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技术垄断》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20 02:01: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技术垄断》经典读后感有感

  《技术垄断》是一本由(美)尼尔·波兹曼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41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07-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技术垄断》精选点评:

  ●嗯……还好看了《娱乐至死》,要不直接没法看

  ●亵渎是对一个符号威力表示至高礼赞的形式之一。渎神者和崇拜偶像者一样,他们都认真对待符号。

  ●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波茨曼想说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甚至不是一个反乐观主义者

  ●泛技术论。学术的道德关怀。

  ●完全抛开技术垄断是否有效率,将其中性化之后,才能读下去。否则,读一会儿就会开始偏题。

  ●媒介批评三部曲!!!

  ●从整本书的结尾可以看出来,波兹曼是一个有情怀的人文主义学者。他对现代社会技术垄断的批判,对沉湎于媒介产品的人表示担忧,但是又试图通过教育来唤起人们心中的属于人自身的本质属性。这不是简单的“重回过去”,不是让人们放弃现代技术,而是希望人知晓自身的根源,牢记人类几千年来富有创造性的文明。技术本身不可怕,当技术被用于成为衡量一切指标的工具,当人开始唯科学主义时,人类的灾难将悄然而至。

  ●人生第二本学术书

  ●难以认同书中的种种论断 所谓技术造成了意识形态的变革 扭曲了语汇的原有意义 弱化了人类生来而有的能力 并将造成以技术为源头的知识经济乃至权利垄断 危言耸听 全是先入为主的成见 只是作者本身怀旧情结使然的精神洁癖试图抵抗社会的洪流

  ●比娱乐至死更深入。

  《技术垄断》读后感(一):能带来启迪,提供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视角,看待世界科技浪潮下的社会现状和问题

  一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3天,看得有些辛苦,除却中英思维方式和语言翻译表述上的理解困难,书中表述的思想不时显现出智慧的火花,真知灼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多事例在生活中都能真切感受地到,却没有重视它,更不用说如此正式地去思考其中体现的问题,深究其本质和根源。当看到作者以精炼而极富理性的思辩语言描绘这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事实和现象时,有一种恍然大悟、直达痛处的酣畅淋漓之感。

  虽然这本书有些年头了,但在今时今日,书中关于技术垄断的观点完全适用,甚至体现得近乎完美,作者对世人的警示值得大家深思和关注。

  《技术垄断》读后感(二):书摘

  每一种工具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即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他给一种事物赋予更高价值的倾向,即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他的倾向

  在育儿、性爱和交友方面是不可能有专家的。这一切不过是技术垄断者的臆想,之所以看似可能会有这样的专家,是因为他们借用了技术机器;如果没有这些机器,这些专家会被完全解除武装,暴露出无知者和入侵者的本来面目

  有人强调我们要爱国,把爱国作为统一的教育原理。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爱国必然会转化为爱政府

  社会研究者和小说家都是对人们的一套事件做出自己的独特解释,并且用各种形式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解释

  电脑强化了官僚机构,压抑了追求重大社会变革的冲动,至少也是产生这种结果的部分原因

  一切理论都是过于简约的,至少会造成过于简约的效果

  《技术垄断》读后感(三):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与《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共同构成尼尔·波兹曼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三本书都探讨了技术对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影响,《技术垄断》更加体现了他将科学技术与传播问题相联系的独特视角。

  所谓技术垄断,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其中人们相信“即使效率并非人类劳动和思想的唯一目标,它至少是劳动和思想的首要目标;技术方面的精打细算总是胜过人的主观评判,公民的事务最好是由专家来指导或管理。”

  波兹曼不否认技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他认为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而人类文化也应相应的分为三种类型:

  工具使用文化:从古代到中世纪,技术服务并从属于社会和文化。(这是波兹曼认为最令人满意的文化)

  技术统治文化:从16世纪开始直到今天,技术向文化发起攻击,试图取而代之,但还不能撼动文化。(这是大致可以接受的文化)

  技术垄断文化:在人类社会最终进入集权化的技术统治——技术垄断的阶段的时候,技术导致的信息泛滥成灾失去控制,以往的信息控制机制,如学校、家庭、宗教、政党、国家和法庭,失去效用。最后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世界观,对人类文化构成严重的伤害与威胁。

  波兹曼提到,现在美国到处都是技术狂热者,他们看不到技术的弱点,这是危险的,技术的勃兴将带来更多难以控制的信息。但是,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只带来正面的效果,当信息数量不受控制,信息将变成一种垃圾,他们不但无法回答人类许多最根本的问题,而且也无法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上提供任何的指导作用。正如柯勒律治所言:“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技术垄断》读后感(四):文化如山倒

  什么是技术垄断,波斯曼在自己的书中说“任何技术都能够代替我们思考问题,这就是技术垄断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所谓技术垄断就是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

  中学学生物时我曾想,人跟机器人也没什么区别,就是个更复杂的很多程序的集合体,每个神经元的反应机制和if、y语句其实一样,只是更大数目的反应单元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伴有进食饮水所提供的物质保证,我们进化成为这样一个情感复杂的生物。所谓意识,不过是我们对外部世界一套自成体系的判断分析和反应。反观天演论进化路上被人类甩在身后的动物,冠以“低等”形容的生物,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机制没那么复杂罢了。当今电子实验室造出的一代代更智能更拟人的新机器人,不也正走在这条进化的路上吗,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继续赋予机器人更丰富的逻辑语句更敏感的感受器,供以源源不断的电流(以后发明出快没电了就自己找电源的机器人也说不定),机器人终有一天将与人类平起平坐,且拥有一套自己的意识,不知道对此我们应该期待还是恐惧。

  此外,书中强调如今的信息泛滥也是技术垄断的表现特征之一。伴随技术发展人类对外部环境的了解与掌控能力愈发强大,同时催生了无数统计数据和各种客观知识,可这些内容,有多少具有真正价值呢,有多少对人们生活或改善生活切实有用,有多少是无任何指导意义的统计结果,只制造着信息垃圾,让人麻木茫然和无所适从?

  技术手段逐渐替代我们的思考方式,无用信息不断涌入生活,人们却未曾因技术发展获得想象中的便利,而是在泛滥信息中难以取舍,焦躁不已。文化本是随人类历史积淀出的意识表现,在速食信息的当代,对溺于社交网络和各式讯息而无法专注的现代人来说,文化已成为一个单薄脆弱的名词,一个高飘远的概念。

  技术大举入侵,文化如山倒去。

  《技术垄断》读后感(五):2018.5.30《技术垄断》30/3 √

  50min、141页

  人类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使用、技术统治和技术垄断三个阶段;

  人类文化大约也分为相应的三种类型:工具使用文化、技术统治文化和技术垄断文化。

  作者提出,【工具使用文化】和【技术统治文化】是有区别的。

  在工具使用文化阶段,技术服务、从属于社会和文化;

  在技术统治文化阶段,工具在思想世界里扮演着核心的角色,一切都必须给工具的发展让路。工具没有整合到文化里面去,因为它们向文化发起攻击,它们试图成为文化,以便取而代之。

  如果一种文化的理论,不给道德领域里可以接受的信息提供指引,把它称之为【技术垄断】。

  比如,科学理论的教诲是,不理睬占星术,精神治疗,和神创论的信息。

  我们最强大的意识形态工具就是我们的语言,语言是纯粹的意识形态。

  新事物需要新词汇,但新事物的词汇也可能会改变旧词汇的意义。

  新技术改变社区的性质,改变语言文字,也改变我们的思维。

  技术统治文化是世界提速,我们可以更快的到达目的地,它加快了做事的节奏,我们花费的时间减少,完成的事情却更多。

  我们没有时间去回顾和思考失去的东西。

  信息泛滥导致技术垄断,不得不过度依赖技术方法来控制信息流。

  举个例子,学校可能会排除精神治疗和占星术,法庭可能会排除传闻的证据。

  最后作者的疑问是:如果一个国家完全屈从与技术思想世界至高无上的地位,它还能够保存自己的历史,原创精神,和人文情怀吗?

  看完了尼尔波兹曼的三本书,引起了我对技术时代的思考…

  爱因斯坦及其同事告诉我们:评判任何东西都没有绝对的手段,一切东西都是相对的。

  那么我认为辩证的看待时代的变迁,不全盘肯定不算盘否认,历史发展有自己的进程,我们时刻保持优质信息对流,才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技术垄断》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