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8-31 04:1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10篇

  《孤独者之歌》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页数:28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一):孤独者自述

  了解黑塞是从《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开始,黑塞是一个一种难以言喻的东方气质的西方流浪者,他亦真亦假的迷幻叙述让我仿佛看到了他所推崇的那个“道”还有他梦寐以求的“魔术”。在我年幼且艰难的一段时间里,黑塞的《堤契诺之歌》成为我慰藉心灵圣经

  《孤独者之歌》这个翻译在林林总总炫技性的书名中看来非常缺乏新意,但是比起《黑塞自传》,又显得非常贴合立意。大多数时候人们无病呻吟寂寞孤独,心却依然漂浮在尘世,忘却了真正的孤独者所追求的近乎透明心境

  黑塞有着所有孩子都有的细密敏锐神经,而从小对魔法渴求以及长辈适度娇纵使得他的天性保留得很好。

  他在描述外祖父的一本极其厚重古书时这样写道:“有时候当你首度开卷时,你便可发觉到它们,而当你随手翻动书页时,它们往往显得耀眼夺目;但是有时候,你花上老半天去寻找它们,但却老是找不到,它们早已隐身遁走了,好像它们根本就未曾存在过似的。”这给了我《沙之书》一样感觉,然而《沙之书》因为陌生人的存在而显得过于神秘,一开始就显现出魔幻故事本质。博尔赫斯让我感受书海的浩瀚不可及,而黑塞却让我感同身受,想起了小时候很多次,因为突然觉得某篇文章中的情节有意思,就尽力回想什么时候在哪本书里看到过,花很久一本一本地翻开书页去搜寻线索,有的时候花很久才能找到自己脑海中的那些情节,可是觉得又突然变得陌生,和脑海中所想的相去甚远,之前所回想起的那些就像永远消失了一样。

  黑塞写到他因出走而被送去外祖父书房等待教育时写下了这样的场景:“迎面扑来一股烟味,纸张墨水气味阳光直射到摆满书籍杂志,许多种语言手稿书桌上,这位长者背对着阳光直射而入的窗户,坐在阳光穿射而过的烟雾层里的旧沙发上,缓缓从他的写字的姿态抬起头来”,翻译有一些生硬,但是还是还原了那个记忆久远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倾向于把它设定成一个下午,天气可能闷热,而烟雾可能是不存在的,有些许灰尘。而当回忆起这样的一个场景时,总会把它渲染得更加久远,烟雾缭绕。而我也有这样的记忆,也是在一个或者数个阳光照进窗户显出灰尘的午后,外婆在读书,我已经不记得我在做什么或者外婆在读什么书了,但是黑塞让我对那个场景的记忆更加具象了,我自认为已经失去了孩子的那种微弱而又细密的神经,但是黑塞用他的描述让我已经模糊全是灰尘的记忆清晰了那么一些。

  黑塞写道他曾经因为不齿人们讴歌战争而饱受排挤,被报纸斥为卖国贼,他没有一笑了之,而是变得更加孤独悲愁,这很真实,和之后他流浪时的心态完全吻合的。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读黑塞的时候总是想到自己,我觉得我在受到众人非议的时候也从来没有学会一笑了之,只会产生更深的忧愁,可能是因为和之前反差太大,总之就是敏感脆弱

  在《纽伦堡之旅》中,黑塞写道:“世上是没有一个人根据理由而行事的,一般人只是拼命装着他们是根据理由而行事的,且装着很卖力样子,但是,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虚荣美德,而向别人夸示,他们是依理而行的。”读这段话的时候想了很多,但是现在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了,只是觉得其实大部分事情都是这样的,人们不是在假装,而是真的有在寻找理由,因为他们想证明自己的正确,但是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因此就算找到再多理由,让自己显得多么正确,也是满足了自己,与其如此,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试着证明自己。

  在另一篇短文中,黑塞提到了自己不喜欢开朗读,因为不情愿面对社交场合里的孤立感。他说:“我了解每一个时代皆必须有自己的文学,正如它必须拥有当代自身的政治理想风格一样。但是我却深深相信,我们当代德国文学正处于一种过度性而动向不明阶段”,在之前某篇中他也提到过因为现代文学的发展诗人作家界限变得并不那么明显,其实有很多时候都会对当代文学的不确定不自信,但是这也只是我的感觉,有很多片面观点,可以用很多篇文章来写,指名道姓地说出种种不好。但是就是在看到黑塞这么写的时候心里得到了一些宽慰,并不是我的时代的文学不值得被相信,而是我像黑塞一样不愿意去相信。

  这本书最后的一篇是《温泉疗养客》,我一直都没有看,因为每次看到最后感觉自己虽然和他有相同的感受可是并不是他。

  给了四星的评分,这是一个非常无所谓的评分,因为真正的作家不会在意读者对他的文章产生了什么看法。黑塞是一个孤独者,他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毫不掩饰并且毫不炫耀地显现出这一点,他是一个流落异乡的人,是祖国的报界所指责的卖国贼,是富人不屑于交际清贫者,他会在南方夏日的夜晚由绣球花指引回到住处,会在山隘中眺望陌生的景致,他不是一个从容的人,会因为外因而焦灼不堪,因为他的孤独,孤独不是把人完完全全与外界隔开,而是让人更加倾向于内在的感受,因而变得异于常人的敏感。但是正是因为极度忠于内心,他的孤独可以保护,像梭罗说的,他的“果实上的粉霜”,这也是为什么黑塞如此不同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二):孤独矛盾自得其乐

  20180829#每日阅读#《孤独者之歌》赫尔曼·黑塞 主题传记 文学 读书心得: 孤独者之歌是黑塞的自传,行文更随性真,故事经历融入黑塞的气质喜好。黑塞心灵与作品的主要特色得于精神有意义实体和日常短暂世界之间,只有精神领域对黑塞才算是真实的。 作者活泼好动童年讲起,小时候的黑塞极具神秘感,号称‘魔术师’,记忆可以任意编辑,童年故事就在想象与真实之间乱窜。 一战开始,他强烈抨击了弥漫在欧洲大陆的好战心态,因为被全社会舆论攻击,然后他平淡地叙述自己的遭遇,却似乎乐在其中。他认为事物总是有正有反,两极不宜过度对立,在某程度上,辩证双方又是统一的。 他说:‘恰恰相反地,我愈冒险走向一端,我愈暴露出自己,我愈无情地批判,我愈甘心沉溺于奇想,则对方一端的统协之光便照射得愈亮。如果没有这种永无休止,不断变动的调适的话,我哪有勇气野人献曝、自作决断全力去感受并表达 我的爱与恨,又有何勇气生存于世呢?’这观点和奥修不谋而合,在无比正确的对立面也可以存在另一种和谐。 黑塞生命底色始终是忧愁孤独的,一生都在追求精神上存在的意义。有一阶段他隐遁于荒无人烟自然之中,和星辰月亮相望,彼此沉寂彼此孤独。后来他开始喜欢上劳作的人们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外界真实的情境中,得到一种圆融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三):读过的记忆

  读到最后一章,温泉疗养客,仿佛宝玉那句:“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一章我曾经看过,或许它作为独立的一本小册子,在某年某日的某地,被我不经心地翻阅过。混合着当时的漫不经心,沉入了记忆的暗流中。随着文本的展开,荷兰来的女巨人,仔细阅读报纸的男士,拖着艰难的步伐走进硫磺泉,又走向电梯衰老的“黑塞”逐渐明朗起来。凯瑟琳真是一个友好称呼黛玉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黛的感觉是准确的,而我需要再次确认,从结尾再返回开头,毫无疑问,不必奇怪我一定是读过的。时刻想起卢梭的《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我如此钟情于年迈的作家写下的回忆。“我常觉得,千百年来宗教、教言、心理学一直力图明示善与恶,是与非的学说,且不断以更微妙、更严格的方式正义与服从作更高的要求,但其最终达于终点所获致的神奇洞识往往是——在上帝的眼中,一个忏悔罪人,其价值往往高过99个正义之士。”即使卢梭声嘶力竭呼唤的忏悔遭到无数的质疑,在上帝面前,没有谁敢说比卢梭高尚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四):和另外一个版本对比

  我先读了世纪出版的《温泉疗养客》,谢莹莹译,后来发现这一本里也有这篇,比较之后发现这本书里的文笔要略微逊色一些。

  摘录《温泉疗养客》最后一节的开头一段作为对比:

  谢莹莹版:

  札记最后这几页不是在巴登写的。我已经不在那儿了,带着满脑子新的计划和等着付诸实施尝试我又回到我的荒原,回到我的孤独,我的隐居地。谢天谢地,疗养客黑塞已经死亡,他和我们没有关系了。现在的黑塞是另一个人,虽然他仍是个患坐骨神经痛的人,但是现在是他占有坐骨神经痛,而不是被它占有。

  这本书的(译者蔡伸章):

  当我写到这最后几页时,我人已不在巴登了。我——脑袋里充满着新的计划与新的打算——已再度回到我的草原,再度回到我孤独的隐居之所了。感谢天,黑塞,这温泉疗养客,现在已经死了,他现在已不关我们的事了。现在的他已变成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黑塞了。现在的他当然仍患有坐骨神经痛,不同的是,他现在患有坐骨神经痛,而不是坐骨神经痛盘踞着他。

  谢莹莹版显然更加简洁流畅,蔡版则稍显滞涩,最后一句更是有点词不达意。当然这本书的译文整体上还是通顺易懂的,只是蔡伸章可能因为主要是翻译各种科学哲学著作的,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有点力不从心。他经常使用一些看似有诗意的表达,比如上面这一节的标题,谢译成”回顾“,蔡则译成”回首前尘“,但对于文脉的把握,蔡还是略输一筹。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五):深度自剖的自传性文

  这本「自传」是由多篇写于不同年代的记叙或回忆性散文所组成。

  读完后,自己认为赫曼·赫塞大致有着以下几种特质

  高度敏感、内向自省喜爱宁静厌恶权威孤傲、反战、文笔间略带讽刺热爱艺术音乐绘画建筑等)、喜爱「东方」、「古典」和「灵性」、感性成份大于理性、喜欢抽象与想像胜于现实

  -

  节录几段特别有意思

  (「导读」─作者生平与作品介绍的部分:)

  「一般来说,赫塞在他的小说裡,并不十分刻意于客观描写真实世界,他所执意追求的毋宁说是自我发现的『奇遇』,或以《玻璃游戏》的表现手法来说——他刻意创造虚构的生命』,以期将作者的生命活力,在各种短暂的装扮展现出来。」

  「赫塞心灵与作品的主要特色并非得之于生命与艺术之间,亦非得之于事实与虚构之间,而是得之于精神的有意义实体与日常的短暂世界之间。」

  「(在赫塞作品中的)一切神秘化的作用——『真实』人物在虚构世界裡出现,然后又以虚构的角色在『现实』世界裡再现——乃是为求模煳『诗与真理』(借用歌德自传的书名)之间的界线,而使读者进入『精神之无时领域』——赫塞本人感到最自在地方,也是他最具特色的文学领域。」

  「每个人为了认识自身灵魂的『溷沌』,必须亲自走过他自身意识地狱。」

  「如果我们以嘲讽态度去看待『现实』的话,我们便能自它的束缚解脱出来,至少在精神上是如此,因为我们已不再(过度)严肃地看待它们了。」

  —Theodore Ziolkowski

  -

  (正文:)

  「到了十三岁那年……我当时最大的梦想是做个魔术师。也许是出于对一般人所谓的『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大人们的愚蠢阴谋的抗拒心理很早以前,我对这种现实世界就持着一种强烈的排斥态度,有时出之以畏避,有时出之于轻蔑,而在内心里则存着一股炽热的希望,想用魔术去改变它、转化它、提升它。」

  「我们今日的文艺价值不在于为我们这时代或千秋万世树立一种形式、一种风格、一种古典主义,而是在我们的痛苦之中,以最大的诚意表现出我们心中的呐喊。」

  「我愈冒险走向一端、我愈暴露自己、我愈无情地批判、我愈甘心沉溺于奇想,则对方一端的统协之光便照射得愈亮。如果没有这种永无止尽、不断变动的调适的话,我哪有勇气野人献曝、自作决断、全力去感受并表达我的爱与恨,又有何勇气生存于世呢?」

  「一般来说,要获得救赎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义者所採取的『正义之途』 另外一种是罪人所採取的『恩宠的途径』。我是一个罪人,而我却错误企图以正义之途来达到救赎。也因此,我一直未能成功。正义之途对于义者犹如甜奶,但对于我们罪人却犹如毒药,它使我们心怀恶意。但是我却注定要一再地犯着这种错误,正如在智性方面,我这个诗人注定必须不断地重新努力,以思想而非以艺术来克服世界一样。我不断地孤军奋斗长途跋涉,力图以理智克服困难,但是最后我得到的却是痛苦与溷乱……但错误的途径往往有益未来的借镜,失败滋味往往变得极其珍贵,因为它们时常能使我回返赤子之心,使我重新经验到恩宠。」

  「或许我们当今世界的不幸就在于此——世界上最高的智慧随处可见、唾手可得,但是一般汲汲于名、孜孜求利的苍生却视若无睹。如果一个人能穷数年之功、或甚至不惜冒生命之险去捕捉这些珍贵的真言,一如他追求生命中的其他事物的话,那麽他最后将会有不虚此生之感。

  而这正是我个人的问题与困境。这方面我一向说得多做得少。我一直未能成功地将生命两极结合在一起,也未能谱出生命乐章的二重奏。但是,我将永远听从我内心的呼嚎,永不放弃这种努力。而此正是推动着我小时钟的主要泉源。」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独者之歌》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