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友杜拉斯》是一本由(法)米榭勒·芒梭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友杜拉斯》精选点评:
●我总想保留一个地方,让我独自呆在那儿,让我可以在那里爱。不知道爱是什么,既不知道爱谁,也不知道怎么爱,爱多久,但要自己心中保留一个等待的地方,别人永远都不会知道,等待爱,也许不知道爱谁,但等的是它,爱。我想对你说,你就是这种等待。
●能接近她的,是那些与她保持距离的人。
●更深刻的了解杜拉斯~~
●一个走不进杜拉斯世界的人只能带来一些表象
●很喜欢芒梭那够亲密够私密够深刻 但又为杜留有余地的视角。
●谁让我爱杜拉斯
●2007年8月阅读。杜拉斯的传记,迷人!
●一般啦,没能完整读下去。
●它们就是相爱的
●她真的就是一个传奇
《女友杜拉斯》读后感(一):《女友杜拉斯》
作者的确是没有才学啊。只能靠描写杜拉斯,引用才能吸引人。
一个张爱玲养活了多少博士生。
她的猜想有意思。杜拉斯的母亲和中国情人生下这么个有中国脸的杜拉斯。
《女友杜拉斯》读后感(二):她是真正的作家
法国女人的神秘、前卫、探索让人着迷。作者和杜拉斯都是真正的作家,这不禁让我想到自己最初的文学梦。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写作?在真正的生活之后吧!
我们都爱杜拉斯,我们也向往像她一样生活、感受,并且写出来。
中国的杜拉斯应该就是张爱玲了。她们的人生却很不一样。
《女友杜拉斯》读后感(三):请用看日记的心情看它。
真是狡猾的作者,本书有80%用了杜拉斯的对话记录,剩余10%用于描述杜拉斯的肢体动作和思想状态,最后的10%才是作者的主观意识。
这大量的细节有时看着挺可笑,大部分人不屑一顾,可能他们会觉得这些太微不足道或太粗俗,没有必要写出来。但我反而觉得它们成了本书中崇高的部分。
原话的转述生动有趣、机智调皮,给了我一个活泼跳跃的杜拉斯。看着不会很累,具有很强的带入性。
《女友杜拉斯》读后感(四):她在文本中央
出于一种隐秘的窥私欲,看米榭勒•芒梭的《女友杜拉斯》。我一直想知道,那个活在流言之巅的女子,到底拥有怎样的生命过程。
“为了保证书的真实性,我只写亲眼见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不是根据材料或听她所说。”米榭勒•芒梭是真诚的。她没有利用与杜拉斯的熟稔,和读者对她的信赖,杜撰文字,欺世盗名。她禀持客观原则,利用切实的生活细节,为读者还原真实的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电影艺术家。和大多数读者一样,我因为《情人》而敬慕这个名字。
1984年,杜拉斯年值古稀。在生命的末端,她开采出疯狂而绝望的情欲,再度倾城倾国。她让巴黎惊悸,让世界五体投地——以绝望为食、以情欲为饮的女子,子嗣众多,每一个都凄艳绝伦。
大约十七八岁的年纪,遇见她的中国《情人》。王道乾的译本。五万八千个汉字,翻译出一个极赋冲击力的悲剧。时至今日,我一直躺在烙印之中,反刍那苍凉的呓语:“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然而,名气是最华丽的危险。跟随着成名,萎靡的、藐视道德的、唯我独尊的杜拉斯,被人用真假难辨的事件予以证明。有人这样的词汇总结她的生活:荡妇、酒徒、吸毒者、纵欲狂,以及自大偏执、自私自利的精神残疾者。如她自己所说:“由于各种原因,我的一生充满了耻辱。”
但,杜拉斯是强大的。她藏身于巴黎的诺弗勒堡,割舍对流言的关注,专一地,生产全世界的文化婴孩。作品的璀璨之光,成功冲淡、甚至冲散了所有内在的、外加的阴霾。《广岛之恋》、《劳儿之劫》,以及为多数人所熟悉的《情人》,都是我们所无法抵挡的语流。从心脏出发,回归心脏。如同血液。
相比于杜拉斯对语言的极端挑剔,米榭勒•芒梭是朴素的。芒梭以均匀的速度,松驰有度的节奏,完成一场漫长叙述。在她的笔下,杜拉斯以千面娇娃的姿态,在诺弗勒的土地上生长,风头出尽。
杜拉斯在这本书里褪去传奇的外衣,成为真实的生命个体。所以,有了缺陷。她时而可爱可喜,时而可憎可恨;时而娇憨动人,时而锋芒毕露;时而恭默守静,时而刚愎自用;时而艳如桃李,时而冷若冰霜。
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个真正的创作者,一再让世界瞠目结舌。无论作品,还是她的真实生命。与小哥哥保尔的非伦常之爱,15岁与异国情人的疯狂性爱,被开除党籍,与两个男人同居,晚年与比自己小40岁的男人相爱……“我出名的原因让人尴尬,不是因为我内在的魅力,而是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她如是说。
她对疯狂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亲近感。她不能容忍庸常,无视禁忌,任由丑恶、不洁与破碎反复刺激她的触觉。她由此佩戴上病态的标志,敏锐而孤独地,挖掘生命的原始意义,以及终极密码。
没有一个人能像杜拉斯一样无畏无惧,冒天下之大不韪,为所欲为地生存。她设置生活,如同设置小说。她允许一切边缘事物在她的世界里扎根。然后,她身处其中,一边经历,一边记录,用一次次非常态事件向人性发问。
扬•安德烈亚,玛格丽特晚年最亲近的人,说:“她永远生活在小说中,她在生活中和在书中一样骚动不安,充满激情。她把自己当做是一部小说。”
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即是传奇。她预见到她即将引发的连锁反应,立即未雨绸缪,动用一切记录手段留下痕迹,为追随者进入她的世界以引导。她害怕自己随影像的消失而贫瘠荒凉,害怕因生存的位置被填补而被遗忘。她要在文化界中永存。人去楼不空。
芒梭在《女友杜拉斯》中多次提到,她们的谈话,都应杜拉斯的要求而被录音。“那是她让我录的。”“就同一主题进行漫长的谈话时,玛格丽特往往会建议录下来。‘让它失去这也太傻了。有时,我还是挺有才气的。’”是的。生活,即是写作。言谈,即是意义。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只要你愿意赋予它价值。
杜拉斯66岁的时候,与27岁的扬•安德烈亚相爱,并同居。这段爱情,本来为我所深度质疑。她苍老、专横、敏感、怪癖众多,凭着衰败的肉体和残疾的精神,如何赢得年轻人的爱情?
但,当芒梭记录下扬•安德烈亚的话语:“她这样对他说:‘为了创造您,我要先毁掉您。’新生的诱惑使他被蒙住了双眼。她一再说:‘不,您是个七尺男儿。’有一天,他发现自己能够成为七尺男儿。一个女人投进他的怀抱,他占有了她,尝到了能够拥有她、能够确实达到目的的快乐,那真是妙不可言。他问自己,以前是否曾做过爱,他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男人。以前,他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享受,不知道随心所欲地拥有一个女人是什么滋味。最终,他可以享受并且让一个喜欢这种享受的女人也得到了享受。这个向他揭示了性爱的女人,这种使他陷入激情的疯狂的爱,正是他过去所想象的飘渺的崇拜目标。这个女人破坏了所有的等级......”我相信了,他们之间是有爱的。
这是超越了等级的、破坏了规则的爱情。杜拉斯从来都惊世骇俗。语言、以及行动。她无视一切世俗的阻碍,放任自己,跟随内心去生活。她是真正自由的。
可惜,对于扬•安德烈亚来说,杜拉斯用激情让他生,也以专制让他死。他必须告别过去的所有,全盘接受她的一切,她的饮食、散步、看人和赤身裸体的方式。这份爱情既是给予,也是剥夺。杜拉斯需要扬,需要他们的匪夷所思,需要扬的挣扎,需要这份可激发灵感的素材。
扬试图进行反抗,说不,或者沉默,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小小的抵制。对于这种躲闪,她也会无能为力,但从这种痛苦中,作家获得了写小说的新法。只要这个年轻男人沉默,她的作品就增强了力量。
如同一个任由杜拉斯安排轨迹的小说男主人公。扬•安德烈亚成为一个发不出声音的、痛苦着也黯淡着的单薄生命。他经常出走,但是,被驯服了的宠物,最终会乖乖回到牢笼。直到杜拉斯死去,扬•安德烈亚都没有走出诺弗勒堡。
芒梭也是,她希望“远离她。无论去哪,但走自己的路。当我觉得自己迷路时,我就变本加厉。走得远远的,孤身一人,要取得成就,就得重新找到自我。”只要靠近杜拉斯,周遭人都会不知觉间跟从。她就是磁场中心。她就是王。
《女友杜拉斯》译后,胡小跃在巴黎与芒梭会晤时,问她为何能与杜拉斯相伴十几年,忍受被动,忍受光芒被覆,芒梭说:“她很孤独。”她爱她,所以,她跟随她,宽容杜拉斯的乖张暴戾,甚至后来杜拉斯单方面疏远她,也未能改变她的爱戴。
她们决裂的原因,简单得让人惊异。芒梭在《短元音》中,挪用了玛格丽特的生活。她暴露她的小秘密,尽管这种秘密,已经为众人所知。但之于杜拉斯,这是大忌。她的生活即是她的作品,任何盗用者,必被拒之门外。
如同她在《物质生活》里所谈到的:“一个声音,一个习惯,一种味道,一次触摸,一个事件,一段情感,或者一个人,显示的状态可能是一团混沌之物。但它们之于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宝贝,我们称之为写作素材。”写作无非是对琐碎的地点、时间、人物的提炼。如果自己的生活被他人过滤,变成文本,作家会觉得资源丧失。依靠回忆,杜拉斯得已完成一生的书写。往事给予利息,维持她的写作。因此她珍惜秘密,如若珍宝,不予侵扰。
芒梭在《女友杜拉斯》中还提到,对一切循规蹈矩之事,她从来没有兴趣。单调呆板的物质生活会局限思考和感受的范畴,而杜拉斯,决不允许自己活在重复之中。她拒绝有害于写作的确定性。她在现实中突围,制造各种可能,以体验各种极限。如果生命苍白,她就亲自种植传奇、演绎传奇,使之激烈丰富。再然后,起落手指,把自己放入文本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