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8 04:3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孤独者的读后感大全

  《孤独者》是一本由鲁迅著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0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者》精选点评:

  ●我已失败,然而我却胜利。

  ●看哭了

  ●最喜欢的之一

  ●《伤逝》应该是鲁迅唯一一篇爱情主线的小说,爱上你,便同居,了解你,便情减——但其实绝不像这么肤浅。《孤独者》是主角看旁人眼中的局外人。《故事新编》的奔月一篇最早竟是在杂志合集上看过的,铸剑一篇多么惊艳,当然每篇都很幽默。

  ●多看几遍。

  ●“呵,人要使死后没有一个人为他哭,是不容易的事呵。” 因为我时常被周边的人贴上“性格奇怪”的标签,所以我也有担心过会不会将来我结婚或者我的葬礼都没有盆友来 但其实转念一想 我不在意了 自然也无法折磨我 “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 这段用今天的话来表达就是:我魏连殳觉得你们都是傻屌知道吗?

  ●导致魏连殳孤独乃至死亡的,是里面的每一个人,包括那个时代。

  ●“可是我那时不知怎地,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了,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而且觉得这样的人还很多哩。这些人们,就使我痛苦。”

  ●当整个世界都陷入深眠的时候,唯一醒着的人就会成为孤独者。

  ●鲁迅小说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孤独者和在酒楼上。这两部小说是属于鲁迅自身内心的小说。

  《孤独者》读后感(一):《孤独者》简评

  “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乘着小木筏出海,是一个人去的。人要是多了,就是轮船了,船与船连在一起,又成大陆了,最后还是有人乘着小木筏离开的。

  孤独者,总是叛逆者。有时候叛逆,是人人都往前,他往回走。有时候叛逆,是人人固守着沙漠里日渐干涸的湖泊,他要出去找绿洲。不管是什么,总是为世人所不容的,所以孤独。那时候,灵魂活着,肉体快死了,后来,旧的灵魂自戕了,躯壳换了一个新的灵魂,肉体活了。

  《孤独者》读后感(二):有些无奈~

  整篇文章读到最后,充满了无奈和惋惜、悲叹。如此有思想之人,如此“勇敢”之人,如此善良之人,到最后为什么没有美好的结局,为什么没能如愿所偿?哀叹封建世俗的狠毒扼杀,哀叹有识之人的不被理解和支持。

  但也许就是这样,坚持就要有付出代价。“亲手造成的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你能否承受?每个人活着都有最重要的原动力,当这个原动力都失去的时候,最在乎、最关心的都失去的时候,活着似乎也没有所谓的意义了,心已死,只剩躯壳。后期的连殳就是这样,成为世人眼中“胡闹”“不想办一点正经事”之人。

  “孤独者”就是连殳,也如同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有思想、有志向,纯真、善良,却不被理解之的我们。是世俗的埋没,压的我们越来越透不过气?是社会的眼光,把我们视为异人的“失败者”?是精神上的“孤独”,理解的人越来越少,于是越来越孤独.......

  《孤独者》读后感(三):孤独者的反抗与妥协

  深夜把鲁迅的《孤独者》看完,写的实在太棒了。连殳,一个主动不融入主流的“异类”,独自一人,不结婚,对社会发些”奇怪”的论见。社会不容许他。可是尽管社会不容许他,但他内心依旧有所坚持,所以最后哪怕失去了生活收入,也依旧会对“我”说“我还得活几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孤独者对这社会的反抗。 鲁迅的冷酷这时体现了出来,他并没有将孤独者的坚持继续下去,而且让孤独者选择了苟活,成了最终他所厌恶的人。 小说写到最后,连殳当了官,给“我”写了封信,当接到了信,“我”觉得奇怪,因为在“我”的感觉中,孤独者是不会有朋友的。其实这也在映衬着“我”也是孤独者。 所以小说末尾,“我”对连殳的病逝感到莫大的悲哀,这正是对同道中人的缅怀。 文中还有个特别感动的一点,是连殳独自一人坐在地上对祖母逝去的嚎啕大哭,这不仅仅是对亲人的逝去而痛苦,也是对同是孤独者的逝去而痛苦,因为本质上那个几十年独自一人坐在床上织线的祖母也是一个孤独者。

  补充一点:结婚生子并不是人生必然的程序,而在传统观念看来,这却不正常,并利用传统的观念去压迫反抗者。而鲁迅早在几十年前就对这种压迫进行了批判。

  再补充一点:连殳最后还是没有结婚,我感觉还是映射了连殳对当下那个社会的反抗。

  最后再补充一点:感觉鲁迅虽然对那时的社会很冷酷,但他同时又有着温情,小说最后,那个同是孤独者的“我”依旧在坚持。

  《孤独者》读后感(四):鲁迅的孤独之我见

  

那些知识分子并不真正了解普通大众,他们带着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一样的心态去妄想改变劳动大众,怎么可能得到民众的理解?

正如小说中的魏连殳,吃过几年洋墨水,就以为自己是先进而普通人都是落后分子了。魏连殳主张打破家庭,他有没有想过家庭被打碎之后,女人们该怎么办?以当时的社会经济状态,除了少数之外,绝大多数女人是无法在那个社会中生存下来的。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形态,也许它有消极的一面,但仅仅因为这消极的一面,就不要家庭,真是荒谬之极。

又者,魏连殳嫌为他祖母哭丧的人假哭,是形式主义,并无真实情感,但别人凭什么一定要为与他们无关的人痛哭呢?看在乡里乡亲的份上在她的灵前哭几声,已是尽到自己的义务了,毕竟那不是自己的亲人,平时与自己并没有多少交集,魏连殳的祖母生前也没有给过他们多少好处,人家凭什么要为你嚎啕大哭。

总之,知识分子们怀着一种傲慢与救世主的心态去拯救他们口中的“麻木众生”,但却不理解普通百姓的痛苦与欢乐,所以他们是注定孤独者。

再者,我又想起了毛主席,毛主席难道不知道中国普通民众消极的一面吗?他当然知道,他知道民众一方面是消极的,落后的,顽固的,目光短浅的,但另一方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急公好义,勇于牺牲,毛主席总是善于引出民众光明的一面,帮助他们克服落后的一面,所以毛主席能拯救中国,能把中国拉出黑暗的泥潭。

  《孤独者》读后感(五):莫名之思

  今天,读了这篇,我才真正窥见了鲁迅先生的光。前几天读周国平的一篇文章—灵魂只能独行,他引用史怀泽在《我的青少年时代》中人到中年的感悟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过是“在黑暗中肩并肩行走”,使我想起那年暑假在银川辛老师所说的“界限”。今天下午的当代文学课,我在进行《黑骏马》、《棋王》、《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的头脑风暴中,微博蹦出了一条消息:韩国女星雪莉去世。我当时很拒绝点开这条消息,想着这世界上叫雪莉的人那么多,这肯定是哪个我不知道的明星吧。可我过了片刻点开消息那瞬间,我的脑袋发麻了。追求自由,就是追求孤独。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东西有没有带给我们真正的救赎。我在想为什么我会对孤独者情有独钟,我在想我为什么会有这些想法,因为我就是这样啊。我不知道。我在想,可能她觉得只剩这条路是她还没有求救过的,她想试试是不是这条路可以得到救赎。 原来这不只是困扰我的问题,这可能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感恩我有机会好好读鲁迅。

今晚从图书馆回来看见来学校演出的戏剧团准备搬东西离开,携着戏剧唱腔的男声连连向我传来,生活,还是有许多美好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