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公家花园》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29 03:07: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公家花园》读后感100字

  《公家花园》是一本由陈丹燕著作,作家出版的24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家花园》精选点评:

  ●在虹桥机场的候机厅买的,一路上就靠这个打发时间。

  ●再细腻些更好。我是喜欢陈丹燕笔下的上海的。

  ●一如既往陈丹燕式的上海历史追溯。

  ●陈丹燕:反反复复都是上海的剪影

  ●“犬和华人不得入内”真的存在过!颜永京先生不仅是在传教,他在传播公民权利。英国侨民不仅是对华人的居高临下,他们在试图寻找一丝身在伦敦的安慰。书很棒!

  ●小时候我们感冒吃的药叫“安乃近”,殖民地时代在上海主流语言是“洋泾浜英语“,阿叔泡茶用的是果珍瓶子。。。迫不及待想读她其他的书。

  ●上海,上海!

  ●可能年岁增长吧,感觉不像当初读陈丹燕的“上海的”作品舒服,毕竟还是没有作者那份属地感情,理解不会那么深刻。

  ●陈丹燕的书里不算我最喜欢的一本,但是我得说,她真的懂上海真的爱上海。

  《公家花园》读后感(一):忧伤的外滩公园

  用个人的故事,写一段历史,一直是陈丹燕所擅长的,不同的是上海的金枝玉叶等用的是一个人的故事,而这次是一群人的故事。是想反应外滩公园,现在应该称为黄埔公园的各个侧面吗?可为什么黄埔公园的公园为什么都充满了孤独感,一种家园的失落感。这种失落存在在曾今居住在租界中的外国侨民中,存在在曾今的遗老遗少中,存在在那些曾今为华人不得入内大声呐喊者,也存在在现今每一个普通人群中。公园的景象不该是越来越好吗?

  附注:实在不喜欢颜永京的那段,他的魂魄面对现今的黄埔公园,太过牵强。他本来就是孤独的人,孤独于那个时代,也孤独于大多数人的想法,又怎么是芸芸众生能解读的了,体会的了的。吉姆和史美娟的应用也穿凿了,何必呢?

  伍芳思的故事反而令人深刻,虽然我无法苟同“天生的权利”这一说法,他和F.H.L的故事,或者说一群群英国侨民的结局,只能说是必然的。我一点不想理解也不同情他们。

  最后,想起了小宁在阳光下的挥手,远处飘来了吉姆的话“我家从来不像你家,总是理直气壮站在明亮的中央”。

  《公家花园》读后感(二):从公家花园看中国公民权利的百年变迁

  公家花园

  这本书节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以公家花园为线索,从“No dogs and Chinese admitted”到公家花园为所有中国人所共享。勾勒出上海在百年变迁中的图景。

  偷偷摸摸离开上海的英国侨民,解放后出生的中年上海妇女,已经成长为历史老师的凄惶的回沪知青子女,从个人的悲喜中透视出公家花园的变迁,也是中国社会的变迁历程的缩影。

  公家花园象征着秩序,文明,对公众权利的尊重,经历了百年变迁,中国人,如何从被禁止进入,到全民共享。

  颜永京

  颜永京在上海创办圣约翰学院,自己教授数学、自然、哲学、神学和祈祷课。从前翻译的西书,终于成了教科书。中国从孔子传下来的四书五经,终于因此走向了式微。

  “自从1881年被拒绝入园,他开始在上海的中文报纸和英文报纸发表文章,介绍什么是现代民主社会。介绍作为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可以拥有什么权利。介绍什么是公民的公权和私权。到1885年,他又联合当时上海游民的大洋行买办和华商给工部局写信,要求向华人开放公家花园。当时和他一起签名的八个人,其中就有唐廷枢。”

  114

  上海从1840到2005年的几番沧海桑田,在图片里从他们眼前流过。没有抒情,没有迷茫,也没有吉迪小时候习惯的民族主义高调。小宁这一次一方面轻而易举地超越了从前对近代史的歪曲,一方面也超越了会员名感叹沧海桑田的激越感情。她描绘了一幅没有被意识形态左右的历史。吉迪体会到了这个立场的超然。既羡慕又不平的淡淡嫉妒在他记忆中苏醒,这让他想起在上海度过的中学时代。如今,小宁还是理直气壮地当上了上海史专家。

  我去过平遥,参观那里的票号。在上海的现代银行起来之前,平遥的票号是中国最牛的传统银行。上海银行兴起,平遥的票号就走了下坡路。现在去看看那些原先的老宅子,才懂得什么叫物是人非事事休。那些雕花门窗,雕花走廊,上百年的古树,现在真是脏极了,破极了,旧极了,里面住的人,却都还是当年大户的后代,也都是不成器了的。他们现在又靠那些宅子赚钱呢,去看那么破烂的宅子,开开门,给十块钱。一看到上海人这样数钱,我就要想到平遥的凋敝。

  180

  留下严信厚的照片,是被他的眼神打动了。在那双沉郁的眼睛里,默默的全是不服,对故土满目疮痍不服,对上帝面前人并不能平等的不服,对皇权不服,对洋人与国人间的隔阂不服,对祖国日益猥琐的精神不服,为受了委屈后滋长出暴掠粗鲁的游民习气的同胞不服,为一个小公园被毁在自己人手里不服,总之,就是不服。我相信,这就是吉迪小时候在公园里看到颜永京的眼神。

  不过,也许从颜永京看来,那个枷锁象征着封建时代中国人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无知,它还戴在高举的手腕下,就像许多中国人至今对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工业社会的公民,作为纳税人,有怎样的权利义务,仍旧是模糊不清的。

  他们心里都知道,自己如此珍视能保持体面的公共场所,珍视Public 的摩登感觉,是因为那些在英国小市民看来离奇的故乡经历造成的。他们只是微笑不语,一半由于自尊,不愿意诉苦,不想自己是英国人眼中的“礼拜五”,一半也明了即使他们说了,也没人能真正理解。既然已在伦敦安家落户,他们就想好好做个地道伦敦人。

  《公家花园》读后感(三):只看一次的历史

  吉迪

  这个世界与我们所期待的总是不同。

  对于世界的幻想,我们即使满怀着文艺作品中的深情,也没法在现实中严丝合缝地与它对上。

  吉迪对史美娟的一见钟情,与其说是史美娟吸引了他,不如说是他需要这样一个少女形象作为他幻想世界的出口。与史美娟初次在黄埔公园的约会就有一种屈尊纡贵的为爱情献身的自我感动,当这种牺牲并没有得到承认时,他已经认识到了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差别。

  当史美娟身上那种来自底层的粗糙和见识上的局促暴露出来时,她立刻离他幻想出的那个旧俄少女隔了十万八千里。即便在那时,他还不知他的家世,但想必他的父母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在家教上却从没懈怠过。这种潜移默化令他与史美娟划出了无法跨越的鸿沟。

  及至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珍重自己的身份与血脉,就更有资格去一径追求他心目中的情人,每个女朋友都是俄罗斯人即是明证,但也没有一个是十七岁时他心目中的那个俄国女孩。

  有时候想一想,他们所自重的家族地位,以及在殖民时期或许能够获得的高等华人身份,这种优越感在红色政权下是无处容身的,又特别是在万马齐喑的那些年。

  人们一生执著于身份,门第,血脉,家世,这个家园是不能给他们了,所以只有流落在国外,才能勉强保存那一点没落的尊严,同时怀着那现实中无处安放的乡愁。

  因为,真正的家园是已是没有了,让他们接受这个地域中的现在的中国,那他们宁肯一辈子不回来。吉迪也正是明白了这一点,在目睹了父母那一辈的经历,和经历了漫长而禁锢的青春期后,才几乎是以极其主动地姿态接受了伦敦与他的新生活,就好像他天生该属于这里一样。

  童年时代那种关于新旧时代的记忆对他来说是令人不快而疑惑的,这一点在多年的反思中令他更加明白这不快从何而来:他站在新的时代,但新的时代并没有那么好。

  所以当他那些同学嘲笑和攻击颜永京时,他让这个十九世纪的英魂快逃,而这个老人一句话就问住了他:为什么要逃?事实上,想逃的一直是他啊。

  陈丹燕安排这少年与出国又执意归来的颜永京相遇,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颜永京

  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关于他的那些确实的史料记载是真的。

  从他那里,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家族是怎样被改写了历史,源头是怎样被改变的。

  他的家庭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尽己所能将他送进了英文学校。他依靠自身的努力与优秀改写了自己命运,也改写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或许这么说并不完全正确,他是个杰出的人,但也是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

  我难以肯定他会不会在心里更喜欢美国多一点,因为他受的影响如此之深。但毫无疑问,他是爱着自己的祖国的,这从他回国包括日后的一系列举动就可以看出来。

  在他身上,所有悖论被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每个选择都是艰难的选择,任何决定都不是轻松的决定。在今天来看,很难想象会有这样的一个人。

  身为华人,却当了传教士,继而又回到自己的祖国来传教,简直像是两重身份的错乱;一个从做派到思想都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人,却努力致力于提高华人的地位与待遇。开办新学,翻译著作,这是给十九世纪的中国带来首批民主思想风潮的人之一。难怪小雯子的同事要说这种左右脚穿反了鞋子的感觉。放在今天任何一个社交网络上,肯定都要被质疑为虚伪的美分,分分钟在秀优越感。

  中国人质疑他,美国人也质疑他,不过,在一开始做出选择时,他就早知道这是一条很艰辛的路吧。而以他坚韧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才始终能在这条路上坚持下去。

  他培养的儿子们也都是出国深造,并回来报效祖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一个人的思想,格局与能力竟能给自己的人生,给家族和整个社会带来这样的变化,不能不说是叫人惊叹和震动的。

  “他是站在东方和西方交汇最前沿的中国知识分子,先是时代将他的血肉之躯放进东西夹缝里,再是他自己努力将自己深嵌进去,将自己的孩子们也嵌进去。这夹缝在他看来却是广阔新天地,可以不记伤痛。”我能感受到陈丹燕在写出这段话时满含的敬意。

  小白

  历史果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吗?

  即使到今天,关于公园门口有没有过这块牌子依然众说纷纭。

  最近的,就拿知乎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依然争论不休。然而,既然没有那样黑白分明确凿无疑的证据拿出来,大家也就只能根据这样的资料拥护自己的看法了。

  无中生有的事情到底是难做的,小白不是老枪,却无意中犯下了与老枪一样的错。与其说他们制作这块牌子对上海近代史有多大的影响,不如说是对他们自己的人生造成了莫大的影响。

  老枪一辈子不能成为一个清白的历史学家,始终在周围人的质疑和嘲讽中难有建树。嘴上再说不在意,这也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重大事件,他心理上仍旧是回避的。

  小白则直接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倒也并不是说他就一定有多好的学术前途,只是,终归这算得上是他的理想。却因为一个没把持住,难以打开的心结,自此就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而要在暮年追悔无限,将一生意义都否定,这才真是令人唏嘘。

  只写了这三个人,不想读了,所以写不下去了。这本书,看第二遍,能看出很多缺点,读起来也比第一遍索然无味很多,所以就这样吧。

  《公家花园》读后感(四):上海公园的“风花雪月”

  凡人都有“取景框”,但身为作者,他们的取景框应当是广角式的,也即应当尽可能将丰富、立体的世界纳入眼界。若写作小说,则笔下那些人物可以径自发声,作者所做的,是竭力倾听、忠实转述人物的声音,而非主观代言。

  《公家花园》一书,写景状物的细节处仍可见作者细腻的体察与笔法,这也是陈丹燕写作的一贯优势,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注目,则继续着那股代言的味道。

  “站在那块花岗岩纪念碑(黄浦江畔纪念碑)前,我总是想象我小说中的这些主人公们,如果他们也站在这里,读这段铭文,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我大致能猜出来他们的想法,真正的众说纷纭”,《公家花园》里的人物:吉迪、颜永京、史美娟、小白、混血儿、……,他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固然有异,却无不服从于“血统论”逻辑:遗民的云端心态总是根深蒂固(苏俄文学读者的理想主义总是超拔不群);基督徒的宗教人格总是傲岸执着,小市民的沾沾自喜总是流于凡俗;中产阶级的不得其所总是与生俱来;几辈居于沪上的洋人过客的身份焦虑总是挥之不去。他们是个体,然声音洪亮如一个个群体,错落并一致着,他们把旧日上海渲染成了一个可以提供心灵慰藉、进行历史消费的地理空间,在既往左翼角度暴风骤雨的“武装”、“革命”、“压迫与反压迫”之外,在张爱玲或破落府第或寻常人家的苍凉底色之外,……曾经的半殖民地印迹助长了上海,使得关于它的记忆,成了另一种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西化物质文明及其想象效应的令人难以抗拒。

  几乎唯一的例外的是小雯子。父亲留下悬疑的罹难以及一度寄人篱下的不堪,予以了这个终于没有回沪的知青子女一种别样眼光,她没有与因受到慢待而怨愤上海的同事同仇敌忾,并时隔多年对爷爷和叔叔做到了同情与理解。小雯子,让人怅然想起很多年前同样出自陈丹燕笔下的少女宁歌,敏感、忧伤,也宽厚。

  书中有位成年后出落成了上海地方史学者的山东革命者后代小宁,《公园进行曲——背景:影像、记录与素材》部分关于她的“拾玖”在我看来蛮像陈丹燕的夫子自道:

  “一份已几乎不能翻阅的《字林西报》,一本1975年出版的《上海外滩南京路史话》,小宁经常对照着读。

  二十年代,不光华人愤怒,西侨也愤怒。租界里的居民,都觉得日子过得越来越不平等了。小宁想,这也许是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相比当时的中国政府,工部局在管理城市上的优越不可质疑。但是,就如同丘吉尔对民主的理解那样,民主是个坏制度,但在没有比民主更好的制度出现之前,人们只能选择民主。小宁套用丘吉尔的句子来表达她对工部局的评价。上海工部局对租界的管理方式是不合理的,甚至也不合法,但当时没有比它更好的管理,所以,即使它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批评与反抗,它仍旧是当时最好的。她就本着这个立场做研究。

  ……

  小宁最喜欢进入徐家汇藏书楼的老式书库,那里保留着欧洲古老图书馆的格局,书架、木头扶梯,灯和空间,以及木百叶窗后面的那种沉郁的幽暗。那里保留着一百多年来天主教区积累的各种外文书和外文报纸,以及租界时代的外侨生活记录。那是一个永远消失的世界。小宁总是由衷地感到自己在探寻一种神秘的精神联系,城市的过去和现在之间,以及在个人和历史之间。这是小宁成为一个上海地方史专家的动力,也是她每次结束工作,都及时离开欧洲和美国,回到上海的原因。她不像土生子小白那样,自然而然地留在美国,做一个穿李牌便裤的中西部小城中产阶级。对小宁来说,上海是个有趣的地方,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更能吸引她的注意力。”

  此种“研究”(或写作)的立场,何谓“超然”?

  《公家花园》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里头七个篇章各有虚虚实实的人物以及附着于时间线索的浅淡情节,人物中的两三个,偶有交集。书中搭配了大量历史图片和原始文献的素材,但不能改变通篇主观与感性的本质,所有一切汇集起的老上海,基本是作者浏览、欣赏后加以衍异的产物,如同《上海的风花雪月》里说到的“那是个多么神秘、多么似是而非、多么纸醉金迷的时代,如今我们眺望着它,像破落地主家穷大的灰孙子看从前的家谱”,自《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色拉》、《外滩影像与传奇》、《慢船去中国》直到《公家花园》的n次回望里,清晰可见一个人满腹复杂的好奇心与不乏自卑的神往。有时,我甚至忍不住刻薄地想:大约因为这位回望者连地主家的血统都不具备,所以,才又回望得格外使劲吧?竭力探幽入微,竭力提升细碎小巧,陈丹燕终于把上海朝着某个方向深度符号化,并相信自己为梦境打上了“历史”的深深烙印。

  不同于美学史上那段为人熟知的往事:日本人中江肇民较早选用汉语词汇“美学”去翻译法文esthétique,这一汉译词随后被引进中国,《公家花园》里提到“1860年代,他(颜永京)在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饥渴中努力翻译西书。他翻译了心理学著作,美学著作,教育学著作。‘美学’这个词,就是他创造的”,此说新鲜得叫人好奇其凭据该如何查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公家花园》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