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是一本由托尔斯泰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元,页数:7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精选点评:
●俄国人叙事有些啰嗦
●同一个作者读久了即使如托翁这种大家也觉得套路起来。唯二两篇喜欢的是《伊万伊里奇之死》和《克鲁采奏鸣曲》。
●初一夏天的回忆
●读不进去,也许是年少不知事的缘故。匆匆略读了两篇就过去了。
●故事情节很一般,但经大师一写真是精妙绝伦,字字珠玑。
●只读了其中五篇
●最爱《哥萨克》一篇,像《战争与和平》的前奏。贵族青年奥列宁在丛林里打猎,被成千上万的蚊蚋叮咬。他恍然大悟,他根本不是什么俄罗斯贵族,他也和此刻生活在他周围的那些东西一摸一样。活一些时候,然后死去。只有青草在上面长出来。那么怎样生活才幸福?幸福在于为别人而活。可是美一出现,就把艰苦卓绝的内心活动的全部成果化为乌有了。他下决心做一个入籍的哥萨克,然而情敌鲁卡沙死了,他再也无法得到玛丽亚娜。《舞会以后》,华西里耶维奇因为目睹未婚妻父亲冷漠地执行死刑,而永远失去获得幸福的权利。托尔斯泰的主人公,会煎熬在“为别人而生活”的良心当中。《霍斯托密尔》简直是一篇童话。中短篇小说的政论色彩浓厚,但这只会增加托尔斯泰的魅力,而不是减少。如别林斯基说:“才华不是华丽的外表,不是娱乐,而是看到生活深处的能力。”
●推荐《赛瓦斯托波尔故事》后两篇(五月和八月),还有短篇《舞会之后》。颇受推崇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反倒觉得不太符合想象和评价的样子。托翁真是喜欢用聂赫留朵夫这个姓氏啊......
●一八八五年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哥萨克、哈吉穆拉特,最喜欢的三篇,叙事的力量使小说有了独立于作者意志之外的命运,都以死亡结尾。
●人靠什么生活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一):《霍斯托密尔》,一匹马的自白
特点
将马拟人化,从马的视角去透视人类社会
故事
讲述一匹名为霍尔斯托梅尔的花斑马的故事,它一出生虽然出自名门但是因其丑陋的花斑而遭到人类的歧视,甚至后来被母亲远离与抛弃。虽然他勇猛强悍,不遗余力地为主人付出奋力追上其背叛的情人,可是因此而生病被抛弃一次次转卖,甚至变成骟马,即被阉割的公马,沦落到受其他马匹的欺凌侮辱,最终被分尸,肉被野狼、狗等食用,骨骼被农人收走,就算死了似乎也要被榨干其身上所有的利益点。
主题:讽刺人类的见利忘义与贪婪残酷,赞美马的忠诚与无私奉献
有意思的点:作者对马(霍尔斯托梅尔)与公爵(谢普霍夫斯科依)的对比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二):读后
舞会之后
老托的人道主义。看到一个士兵被鞭笞,爱情都不香了!这是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上帝了解真情,但不急于揭示
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有一点像启示录。其实写的是俄罗斯民族笃信宗教,回归宗教的一种宿命。
一个地主的早晨
首先我得告诉你,我们往往只有在做了错事以后才能认识自己的天职;其次,为个人谋幸福要比为别人谋幸福省力得多;第三,要成为好东家,必须做一个冷静而严格的人,你尽管竭力想装成这样,却很难做到。应该是写于农奴制改革之前。中国的农民或者说中国文学中的农民有几大特点,好的质朴和勤劳。不好的狡猾、愚昧与懒惰。大衹上,俄罗斯的农奴也有这个特点。托尔斯泰比屠格涅夫要大,比契科夫要小。但是他写的农民却是老朽的,毫无活力有。天真善良的聂赫留朵不能救农民,似乎隐喻着12月党人的牺牲不能拯救这个农奴制的苦难的国家。这种无法得救宿命或者也是俄罗斯这个苦难民族的宿命。
托尔斯泰的童话
写的很短巧,很可爱。
论艺术
只有内容意义重大、新颖、表现得十分优美,艺术家对自己的对象的态度又十分真诚,因此是十分真实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托尔斯泰这篇论艺术写的非常干练,其认为评定好的艺术标准分为三个方面。内容有重大意义,就是艺术的直指人性,富于哲理,洞明自然……。这样的艺术与低俗,庸俗,恶俗,这些三俗的目的是相反,他不取悦于人的欲望,反而在人在观欣赏艺术时得到提升类似于上档次。优美是形式美,就是说文笔佳、说文章漂亮作者认为可以通过训练提高,但譬如好诗真是天上掉下来的。至于作家是否诚实,指的是作家是否生于,发于情,写于体。并不是为了只是为了生存,写本不愿写的东西。这第三个方面无法判定。伦勃朗的画几乎成了产业。代笔的也不少,仍然很出色。
个人认为,艺术就是能锤击你心灵的无形的作品。所谓无形,就是不能吃不能喝。官能小说也有可能是艺术,问题是怎么理解!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三):列夫·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这几座高峰并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托尔斯泰的文章和论著保存至今的共290篇,已完成的164篇,构成他的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不在于他作品的海量印数,而在于他的小说所传播的思想与力量,正如他所说,思想和力量是为了拯救人的心灵,而人心得救,世界才可得救。 罗曼·罗兰、茨威格都争着给他树碑立传,他爱《圣经》,爱所罗门,爱印度佛陀。他崇尚老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不断实践孔子“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他真诚的内心,纯洁的感情,清澈见底。他的自知之明,他的人情味和同情心,他缜密的思想清晰的目光奔放的感情,他残忍冷峻的对自己灵魂的审视叩问和自我批判的激情……“撕下一切假面具”,用行动赎罪,这让他的生命元气充盈至今。英国作家福斯特说:“没有一个英国小说家像托尔斯泰那样伟大。” 托尔斯泰多次出国,看到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他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引导大家“道德自我完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在世界文学中有其巨大影响。
1891年之后,托尔斯泰放弃了著作权,因为他觉得,版权交易是他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托尔斯泰是俄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但是他拒绝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一片美意。1906年,托尔斯泰听说俄罗斯科学院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便于1906年10月8日致函朋友,芬兰作家和翻译家亚尔涅菲尔特,托尔斯泰在信中恳请他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他拒绝诺贝尔文学奖。 托尔斯泰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即他拒绝了几百万卢布的奖金。托尔斯泰在奖金和稿酬方面始终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他的作品是无偿的。在他作品全集的扉页上,总是印着“免费翻印”的字样。因为托翁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聚敛金钱,而是为了使读者认识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尔斯泰的创作是无私的奉献。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罗曼·罗兰、托马斯·曼、萧伯纳、德莱塞、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四):自觉的灵托尔斯泰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求索
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的感受完全相同。
我走到森林中一块空地上,爬上树顶,清楚地看到一片茫茫的林海,渺无人烟,也不可能有人烟,我走向密林深处,进入黑暗中,只看到一片漆黑,同样没有人家。
于是我在人类知识之林中,在数学和实验科学的光照间,在思辨科学的昏暗中徬徨徘徊。数学和实验科学在我眼前展现了清晰的地平线,但按其方向不可能找到人家;我在思辨科学领域走得越远,陷入黑暗便越深,结果我深信,出路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当我醉心于知识的光明面的时候,我知道,我不过是回避问题罢了。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地平线多么有吸引力,多么清晰,不管沉浸在这些高深莫测的知识中是多么诱人,我已经明白,它们,这些知识,越明确对我就越无用,越不能回答问题。
我常对自己说,就算我了解科学顽强地希望了解的一切,但在这条道路上对于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没有的。我知道,在思辨科学领域内,虽然,或者说正因为知识的目的是直接回答我的问题,除了我给自己提出的答案以外,不可能有别的答案,即,问:"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答:"毫无意义。"或者,问:"我的生命会有什么结果?"答:"毫无结果。"或者,问:"为什么存在着的一切要存在,我又为什么存在?"答:"就是为了存在。"
求教于人类知识的某一个方面的时候,我获得非我所问的无数准确的答案,如关于星球的化学成分,太阳向武仙星座的运动,物种和人的起源,无限小的原子的形式,无限小的、没有重量的以太粒子的震动;但在这些知识领域中,对于我的问题:"我的生命的意义何在?"回答只有一个:"你是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东西,你是许多粒子暂时的、偶然的聚合。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变化就构成你称之为你的生命的一切。这种聚合延续一段时间,然后这些粒子的相互作用便停止,你称之为生命的东西也就停下来,你的全部问题也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你是偶然塑成的一块东西,它在霉烂。这块东西把霉烂称作它的生命。它粉碎以后,霉烂的过程和一切问题便告结束。"知识明确的一面就是这样回答问题的,只要它严格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它就不可能说出别的答案来。
看来,这样的答案是答非所问。我需要知道的是我的生命的意义,而生命是无限的一颗粒子,不仅不赋予生命以意义,而且排除了任何可能的意义。
精确的实验科学中带有抽象议论的那一部分做出了同样含糊不清的结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发展和促进这种发展。由于不精确和含糊,这是不能算作回答的。
知识的另一面,思辨方面,当它坚持自己的原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的时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提出的答案总是千篇一律:世界是一种无限的、不可思议的东西,人的生命是不可知的"一切"的不可知的部分。我重又排除了处于思辨和实验科学之间的、构成所谓法律、政治、历史等半科学的基础的那些结论。在这些科学中,同样不正确地引进了发展、完善的概念,差别在于那里讲的是一切发展,而这里讲的是人的生命的发展。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在无限的发展和完善既无目的,也无方向,而对于我的题什么答案也不能提供。
……
quot;虚空的虚空,"所罗门说,"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甚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那知,在我们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已过的世代,无人纪念。将来的世代,后来的人也不纪念。我传道者在耶路撒冷作过以色列的王。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我心里议论,说,我得了大智慧,胜过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众人,而且我心中多经历智慧和知识的事。我又专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这也是捕风。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译注:《圣经·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
所罗门,或者写了这些话的人,是这样说的。
印度的哲理讲出了如下的一番道理:
释迦牟尼是一位年轻、幸福的王子,他对病痛、衰老、死亡一无所知。有一次他乘车出游,看到一个可怕的老人,牙齿全部脱落,流着口涎。在此之前对衰老一无所知的王子感到惊讶,问车夫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这个人落到如此可怜、讨厌和不成体统的地步?当他了解到这是所有人的共同命运,他,年轻的王子,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他便无心乘车漫游了,命令转回去,要好好思索这个问题。他一个人闭门思索。后来大概找到了某种慰藉,因为他又兴高采烈和幸福地乘车出游了。这一次他碰到一个病人。他看到一个四肢无力、脸色发青、全身颤抖眼光浑浊的人。对疾病一无所知的王子停下来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当他了解到这是疾病,所有的人都会得病,他自己,一个健康的和幸福的王子,明天也能病成那样,他又无心玩乐了,命令转回去,重新寻求安慰,后来大概找到了,因为他第三次出去游乐。第三次,他又看到了新的景象。他看到人们抬着一件东西。"这是什么?"——"一个死人。"——"什么叫死人呢?"王子问。人家对他说,所谓死人,就是象那个人一样。王子走到死人跟前,打开来端详。"那么他以后会怎样呢?"——王子问。人们对他说,以后就把他埋进土里。"为什么呢?"——"因为他大概永远也不会再活过来了,从他身上只会生出恶臭和蛆虫。"——"这是一切人的命运吗?我也会这样?被埋在地下,发出恶臭,被蛆虫吞噬?"——"是的。"——"回去!我不游玩了,永远不再出游。"
释迦牟尼在生活中找不到安慰,他认定生命是最大的恶,把全部精神用来超脱尘世和普度众生,而且要达到这样的境地,使生命在人死后也不能复苏,从根本上彻底地消灭生命。这便是整个印度哲理的观点。
人类智慧在解决生命问题的时候所给的直接答案便是这样。 ——摘自《列夫·托尔斯泰忏悔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095880100lkue.html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读后感(五):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集锦
1、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2、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3、一个人必须把他的全部力量用于努力改善自身,而不能把他的力量浪费在任何别的事情上。
4、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5、没有信仰的人的生活,无非是动物的生活。
6、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
7、文明的建立的不是机器而是思想。
8、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
9、你没有最有效地使用而把它放过去的那个钟点是永远不能回来了。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11、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12、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
13、科学的事业就是为人民服务。
1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5、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16、我们不但是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且过去生活在,并且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
17、幸运的不是始终去做你希望做的事,而是始终希望达到你所做的事情的目的。
18、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19、纯粹的、完全的哀愁和纯粹的、完全的欢乐一样都是不可能的。
20、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21、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22、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
23、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24、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25、认识真理的主要障碍不是谬误,而是似是而非的真理。
26、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应当受一定法规的制约。
27、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
28、如果一个姑娘想嫁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
29、最伟大的真理是最平凡的真理。
30、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惟一可靠的幸福。
31、幸福在于为别人生活。
32、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33、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个人给予别人的东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坏。
34、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35、幸福不表现为造成别人的哪怕是极小的一点痛苦,而表现为直接促成别人的快乐和幸福。照我看来,它在这一方面可以最为简明地表达为:幸福在于勿恶、宽恕和热爱他人。
36、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37、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38、不错,达到生活中真实幸福的最好手段,是像蜘蛛那样,漫无限制地从自身向四面八方撒放有粘力的爱的蛛网,从中随便捕捉落到网上的一切。
39、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装饰的王冠,也不要把学问看做是用来挤奶的奶牛。
40、不应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应是为了真理而活着。
41、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
42、聪明人的特点有三:一是劝别人做的事自己去做,二是决不去做违背自然界的事,三是容忍周围人们的弱点。
43、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
44、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的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就愈大。
45、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46、竭力履行你的义务,你应该就会知道,你到底有多大价值。
47、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
4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49、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
50、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51、随便什么都比虚伪和欺骗好。
52、所谓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变化着的。就是肉体生命的衰弱和灵魂生命的强大、扩大。
53、脱离劳动就是犯罪。
54、为了要活得幸福,我们应当相信幸福的可能。
55、一个人好象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56、一个有良知而纯洁的人,觉得人生是一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57、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58、一切使人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分裂的是恶与丑。
59、应该多行善事,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
60、勇气是智慧和一定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61、我深信,再也没有比人的外表(与其说是外表本身,不如说是对外表动人不动人的信念)对于人的发展会有这样惊人的影响。
62、心灵纯洁的人,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63、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掏恶更须努力。
64、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原因,而是以我们对外界原因的态度为转移,一个吃苦耐劳惯了的人就不可能不幸。
65、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66、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67、在富有、权力、荣誉和独占的爱当中去探求幸福,不但不会得到幸福,而且还一定会失去幸福。
68、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69、只有肚子饿的时候,吃东西才有益无害,同样,只有当你有爱心的时候,去同人打交道才会有益无害。
70、哪里没有朴素、善良和真理,哪里也就谈不上有伟大。
71、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
72、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
73、人的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74、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没有权利随意放弃它。
75、虚荣心同真正的悲哀是完全矛盾的感情,但这种感情在人类天性中是那么根深蒂固,连最沉痛的悲哀都难得把它排除掉。在悲哀的时刻,虚荣心表现为希望显得伤心不幸或者坚强;我们并不承认这种卑鄙的愿望,但是它们从来;甚至在最沉痛的悲哀中,也离不开我们,它削弱了悲哀的力量并非美德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