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梦》是一部由维克拉姆·甘地执导,Vikram Gandhi / 普鲁瓦·贝迪 / Kristen Calgaro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梦》精选点评:
●最后真的好怕他被揍诶……
●很有意思的社会实验about spiritual hunger, guru fever and the meaning of religion.
●看过的最喜剧的纪录片……
●对于神灵与宗教都是不信仰但是尊重的态度,本片的试验态度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伪信仰的人太多了。想再加一句就是:当你无所依靠的时候更有信仰,思想上的弱者容易被左右
●人本就具足一切,不需要外在的
●不错
●特别有意思~
●A simple message told in a very clever way.
●熊孩子RPG很开心嘛~最后unveil的时候还能得到掌声说明大家真是善良的要死啊,其实他们只是很寂寞吧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梦》影评(一):做自己的上师
在纪录片《库马里,一位假先知的真实故事》,马丁西科塞斯探讨信仰本质的电影《沉默》和拍摄宗萨钦哲仁波切的纪录片《真师之言》,其中你都会发现许多信徒对于自己的上师有着他们自己心中理想的模型,认为一位上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影片都在狠狠地打破人们心中符号化的上师形象,甚至一些上师自己也正是通过打破这些“幻相”,帮助我们发现信仰的本质——
我们的心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我们内在都有着可以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的强大力量,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自信,被生活烦恼所缠绕,我们自以为无力解决这一切的那个“我”阻碍了我们的改变。我们借由外在的信仰途径,提醒我们宇宙存在着一股更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与其连接,我们同样能得到巨大的力量。其实,我们所感受到那个更大的力量和那个无力的“我”都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没有这颗“能感”的心,也不可能有一切“所感”的对象,能感与所感都同时共存于同一颗心中。
我相信有一种更大更高的力量,不管它是通过哪种途径,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都是在帮助我们心中确信我们内在就有这样巨大能量存在。日本的著名建筑师,同时也对哲学和宗教有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安藤忠雄,他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有宗教的情感,但不要有宗教的迷信。”宗教的情感,我的理解是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而有的神圣感,这种情感能帮助我们跳脱当前固有的生命情境,以超脱的姿态审视我们自己,给予容易“当局者迷”的我们以全然的视角带来足够充满智慧的洞见。而宗教的迷信,则是我们容易死死抓住带给我们神圣敬畏体验的形式载体,认为它们是唯一的途径和方法,而在不同的信仰系统中标榜自己的唯一合理性。
这有点像一群人在岸边,苦苦等待有船来帮他们渡河到对岸,等待了很久,终于有不同大小,形状不一,颜色不同的船只来到岸边。人们分别上了不同的船。经过了一段时间,船陆陆续续靠岸了,此时很多人却不愿意下船了,而且此时不同船上的人都开始声称自己所在的船是能够帮人渡河最好的船。
如果说,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来源,那么法执就是一切信仰冲突的来源。
我深信宇宙存着一个共通的“大我”——万物合一的本体,而这个本体就是我们心的本质。
如果我能从一尊石像中发现佛,那么我可以在一切花草树木中,一片落叶,一只鸟,一个乞丐身上发现佛,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心中与一切任何事物都没有对立冲突,难道不就是所有信仰中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吗?
《金梦》影评(二):做自己的“上师”
这部纪录片本名明明叫《库马里——一个假先知的真实故事》好不好?翻译成“金梦”也是醉了。
纪录片海报在纪录片《库马里,一位假先知的真实故事》,马丁西科塞斯探讨信仰本质的电影《沉默》和拍摄宗萨钦哲仁波切的纪录片《真师之言》,其中你都会发现许多信徒对于自己的上师有着他们自己心中理想的模型,认为一位上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影片都在狠狠地打破人们心中符号化的上师形象,甚至一些上师自己也正是通过打破这些“幻相”,帮助我们发现信仰的本质——
我们的心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我们内在都有着可以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的强大力量,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不自信,被生活烦恼所缠绕,我们自以为无力解决这一切的那个“我”阻碍了我们的改变。我们借由外在的信仰途径,提醒我们宇宙存在着一股更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与其连接,我们同样能得到巨大的力量。其实,我们所感受到那个更大的力量和那个无力的“我”都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没有这颗“能感”的心,也不可能有一切“所感”的对象,能感与所感都同时共存于同一颗心中。
我相信有一种更大更高的力量,不管它是通过哪种途径,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都是在帮助我们心中确信我们内在就有这样巨大能量存在。日本的著名建筑师,同时也对哲学和宗教有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安藤忠雄,他说过一句话:“我们可以有宗教的情感,但不要有宗教的迷信。”宗教的情感,我的理解是心中那份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而有的神圣感,这种情感能帮助我们跳脱当前固有的生命情境,以超脱的姿态审视我们自己,给予容易“当局者迷”的我们以全然的视角带来足够充满智慧的洞见。而宗教的迷信,则是我们容易死死抓住带给我们神圣敬畏体验的形式载体,认为它们是唯一的途径和方法,而在不同的信仰系统中标榜自己的唯一合理性。
电影《沉默》剧照这有点像一群人在岸边,苦苦等待有船来帮他们渡河到对岸,等待了很久,终于有不同大小,形状不一,颜色不同的船只来到岸边。人们分别上了不同的船。经过了一段时间,船陆陆续续靠岸了,此时很多人却不愿意下船了,而且此时不同船上的人都开始声称自己所在的船是能够帮人渡河最好的船。
如果说,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来源,那么法执就是一切信仰冲突的来源。
我深信宇宙存着一个共通的“大我”——万物合一的本体,而这个本体就是我们心的本质。
如果我能从一尊石像中发现佛,那么我可以在一切花草树木中,一片落叶,一只鸟,一个乞丐身上发现佛,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心中与一切任何事物都没有对立冲突,难道不就是所有信仰中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吗?
做自己的“上师”注: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爱电影,因为它是我【创意视角的大本营】、【炼心实验室】、【心之旅的票根】,帮助我无数次拓展和转换无限可能维度的视角,是我的电影法门~!
不常在豆瓣更新,所以喜欢我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心之钥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心之钥】会像你的心灵充电宝一样,时时为你提供有益于身心灵平衡的知识与灵性智慧,希望你实现整个人生身心灵的平衡,完满与丰盛!
整个生命就是一个解密的过程,解到最后,就发现了神。《金梦》影评(三):甘地和他的答案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印度裔美国移民甘地,因为对宗教的怀疑及对印度大师(guru)们的不可信之下,来到凤凰城假称自己是一位来自印度的大师,向人推介一种名为kumare实则只是他自己编造的一种信仰。在定期的瑜伽课程教授后,他有了自己的十四位学员,学员们跟随他修习kumare的课程来走出人生的困境。在为学员们解答人生困惑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时候,甘地对自己是否真正给对方提出建议而产生了怀疑,同时伪作kumare的行为也不再似之前一样轻松。甘地在意识到kumare是完美的自己之后,一步一步指导学员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找到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境。在最后一堂课上,甘地向十四位学员揭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此指出所谓“神力”不在他,而是在学员们自己身上。
在影片的开始阶段,甘地交代了自己之所以要做这样一个实验和拍摄影片的理由。甘地的成长经历十分典型,在一个北美的印度移民家庭中长大,就读于现代教育体系,却从小参与着各式各样的印度教仪式,这些古老的仪式和现代的城市文化产生了剧烈的文化冲突,甘地在这样两种不同的文化碰撞中成长,对古老仪式背后的宗教产生了困惑,质疑它究竟是什么,也思考人们究竟为什么要去信仰它,即使这让他们在大环境下显得十分突兀。
对于甘地们的疑惑,不止要从宗教层面进行解答。20世纪20年代出现并于90年代达到高潮的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 Nationalism)运动,其目的是要保护和充分利用印度教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团结印度教徒,恢复印度教民族(Hindu Rashtra)的辉煌,树立印度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强调印度教认同(Hindu Identity),提倡印度教特性(Hindutva)意识形态,呼吁印度国内和海外的所有印度教徒团结起来,烙守印度教徒的职责,传播印度教文化,为印度国家强大而努力。 受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海外印度移民在异域文化环境下主要通过遵照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和印度教民族主义背景的组织来建构起印度教认同。 影片中在展示甘地的背景时用了多个镜头来表现他们坚持拜神、庆祝印度教的节日,这些印度教徒的生活方式渗入了北美印度裔移民们的生活中来。而甘地的出生年代也让他在成长阶段恰逢了高潮期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运动,他的生活不可避免得被这样的一种大型的政治运动而影响。
为了获得身份认同而信仰宗教,这是否就是宗教存在的意义,显然不止如此,如同甘地的祖母说她在拜神时能够获得一种内心的平静,宗教似乎能给人带来一些别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好像才是让人需要宗教的关键。和其他移民后代不同的是,甘地的困惑显得更为强烈一些,它并没有被搁置下去,在它的长久困扰下,甘地在大学时选择了宗教学作为主修,也前往各地拜访了诸多的印度大师们,不过这些课程和大师们,并没有让甘地解答出他的疑惑。
而与此同时甘地也发觉,东方宗教在北美社会中悄然走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修习瑜伽,追捧来自东方的神秘大师们。虽然美国的宗教与它的文化一样一直显现出多元的特征,但2006年的调查显示,基督教的信众仍然在成年人中占据了78.4%,其他宗教仅占4.7% ,从中可以看出像印度教一类的东方宗教原先是处于北美信仰总体中的边缘位置,而它如今的流行,成为了一个可以就此了解到人们为什么会去信仰宗教的契机。此外,马克思韦伯曾经认为印度教伦理的特点是妨碍印度本土产生理性资本主义的重要原因,那么在产生了理性资本主义的北美社会又为什么会反过来寻找印度教作为解脱,印度教可以给活在理性的北美社会的人们带来什么。
甘地的“kumare”实验给出了他自己的关于宗教有无,及人为什么会信仰宗教的答案。实验中他通过扮演印度大师(guru),将自己放在这样一种信仰的语境下切身思考这一问题,不再只是单纯地去做一位求解的旁观者。
首先是“kumare”的主课程揭示的答案,即找到自己,让自己帮助自己,也只有“我”才能把自己就出困境。这和《奥义书》中“梵我合一”的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甘地伪编的“kumare”的教义即是对它的一个可以应用于真实的人生困境的解释。
《大森林奥义书》中认为每个人都有着原人的一部分,梵有一部分是在人们体内的,但是它隐藏了起来,而找到它,让它的力量得以被人们使用,可以被视作一种修行。用“kumare”的课程体系来解释的话,就是发掘出来个人内心的力量,通过对自己能力的开发来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麻烦。假大师们通过玄而又玄的仪式、“神”人交流和神力入体来营造出一种“神”来帮助信众、引导信众走向美好世界的假相,当信众的生活有所好转时便认为是神所庇佑的。而甘地的“kumare”课程则是假作是“神”引导你让你走出困境,实际上通过激发出各人隐藏在体内不曾被挖掘过的潜力,让人们藉由自己的力量走出了困境。甘地没有神力,他只有人力,而他通过人的方式教导他的学员们也通过人力去过好自己的生活,走出困境。
其次,影片通过学员向甘地的倾诉和外星村的几个片段,从侧面向人们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去信仰宗教。甘地的学员们各有各的烦恼,或是死刑律师面对生死的辩护压力过大,或是极端孤独无法排遣积郁只能和收银员交流,或是无法同人建立起亲密联系等等,他们选择信仰并修习“kumare”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二是为了找到归属感,获得一种团体内部的亲密感,三是为了找到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除了烦恼之外,甘地的学员们也有因为曾经接受过“神”的帮助而想回馈给社会上其他人的。
外星村一段的几分钟之间出现的都是人们的笑容,或夸张或内敛,但在这样非常统一的笑容下却并不能让观众觉得快乐,密集的笑容并没有与之匹配的感染力,反而隐隐有一种不适感透过屏幕传递出来。甘地总结他们是通过向参观者展示他们有多么快乐,而吸引外人加入他们的组织。一方面,甘地给出了另一个人们信仰宗教的原因:获得持久的快乐。另一方面,甘地也通过这个方面对长时间的快乐进行了质疑,快乐是最值得追寻的吗?甘地通过他的镜头告诉我们并非如此。不说强颜欢笑比嗷啕大哭更痛苦,长时间地强迫自己要保持一种快乐的情绪,而快乐作为一种情绪本身是对外界的一种反应,只留下单独一种情绪反应,没有其余情绪的衬托也会让这种情绪显得突兀,并且在失去对比之后也一起失去对比带来的快感,和长时间听高音一样,在耳朵被震聋之前会先被它的刺耳而困扰到。快乐不一定就全然是好的,只剩下它自己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最后,宗教究竟是什么?神力是否存在?甘地通过他的“kumare”经历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最开始进行“kumare”实验的甘地是想证明没有神的,那些大师们只是在招摇撞骗而已。而实验的最后甘地确实证明了没有神力,但宗教是否也是一种招摇撞骗却需要存疑。人们出于各自不同的心理动机去信仰宗教,那宗教又是通过什么来满足了信众们的心理动机呢。
甘地创造了一个“kumare”,尽管kumare和甘地从履历上来看是完全两个不同的人,但内在的性格方面,甘地认为kumare是一个完美版本的他。甘地可能无法对每一个来和他交谈的人都进行细致耐心的回答,但kumare因为身份需要所以能做到这一点。甘地也有对于生活的很多困惑,但kumare可以努力保持头脑冷静然后去分析这些困难并尝试解决。甘地很清楚他并没有获得所谓的神力让他做出这些改变,kumare从始至终都是甘地自己,这些改变也是甘地自己做出的。那么这就表示在个人的身份改变之后,来自外界的压力,也就是来自除我之外的他者对我的一切认识和与之带来的对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会让人的行为也进行改变。但是个人的身份通常不会进行改变,类似像导演到印度大师这样巨大的身份改变是非常小概率的情况。宗教和它附带的巨大的群体性,通过和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一套制度和教友们的凝聚力,却可以创设这种巨大身份改变类似的情境。宗教的力量可能就是在于构筑一种浸入式的情境,通过群体的暗示帮助激发出“我”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宝生译.《奥义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安钰峰.近年来美国宗教的基本特点[J].世界宗教文化:特稿,2015,6:4-12.
3.陈小萍.移民的印度教认同及其对印度政治的影响——以在美国的印度教徒移民为例[J].南亚研究季刊: 社会文化,2012,3: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