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红高粱》读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22-04-08 03: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红高粱》读后感精选10篇

  《红高粱》是一本由莫言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高粱》读后感(一):完整的反映了山东大汉的形象

  巧的是我就生活在文中的胶县,读这本之前还走过胶平路。早知道这条路的历史,早知道这条路出现过莫言的生活中,当时我会慨叹一下的。

  有人说这本书晦涩,其实不然,里面的咬文嚼字,用字潜词反映的正是当地的民俗。

  另外我认为巩俐版的电影很好的还原了原著,电视剧版没看,不予置评。

  《红高粱》读后感(二):在看评论时,我真心感到了读者的退化。

  一张口就说得理直气壮,这种理直气壮使我无法出口反驳。见解不同?但起码是真的见解吧!评论,其实真的只是他们自己,仅仅是围绕自己说出来的而已。不管自己水平如何,智商如何,文学素养如何。但言论自由。算我没说。只是奉劝真的读者不必看这里的评论(不是书评)。言论自由的代价,就是水平越来越低。

  《红高粱》读后感(三):红色的高粱酒,金色的红萝卜

  高粱酒里清晰的描述了一个解放的女性,红萝卜里清晰的映出了一个坚定的男孩。这两部一部是“莫言成名”作,一部是莫言的“成名作”。人物刻画非常到位透彻,值得多读多品!红高粱里奶奶的爱情抉择、风流韵事,甚至死的画面都极其唯美,罗汉大哥壮烈的死,爷爷的英勇等等。红萝卜里莫言将从不说话的黑孩都描述的特别真实。

  《红高粱》读后感(四):魔幻的叙事文字

  第一次完整地读完莫言。莫言很早就开始尝试魔幻的叙事文字,由此也能看出马尔克斯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如此之大。莫言的叙事扎根山东高密东北乡,却褪尽赵树理、孙犁式的各色乡土语言,用类似于意识流的叙述模式,向世界展开一幅中国北方农民的生活画卷,中国农民在亡国灭种的威胁下依旧生机勃勃,有超强的情欲、酒欲和生存欲。期待有机会再读读莫言的其他小说。

  《红高粱》读后感(五):字数超了

  1,虽然故事也完整,但总觉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整。

  2,作者把两段时间穿插着写,有点像电影,衔接得地很牛逼,让我觉得很新奇。+1星

  3,关于罗汉的和驴/骡的那段,觉得怎么这么个傻子。但转念一想,说不定这种事在当时确有且不是个例嘞。这才是真实而不像电视剧里那样的理想。

  4,最后关于冷xx的这种行为,结合莫言的军旅身份,还能过审,看来当时比现在好啊。

  5,剥皮哪段,确实恶心。

  《红高粱》读后感(六):爱屋及乌

  自开始接触莫言,便喜欢上他的文字。读罢莫言再读其他当代“大家”,突觉索然无味——情节构造冗杂,语言锤炼不精。是的,这就是二十岁读莫言时候的感觉。而后,这位潍坊的老乡获奖了。红高粱,以前家乡的黄土地上种着很多,而最近经济作物盛行的今天已经很少见,但仍不难想象那高高的红穗头垂挂的样子。很多年前读的这本书,前些日子又重新温习。情节紧凑,插叙倒叙正叙穿插,读起来你的思想会不断地“穿越”和构建种种画面,是的,这是我的喜欢的风格,呵呵,有种紧张的陶醉感。细节描写活灵活现,不是么,剥皮那一段?枪毙余叔那一段?

  《红高粱》读后感(七):抗争命运

  为命运而争的坚强母亲,生命终止在了魅力无限的年岁。

  英勇抗日的父亲,从日本回来后几乎不会说话,将锈了的枪砸了粉碎。

  血一样红的高粱,

  清爽的河水,

  年轻时肆无忌惮的挥霍与奋斗,

  似乎都抵不过时代与命运。

  没有完美的结局,也许是更好的结局。

  作者与我父亲同岁,而这本书又与我同岁,好巧。

  也许父辈们看过太多的人事荒诞,才能写得出这样刻骨铭心的作品吧。

  有很多我们无法接受但是可以理解的行为,

  毕竟,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

  《红高粱》读后感(八):莫言好能写

  本人看书很少,也没什么文学素养。

  这是看过的莫言的唯一一本书,看过之后觉得是值得推荐的。

  首先作者写作角度很独到,全文站在一个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的我的角度来写,写我的爸爸,我的奶奶爷爷。

  特别喜欢奶奶这个角色,说她风流,但我却认为她从未干过什么出格的事情,她美丽坚强,爱国善良,在我心中真真就是一个好榜样。

  看了这本书的一些书评,有人说这本书的叙述平白,可能是我现在看得还太少,觉得红高粱的文字非常精彩。有好一些描述,都极大地调动了我的情绪,比如有一段描写各种食物的,用了动物粪便来做比喻,真真恶心;还有描写战争中受伤的人物,那画面那血腥;还有描写那个的,让我看了很不舒服,这个非常不喜欢。

  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这样吧。

  《红高粱》读后感(九):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不能无视我——中国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作家。

  莫言全文中对死亡和性赤裸的描写让我非常的不舒服。再读了他写在最后的创作感受中对自我夹带自卑的吹嘘和对当权者的狗屁,二者一脉相承。总评:他生动的重现了革命年代高密农村的模样,一切跃然眼前。他也生动的描述了自己的形象,被压抑的欲望(包含但不仅仅是对性的神秘感、对成为名作家的渴望。)在发酵后,奇怪的味道弥漫在整本书中间,呼之欲出。

  以下为书摘:

  宇大牙的额头像碎瓦片一样裂了。他的脸只剩下一张完好无缺的嘴,脑盖飞了,脑浆糊满双耳,一只眼球被震到框外,像粒大葡萄,挂在耳朵旁。

  十五年前风雨狂心魂激荡,我奶奶由黄花姑娘变成了风流少妇。

  《红高粱》读后感(十):一个作家一座城

  距莫言获奖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次有机会就看了一下这本书。

  听说过有人评价莫言获奖,大意是,莫言所写的东西或是揭露的事情都是过于黑暗的,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应该不仅仅是止于此。在加之有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莫言的一篇散文,当时觉得这样的功力不应该是诺奖得主的实力。

  知道这本书已经很久,但是可能因为有时候对某些题材不是很感兴趣所以一直没有看。但我觉得这种能够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作家的作品还是得看看,所以这次用两三天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

  书中涉及的事情有些是有点沉重甚至过于残忍的,而故事所要传递的精神内涵也并不轻松,也许这就是一个作家的特色。不得不说有时候一个作家一座城。比如张爱玲之于上海,沈从文之于凤凰,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从文中的只言片语之中就能体会到作者对家乡深沉的爱,也唯有此,才能深入一个地域,写出一个城市。

  全书文笔不错,情节不错,比大多数小说已好很多。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红高粱》读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