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30 01:05: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摘抄

  《伪币制造者》是一本由[法] 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元,页数:3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伪币制造者》精选点评:

  ●这一版 翻译腔太重 减分

  ●为数不多的两个亮点:“一点小小的虚荣,正和大量的爱一样,足够使我们变得矫饰。”“支配人的是欲念,而非思想。”站在现代性门槛上但终没能迈过去的纪德,虎头蛇尾的小说比他早期的诗差远了,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我真希望是在没有看过《纪德评传》的情况下看的这本书。 还有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不停地想起来傻木带去看的那个展,那一抽屉的蝉蜕。

  ●这本读得太拖沓。最大的感觉就是粗糙。故事情节太散,语言因为翻译毫无美感,还有所谓的多视角,和福克纳不能比么,读不下去是常常的事情啊啊啊。书里偶尔还有脱离情节说教的论调。或许是因为第一次接触纪德的缘故吧,生疏死了。怎么一点都没有被所谓的真实打动到呢。

  ●莉莉安也太聪明,爱德华也太可爱了吧。超绝可爱爱德华

  ●这是一本太复杂的小说,看完之后大部分内容都记不住。以为最自由,却不知不觉做了魔鬼的傀儡。越真实,就越没人信。就这么恐怖

  ●毕业论文想写这本书的真正原因我会说吗- -

  ●不明觉厉。感觉作者的描述是一种完全铺开的解构呈现(忆起那次MTT对马五的完美解构)每一种虚伪与自省的深入触及,没错,正是反抗者反抗自己的反抗。最后高潮了一把,殊途同归。“只有那些往来未知中追求的才有价值”是这样吗?

  ●旧译看得太难受了

  ●本科二年级时候写在扉页的话:“不停地爬自己的坡,只要这个坡是向上的。”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一):伪币

  法国作家写了两部最难读的小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和安德烈·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巧合的是这都是两人唯一的长篇。

  追忆似水年华不好读是太长,又啰嗦。伪币制造者则是结构复杂,故事本身的情节,小说人物自己的日记,甚至书中人物爱德华还准备写一本小说,题目就叫伪币制造者,时间线其实很短,加上回忆也扩展不了多少。

  书中的线索很多,我大致捋一下。主线是裴奈尔,爱德华和俄理维三人的友情,裴奈尔偶然发现自己是私生子,于是离家出走,爱德华和俄理维是甥舅,互相喜欢,但疏于表达。三人相爱相杀,最终互相理解。

  第二条线是俄理维的大哥,生病期间勾引一个新婚不久的少妇,怀孕后狠心抛弃,跟着贵妇人出国,最终在非洲杀死了她,他也失常了。

  第三条线是俄理维的弟弟乔治。他代表了使用假币,偷书团伙。

  这本书宣扬的东西太多了,同性恋,家庭问题,个人主义,等等,被纪德熔于一炉,从某些材料来看,这本书可以看做是纪德的半自传体,我觉得还是比普鲁斯特容易读的多,可能是相对比较短。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二):本质上复杂得就好像人活在这世上一样

  这是我目前读过的“思想小说”里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苏珊·桑塔格的一段描述引着我找到这份宝藏:

  “这里是:纪德写的一部叫做《伪币制造者》的长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一个名叫埃德瓦(爱德华)的人的一个生活小片段。此人计划写一部叫做《伪币制造者》的书,但现在却忙于记关于他的生活的日记,而他的生活则受到了他要写这部书的想法的影响(正如霍普金斯透过基督的一滴血看到“德意志”号的沉没一样)——他觉得这本日记要比那本打算写的书更有趣,所以,他现在计划出版这本日记,而决不写那本书。埃德瓦(爱德华)即纪德,始于插叙,终于插叙。”

  整部作品一开始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类似清明上河图的画卷,读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跟着纪德电影镜头似的书写认识所有出场的人物,然后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所以这本书是很好读的。

  但《伪币制造者》本质上是复杂的。

  这是一本没法做特辑来安利的书,每一句单拎出来就可以引人深思的话语在脱离这本书后,你都只能获得冰山一角的联想与思考,放回书中,放回角色口中,那些话语对读者起到的作用才勉强显出十之七八。

  这本书里没有好人,正如这世上没有好人。偏见、自满、坦荡、为难……所有可说的与不可说的思想与情感尽在其中,这书的复杂就好像人活在这世上这样复杂。

  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站在全知视角上却做不到全知的无力感,读下去,就会发现自己也成为纪德套中套里的一个人。

  《伪币制造者》实在是妙,阅读过程中,我不断琢磨,这到底是纪德的匠心与技巧如此高超,还是他的天赋就如此深厚?或许,在这部写了4年的小说里,他已将二者融合发挥到了极致。

  我想,最好的小说作品读起来应该是没头没尾的,你压根没觉着自己在读故事,用不着任何象征意义,你直接进入了一段生活。你用不着去相信它们是真的,它们就是真的。

  爱丽丝·门罗的短篇是这样,《伪币制造者》也是这样。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三):第三遍,终于读进去了

  第三遍,终于读进去了

  读书里面最大的挫败感是一本名著放在面前,无论如何都读不进去,宛如置身于昏昏欲睡的春天午后,或是酷暑难熬、心浮气躁的夏夜。这个时候,平日里的其乐无穷仿佛遭到了幸灾乐祸的反扑,往往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莫大怀疑,因此这一本阅读失败的书可能会让你对所有的书都味如嚼蜡。

  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前前后后读了三遍,还好,第三遍总算读进去了,那一刻通体舒泰。

  第一遍是在如今看似十分遥远的青葱岁月,看了半天,没看到一个关于造假币的情节,也没有一个有如惊险小说里的犯罪集团出现,这种理解期待上的偏差顿时让阅读索然无趣。

  几年前的第二遍原以为以为已经准备好,静心恭迎。读至一半,猛然发现从头至尾都是未能融入其中,不过是在一味往后机械翻页,只得忍痛作罢。

  第三遍里,当看到了那个小小的伪币出现时,不禁宛尔一笑,那时作者已进行大半,回想到前两次的困难重重,与此次的顺畅无比,不由得是要有些感慨的。

  每一个作家身上似乎总有着一些固定主题,让其穷尽一生,反复摩挲。《伪币制造者》其实是与纪德的另一名作《人间的食粮》一脉相承。后者正是写给少年的一首赞歌,一篇鼓动之作。行走大地,浪迹天涯才是正途。如果说它是带有散文诗的浪漫色彩,《伪币制造者》则是一下子落入了更加真实的世俗生活里。同样,他描写了一群正对世界张开犹疑双眼的少年。犹如与《人间的食粮》对应,小说开首第一页就是一名少年离家出走。

  所以如果是以此视角读进去,顿觉简单而有趣了。苏醒的少年们总是带些盲目的,做作的,在往何处去的问题上逡巡徘徊,沉吟不已。这一群少年里,有着成熟者,青涩者,阴险者,走入歧路者,理想主义失败者和早早凋零者。他们或是在自己的身上寄托着无限大的希望,或是对这个世界匆匆地下着自己的定义并身体力行,对父兄往往是同情鄙夷。作者的写作也仿佛正是从少年的视野出发,青年正在挣扎,有的已经沉沦;父辈早就庸俗;而走向死亡的老人更是惶恐不安。

  至于作者对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方面寄予的意图与期望,不遵循结构,散任自由,造出一篇小说里的小说,那则是要在内容上读进去以后才能感觉到锦上添花的。在这部一心想要摆脱传统小说窠臼的作品里却又安排了无数的巧合,想想倒是颇有意思。

  再回想当初读不进去,反复翻阅出版说明或是译者前言,倒是有害无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大部分的前言都是点明作品的意义,有时,这些意义却更像是中学语文考卷里的标准答案。书都没能读进去,意义焉存?就像《白鲸》,先把那些人与自然的大道理抛开吧,当初读得兴高采烈,就是感觉到了作者在漫天撒网的胡诌,他说得开心,读者也跟着高兴,然后那些无数的意义自然而然地就会在滔天巨浪里出没隐现了。此时,阅读的快感就会恩赐到了你的头上。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四):新生的方式——读纪德《伪币犯》

  原文刊于《文艺生活》

  《伪币犯》是纪德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它被纪德认为是自己创作生涯的一部真正的小说。在纪德的创作生涯中,北非之行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经历了由重病到康复的过程,由此他认为自己获得了新生,“他觉得过去自己的生活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太多的道德考虑束缚压制了官能的感受” 。从此,纪德的创作走向成熟。

  在《伪币犯》中,“伪币”象征着一切旧有的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揭露人们虚伪面纱之时,作为小说中的人物也都在最后被赋予了不同层面上的新生。   

  一 引领人

  小说中,爱德华日记占据一定的篇幅。日记中写到爱德华正在创作一部名为《伪币犯》的小说。它实际上就是纪德给我们呈现的这部作品。在小说中,爱德华并没有完成他的创作,但真正的《伪币犯》却呈现了出来。

  纪德认为该日记“大部分事件,是对故事本身的促进。” 在日记中,除了提出了纯小说的形式,更多的是通过一个敏锐的小说家的内心独白。在小说中,除爱德华以外的其他重要人物都与其有着重要的联系。出走的贝尔纳成了他的秘书,奥利维哀与他存在着同性恋倾向的关系,帕萨旺是他在文坛上的敌人,劳拉是他过去的情人……

  在纪德赋予新生的方式上,爱德华可以看作是一个引领人。他带领着贝尔纳,最终告诉他应回到父亲那里;他最后让奥利维哀找到了快乐的归宿。他被作者赋予了一个批判者的角色,他在引领小一辈的青年时,无时不透露着对这个社会的评判。爱德华也许晚辈身上看到了自己从前的影子,在拉贝卢斯的身上也许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他不想让青年一代在迷茫中堕落,也不想让自己的晚年沦落为像拉贝卢斯那样。他要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生活,所以他收容偷了自己行李的贝尔纳,放弃了自己的情人劳拉,控诉像帕萨旺那样的作家,所以他内心不愿见到拉贝卢斯。他始终关怀着年轻一代 。小说结尾“我很好奇的想认识卡鲁”。因为,贝尔纳、奥利维哀、乔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新生,而比他们更小的卡鲁又到了成长的阶段,而爱德华又责无旁贷的成为了引领者。小说到此为止,却在无形中生发了一段新的故事,而新的故事注定要写入爱德华的那本《伪币犯》之中。

  二 枪声与自杀

  乔治出于单纯的好奇和希望集体互动的心理参与了一起贩卖伪币的案件。他渴望被人关注,这正是这一年龄段人的共性,当爱德华察觉出这一心理时,采取了漠视,而被冷落的乔治开始反观自身的行为。他和同伴放弃了贩卖伪币的行为,但随之而来的是“同盟会”的建立,他们变得更疯狂了。作为组织的领导者日里达尼索,他实质上是一个激进的爱德华。他反对一切当下的文学主张,他利用“伪币”试图给社会造成冲击。失败后,便利用同盟会的行为,颠覆雅善思学校。在他看来,这种清教徒式的学校是应被焚毁的。他的“伪币”变成了“伪阄”,但行为本质是一样的。最终学校解散了。但那一阵枪声,让年轻的乔治觉醒了:“当晚,他一回到家里,就投入他母亲的怀中。”纪德认为只有那具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枪声才会惊醒乔治。歌德用维特的枪声拯救了自己,而纪德运用这一方法,使得乔治获得了新生。

  奥利维哀,一个对社会认识比较透彻的人,他不像哥哥樊尚那样无情,也不像弟弟乔治那样盲从。但,他却在社会中同样扮演着虚伪的角色。他违心去承担一份杂志的主编,他了解帕萨旺的为人,却跟随他游历。在法语中“passavant”译为非学者,奥利维哀跟随他只不过是一种嫉妒的排解。他的内心中存在着同性恋的倾向,而那个对象就是爱德华,他的种种行为不过是想引起爱德华的注意而已。所以,在他为其创刊号誓师的聚会前,十分渴望爱德华能够前来。在聚会中,他的嫉妒发展到了极致,使得一个温文尔雅的书生与人大动干戈,最终被爱德华带回了家。奥利维哀认为“自杀的可能性只在人们达到最愉快的阶段,而这种愉快此后只能每况愈下永不可追。”所以在他得到与爱德华同处的机会后,确定那就是自己内心的最大欢愉,为了永保这种欢愉,他选择了自杀。

  在纪德眼里,同性恋的行为被赋予了更多的涵义,他认为是对旧道德反叛的形式之一,他主张的是个性的绝对解放,无拘无束的满足欲望和本能,以充分享受各种形式的生活。所以奥利维哀的塑造本身就是一个反叛者,纪德采取自杀的方式,是让奥利维哀获得新生,因为“青年或少女,必须通过一个可怕的阶段”而在这阶段中“精神的伟大始终存在于拒绝,存在于热切的不安于现状之中。” 奥利维哀被爱德华解救后变得从容了很多,不再羞愧,他果断的放弃了但任帕萨旺麾下杂志的主编的职位,他的精神世界开始向爱德华靠拢。他之于爱德华是一种重复的开始。   

  三 流亡

  “贝尔纳,我非常喜欢这样一个人物。” 纪德曾这样说过。贝尔纳的流亡,正是纪德流亡在文本中的体现。

  贝尔纳在偷读母亲信件后得知自己是个私生子,便立志离开这个家庭,要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其实,即便贝尔纳不明了自己的出身,他也会出走的,这是由他天生具有的反叛性决定的。他要找的只是一个适当的理由罢了。他认为“只有私生子才是自然地产物。”在小说开始部分,通过对普罗费当地的记述,我们已经窥探到了贝尔纳的家庭的情况。每个家庭成员无一例外的都扮演着自己虚伪的角色,离开对于贝尔纳而言只是时间的问题。

  关于流亡,这样的描写在纪德的小说中是屡见不鲜的。总之,纪德认为“家,是一切能引起人觅得安息的处所;我也憎恨那些牵续的情谊,情人似的忠心,思想上的成见——总之,一切损及正义的东西;我曾说我们应该时时准备着接受每一种新的事物。”(《人间食粮》)“因为家关住了我。”(《浪子回家》)纪德在非洲之旅后,如获新生,因为他经历了生与死的折磨。纪德让贝尔纳经历流亡,正是纪德给他新生的方式。贝尔纳出走时,身无分文,漫无目的,因为纪德看来“投身尘世间也需要放弃自我”但贝尔纳出走后,面对自己曾想过的自由的生活,他动摇了。当他爱上劳拉时,他对她倾诉“自从遇到您以后,立刻我就放弃追求我所憧憬的自由……在您身前,我连欲望都没有了……”在经历爱情的洗礼后,贝尔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从其后贝尔纳与萨拉发生的关系看,这只是一种单纯的肉体上的体验,所以他离开萨拉时才会“竟无一吻,竟不回头”。

  会考后,贝尔纳陷入无边的迷茫之中,引领人爱德华此时已不在身旁。这时,纪德巧妙的介入了天使这个角色。天使,引领他,见识了类似纳粹党份子的会议,见识了贫民窟的生活状况。在他与天使经过一夜的“搏斗”后,他决定重新回到他曾离开的家庭。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这是由贝尔纳的本性决定的,因为他自身的反叛与对抗的习惯一定会促使他反叛他自己的反叛行为;这同样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因为“青年们永远找不到真实,他们的反抗无济于事,都以失败告终。”

  他回到了那个原来的家庭,但弟弟卡鲁已经开始步向成熟。这一描写很像是《浪子回家》的再现。归家的浪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弟弟出走。所以,这也是一种新生的方式。

  无论是乔治感受到的枪声,还是奥利维哀的自杀,或是贝尔纳的自我放逐,这都是一种对传统旧道德即“伪币”式社会的反叛。在《伪币犯》结尾处,纪德写道上帝“残忍!这是上帝的第一种面目。”纪德不是背离整个社会的认同,在他的宗教观里是“和上帝联盟,与人为敌;他相信上帝不会制造谬误,因而不背弃上帝,他抨击的是基督教的道德。” 所以纪德笔下的青年人,在背离传统道德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原始的自我救赎,是获得一次洗礼后的新生。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伪币制造者》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