没有将他塑造成所谓的“民族英雄”,正是如此这个人物才显得那么真实。不仅仅是余占鳌,像冷支队这一类军方的人物你也很难用单一的词汇去描述他是好是坏。人物形象多元化很好的给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整部《红高粱家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书中无处不在的象征,《狗道》这一篇里,余占鳌父子面对的那群吃死尸的野狗可以说象征了凶恶残暴的敌人。而最具鲜明意义的,当属那无处不在的红高粱。红高粱它既是高密东北乡的乡民们赖以生存的作物,也是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地理坐标。但是,红高粱最大的象征意义不在此处,它象征着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象征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屈不饶的复仇精神,它更是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而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坚强不屈的灵魂。在全书的末尾,作者仿佛听见二奶奶这些已经故去的人们从坟墓里走了出来对他诉说着红高粱的故事,红高粱象征着老一代人那种坚毅豪迈的气魄和不服输的性格,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东西。

  全书的末尾,作者这么写道:

  “这时,一个苍凉的声音从莽莽的大地深处传来,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像我爷爷的声音,又像我父亲的声音,也像罗汉大爷的声音,也像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的嘹唳的歌喉。我的整个家族的亡灵,对我发出了指示迷津的启示: 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的世界里去。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

  红高粱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呢?你看,那一株株挺拔的红高粱不就像是一根根不屈的民族脊梁?这挺拔的红高粱无时不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莫忘来时路,记住你从哪里来。只有记住自己的根脉,才能更好的面对未来。

  红高粱,它不仅仅是一颗红高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高粱家族》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