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30 01:27: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1000字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是一本由(美)雅瑞安娜·哈芬顿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精选点评:

  ●重温毕加索这个毁灭者的故事。

  ●『震惊!震惊!震惊!不过先入为主的想法是他还是伟大的画家。先入为主啊!先入为主啊!先入为主啊!』

  ●有才华所以就是“受折磨的灵魂了”?明明就是一个性虐狂加上恋童的死变态……第一次读别人的传记让我觉得无比恶心的。

  ●因为喜欢画画,虽然知道毕加索很出名,但是对他去一知半解,虽然他家都知道他很牛,可是到底牛在哪?还是不甚清楚,而且他的私生活又饱受各种非议,我带着很多很多疑问就只想了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他的绘画理念是什么?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功?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画下去?什么让他找到了灵感?他那凌乱的错乱不堪的画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有段时间我找来了几乎所有当时网上上能买得到的关于他的感兴趣的书来读,这是其中一本,书中记录的内容非常详尽,图文描述非常有助于了解他的画作和他的私人生活。

  ●1/1/2012-4/1/2012

  ●别人看来精彩的人生,以及看不到的孤寂与畏惧

  ●1、本书被归为情感类畅销书;2、纸质太差了。总之像盗版书。

  ●翔实

  ●残忍的大师,永远的剥削者。因为太重要,所以需要反复确认,然而人性岂能经得起多少次折腾。他需要抗争,他擅长出其不意的一击,无论对谁,包括朋友,爱人。

  ●一个内心挣扎的痛苦的天才:他既是一个热烈的情人,又无情地毁灭那些爱着他的人。既是一个自豪的父亲,又否认自己的孩子。这个传奇人物用生活的欲望来掩盖死亡的恐怖。毕加索艺术作品的主要特点是新奇。感受最深的也是这一点。是20世纪里最了不起,最举世瞩目,最新颖独创,最多才多艺,最有影响力,最吸引人当然也是最偶像化的艺术家。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一):暴君,天才,色情狂,不幸福者

  这本书偏向于从作者与情人的关系中来发掘毕加索内心,当然,也包括他周围的亲戚、朋友。从中我们看到了毕加索这个人的阴暗、恐惧、淫乱、无耻、暴虐、恐怖、残酷,——因为这恰恰是他的绘画的主题,而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女人,又恰恰是他绘画的内容和灵感来源,所以可以说,这三者是紧密相联的,而作者从毕加索与周围人的关系着手,也是非常适合的。这本书读完可以让我们对毕加索有很形象的了解,在这一点上,作者是非常成功的。至于作者的道德观点,则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而至于他与朋友的交往,比如阿波利莱尔、格特路德斯泰因、布拉克、马蒂斯,以及露过脸的海明威、荣格、还有谁谁谁,在作者笔下残酷无情的毕加索面前,其实反而不怎么重要了。

  毕加索内心的阴暗与邪恶,总让我在阅读的途中想到那些最恐怖的现代暴君,比如斯大林希特勒或者谁,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人性的底线压到更低。

  不过最让人感到折磨的就是,毕加索的这些女人,不管他怎么恶劣地对待她们,她们却仍然对她念念不忘,她们是被毕加索征服的人,完全活在他的黑暗权力下,不论他怎么折磨这些女人。

  他的天才却又是无法怀疑的。作者在叙述毕加索的人生编年的时候,也总是会结合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来描述他的心理,他的欲望,他的灵魂状态。我同时下载了毕加索的全集,大家搜搜,都能下载到,一边读传记,一边欣赏这些绘画,感觉又很不同。——他的绘画本来就很难懂,而那些女主角是怎样的?当然也就只有传记最好解释了。

  这本书越到后来越让人感到折磨,就像是噩梦,自己就像是也沦为了毕加索这样的命运,被欲望和虚无所控制,最后走向残酷和毁灭。

  本书也进行了一些史实考证,比如毕加索的那些高风亮节的“典故”是否真的,也可以让我们有所启发。

  是否金钱、荣誉、性欲、征服等就是人生的目标?如果仍然不快乐呢?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二):一个思维正常的人读不懂毕加索

  如题。

  一个思维正常的人读不懂毕加索。

  对毕加索的大脑感兴趣的人,不如先去对他的画感兴趣。毕竟那是他用尽全部艺术光华和大脑细胞,打造出来的世界。

  我还没有完整的读完这本毕加索传,但第一章节已经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写一些字。

  第二章就是讲述他的爱情。可是在我看来,他的爱情不用再讲述了,因为从那个圣洁的吉普赛少年离开后,他的内心再也没有爱情。

  空荡荡的心房需要精神世界的支撑,他只能更全力地投入艺术,而爱情,具体来说是女人,只不过是他业余时间的消遣品,在他大脑疼痛、身体疲倦的时候,身边的这些女人便立即派上了用场——他在深夜和她们疯狂的做爱,挥汗如雨,用肉体上的肆无忌惮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悲凉。没有人了解他的心在何处,也许不在任何一个女人身上。

  对于他来说,任何女人都是同一个女人。他也喜欢毫不避讳地在一个女人面前,兴高采烈地赞扬另外一个女人,听到这话的女人问,既然你那么迷恋她为什么不去爱她?

  毕加索只有冷冷地笑,我总不能因为鸡蛋好吃就去养一只母鸡。

  是的,爱在他眼里就是这样轻佻。可以随意得到,更可以随便抛弃。女人在这里,就是真正的衣服。他脱了她们,就是要睡觉——没人傻到要穿着衣服睡觉,就算是睡衣也不如裸睡来得舒服,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

  15岁的时候,他画了一幅《跪倒在基督面前的撒旦》,那时候他内心充满矛盾,他不知道臭名昭著的恶魔撒旦是该被重新原谅的吗?如果连撒旦都能改邪归正做个好人,那神的世界还有坏人吗?上帝的信仰还能靠得住吗?

  其实,那时候,他心里正犹豫不决,他原本信天主教,可是后来却发现这种错误的信仰并不能使他的心踏实地进行创作,他的创作需要激情,他则需要一种现世的、促有积极作用的信仰。

  他还排斥他的父亲,纵容自己将他画成一幅拖颓残、落魄的模样。

  后面的我还没有看,可是我知道,毕加索就是那只恶魔撒旦。一个恶魔在人间,人间注定要遭受很多重创,但幸好,他也带来了无人能及的艺术创作。

  我不确定他的心里是不是还有爱,但一定还有情。

  只是,太多女人死在他的自私下。

  我的思维是正常的,故我读不懂毕加索。

  我只希望这本传记读完,我还像现在一样告诉自己说,勇敢去爱吧,即使你非要嫁给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三):这是近来读过的最吸引我的一本书。

  除了毕加索丰富离奇的一生和传记本身的杰出,特别吸引我的还有高水平的中文翻译。全书读起来犹如一挥而就笔不断线,令人难以察觉翻译的痕迹。译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对艺术与历史的了解,更将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栩栩如生的展现出来。

  2005年我曾在北京皇城艺术馆看过毕加索艺术展。当时展出的大多是他早期的素描和版画,并没有任何他作为创始者的立体主义作品。立体主义追求的是碎裂解析和重新组合。因此,在毕加索的画中你可以看见女人的头变异成了多边形,鼻子长在脸的一侧,眼睛长在脑门儿上,乳房有三只分别在肩膀腋下和膝盖。不过这些看起来莫名其妙的画面,却鲜明的传达了作者的各种情绪,恐惧厌恶暴力绝望较量等等。据说曾经有个精神分析师将毕加索的作品和精神病人的涂鸦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了其中惊人的相似。而更多的说法是毕加索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抑郁症患者。

  不管那么多,要知道他可是世界上所有画家中,在有生之年名气最大作品卖得最贵的。毕加索就是独一无二的毕加索,没有人可以制造出他那样的涂鸦。姑且不论他怪魇的性情和自私怯懦的人格,就他这幅强烈又空前绝后的德性,在一生中不可思议的吸引了无数男男女女臣服追随于他左右。

  评论家说:“我对毕加索算不上了解,也说不上欣赏,我对他是畏惧。”

  画商说:“他是一个全身充满矛盾的人,他对自己的生活和想法很苦闷,同时又言不由衷的过着这种生活。他痛恨一切,也痛恨自己,与此同时他又喜爱一切,他就是我们所谓的深渊、混乱。”

  朋友说:“毕加索喜欢用眼神说话,你很快就能看见他想说的是什么。他喜欢给自己做总结,就好像他给自己总结了一下,马上就会变成自己所说的那个样子。”

  情人说:“第一眼见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只是他坚毅的表情令我当时感到奇怪。他这个人肯定算不上会交际,然而他内心的火花散发出来,释放出一种令我难以抗拒的魔力。”

  可可·香奈尔说:“毕加索坏坏的。他有着鹰隼般的魅力,让我有点害怕。当他到来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心中一紧。他来了!虽然我还没看见他,却知道他已经进了门。接着我看见了他。他看我的眼神。。。让我发抖。”

  毕加索说:“艺术家应该知道让人对谎言信以为真的方方面面。”“我这样的男人没人能离得开。”

  这就是毕加索,无论他是天才还是毒药,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赤裸裸的出卖过朋友,他一次又一次将身边的女神变成破门垫,亲生儿子被挡在门外最终承受不了他的无情而自杀。越是亲近他、依赖他、需要他的人越会被他伤得惨。

  漂亮优雅的费尔南戴、温柔缄默的埃娃、巴黎女人嘉碧、有贵族血统的俄国芭蕾舞演员奥尔嘉、温驯听话一张娃娃脸最能勾起毕加索情欲的特蕾丝、超现实主义画家和摄影师朵拉、受过良好教育家庭优越的画家弗朗索瓦丝、还有那些粉墨登场的情人的闺蜜和朋友的妻子们。她们都曾是毕加索的女神,却最终逃不过成为破门垫的命运。凡是爱上他的人最后不是自杀就是精神失常。

  一代大师,同时又是乱性烂情的魔鬼。创造者,同时又是毁灭者。一个个天才女子不过是毕加索作品中的侧影,她们的一生不过换得成为他生活中的华丽铺陈。译者在后记中写到:“这就是爱情的代价,如此而已。”

  我想世间的一切都在以某种形式保持平衡。当一项指标不断上升时,我们不妨同时想想平衡它的另一端会是什么。平衡的看,也许就是如此而已。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四):才华横溢多情又冷漠无情的毕加索

  之所以把这本书打五分,不是因为这本书写得有多么多么好或多么有启发和现实意义,是因为起码这本书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读到的关于毕加索的生活及经历介绍最为详尽的一本书,把毕加索的一生介绍的比较全面,而且写的非常有吸引力,一个个的好奇吸引你一直读下去,你能发现作者是非常用心的尽自己所能的把所能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做了整理和梳理,甚至对他的情人的最后遭遇都有交代,他各个时期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都有比较详尽的探讨,甚至他的情人的性格和年龄的不同对他的创作及生活多少所带来的不同影响都有探讨,是一本很详尽的传记书。看完之后你甚至自己都能分辨出毕加索里的画的人物是他的哪个情人,因为从画面中人物的头发是不是黑色几乎就能辨认出这是谁,还有不一样的时期他画的会是谁不可能是谁一类的分辨能力你都可以达到,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画里用是这种硬线条而不是柔软的弧线就能大概分辨出他画的会是谁;而不像很多其他的书,大多只是相对简单的罗列了毕加索各个时期的创作作品和作品介绍,创作的背景原因以及画作中的人或物是什么都很少介绍,厚厚的一本书几乎全都是色差都不能差别不大的一堆图片累加。2017.05.26补充

  看封面你就会知道这书里面介绍了毕加索与这几个女人的爱恨情仇,书里也确实详尽的介绍了他与这几位的感情生活以及各自的命运。这本书对他的私生活和个人创作介绍的比较详尽,记录了从他小时候一直到去世的经历。如果你想了解毕加索的人生和创作历程此书对你帮助很大,翻译的如何且不说,但是内容真值得一看。书中详尽介绍了从小就先露出独特的艺术天分,初期在巴黎的穷苦生活和朋友的相继离世,令他当时的画里除了抑郁的蓝没有别的。书中包含了他的画作主题的演变,也有他的第一次婚姻的介绍,和他后来遇到的各色情人,以及最后一次婚姻。他画中的女人有何不同,他是如何遇到他最重要的第一个情人,以及以后的多个情人,他有多么的多情和冷酷,他如何对待他的朋友和情人的,他让他的情人们相互嫉妒,他的情人和孩子他不给给他们一分钱,即便他已是土豪也吝啬无比,他如何步入最后一段婚姻的;他与她的最后一位妻子又是如何相处的,他死后他的妻子和情人相继自杀,爱上他的人不是自杀就是变疯,即便是结婚嫁作他人妇的女人,他也不忘去挑衅别人,让女人不禁忍疼落泪。

  他才华横溢却又冷默无情,为了所谓的艺术感觉他什么都做得出来,他个子矮小却捕获了众多女人的心,谁曾想他还曾参加过共产党活动;即便他令人恨之入骨,却也经受过朋友相继去世的痛苦,他描绘过贫穷人们的样子,也描绘过上流社会的人物,他创造了一个新的流派,他反战做出了有名的格尔尼卡画作,即便这是在当时他的艺术情人的指点下创作的。

  他虽然有些惹人厌,但是他终归只是想要一个平凡的普通生活,他最终娶的不是才华横溢的女艺术家,不是有钱的上流贵族小姐,也不是美貌的如花的年轻姑娘,而是一个离过婚的普通有点姿色的中年女妇,或许他内心深处只想过平凡的生活,离群索居,每天画画度日即可,每日有人安排他的日常起居,要为他画画做好一切准备,所有的这一切,其它的女人都很难做到,很多人和他在一起可能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要不就是为了艺术,而他只想过一个安稳的家庭生活,艺术想法不需要别人来指指点点,不需要别人的傲慢,只需要一个崇拜他的女人,给他舒服的空间和创作环境安详晚年。

  因为是喜欢画画,早早就知道毕加索很出名,但是对他却真的只是一知半解,虽然都知道他很牛,可是到底牛在哪?还是不甚清楚,而且他的私生活又饱受各种非议,我带着很多很多疑问就只想了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他的绘画理念是什么?他的生活是怎样的?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他的成功?是什么让他一直坚持画下去?什么让他找到了灵感?他那凌乱的错乱不堪的画到底是什么意思?所以有段时间我找来了几乎所有当时网上上能买得到的关于他的感兴趣的书来读,这是其中一本,也是我所看到的最最详尽的一本,虽然也有很多没有记录,但真的已经很详细了,看这本书非常有助于了解他的个人生活,更有利于深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理念。

  书里面还有很多插图,画作的和朋友的照片,你可以知道他画的演变,画中人又是谁,一眼能看到这个人都有什么特点。他真的是一个艺术天才,寥寥几笔便能把人或物画的栩栩如生,不同时期的画作有不一样的特点,他画的女人很多也是他的情人性格迥异,有的线条柔软色彩柔和,而有的线条僵硬色彩深沉,就如他命中遇到的女人一样,也是他心目中这些女人的样子。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五):女人的烦恼

  女人一生的烦恼就是究竟应该嫁给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她总是在为此抱怨,即便嫁了也时常暗自懊悔嫁错了,虽然不能象伊里莎白泰勒那样结八次婚,可是老觉得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他会来的,一定会,然后就默默的削土豆皮,等待着红帆的到来。

  最后常常是等到的不是王子而是死亡。

  这本书当年我是在家乡的新华书店处理货架的角落里找到的,花了五块钱。我想不起来一个初中生为什么要买这么一本书,而且因为里面有毕加索画的两个赤条条的男女搂在一起的素描被老爸臭骂了一顿。在88年的时候,我这样的女孩只看过生理卫生课本。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的躲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当初对我的启事就是不能把男人当作一个理想意义上的人,其次就是自那时侯我就下定决心,死了也不能嫁给搞艺术的男人,那是死的很快很惨的捷径。

  现在有个词叫做剩女,似乎就是大龄女青年和老姑娘的新叫法。我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我坚信我奶奶,一个大字不识满脸麻子的农村妇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一货有一主,有爱孙猴有爱猪八戒的。她坚定的信仰这一真理,并且把我的八个姑姑全部嫁了出去。

  我个人认为女人之所以为出嫁这件事伤透了脑筋,抱怨没有好男人来爱自己,是不是对于男人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知识女性,老是幻想着一个能够爱她的思想境界胜过身体的男人,并且和他做所谓的精神交流,在各方面都把男人当作一个理想人物看待。而且那些浪漫的爱情小说加强了这一幻觉。

  不,没有理想的丈夫,完美的情人,有的只是现实中和你一样的人罢了。你自己不完美却要求别人完美无暇,这是不公平的。

  我在杂志上看到现在流行的几个词,园区男,全A男,学术男,文艺创业男,我相信这是看ELLE和BAZAAR的女人们为自己画的一个择偶圈子,文艺女士们也在其中,虽然大多数长得平平,却十分的迷恋丹尼尔克雷格。我认为就她描述的这个圈子里的男人,都很可怕,简直都嫁不得。但是我以为比起最恐怖的艺术男还不太恐怖。不过,假如我选择最可怕的首当所谓的学术男。特别是一个搞哲学的,天哪!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一个教授讲《三字经》,在谈到人所具有羞耻之心的时候,居然引用了梦露那副著名的白裙飞舞的照片,并以此左证梦露是具有羞耻之心才去用手去企图盖住裙子。我断定此教授必定喜欢梦露,和所有男人一样,此地无银的嘴脸昭然若揭。喜欢梦露就喜欢呗,没有什么羞耻的,可为什么偏偏要顾作姿态要把梦露解释成一个道德的女人才行呢?

  是不是象唐明皇非要把杨玉环先送到庙里来一次假惺惺的净化才肯消受呢?最可笑的是这个学术男说自己喜欢的女人,一要不中性,二要智商高,三要能挣钱,四要有理智的花钱。

  全是反义词组成的标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说这种人很可怕,可怕就可怕在其顾作深沉,表里不一,连苏格拉底和约翰生博士都娶了丑且泼的女人做老婆,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和道德,你又算什么呢!

  其次可怕的就是所谓的全A男,可怕就在于他的全A,完美,要知道和一个完美的人相处是一种苦役而不是幸福,虽然我们都在追求完美,可是完美就意味着紧张和束缚,时刻准备着扮演一个完美的符号,这真是一种痛苦,做偶像就是要放弃自己的本性。至于沉浸在网络世界中的园区男和文艺创业男,看样子是还没有长大的小男孩,可爱单纯,就是缺乏了点成熟的魅力。所以看罢这几种男人的介绍,我觉得这些自以为读了杜拉斯和奥斯丁波伏娃的女人是画地为牢,实际上是不懂得爱情和婚姻的本质。

  毕加索这个男人之所以吸引女人,在他成名后自然是有了名利的光环,而在他默默无闻时候,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在生理和气度上具有杀伤力的男人罢了。我觉得一个女人最好要接受一个现实,男人的目的总是直接的,他们从不迷路,具有坚定的目的性,最好你知道他想得到的就是你的肉体而已,当然你要具有一定的头脑自然也可以,那也只是一种装饰而已,把人看做普通的动物也许很别扭很不浪漫,可是也不太吃亏。至少不会被假象和幻想迷惑。至于爱情,趁早就当作一种一个过程而非结果接受,婚姻嘛,只是一种财产上的结合与交换,一个合同而已。

  真正的爱情,只要曾经爱过的人都知道,是没有什么标准的,是一种化学反应和本能,你喜欢他或者她,就是因为你喜欢对方本人。

  再回头说毕加索这个典型艺术男人,十分的恐怖,这种人的恐怖就在于他完全是一个无所顾忌的,天性完全打开的人,艺术创作就是要屏弃一切的矫饰和掩盖灵魂与肉体的东西,是对于现实的反叛,是最大程度的彰显人的本质,所以艺术家往往是最具有原始和动物本性的,所以就不能用社会化的标准去要求。女人嫁给这样的男人是要倒霉的,但是很刺激,而一个艺术家通常是和残忍和冷酷的,他把所有人当作素材和工具,一个人对于人性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家,就象一个科学家对于自然没有好奇心就不会有热情。而一个沉浸在自我意识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冷漠和自私的,所以假如要想过安宁的日子就不要浪漫,要浪漫就别指望安宁,人不可以要求太多。

  其实说了许多有关无关的废话,最后究竟怎样才算嫁的好,生活的幸福,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全凭个人的感受和意志决定。我越是年纪大了,就越是觉得人生在世能活着就很不容易了,为什么要给自己定那么多教条和目标呢,我到了这个岁数,已经学会了听天由命了,所以女人真的没有必要自寻烦恼,一切都有定数,该来的自然来,没有的也不会来,列侬说过,生活就是在计划别的事情时发生的事,所以还是珍惜每一分钟的日子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