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22 00:44: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摘抄

  《阿姆斯特丹》是一本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3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姆斯特丹》精选点评:

  ●侥幸和压力导致毁灭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透着一股野心勃勃的机灵劲儿

  ●翻译太差。

  ●英国调调很浓,个人觉得意思不大。

  ●大报(broadsheet)翻成了“大幅纸张”,哎呦我艹。

  ●巧妙.

  ●7583 英文原版

  ●跟阿姆斯特丹木有关系。木有关系。

  ●厦门中山路光合作用~

  ●麦克尤恩和布克奖里比较差的一本了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一):豈是一個好看的小說可以形容的完整!

  非常細膩而且一反英國作家贅述風格,把人生的停止與流動,心靈上需要依靠與沉醉於孤獨中的畫像描繪的入木三分。非常直得收藏的一個作家!

  這是三個男人圍繞著一個女人的量子糾纏,只是變異的發端與接受者雖然同步,但是卻無法照單全收,反而在相互糾纏的情況下,一而再地在惡意四起的笑容裡彼此傷害著。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二):你读译文就真的读了麦克尤恩吗?

  原文第二章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是:

  Frankly,I'm not convinced."

  编辑部刚好有位国外版责任编辑叫弗兰克(Frank),不大招主人公报社主编Vernon的待见。新星版的译本就把这句话译成了:“弗兰克,你的不能让我信服”。

  在当下学术氛围中,读译文是很冒险的事,很可能你读的与原作完全不是一码事。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三):值得读。。。

  读伊恩的书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是一种无法言表,不知道怎样描述的感情,让人欲罢不能,深深陷入其中。。。

  朋友之间,拥有过同一个女人,彼此曾经是最信任的人,以至于可以托付生命,但又在最后彼此结束。。。这是怎样的一份“友谊”。。。

  很值得读的一本。。。人生的种种影射。。。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四):虚伪

  看这本书其实是个误会,因为对荷兰这个国家感兴趣,所以,当看到阿姆斯特丹这个书名的时候,就一时冲动买了这本书。看下来才知道原来讲的是英国的故事。地名只是一个借口罢了,是他们最终的死亡之地,因为这个国家对于安乐死的宽容,使得这些卑鄙的人可以在法律的制裁之外做出那些无耻的事情。

  让人奇怪的是一个女人的这些情人是如何相处的,其中的两个人还能成为朋友。这个命题从一开始就是让人质疑的命题,又怎么能有正常的结论呢?!于是,种种矛盾的发生也是不以为然的事情了,当然,最后这二位能不约而同的想到杀死对方,倒真的是一场黑色幽默了。

  小说以这个女人的死亡为开场,在结束的时候,她的两个情人临死之前在幻觉中都看到了这个女人的出现。真是神奇!因为这个女人的离去,使他们对彼此露出了本来的面目,那就是最虚伪的本质。人啊,真可怕!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五):麦克尤恩杀人不见血

  看书之前千万别看乱七八糟的书评,这个俺基本做到了。

  看书之后,当你有冲动为这本书说点儿什么的时候,也千万别看乱七八糟的书评。这个俺没做到,故事结束了就犯欠一样一鼓作气把译后记也给看了,于是就大煞风景SB了。这东西就SB在你当看完别人喷的口水之后,就眨么眨么眼儿的功夫,便发现那倒霉口水已经开始猖狂的跟你自己想的东西交媾糅杂,完全不受你控制。我并不是说那堆书评后记什么的写得有多烂,只是那些套路整齐线索连贯观点平平的文字就像程序整齐无孔不入的木马病毒!直接侵害你思考中枢,扰乱你的感受轨迹,把你的系统变成僵尸!

  麦克尤恩文风很干练的,很少拖泥带水,即使大段细节描写,也是那类精准连贯路数,一针见血范儿。

  这本《阿姆斯特丹》结构密实,很好读,一口气儿就能顺下来。

  情节不多说了。

  俩主人公的各式各样的冲撞是整个故事的轴心:

  一位作曲家和一位报社主编,二人之间拥有既牢固又不堪一击的友情。不用急着去定义他们俩的友谊到底是虚情还是真心,

  在冲撞之中作者将所谓精英所谓优雅的躯壳狠狠的揭开,露出最可怜的本性。

  没有善恶,只有立场。我们都可以搬出无数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即使那完全等同于自欺。

  作曲家在优渥的生活中追忆昔日的爱情,绝望的追寻早已枯竭的灵感,在曾经荣誉和优雅的表象中将自己掩埋。其实他早已一无所有,他已经写不出任何东西。

  报社主编得到了他一向痛恨的政治家异装癖把柄,他要将照片召告天下从而一步登天,于是制造了无数借口为这卑鄙下流的行径进行加冕。

  麦克尤恩不是在揭发,更像冷冷的同情。

  这个故事里没有人真正有罪,但是每个人都是顶着自己的枷锁去完成自己该犯的罪行。

  因为枷锁就像是标签,你已经戴上了,就得像履行义务一样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完。

  所以,对作曲家和报社主编来说,在这场风波中,也许他们真的不知道彼此身上正在发生厄运,也许他们早已互有默契般对一切了然于胸……谁知道呢?

  总之最后心有灵犀一样的结局就像一场滑稽的闹剧。

  你无需去阐释那满目疮痍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它就像丑陋的器官剥光了让你看着,随时提醒你,你也是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活在这混乱的世界上。

  麦克尤恩杀人不见血,他揭穿了这一切摆在那里给你看,然后冷眼旁观。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阿姆斯特丹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