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25 04:58: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1000字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本由鲍十著作,作家出版的303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父亲母亲》精选点评:

  ●标题看似写亲情,文里写爱情

  ●真爱无声

  ●没找到我大一时买的那个版本的,里面还有个短篇也很喜欢。

  ●目前看过最朴素最平凡的老一辈爱情故事。父亲与母亲的爱情和生子长大后经历的两段爱情形成了对比,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对这种爱情的渴望

  ●難得喜歡電影版本的故事甚於原著 不想看大道理 不想看捨己為人無私奉獻 就想看遼遼黃原 昭昭白雪 聽朗朗讀書聲

  ●招娣的奔跑是我生平可想象最纯洁的画面。

  ●三合屯这是一个暖心的村庄。这里,邻里间和睦友善,运动总是来得迟,去得快。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令人心动。

  ●以前先看过电影,一直对电影中章子怡的表演印象很深刻。后面才读的原著,读到很多地方,脑海中总能浮想起章子怡表演的画面。“父亲母亲和这条路,见证了他们相识和爱情的诞生与发展”

  ●没看过电影 但书里招弟的每个动作都是章子怡

  ●听说张艺谋拍过一部电影。我没看过。。看书吧,很感动。比山楂树之恋还要温情。。你会觉得自己又相信爱情了哦~(*^__^*) ……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一):爱情与亲情

  因为看了同名电影所以知道了这本书,电影很感动,书比电影更感人。那个年代的爱情很纯真,执著而细腻,简单而干净。故事中的人物刻画得很真实,文字非常优美。看完电影再看书,电影中美美的画面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升华。很少有这样平淡的爱情让人流泪,但这本书所描述的爱情是一个例外。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二):我所不理解的爱情

  其实打下这个标题时,想到的是自己到底理解不理解自己的父母的爱?都说人的爱是下倾的,但我觉得,人的爱都是独立的,相互理解很难。

  生子知道那条父母走了四十年的路,生子也知道那个布满焗钉的青瓷碗,也能他也知道那块樑上的那块“红”和母亲那个红袄。但我想,他可能不知道碗里盛过的葱花饼,不知道母亲头上的发夹,不知道那碗小米粥。他一定不会知道父亲第一眼看到母亲红袄的感觉,不知道母亲听父亲念书时的眼神,也不知道父母紧紧抱在一起时的交流。父母的爱是溶到骨髓里去的,化到生活中去了,可能只是一个微笑,一个针角。毫无感觉而又无处不在!而讲给儿女的,说给外人的,都是那些看起来轰轰烈烈的片段,而那不过是沧海一粟。

  需要承认,爱情小说看多了。会认为只有花前月下,海誓山盟才算爱;只有一怒为红顔,抛高官弃爵位才算情。那是别人的爱吧,不是自己的,也不是百姓的,小人物的爱应该是简单的,纯粹的!

  当生子觉得父亲不懂了的时候,我在想,他却忽略了一点,就是他的父母也曾年轻过,而生子从没有体会过年长的味道。世事都是公允的,你的苦闷艰辛,百转柔肠甚至雄心壮志,别人都曾有过!因为,他们曾走过!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三):《我的父亲母亲》:一曲二十世纪末融父母爱情与人间大爱的挽歌

  (一)作品总述及影视渊源 1988年,作家鲍十的小说《纪念》刊载在《中国作家》第一期上面。很快,张艺谋就注意到了这部小说。在他的促成下,作家鲍十在《纪念》的基础上,五易其稿,此外,两人经常探讨剧本,才有了后来搬上荧屏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葬礼是对生命终结时的最隆重的祭奠,爱情是生命成熟时的最灿烂的升华。”这是鲍十在他的作品序言里写到的话。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饱含分量和深情,给整部作品奠定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基调。和原著相同的是,电影也是也是在葬礼这样充满悲剧色彩且极具温情的大幕下拉开的。随着文学笔触的延伸变化和影视镜头的色彩变化,让人在爱情浸润美好与现实撕扯苦痛里品味了传统模式下一曲二十世纪末融父母爱情与人间大爱的挽歌。

  (二)《纪念》与《我的父亲母亲》 《纪念》可谓是《我的父亲母亲》的前奏曲,而《我的父亲母亲》是《纪念》的协奏曲。 教育乃国之根本。《纪念》从细处着笔,以我的父亲——骆长余为翻新学校多方奔走为切入点,期间,骆长余为了翻盖学校的木料受到了供销社干部的冷眼与冷遇,而另外一个“熟人”要了大量木料干部却很爽快地答应了。后来经一道手续——干部施压,木料的事情才办妥了。这无疑是对那个年代人情世故的一处绝妙的讽刺。回来的路上,骆长余淋了一场大雨,诱发了心脏病,便离开了人世。而《我的父亲母亲》则截取了父母之间纯真的爱情。由两人起初的相知、相爱、相离,到重新相聚,再由无奈哀伤的葬礼,回忆倒放到彼此渐有好感的爱情再到难以割舍的亲情,这其中有着常人无法言说的曲折感与厚重感。最终,两者都将落脚点和着力点放在了老师骆长余离世下葬这一情节上,以小见大,深入剖析了美好爱情与人间真情。 这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等构架与设定方面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可以说缺了任何一个都是残缺不全的。将两部作品连在一起,仿佛是一首壮丽而长吟的散文抒情式歌谣,这歌谣穿越了时空,不断地抽离链接,到如今,依然有着人性的温暖与人间的感动的回响。

  (三)现实冲突下的爱情镜像 一挂马车拉来了公派的教书先生——骆长余。自母亲与父亲骆长余相遇开始,便深深地爱上了他。母亲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长久熬夜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教室;时常不惜绕远路挑水,只为听一听父亲的读书声,看一看父亲。终于,他们几经波折,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当然,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爱情是这其中不可或缺的主旋律。在母亲眼里,父亲那朗朗读书声的读书声就是最好听的声音。在父亲眼里,母亲穿着红棉袄倚着门框就好像一幅画。慢慢地,两人互生情愫,那象征父亲对母亲浓浓爱意的红发卡便是其爱情的见证。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骆老师被打成右派。招弟怀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装蒸饺的青花碗也碎了。经锔碗匠锔过的青花碗看似浑全,而母亲未果的遗憾却难以抹去。在后来一次冒着风雪的追寻中,母亲田招弟病倒了。病床上,她依旧念着父亲,盼着父亲归来的日子。爱情是一种本能,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信念。可以说,正是爱情贯穿于始终给了母亲重病后的第二次生命。他们的爱情,虽似盈盈弱弱的微光一样,却时不时地如一股穿越冰河世纪的暖流涌上心头,给了苦苦等待的母亲以新的憧憬和希冀。 (四)浪漫序曲里的大爱交织 那是一个极其偏远的小山村——三合屯。父亲骆长余去世了。母亲田招弟有个心愿——就是想让村里人把他抬回来,走一走老路。而三合屯这个村庄,青壮年劳动力为了谋生,大多出外打工,不太具备把我的父亲抬回来的条件。于是,村长便建议用拖拉机把骆长余拉回来。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更何况父亲骆长余是为了村里的教育事业能更好地发展才去世的。作为儿子的我,和母亲商议,最终决定花钱请人抬父亲回来。很快,父亲回来了。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想到那传道受业解惑的骆先生仍旧在教授知识,那情深似海的父亲母亲还徜徉在暖融融的爱河里。 笔者认为,电影之所于不同于原著的最大亮点在于,在电影镜头化和色彩化的处理下,悲剧意识和浪漫情调放大化了,融视觉和听觉于一体,更能激发内心深处那或深或浅、微微漾漾的波澜情感。在此仅举一例,说一说恰到好处的旁白。那一天,风雪格外地大,抬棺队伍里有父亲教过的学生,有很多邻村的人,有很多“我”不认识的人。通过看似简单的讲述,却极富代入感,很好地让观众融入感情,让人不禁为父母爱情所感动,为人间大爱所感动。 (五)笔者的一点思考 蒙生阅读原著的想法,是因为笔者被电影那艺术化的处理方式和故事情节所深深地打动了。整部作品采用回忆的方式带领着读者走向了父亲母亲那个纯真的年代。在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纯粹,那么简简单单。不得不说地是,鲍十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写作手法,丰富了其精神内涵和深层意蕴,是一种相当成功的探索。 待我读罢鲍十的作品,合上书页,耳畔又传来那深情而悠扬的歌声,曲调里熔铸的是跨越历史的空间来赞美真挚爱情与人间大爱的挽歌,此处真情流露而感人肺腑,那歌声化作丝丝缕缕的暖流还将继续传递下去……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四):REMEMBRANCE

  

序言

本书共十六章。

  读罢,我才恍然大悟,同名电影仅是改编了第一、第二、第十六个章节,甚至可以说不是改编,而是原本原本地真实还原了这三个章节。张艺谋所追求的是田招娣与骆长余那一场朴素纯真的爱情,因而他剪去了除此之外的任何枝节,只保留了从初次相遇到错判为右派再到改造两年归来的过程,诚然,主要人物也只剩下田骆二人、姥姥、村长和夏木匠。

  小说则横跨了建国后的三十年,经历了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这三个主要时间点,叙述了田招娣与骆长余长达四十年磕磕绊绊的爱情之路、一家三口的日常以及骆玉生考上大学之后的生活。小说以“我”的口吻,倾尽笔墨详实地记载了那段关于一条小路的将近半个世纪的往事,呈现了一场极尽平淡却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既刻画了一个在传统保守的年代下勇敢追求自由恋爱的田招娣,又刻画了一个有着神圣精神追求的老一代乡村知识分子骆长余,以及一个成长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有着不同想法的叙述者“我”骆玉生。

小说的语言

  电影版侧重点几乎放在了田招娣身上,而小说时刻关注着田招娣与骆长余二人的点点滴滴,以及姥姥与“我”的参与。不得不说,鲍十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倍感亲切,读起来犹如在散步,慢悠悠地,却不乏新奇的表达。

  “第二天又是一个艳阳天儿。像昨天一样,阳光还是那样灿烂。灿烂的阳光在每家每户的房檐儿上都涂抹了一层亮丽的色彩,看上去薄薄的,就像一张纸,可以揭下来。”

  “太阳刚刚出来。阳光就像一场纷纷扬扬的毛毛雨,浸润着母亲年轻纯净的脸,也浸润着她匀称苗条的身材。 在细雨一样的阳光里,母亲就像一幅画儿。屋门敞开着,门框就似画的边缘,而她则是画上的人物。 阳光热烈而又朦胧,画面模糊而又真切。”

  “从夜里开始,北风就卷着漫天的大学,一刻不停地呼啸。而且雪越下越大,到后来,把天地都下得混沌了。”

  “母亲缓缓地站起来,田野上忽然长出了一棵美人树。”

  “四周一片宁静,仿佛所有的声音都被积雪吸掉了。 只剩下了父亲和母亲的脚步声。”

  “父亲母亲不再说话,沿着大路向前走去。大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磁带,不仅记录下了他们的脚印,也记录下了他们的声音。”

  “父亲进屋时母亲正抱着孩子轻轻地‘悠’,同时嘴里不断地说着‘啊不哭,宝宝不哭……’声音十分的轻柔,就像在轻轻地吹气——吹的是人间的仙气。”

  同时,鲍十的文字也可以深藏蕴意。

  “父亲换上了一身冬装。季节在更替,这是很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之一。”一句看似对大自然相当随意的描述,事实上是对故事里骆长余遭遇错判右派以及被文革批斗为地富反坏右的冷嘲热讽。

  而鲍十有时也习惯把话说得简洁明了又直击人心。

  “这天上午,父亲被送到了镇医院,到了这天夜里,他便闭上了双眼——永远地闭上了。”就这三十二个字,平白的两个语段,交代了父亲的结局,以及所有人闻讯之后的悲恸。诚然,这个叙述里一个悲伤的字眼都没有,但面对死亡时超乎寻常的冷静淡定,本身就是痛苦的无边无际,以至于容纳万物而变得平淡无奇。

田招娣与骆长余

  我想,大抵了解这个故事的人,都不会忘记田招娣在山坡上奔跑的场景。

  第一幕是骆长余来到三合屯的第一天,与人群中的田招娣相看了一眼之后。

  “她先是慢慢地走,走着走着就小跑起来。她满怀一种抑制不住的喜悦,感觉非跑不行。她跑在村街上,朴素的村庄在她眼睛里跳动。她的脚步充满了弹性,跑起来就像一头健壮的小鹿。她饱满的胸脯因跑动而起伏着,长长的辫子则在红夹袄上扫来扫去。”

  第二幕是田招娣在路边等待送孩子回家的骆长余,不料第一次太紧张,还没见面就跑进了小树林。

  “他们的歌声十分响亮,母亲老远就听见了。可是,连她自己也说不上为什么,这时候,却突然一阵心慌,根本没来得及细想,马上就从地上跳起来,迅速跑进了身后的一片桦树林,躲进了几棵白话说的后面。” …… “母亲楞了一下神儿,然后便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向前走去。她一路跌跌撞撞的,一边走,一边透过扶疏的树影看着走在大路上的父亲和孩子们。”

  第三幕是骆长余被错判右派,从三合屯被带走之后。

  “母亲迅速揭开锅盖,慌忙端出那只靠边的青花瓷碗,又用另一只碗扣住,再用头巾一裹,抱在怀里就往外跑去。 母亲跑得飞快。 母亲跑到屯头,屯头空空荡荡。 母亲又跑到屯外,仍然不见父亲和马车的影儿。 母亲跑到一座小山的山脚,停住脚四处看了看,随即向山上跑去。 母亲翻过这座小山,这才看见了马车,也看见了父亲。 母亲又来到一座山下,又朝山上跑去,再跑过这座山,她就能追上父亲了。 母亲拼命地跑。 母亲跑着跑着,突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她脚下一滑,一下子摔倒了,摔倒的同时,把怀里的青花瓷碗也摔了出去。”

  此外,我还相当欣赏,在骆长余被批斗为地富反坏右即将被带走时,田招娣据理力争勇敢的那一幕。

  这时母亲进来了。因为奔跑,她剧烈地喘息着。同样是因为奔跑,她脸色绯红,头发显得很乱,而且呈现出一种飘扬的姿态。

  一看见母亲,院子里的乡亲们立刻骚动了一下,同时气氛也骤然变得有些紧张。谁也不知道母亲会做什么,很显然,他们都希望母亲可以做点儿什么。

  母亲果然做了。她穿过人群,来到父亲跟前,一把拉住了父亲的胳膊,声音很轻却很坚决地说:“咱们不去……走,咱们回家!”

  包括父亲在内,院子里所有的人,都怔住了。其中也包括父亲身后的那个青年,他曾经是父亲的学生。

  父亲迟疑了一下。母亲一进院父亲就看见了她。父亲别提有多高兴了。那一瞬间,父亲甚至充满了感动。父亲之所以迟疑,是因为他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但是,父亲很快就坚定下来,跟着向院外走去。

  那个青年并不阻拦,显然也不想阻拦,父亲是他的老师,他知道其中的意义。

  不过,父亲母亲还没走到院门,就被工作组的人发现了。不知是四十多岁的人还是二十多岁的人,反正有人大喊了一声,“站住!”

  喊声过后,两个人即刻冲到了门口。两个人都有些恼怒,也有些紧张。其中一个又说:“你们上哪儿去?”

  父亲母亲站下了。母亲说:“我们回家。”

  在母亲说话的时候,工作组已经冲了过来,扑到了父亲母亲的跟前。只听那个四十多岁的人说:“说回家就回家?你们眼里还有没有国家了?有没有无产阶级觉悟了?有没有伟大领袖毛主席了?”

  母亲说:“别管我们有没有。我们今后不干这个行了吧?”

  二十多岁的人这时说:“你是他什么人?胆敢这样做?”

  母亲说:“我是他媳妇,我们是两口子,这还用说吗?”

  二十多岁的人又说:“骆长余是地富反坏右,是封资修的残余势力,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你要和他划清界限。”

  母亲没有马上说话,似乎在想什么。这样过了片刻,她才说:“我不明白,我们一不偷二不抢,一心一意地教书,为啥你们老是跟他过不去?他得罪你们了吗?你还让我划清界限……你年纪轻轻的……你这是做损知不知道?”说着,母亲激愤起来。不光激愤,她还伤心。她又激愤又伤心,说到最后已经要哭了。

  尽管挣扎是徒劳,但田招娣的这份勇气,无疑令人钦佩。在那个高度政治化的年代,她既没有读过书,也不识字,但她以一颗纯洁美好的善心,敢于冲破条框,追求真爱。

  第十六章是关于骆长余的后事,悲凉已然不自觉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众人抬棺回三合屯的送葬过程,于我而言,是极为有感触的,尤其是第三小节,这一处是高潮。

  过不多久,送葬的队伍就走出镇子,来到了通往三合屯的路口。这时候,村长又喊了一声:“骆先生,咱们离开了镇上,该上大路了——你走好啊!”

  村长的嗓音粗粝沙哑,听起来既沉重又苍凉。

  人们走上了大路。原本安静的路面,顿时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嗵嗵作响。大路铺展在苍茫的雪野上,看去那么长远,直到和远处的雪原连在一起。

  人群来到一处上坡的地方,村长喊道:“骆先生,咱们上坡了,你高抬脚啊!”

  上完坡又下坡,村长喊道:“骆先生,这当儿下坡了,留心点儿脚底下啊!”

  一会儿到了一个岔路口,村长喊:“骆先生,这嘎儿有个岔道口儿,你记好了,咱要顺着左首儿走!”

  接着来到了一个转弯处,村长喊:“骆先生,这儿拐弯了,你要往前看哪!”

  村长一声接一声地喊着,一路喊到了三合屯。

  这之后,人们又把父亲抬到坟地,安葬了。

骆长余与骆玉生

  其实,除却田骆二人相爱的视角,小说还留了另一条主线,即骆长余这一代乡村知识分子朴素的精神追求。首先,骆长余来到三合屯,纯属偶然,而留在三合屯,则与他的性格和理想有关。

  “学校毕业,在家没啥事儿,在街上闲逛,看见县政府那儿敲锣打鼓地喊人报名,一问,是找老师,没多想我就报了一个……这不,就来了……” “那你不后悔?” “不后悔。” “为啥?” “不为啥,我喜欢。”

  “这么多年,你爸就这么守在这儿,他待在这儿的时间,好像比待在家里的还多。”骆长余身上所彰显的,是最原始最朴素的知识分子形象,教书育人,传承师德。他对于学生的关心,丝毫不亚于对骆玉生的关心。甘愿留在小村落里教书四十余年,年老了还一心一意想要盖个新校舍,“你爸老了,这个梦必得圆了,不然就没这个机会了。”在三合屯为新校舍募捐时,骆长余特地换上了一件干净的罩衫,田招娣帮忙系最上边的扣子,以显得正式,骆长余却因此被勒了一整个早晨的脖子,说真的,这个片段我一开始哭笑不得,尔后体会更多的是骆长余对于盖个新校舍的决心。此后,他用尽所能,不惜放下颜面,亲自上县城向曾经教过的几名混得风生水起的学生筹集捐款。且直到遭遇暴风雪,送至医院时,所有人才明白,骆长余隐瞒了四十年,关于自己患有心脏病的事实。

  他们不遗余力地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奉献自己的一生,默默无闻地坚守在穷乡僻壤,正如骆长余在写给骆玉生的最后一封信中说道:“在我心目中,这早已不单单是个学校了,是个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前人劈山开路,后人昂首阔步。

  作为一个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的新时代的大学生,骆玉生渐渐发现自己与骆长余的思想差距,“有短短的一瞬,生子甚至觉得父亲是无知的。”而当骆玉生对毕业分配的缘由撒了谎之后,他的内心也开始有种不安之感,“他总觉得自己欺骗了父亲。说实话,他本来并没想这样做。可是,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偏偏他就这样做了。”而后来,当骆玉生从历史系老教授强烈推荐他入职的编辑部辞去职务,转投大学同学杨晓光的广告公司时,他看完父亲的信,“觉得自己和父亲之间是那么遥远。”因为他跳槽的原因仅此而已——

  杨晓光说到这儿,生子突然打断了他,说:“那……你能给我多少?” 杨晓光一愣说:“这个……先定三千……怎么样?不用急着答应我,回去想想再说。” 这时候,生子显得十分果决——在他的生活中这还是第一次——他当即说道:“不,不用回去想了,我来。” 这下轮到杨晓光吃惊了,他怔怔地看着生子,半天没有说话。

  此时,我不得不提到两个小说里篇幅不多的人物,一个是历史系老教授周昆白,也是骆玉生的女友魏小沫的舅舅,另一个是魏小沫的爸爸。周昆白与魏爸爸一向不和,用周昆白的原话,严谨地说,“志不同道不合。”魏爸爸俨然是一个相当典型的社会人士,在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网中如鱼得水,来去自如。而周昆白则与骆长余在某些程度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用周昆白的原话,“我觉得,在乡下当个老师挺好的。苦虽苦一点,却蛮受人尊敬。也没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往大里说,他们就是启蒙者,往小里说也一样。”,“我常想:要是没有他(周昆白六岁读私塾的先生),我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就不好说了。”他们不注重物质追求,却在精神追求上抱着崇高的理想。这才是师者。

  而正如周昆白一眼看穿的,骆玉生这个特定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两面性,“你文章中的矛盾,恰恰反映出了你思想的矛盾。也许不仅仅在如何看待婚姻和爱情这个问题上,在许许多多的问题上,你可能都是矛盾的。这包括你对生活的看法,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对一些人的看法。”骆玉生的确是矛盾的——一方面小时候对父亲充满了崇拜,长大后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面对困难的现实低头,向着经济化的未来四处奔走;一方面他肯定周昆白所指出的本质,“生子心里直冒凉气,教授的话就像匕首一样,直刺他的心头”,一方面他又夹在魏小沫和魏爸爸之间,深受恋人关系的影响。在思维中,他始终是清醒的,“他总觉得自己在精神上背叛了父亲。”而在行动上,他一边处于犹豫与自责,却一边走在“精神背叛”的路上。事实上,这无所谓背叛与否,只是思想水平分层,高度有所不同,常情。

结语

  此外,小说还涵盖了骆长余与骆家的矛盾,骆玉生与鞠华的初恋,骆玉生与魏小沫之间不了了之的爱情,生子的童年回忆,田招娣的待产,姥姥的意外去世,骆玉生考大学,骆长余去高中看望儿子,等等。如若要举出让人印象深刻与感动不已的场景,还真是数不胜数,比如田招娣背着屙痢疾的生子走夜路去镇上医院,又比如田招娣故意坐在小路边等待送外村学生回家的骆长余营造偶遇。

  小说比电影复杂很多,不仅在内容上,也在时代背景上,在表达内涵上。除了大篇幅描写了田骆之间这段动人的往事,小说还深入刻画了一个执着于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以及一个平凡的父亲和母亲对于后代的关爱。同时,小说隐含了众多的政治化历史事件,折射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中国社会现实。电影则几近架空,关注点完全落在田招娣一人,彩绘出那段美好而青涩的纯真回忆,不含一丁点杂质。

题外话

  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我始终对上个世纪末的这部著作和电影饱含着一腔深情,因为每当我近距离接触这个故事时,我都仿佛是在凝望注视着我的父亲与母亲的前半生,他们的经历与田招娣和骆长余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甚至是雷同。我曾预见过关于二老的后来之事,与小说里的结局一模一样,我想我可能是骆玉生,但我也尊重和敬仰即将像骆长余一样走向生命尽头的我的父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父亲母亲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