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是一本由[印度] 拉贾戈帕拉查理 改写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精选点评:
●印度的民族史诗,历史与文化、政治与宗教、生活与精神在这里一目了然。
●摩诃婆罗多,简洁壮美的众生画卷,寥寥几行字却将古印度俱卢大战的勇猛和凄惨描写的入骨三分。仁慈的坚战王、骁勇的怖军、天神似的阿周那、俊美的双生子无种和偕天……读之如在眼前。
●看“故事”比较有趣味性,可是也更让我好奇原著啥样,这辈子估计没法看梵文原著了。。。
●虽然大家都说改写版枯燥乏味但我还是读得津津有味,因为我擅长脑补。
●中学的历史书上就知道这个故事名了,想不到是这样丰富多彩的一个故事。
●真的很好看呐!配合《柬埔寨五月盛放》那本书,可以把印度教的故事大概浏览遍~
●特别简明 易懂 也好看
●...车到处,阿周那的神弓便在三穴国的必死大军中散布死亡.被冲破的队伍中鲜血喷洒,像盛开红花的春天森林......
●前半截很棒。后半截就变成水浒后三十回了
●这本书真是超级的棒,完全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而身临其境……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一):在看战争故事的同时品味着智者的思想
简简单单的神话故事,甚至可以说有点狗血了,但其间却时不时的流露出人性的本质,大神们的句句真言都可以穿透人们虚弱的外壳直至内心。姑且不论是否信奉印度教,至少可以在看战争故事的同时品味着智者的思想——2013-3-4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二):关于人性
我一点都不了解印度。
本着猎奇的想法翻开了这本书,在看完后不得不说收获了惊喜。
虽然这本经过节选、删改和多次翻译的书已经不能称得上原汁原味,但这样一个讲述一场战争的故事,除了看到一个比较精彩的故事,还时时让人在翻阅之中看到一些朴素而又蕴含哲理的文字。
原来自己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民族会把一些史诗传唱和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类似宗教来信奉,原来这中间除了道德、伦理,还有很多做人和对待一些经历应该采取的态度等等,应该说是生活的智慧吧。虽然我们不一定会经历同样戏剧性的事件,但很多问题的处理态度上也是有可借鉴之处。记得过去看过的一些有关禅的故事,佛教的有道之人大多通过棒喝、沉默、暗示等方式来启示那些所谓没有悟的家伙,但要想明白高人们到底要表明什么,还真如同猜谜一样费神。个人觉得,这本书里出现的仙人或者天神什么的倒还比较合我心意,大多明白地给你把道理得清清楚楚,除非你不爱听。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三):战争无正义
看古代神话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们全都不粉饰太平,虽然有所谓正义和邪恶,可是邪恶也不完全邪恶,正义更不完全正义.神是公然破坏规则的刽子手,他们负责花言巧语的挑唆与屠杀,他们是后来人们学会的拉正义做虎皮的开端.
总之,一切都是赤裸裸的.这点和希腊神话的战争是一致的.
不过一直到结尾,<摩诃婆罗多>才显示出它超越一般神话的深刻寓义:一切战争,无关正邪,无关胜负,最终没有赢家.仁慈完美如坚战,当他最后说出谎话时,他悬空的战车轰然坠地,此前,他的战车总是距离地面有四英寸的距离,因为他始终和虚伪的尘世有一段距离.而当他为了胜利开始虚伪时,他坠为凡人.
虽然般度代表了正义的胜利,但他们仍然是破坏旧秩序的人.诗人自己不得不严肃的点出这点:按照当时流行的武士道德和作战规矩,般度中代表了高贵的阿周那做法是完全错误和不道德的,所以,除了大神黑天自己,没有谁能负担起这破坏正法的责任.而黑天则这样做了,借阿周那之手杀死迦尔纳.
在史诗中,每个人受到的侮辱,不能顶替他犯下的罪孽,哪怕偏心如黑天,可以唆使般度用破坏"正法"来赢得战争,却无法消除战争带来的两败俱伤的后果,也无法让坚战得到良心上的解脱.人在做,天在看.
感谢有这个简写本,不然看起来真够头大.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四):“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必须做的工作是建立自己的灵性”
现在,这五位般度是甚么?是我们的感官,也可以称它们是分裂成不同元素的宇宙。他们必须作战,与我们内在的俱卢作战。现在却有成千上万的俱卢,不止一个。若你把它伸延,你也可以说是大自然与违反大自然作战。大家说愤怒是自然的,受困扰是自然的,好勇斗狠是自然的,不是这样的。愤怒以及所有这些或许是自然的,但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有能力升进是自然的,自然的升进得更高,自然的成为平衡的人,自然的成为霎哈嘉瑜伽士,这些全都已经安置在我们内里。例如,种子是种子,它是种子所以我们称它为种子。播放种子是很自然的,跟着它发芽生长,长成大树。这种生长过程是最自然不过的。成千上万的树木成长,一切只源于种子。你们都知道,它们都曾经从小小的种子,经过上千次的发芽,长成大树,长成植物。这是新事物,所以当祂说,你必须变成平衡的人,祂在说你必须平衡。现在祂说,战争持续,当他们在战斗,好吧,你也必须作战。你要与人作战,若你想杀死他们,也没有问题。战争结束后,你要做的是建立灵性,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必须做的工作是建立自己的灵性。不单正法,很多霎哈嘉瑜伽士以为他们向着正法,便会没有不妥,他们在正法里工作,过着正法的生活,他们的确是这样。我很惊讶和高兴他们能这样做,这不是终结,这是平衡,你在平衡自己。
——当代世界著名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读后感(五):俱卢之战和泓水之战
这本书是个节选的节选,拉贾blabla(太长了,记不住,只好这么不恭敬的称呼这位总督大人)改写后,又由唐季雍翻译成中文,再压缩了一部分。故事主线是俱卢和般度两个同宗部族之间的争斗,漫长的明争暗斗之后决战俱卢之野,般度五兄弟取得最终胜利后悟道。有名的薄伽梵歌和莎维德丽传等都没有收录,只保留了俱卢大战英雄们的主要事迹。既然是节选,在题材取舍上自然会带着改写者的主观色彩。但我没时间去窥全豹,只能就书论书了。
印象最深的是对“正法”的描述。俱卢族和般度族本来就是同宗堂兄弟,师徒、朋友亲人往往属于不同阵营,不得不厮杀,很多人处在取胜和道义的两难之中。最开始双方都遵守正法,不得打击跌下战车的对手,不得击打腰以下,不得围攻敌人,日出开始战斗,日落一同休息。后来战斗越来越激烈残酷,越来越多的人违背了正法。为了战胜无敌的俱卢统帅,也是般度兄弟的老师,一向以高尚闻名的坚战王谎称老师的爱子已死。老师在哀伤中遇袭死去。坚战的战车原本一直和地面有数寸的距离,说谎的瞬间坠下,接触污秽尘世。我对这个情节不能忘怀,以后俱卢的灭亡和般度族的灾难,甚至俱卢国王夫妇失去孩子的悲痛,都相对淡了。
书中对遵守正法的行为无疑是歌颂的,但遵守正法总是带来死亡,这个结局很无奈。这让我想起春秋时楚国和宋国的泓水之战,宋襄公的仁义使宋国大败。但是在那个年代,他的做法,也是符合所谓“正法”的。相同的是失败,不同的是宋襄公成了千秋笑柄,这就是神话和历史的区别吧。
故事很美妙,翻译也很好。书里的人名有的采用意译,比如难敌、坚战、怖军,有的采用音译,比如阿周那,和其它译本对照起来有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