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是一本由尼克.李森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333图书,本书定价:18.60,页数:1996-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精选点评:
●一个期货交易员的前世今生,贪婪与人性的斗争史
●是风险管理的经典案例了。内部管理能混乱到这个地步真是令人惊讶。写的感觉比较真实。
●礼义廉耻是基础
●写论文用的==
●是喝咖啡呢还是睡觉觉呢。。。
●书和电影都可看。根据华人喜好开的88888账户,最后灭了巴林。
●用了一天半的时间,终于读完了。全书写了尼克的职业经历,当然主要是在巴林银行的日子。故事内容连贯精彩,对自己的内心活动描写得很细致。巴林银行破产事件虽已渐渐远去,但给各位金融人的警示依旧不能忘却。把握内部控制,是每个时代,企业都不可或缺的环节!
●这是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交易员。一个人弄垮了一家百年老店。他的自传有推卸责任和自我辩护的成分,但总体上揭示了这个著名的金融丑闻的真相。
●你果然是一个讲义气优秀外国青年!
●88888帐户亏了6亿英镑做了六年牢。。弄垮了一个几百年历史的银行。引人深思啊!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读后感(一):魔鬼交易员
这本书翻译的好难读啊(´;︵;`)
真是戏剧源于生活,尼克里森的手段并不算高明,银行倒闭的错也不能全算在他身上,管理的漏洞太大了,为什么那么大的银行都做不到基本的帐管分离呢?
真是用巨额的金钱给经济学买了一堂课
88888账户就是一个笑话,总部派过来的审计员为什么查了一个月也没能查出来这个账户是虚假漏洞?
他就像一个定时炸弹,李森也因为它而惶惶不可终日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读后感(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尼克李森刚开始只是掩盖了小小的失误,并且很快就平衡掉了,这助长了他的自信心和胆量。后来再一次发生损失的时候,他仍然选择了掩藏而不是报告。但这次的损失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中间几年他一直想尽办法挖空心思赚更多的钱来填补空缺,每一天都生活在谎言和痛苦之中。越来越疯狂的遮掩甚至欺诈,到不顾一切失去理智的买入妄图继续改变市场。巴林破产了,全世界都在议论这个魔鬼交易员,也有人认为存在缺陷的管理体制,疏于监管的高层领导也是导致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无论如何,李森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也留下了金融历史上的一笔传奇。在金融生涯刚刚开始的现在,读到这样一本书,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我肯定不会太过冒险和激进,也不会用谎言去掩盖自己的错误,稳扎稳打,不被风险控制。这样也太特么吓人了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读后感(三):管理上的漏洞害死了巴林银行
一度很想看这本书,很好奇一个人是如何整垮了这样一个有着光辉历史的银行。没想到竟然在家中的藏书里无意中看到了这本泛黄的书,于是欣喜地开读。
也许是因为书中内容太专业,很多名词啊操作什么的都没看太懂。但是也看到了李森是如何设置了那个一连串8所组成的账目,又是如何一步步深陷其中,也一步步将巴林银行拉入破产的深渊。书中一次次提到他如何应付新加坡主管每天的和英国总行不定期派来的人员的监管,他竟可以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将这笔亏空隐瞒得天衣无缝,而且不断扩大直至其成为无底洞,除了佩服他的高智商和厚脸皮外,也不得不让人怀疑巴林银行对员工的监管究竟是疏忽到了何种程度。
看着李森一次又一次的顺利蒙混过关,数年之后身为读者的我在看这段历史时,除了为巴林银行这座摩天大楼的瞬间坍塌而唏嘘,也只能感叹一句,管理,真的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读后感(四):我只能说,这曾很轰动
这是轰动一时的一件大事,操作风险中最典型的事件。书中的故事是过往事件的再现,也可以只是一个故事。尼克李森的回忆本来就是为了满足大众对于其如何导致巴林银行如此巨大亏损的好奇心而所撰写的充满噱头的畅销书籍,因而作为小说也是有一定的可读性的,毕竟这是一件传奇性的事件,远超过08年法国兴业银行类似事件的传奇。
但是我不得不提及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实在是差的离谱,如果不是96年太过久远以至于当时的金融术语的中文翻译与现今的完全不同的缘故的话,那么,我只能怀疑译者缺乏基本的金融学方面的知识。不过,所幸得是最后附有一张专业术语表,我在发现了专业术语表之后,才得以大致理解尼克李森讲述的方法手段到底是什么…… 姑且不论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令人费解的译名,仅看到高盛被翻译成古德曼银行的时候,实在是令我有一点想吐血的感觉。
如果确实是按照我阅读所理解的概念的话,尼克李森开始的时候是在寄希望于以“short opions” 获得期权费用的收入来冲抵8888帐户里面的损失?这未免太高风险,风险高得简直有点矮化其作为交易员负责人的智商,且与之后其独自握有高额头寸的概念不符…… 好吧,应该是我理解的方法有误,且让我再次归咎于这本书的翻译……
不过在尼克李森记述其之后担惊受怕的日子的时候,那些描写确实让我回想到了幼时做错事担心父母或老师责罚的日子,体验到了那种惶惶不可终日,一心希望这不过只是一场梦境,醒来这一切都不曾发生过的感觉…… 这也许是该书对我最大的价值所在,重温这种久违了的感觉……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的》读后感(五):金融从业者:高收入下的无情与残酷
按照大多数人的想象,金融从业者代表着工作体面、报酬高、易进入上流社会。银行家们如电影中那样衣着光鲜、出手阔绰。每天看看屏幕,开个会议,偶尔打个电话,晚上可以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这并不真实,至少,这只是这个行业上层极少数者的生活
作为正宗的资本行业,现实不得不给局外人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个行业要想生存,必须逐利。没有利润,意味着无法生存。对于上层的银行家来讲,一名banker(我极不喜欢这个称呼,无论是别人称呼你或是自称)就是一台价值机器,意味着利润与金钱。你的每一笔交易,做出的每一次判断,都牵系着整个公司的效益与所有人的奖金。你无法为公司赚到足够的钱,对不起,请你离开
这里没有人情味或成就感,只有利润表上不断增加的数字代表着你的劳动成果。金融业的高收入是无数的基层业务员们用没日没夜的分析、废寝忘食的计算、谨小慎微的操作换来的。每一个交易员同时是一名赌徒。他们每一次的操作同时是一场博弈。再精确的计算,再严密的判断,都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市场走向预期方向,所有人长出一口气,大肆庆祝,用酒精和金钱麻痹长期紧绷的神经——金融业是压力最大的行业。而市场与预期背离时,就会见到撕心裂肺的一幕,无数人的房子、车子、资产与舒适、幸福,一切通通被无情带走。好多人自杀,不是因为他不想活着,而是他的整个世界已经随着市场波动离开了自己,只剩下空虚和无法翻身的现实,他的梦想随即破灭。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吸引着无数人进入,一夜暴富与倾家荡产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大家都吃青春饭,年龄是新人与老手相比唯一的优势。一旦有一天你胆小了,害怕损失变的不敢交易了,这个行业会毫不留情的把你踢出去。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适者生存的环境迫使必须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心。当一位交易员根据自己花费无数心血得出的结论来做出交易时,心里也一定会心虚。就算使用的工具再高级,计算的算法再严密,做出的推断多符合常理,做出交易行为的那一刻,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他的内心无法不颤抖
金融业作为服务行业,服务对象就是每一个客户。你不能去指责他们对大客户与普通人的差别对待。大客户的巨大资产就是银行所向往的利润来源,把客户伺候舒服了,笑嘻嘻接受责难,卑躬屈膝,笑脸相迎。这不是冲着这个人,而是他背后的财产。而100万和100块的谁重要呢?我已经说过了,这个行业是逐利的。金钱就是万能。拥有金钱的同时意味着——你无所不能
行业从业者有最大的两个特点:无情和自私
无情之处在于,你不能犯一次错误,无论是新手还是老员工。任何人都难免犯错,但在市场上任何一点细小的差错都会引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多买一份或是买卖方向相反,可能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对于新人,所有的公司都无法接受你的一点点错误。这个行业的流动性最大,今天坐在你旁边的职员,明天有可能因为细小差错就被辞退。复杂精细的无法容忍再小的错误。为什么有“金融工程师”?金融行业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不亚于航空航天行业,每一次的交易必须谨小慎微不可,一不留神,满盘皆输,而且不会有再来一次的机会。保持理性,不能犯错。这是每一个新人牢记的准则
金融圈里,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不变的利益关系。对事不对人这个准则用在这里特别适合。错了,应该是对钱不对人。每一次交易成功,就给上司及高管奉上了奖金。当然,为了鼓励你,他们会分给你极少部分,而你赚取的大多数已经流入他们的腰包。这不能怪他们,谁让你操作的不是自己的钱呢?
审计——金融从业者的最终判决
这个行业的人最为重视的就是名声,你可以取得无数次骄人的成绩,但假如为了金钱变得不择手段,当假账和亏空暴露在审计面前的一刻,同时意味着身败名裂,没有人会给你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个行业里你最宝贵的——信誉,已经荡然无存
收益高意味着风险大,无论何种情况,这一条永远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