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桃》是一本由许地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17图书,本书定价:2.05元,页数:1988年,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桃》精选点评:
●一女二夫,只为生活,不及感情
●好前卫,女性主义
●读的不是这个版本,是16年中国工人出版社的,但是找不到条目,就标记为这条了。是我3月份从图书馆借的,现在都超期许久了,今日读罢,深感文学之神奇,很喜欢先生的小说,塑造的女性形象很立体,有血有肉。最喜欢《商人妇》《枯杨生花》《东野先生》有首诗非常有意思: 秒,分,年月, 是用机械算的时间。 白头,皱皮, 是时间栽培的肉身。 谁曾见过心生白发? 起了皱纹? 心花无时不开放, 虽寄在愁病身、 老死身中 也不减他的辉光。 那么,谁说枯杨生花不久长? “身不过是粪土。” 是栽培心花的粪土。 污秽的土能养美丽的花朵, 所以老死的身能结长寿的心果。
●一妻多夫让我十分爽利
●时代造英雄
●许地山在现代文学萌芽期,就能达到这样的文学境界,实在难得。
●凄凄惨惨。
●女性如何迸发出强大力量来冲破传统和桎梏,最近沸沸扬扬的那部北外话剧的起哄的傻逼们都该看看。。。。
●此书是许地山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问题小说集,语言、构思、人物都显得别致、精致、雅致的很。探讨话题往往离不开处于变动中的社会(革命)上的各色人物,虽是小人物却因许地山的好文笔而典雅起来,至于有君主制到民主制转变过程中的道德、家庭、社会等问题,则从其变化多端的题材和情节中展现出来,颇有伏尔泰、梅里美之风。
●许地山的一小篇《落花生》,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年,倒是一直不忘。
《春桃》读后感(一):挑战伦理,但求理解
在读《蒋勋说文学》这本书时,知道了许地山写过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据说这个故事思想观念太过前卫而被禁,前卫到被禁的程度,那就必须要看了。故事挺短的,很快就看完了。看完并没有太多的震撼,总觉得它还只是一个故事。
一妻二夫的组合的确是新颖,应该很是挑战当时人们的伦理观,所以才被禁嘛。但也许正是因为它传达的伦理观念太前卫,使得我也只能把它当个奇闻来读,但读完后,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黄瓜汤还有大饼,还有瓜棚......
天下永远都有奇闻发生。你觉得这种事情太离奇,难为伦理所容,但往往还有更加出格的事情发生。出格的,就是错的,就是不好的吗?未必。那就是好的,应该受到鼓励的吗?也未必。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去理解当事人的选择,大家都在认真生活,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的。
我想到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总能遇到自己觉得太过惊世骇俗的事情,但是那不仅仅是奇谈,至少对于当事人来讲不是。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追求做出选择,谁也不应该被指责,只要他没有妨碍和伤害到别人。
《春桃》读后感(二):关于许地山
读许地山的的文章,总觉的置身于一个宗教的世界,有浓厚的宗教气息四处环绕,一说《命命鸟》,我不能体会他们这种宗教艺术的爱的决绝,这样的美好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种畸形甚而不可谓之美好。这种艺术反而让我觉之软弱,不屑一顾。再说《商人妇》,她,这个被异人取名为利亚的女子,我钦佩他的被卖后的不放弃和勇生,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但她的耿耿于怀为我所不能理解,谁卖的她,一目了然,而她必须得到一个显而易见的真相的心,让我对这个女子的不够决绝而产生怨念,或许她有她的坚持,或许毕竟是个“唐山”人罢。《缀网劳蛛》里的交错的似是非是的爱情让我有些唏嘘,这种宗教式洗脑的情感给我留下一种无尽挫败的感觉,可能作者是宗教大师的缘故,对这方面研究甚透,以至于缺了它就不能达到他文章艺术制高点。我等这种平庸之辈,对宗教艺术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理解不够透彻,故而有时也只能浅的去体悟尚洁和长孙可望的了。而春桃这篇却给了我一种忠诚的最高境界之感,可能是它这里面已经把很多情愫紧糅合起来了,所以让我更深体悟到了那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我爱你,你爱我,但我们谁都不违背承诺。我答应的,我明知的,我不言语,你自心明,这种深刻,因共鸣的浅显而让你沉醉心安了。
《春桃》读后感(三):春桃
还可以。从短篇小说来讲,情节不是跌宕起伏的那种,情节上还是挺平淡的。但有些写作的角度以及选取的视角还不错。比如《在费总理的客厅》故事发生的场景就都是发生在费总理的客厅,但完全能够把费总理这个人那种披着羊皮的狼的形象刻画出来。《无法投递的邮件》则是一个非常好的写作创意,三封信关于苦难的人民,关于革命的手段,关于文化,其中的思考及所反映的现象还是很值得人深思的,但是题目是无法投递的邮件,这就意味着这样的内容不会有除了作者以外的人看到,不由的让人唏嘘。而《三博士》和《街头巷尾之伦理》则是还有讽刺和批判的现实意味的。特别是在街头巷尾的伦理中最后结尾的部分,最后帮助了那个瞎子的不是和他一样的穷苦的人,而是一个大兵,而且言语动作是含有傲慢的,说实话,我觉得这里写的非常的真实。另外的几篇包括《商人妇》,《换巢鸾凤》等背景都是很有异域风情的那种,有缅甸,越南,日本,印度等,但我不认为换了背景故事就不成立。不过后面的介绍说作者许地山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那应该就是把所学融入到了作品中。对于最著名的《春桃》这篇我的印象反而没有那么深刻,因为感觉这个故事都挺平淡的,文中的春桃挺自立的,努力过活,对于两个人的感情应该说都是真挚的,对于刘向高是那种共同的生活建立起来的情感,而对于李茂,我觉得可能春桃更加看重的是她是李茂明媒正娶的,是花轿堂堂正正抬进门的,即使是只做了一夜夫妻,那种仪式感在春桃心里还是一直是有烙印的,使她心里一直认定她是李茂的媳妇。
《春桃》读后感(四):春桃
春桃和丈夫结婚那天,两人就因为兵荒马乱的大队兵和胡子而失散了,一别就是好几年。现在的她捡破烂,和向高,一个喜欢她的男人住在一起,日子苦,但是还算是安稳。向高是个不错的男人,他会赖皮脸的叫着春桃媳妇,会给春桃揉腿,教她认字。春桃也许对他有所动心,或者说是感动。 没想到,有一天竟然在大街上碰到了失散多年的丈夫李茂,可怜的李茂丢了双腿,被春桃带回家。这便开始了矛盾。 一边,李茂是春桃真正的丈夫,但是他们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相隔几年,大家都过得很痛苦,没有爱情的滋润和互相扶持。如果不是这个意外,他们也许一辈子都不会见面。 另一边,是同居了几年的向高。警察来查户口时为了方便,他将他们认作夫妻。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互相扶持了几年,早已有了感情基础,虽然春桃讨厌他叫她媳妇。 本以为两个男人会打起来,并没有。他们把春桃当做货物一样互相谦让,李茂要休妻,而向高也说要离开他们。只有春桃,她不认为自己属于任何人,但是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三个人互相扶持是最好的,所以她希望所有人都和谐相处,互不认为谁是谁的谁。 于是向高离家出走了,李茂选择自杀。 最后向高回家了,李茂也被春桃救下来。 这样,三个人开始一起生活,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畸形吗? 我觉得不物质都保证不了的年代根本谈不了什么是爱情。他们三个人之间只能说是暧昧,可既然能够相互扶持着走下去,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男人女人不一样,春桃或许觉得无所谓,两个人男人心中依然会有芥蒂。 但这不重要,活下去最重要。 春桃就像是新时代的女性,逃脱了被认为是谁的媳妇的枷锁,她就是她自己,不是任何人的人。只要自己开心,最重要。
《春桃》读后感(五):文学不是历史,有时却胜过历史
许久不读中国现代文学——倘要追究起来,二十多年前曾如饥似渴读了那时许多作家的作品,源于一个系列丛书《中国现代文学补遗书系》,当时买了几本小说卷,所以对那个时代的作品有一点粗浅的阅读。但如今想起这套书留给我的印象,大概也就剩张爱玲还有些痕迹罢了。
这次的这本许地山的短篇小说集,是一位同事一个多月前借我的书。延宕太久,不能辜负美意,所以昨天翻开,今日读完,倒也颇有些感慨。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除了陶冶情操丰富人生体验,还因为它可以记录时代与历史,哪怕是小说,在虚构的外衣下面,多的是真实的世态人生。
许地山这三个字,除了一篇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落花生》,其他能让我联想到的几乎没有。所以读他的这十五篇小说(我读的书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版,篇目与这里所示并不完全相同),恍如跌进一个我所陌生又有些熟悉的世界:
那正是辛亥革命前后,有为了暴动与革命视死如归的烈士,比如《东野先生》中的雁潭兄弟(老太太说的二儿子,我简直就以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喻培伦);有在乱世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普通百姓,比如《法眼》中的汪绶或九九九,《归途》中那个抢了自己女儿衣物的女人,《春桃》中靠捡废纸为生无奈之下与两个男子共居一室的春桃;也有过着奢侈铺张生活如一朵无忧花,且攀龙附凤趁机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的加多怜;还有《三博士》中不学无术自以为是的吴博士,和将博士帽都戴错了的曾辅仁……
那是在遥远的南洋,有因为父亲的阻挠看破红尘与恋人一同赴死的敏明,有嫁为商人妇却惨遭背弃辗转漂泊自强不息的惜官,有被丈夫误会却始终坚忍淡定自比缀网劳蛛的尚洁,也有因机缘巧合在四十多年后还能与昔日心仪之人共度余生的云姑……
众多的女子形象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换巢鸾凤》中“出走后的娜拉”和鸾,那个时代的女子,不是为了爱情与自由出走就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也许因为一步走错,接下去步步皆错;《人非人》中的陈情,白天上班自认为人,晚上浓妆艳抹甘心非人,只为了救济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战友的家人;《女儿的心》中的麟趾,侥幸从一心殉清的父亲的剑下逃脱,她只一心寻亲,渴望与已经成仙的家人相聚,其间种种经历,传奇中渗透着泪水与苦难……
这形形色色的人物,各式各样的故事,汇集在一起,便大致拼凑出那个时代的模样:动荡不安,艰难求生,无论哪个阶层都逃离不了历史车轮的辗压。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崇高卑微,乱世中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温暖的家,几个亲人的相守,一段安宁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