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逻辑的观点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9 04:1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逻辑的观点看的读后感大全

  《从逻辑的观点看》是一本由W.V.O.蒯因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91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0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逻辑的观点看》精选点评:

  ●补标

  ●已有

  ●真理、语义学、语言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数理逻辑、数学基础、悖论、哥德尔定理,这些概念是扯在一起的。以哥德尔定理为核心,研究和梳理其中的哲学和数学真谛,可以从这本蒯因的著作开始。

  ●蒯因

  ●学长说我读进去了,但是没读出来╮(╯▽╰)╭

  ●诚如作者所言,一本过时的书!

  ●清晰,生动而富有洞察力,阅读感极好,详见长评

  ●矫情

  ●金字塔模型

  ●蒯因的实用主义论题可以看做是从内部解构语言分析哲学的一次尝试。其论证的关键点在于,即便是“逻辑”上标明的分析命题,即在真值上等同于重言式的命题,也并不具有什么绝对的、形式上的正确性;它与被认为具有经验内容的综合命题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区别。为此,蒯因揭示出类似于定义、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换性等用来描述分析命题的标准自身远远不是显然的,类似于“必然”这样的逻辑连接词也没有权利在未经具体界定的情形下充当“客观”语言的形式化的结构。不如说,整个科学才是试图与经验相切合的单位,单个的命题(即便是分析命题)无法证明或证伪,所谓分析命题只不过是在整个系统中离经验边界较远、对科学信念来说较为基础的部分而已。论述的真理性不可分析为语言成分和事实成分;颠扑不破的真理也只是人为的构造,其绝对无误性来自于特定的意识形态。

  《从逻辑的观点看》读后感(一):喜忧参半

  在分析哲学的著作里再去鉴赏文本显得很多余,所以单刀直入好了

  读的比较费力,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看完。但是收获还是不小的,修到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同学们,这本书真是好物~~就是要有点耐心忍受这美国佬的废话一箩筐......

  《从逻辑的观点看》读后感(二):请翻译先生及出版社君看到我看到我

  129页 《指称和模态》

  暮星与晨星的翻译(脱离中文语境的英文直译)不够精确,有语义范围扩大的效果,且当页无脚注。

  那么什么是暮星和晨星?

  如:寥若晨星 这个词中,晨星泛指清晨的星星,而非特指。

  “暮星”则无中文原生词,所能搜索到的两个方向,一是源自指环王中的一个名词,二是股票分析中的一个名词。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此处应当是两个同义的专有名词,而译者直到P136页才指出二者同为金星的异义名称。

  私以为,如按中国的传统说法改为长庚星和启明星,则更为精准。

  在一本研究语词和逻辑的书里,看到不够精准的语词,是真的很不合适啊。

  希望再版时可以订正。

  《从逻辑的观点看》读后感(三):一点从逻辑的观点看的笔记

  蒯因一点也不基础,从休谟一路到弗雷格,只能慢慢补。

  蒯因认为知识是整体的,也就是构建了他的一个学科连续体。因此他反对纯分析的先验知识,但也反对彻底的经验主义还原论。蒯因称自己为经验主义,我觉得只是因为他说理论包括逻辑并不坚定到永不随经验改变,也就是他认为终究经验先于理论。

  关于科学,蒯因作出对科学和神话的阐述。物理对象的神话与其它对象都是作为文化的设定物进入我们的概念的,前者之所以优于后者因为它作为一个把容易处理的结构嵌入经验之流的手段,已证明是比其它神话更有效的。

  在经验论上,蒯因认为经验论受两个教条制约,其一是相信在分析的即以意义为依据的真理与综合的即以事实为依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区别。其二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于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蒯因此否定这两教条。将康德的分析性问题分为两类,一为逻辑真理,二为同义性概念。同义性便涉及到定义问题。此则造成分析性问题的「重言」。

  关于意义,蒯因认为意义不同于被命名的对象。我们可以认为一些话是有意义的,而无须默认有一个名曰意义的东西的领域。名词实则为代词,凡能借名字说的都能用一种避开名字的语言来说。整个本体论,都在「有个东西」「无一东西」「一切东西」的范围内。

  关于存在,我又没懂,存在主义杀我,海德格尔现在也还都没看完。

  《从逻辑的观点看》读后感(四):蒯因批判两个教条而造成的错误

  蒯因将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等量齐观,是由于他受到这样的一个隐喻的误导:即他将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比喻为场。“整个科学是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 对蒯因来说,知识整体是由命题组成,命题分为逻辑命题和综合命题,在这样的知识场域中,逻辑命题和综合命题一样不过是命题的一种,因此并不具有特殊的地位。逻辑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别只在于,经验命题直接与经验紧密接触,而逻辑命题并不是与经验毫无关系的,二者的关系只是较为间接而已。这样,蒯因就将逻辑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别看作是非根本的,逻辑命题也如综合命题一样是可修改的。

  然而,逻辑命题作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种说法是有疑问的,知识必须以合逻辑的命题形式说出,但是逻辑形式本身并不是知识,可以说,逻辑是知识的基础,但逻辑本身并不是知识。

  蒯因误解了知识的本质。正如Barry Allen指出,知识的本质是人工产品(artifacts),而不是命题形式(propositional)的信念。他说道,“正是行为的特质是区分知识和信念的地方,这证明了是人工产品,而非语句或信念,才是知识最基本的单位。”

  蒯因错误在于他忽略了命题、语句、陈述都是人工产品,我们在知道它们“为真”之前就“知道”如何制造出它们。 因为知道如何制造它们以及知道“命题何以为真”的“知识”本身是非命题式的。

  《从逻辑的观点看》读后感(五):笔记(updating)

  

一、《论何物存在》

单独语词、一般语词都不承诺某物存在,语句有意义或同义不表征意义的存在。通过约束变项的使用作出本体论承诺是唯一途径。

  三种关于共相的观点:实在论、概念论、唯名论(中世纪);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20世纪数理逻辑)。站在语义学角度谈论本体论问题,概念结构决定本体论。两个互相抗衡的概念结构:现象主义的和物理主义的,一个在认识论上是基本的,另一个在物理学上是基本的。

二、《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1.取消分析—综合二分法

  Quine将分析陈述分为两类:(1)逻辑为真的陈述、(2)通过同义词替换而得到的逻辑真理。“同一性”既不能通过定义得到解释也不能,也不能以Leibniz所谓保全真值的互相替换性作为充分条件。因此我们无法给“分析的”这个词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义或者说我们无法找到区分“分析的”与“综合的”标准,抛弃这一教条的后果是取消了分析—综合之间的分界线,模糊了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

  Quine解释道:“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是一个人工的制造物……整个科学是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在场的周围同经验的冲突引起内部的再调整。”场内的科学陈述分为两类:在外围的附近与特殊经验密切相关的陈述、在场的中心很少同任何特殊的感觉材料优先联系的陈述。站在经验论的立场,Quine把“科学的概念系统看做根本上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经验的工具。”因此本体论问题与自然科学问题按照这个观点是等同的。

  2.否定还原论,转向实用主义

  意义的证实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对陈述的经验证实倾向,对经验与陈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导致还原论。而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面对感觉经验的检验,因此还原论是不可取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逻辑的观点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