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花》是一部由洛威·舍曼执导,凯瑟琳·赫本 / 道格拉斯·范朋克 / 阿道夫·门吉欧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牵牛花》精选点评:
●不是很喜欢电影,但是是冲着赫本啊~~~
●K.赫本初显演技之作,相比她后来的电影这部中的演技也只能算泛泛,醉酒后那段一会哈姆雷特一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桥段还算有点意思。。。小道格拉斯颜值够高也够嫩,但是脑子里老有个他耄耋时候的样子挥之不去,虽然老年时他也算是个有腔调的老头吧。。。就剧本本身来说显得很简陋但是依然可以看作是彗星美人的前辈。。。ps导演舍曼看来很喜欢醉酒表演,不过他本身也是个酒爱好者,这片里那个醉的东倒西歪的剧作家可以看成是导演的一个分身。。。
●看看K赫本的表演。
●她的表演无疑是奇特的:影片开始时观众往往对她怀有敌意;影片放映到一半,观众便转而对她抱有同情和好感;而到影片结尾,他们就会为她而喝彩欢呼——George Cukor
●就那点破事儿...赫本演得其实也就是中规中矩...
●一夜成名....背后的故事
●凯瑟琳赫本个人秀,但还没好到封神的地步。当光芒四射的她喊出“我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年轻演员,我会变得越来越伟大,你会看到时”。真是令人赞叹,想起立喝彩,而结尾一句句“I'm not afraid”更是有意思。电影本身则没太大亮点
●无论剧情 质量都极其普通。K赫本演的也中规中矩,醉酒那段印象很深刻
●赫本说的正是我想说的!……
●莫名心碎的showbiz tale,Stage Door里她那条线像是这个的姊妹篇。女主这样人格不完整的人只能存活在她的空中楼阁里而片子也让她如愿以偿,其实可以更黑暗些……这角色有很多actress-y时刻,是个女演员都会很想演吧,Kate同学看起来过足了瘾。
《牵牛花》观后感(一):牵牛花,虚幻而短暂
惊叹的是剧中所展现的包容性。一个从乡下赊账追梦的女孩,常喋喋不休地叙述自己的梦想,人们纵是不相信也会微笑的聆听,这就是绅士的文化吧。作为电影剧情其实很完整,追求失败机遇得到害怕抗拒孤独再到自我认可,少的也只是修饰性的跌宕起伏的东西。只是不知道当女主高喊我不怕时nellie僵住的样子是不是有什么深意呢?对于人性的思考总是逐渐深入的,但这部电影已经不符合时代了。换句话说,这支鸡血打的不够烈啊!
《牵牛花》观后感(二):念台词的凯瑟琳赫本
评分仅针对女主角的表演:三星——水准之上,预料之中
Morning Glory是凯瑟琳赫本参演的第三部电影,也确立了其在好莱坞的明星地位。电影情节很简单,说的是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小演员渴望在百老汇大展宏图并最终如愿的故事。传言赫本在制片人的桌上看到该剧本后就坚信自己“was born to play the part”,在我看来她也演的不错,尽管不少影迷认为太平淡,尽管最后一场戏的台词让人摸不着头脑赫本也无力回天。
赫本从来都不是一个直觉型演员,她倾向于开拍前琢磨透文本并反复排练。在这里,女主角是个话痨,于是赫本一直飞速地念着台词,单调的砰砰砰的说话声是她诠释角色一心向上同时逃避现实的特质的唯一法门。我喜欢看赫本念台词,你知道她为角色设计了嗓音腔调节奏,可是又常常感受到她表演方式的松弛与真挚,还有幽默。
我想自己关于这个表演的正面态度多少是来自对角色的好感吧。聒噪,古怪,鲁莽,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对自己贫困窘境深深掩饰的自卑,我看到了她的脆弱她的率直她的倔强,可爱的女孩儿,年轻的剧作家会爱上她是令人信服的。
醉酒后分别表演哈姆雷特和朱丽叶,让宾客们惊艳了一番,我也忍不住猜想,如果只能用身体中脖子以上的部分表演,念着台词的凯瑟琳赫本确实有潜质成为伟大的女演员。
《牵牛花》观后感(三):好莱坞史上最伟大的女演员——凯瑟琳·赫本
好莱坞有两位著名的赫本,一位是倾国倾城的奥黛丽·赫本,一位是潇洒自由的凯瑟琳·赫本。在AFI评选百年最伟大的女演员中,凯瑟琳·赫本高居榜首。在她长达六十年的演艺生涯中,曾十二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四次摘得影后桂冠,至今无人出其右。
1907年,凯瑟琳·赫本出生于康涅狄格州一个富有开明的家庭。母亲是一位意识超前的女权运动者,这也深深影响了凯瑟琳·赫本,使她养成了独立自主、大胆开放的性格。大学毕业后,他决定成为一名演员,开始在纽约百老汇登台演出。之后它的表演受到雷电华公司的关注,邀请她到好莱坞拍电影,1934年的第六届奥斯卡上,凯瑟琳·赫本凭借个人第四部电影《牵牛花》获得了她的第一个小金人,第三部电影《小妇人》获得了最佳改编剧本的同时,还让她获得了威尼斯影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这位好莱坞当之无愧的女王的风采。
《牵牛花》中,凯瑟琳·赫本实验的伊娃是一个极具才华的青年演员,她渴望得到表演的机会,为此,她勇敢地向制片人推荐自己并获得了这个机会,在排练过程中,她爱上了制片人,可是制片人只是垂涎她的美色。同时,这出戏的编剧在默默地爱着她。在最终的首演中,她收到了观众的认可,也发现了自己的真爱。
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凯瑟琳·赫本的个人秀,她不仅有大量的感情戏,还秀一场莎翁戏剧,足见其舞台表演功力。除此之外,影片本身就乏善可陈了。
《牵牛花》中的伊娃有点内向被动,与赫本的性格相去甚远,而《小妇人》中的乔则是赫本的本色出演。这部由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莎士比亚之后被改编最多的作品,影片讲述了南北战争期间,马奇太太带着四个女儿维持一家,等待着前线的丈夫归来,虽然生活清苦,但一家人温馨和谐,在母亲的影响下,姐妹们经常帮助穷人。二女儿乔同邻居劳伦斯先生的孙子劳里情投意合,大女儿麦格则与劳里的家庭教师约翰互生爱慕。马奇先生在前线伤重住院,马奇太太去照顾她,四姐妹在家互相鼓励,共渡难关,不久,父亲伤愈回家。几年后,麦格与约翰结婚了,乔则拒绝了劳里的求爱,劳里远赴法国,而乔去纽约成为了一名家庭教师,并继续自己的写作,在纽约,她认识了德国家庭教师巴尔。三女儿贝丝因病去世,在欧洲,劳里与艾米偶遇并走到了一起。最终,自卑的巴尔鼓起勇气向乔表白,一家人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影片中,潇洒不羁的凯瑟琳·赫本饰演有男孩子气的乔,真挚而感人。在现实生活中,赫本的各种行为是反好莱坞式的,她不喜欢采访,拒绝在公众场合谈论自己的私生活,喜欢穿长裤,是第一个敢穿长裤出席奥斯卡的女明星,而且她长得不是漂亮绝顶,甚至脸上有雀斑,缺乏女性魅力,所以她收到一些观众的排斥,她甚至一度成为“票房毒药”。但是凯瑟琳·赫本的光芒是掩盖不住的,她独立坚强的形象受到了众多女权主义组织的赞赏与尊重。
相较于六十多年的演艺生涯,她出演的影片不算多,只有五十多部,但是精品迭出,她挑选剧本的眼光非常毒辣,宁缺毋滥。斯宾塞·屈塞与凯瑟琳·赫本是好莱坞有名的银幕情侣,二人共合作了九部电影。现实生活中,二人也是伴侣,但是屈塞因为信奉天主教,一直未与妻子离婚,所以二人并未共结连理。屈塞酗酒并患有抑郁症,但赫本一直不离不弃,因为照顾他而放弃了众多演艺机会。1968年,二人合作了最后一部电影《猜猜谁来吃晚餐》,电影公映前屈塞去世,赫本凭借此片获得了她的第二座小金人,此后,赫本一直孤独的生活。1969年和1983年,凯瑟琳·赫本分别凭借《冬狮》和《金色池塘》又两度夺得奥斯卡影后桂冠。
2003年,这位叱咤好莱坞多年的女王因病去世,享年96岁。
注: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影片分享:史上最全历届奥斯卡获奖影片资源,欢迎关注公众号“奥斯卡小站”,获取地址及提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