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公众风潮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3 04:09: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公众风潮读后感精选

  《公众风潮》是一本由查伦·李 / 乔希·贝诺夫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众风潮》精选点评:

  ●my first book,and wish u enjoy reading.

  ●讲了互联网目前的趋势,值得一看。

  ●#公众风潮#Web2.0的兴起,不只是互联网技术,而是一次社会变革,这对传统的市场营销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传统的产品样式,渠道模式,推广方式,定价都被新的互联网浪潮冲散、重构成为独特的互联网经济模型。本书主要是给传统的企业主和传统的市场营销人员准备的,它基本涵盖了所有web2.0的网络应用,以及如何运营这些应用程序给企业服务,这种服务在本书中更侧重于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作者写这书的时候,twitter应该还没到今天的程度,今天Twiiter已经具备了客户联系,客户反馈,客户激励,舆情监控,危机公关等强大的能力。

  ●互联网风暴,博客营销,微博营销,总是让我们对很多事认识更高一层。我们该感叹这个世界的变化之快,还是该努力跟上去,甚至超越。那我想自己还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超越吧。

  ●设计的读者是公司。内容是极好的,不过不太适合中国读者。

  ●进步与思考。例子老旧但依旧有说服力!除了拥抱风潮,似乎没有其他方式可以从市场营销角度创造成功。2 months,done.

  ●从策略的角度看问题,感觉比《社会化网络规则》更加有指导性,如果想深入研究互联网营销,推荐先看这本书。然后再继续研究。

  ●这本大概粗略读下即可,对我来说并无新颖的观点,某些与《未来是湿的》看法有类似之处,现已成为关于互联网的常识

  ●其实读的是更新版,但那个版本没什么评论。 把公众风潮作为一种战略思维。

  ●用一本书说明几个观点,没什么意思。

  《公众风潮》读后感(一):企业生存指南

  目前大量文献充斥着维基经济学、微博、企业2.0这样的热门的词汇,但吊诡的是企业却难以寻到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资料。还好这本《公众风潮》弥补了这一遗憾,其中包括了大量企业成功利用社会网络的范例,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建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工具书。

  《公众风潮》读后感(二):十条摘抄

  书写的不错,只可惜是翻译过来的,读起来跟中国写书的思维还是有点不太一样的,费了些劲,不过最后看明白了点。

  1.互联网上,流量就是金钱

  2.购买Google ,百度网站排名

  3.风潮原则: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非媒体技术

  4.在互联网领域,“速度”不是以年,而是以月和周为时间单位的

  5.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为业务而建立的社会化网络,也不存在博客上的商务会议。

  6.风潮来临,谁都没有回头路

  7.广告就是通过反复吆喝,广而告之。

  8.人气制造内容,内容带来流量和链接,流量和链接可以提升网站在搜索引擎里的排名,而排名会带来更多的流量,如此这般,往复循环。

  9.向群众取经,向风潮讨创意

  10.与客户开展对话,运用技术与理解,并利用他们的知识。

  《公众风潮》读后感(三):风潮往往让我们身在其中,不知其为何物

  刚才瞥了一眼豆瓣上关于这本书的相关推介书籍,我就乐了,我想如果把那么一些书都看完,会很顿悟很感慨很惋惜这些书为什么不早出版十年。

  最近很流行各种网络营销或者营销网络化的商业书籍,真是众乐乐,看了很多很多都觉得写得很好,太对了,但是有没有想过,这些书籍大多是对一个典范或者一些成功的先例进行描述和剖析,而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我们刚刚且正在被这个典范或者这个先例的模式所震撼所迷惑的时候。就像PPG/VANCL的那时候,我们惊叹《轻公司》多么的一语中的啊;360/阿里巴巴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膜拜《免费》/《众包》这样的读本多么的醍醐灌顶;金融危机来了,我们开始坐下来看《活法》聊《基业长青》。但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没有在这一切之前就先看到这些书,然后我们变成了弄潮儿,飞舞在时代前沿。

  《公众风潮》亦是如此,只不过,这本书的撰写手法和取材角度,都实属上层!

  书中有几处亮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POST的详细介绍,漏斗原则,聆听-对话-激励-支持-拥抱风潮的思路灌输,都可谓现实可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论。

  我们现如今,往往身在风潮之中,中国大陆也一样,我们很多企业做得很好,在WEB2.0的今天我们不论是模式还是技术,几乎不输给世界上的任何玩家。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无时无刻不被营销的社会环境,可以说风潮拥抱着我们,而我们往往都没有注意到,更别说加以创新利用。

  我接触过很多企业都深处风潮之中,包括罗维互动,后来被邓白氏收购的一家做直复营销的公司。我去和他们一个HRM在谈call centre的外包方案,言语之中,感觉得到这间公司是如何的珍惜风潮带来的机会。我希望他们成功。

  一些团购网站亦然,百团大战已是昨夜黄花,在千团大战的今天,谁更好的利用了风潮,谁才能活到明天。

  这本书看得很快,很多具体的方法论并没有多大的新意和创意,不看这本书也基本上捻熟于心,但是还是推荐,可以接来看看。

  《公众风潮》读后感(四):一本很好的web 2.0执行参考手册

  自收到书后,陆陆续续花了时间把书给翻了一遍,其中我认为重点的章节还读了又读。个人觉得,就内容而言,这本书的操作意义要大于其阅读意义。

  先来说说好的地方。

  我一般还蛮喜欢看老外写的该类执行相关的书。个人觉得,这些书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他所有的内容都会建构于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或是方法之下,在本书中,其最吸引眼球的建构基础就是对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使用情况的6类分组:创造者、评论者、收集者、参与者、观看者、不活跃分子,以及对于如何来应对的策略——post(people, objective, strategy, technology. )二是他的案例收集比较全,而且案例都会用统一的分析口径,也就是前文中的建构基础。

  这样的好处。首先是观点非常明确。看国内一些讲web2.0的书,总是引经据典,用了非常多的引语、罗列不同的观点,来证明自己所说的东西是多么的正确,但是结果却是书本身变成大而全的观点集子,却不能找到我真正需要的、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其次,具有更大的实际参考价值,如果我相信他的思考基础没有错误,那么,我就可以用它执行案例的例子来分析自己面对的情况,并可以充分运用其方式来解决我的实际问题。

  事实上,我觉得公众风潮书中这六类用户的分类,是非常恰当和适用的,特别是把评论者和参与者单独陈列出来,并进行了明确的分群,从电商的角度来说,这种客户分群的角度可以方便地适用于和用户进行的社会化交流,抓住主要的重心。

  举个具体例子:书中对于用户的定义用了很多可量化的标准。比如,创造者的定义标准为,发表一篇博客、发布个人网站页面、上传原创视频、上传原创音频/音乐;而评论者则为,发表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在其他人的博客上留言,在论坛上发帖,在维基上新建/编辑条目……这些具体的条目,结合一些发布频次、登录次数等等数据,就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主要客户群。

  另外,对于如何应对公众风潮,书中用了几个词语:聆听,对话,激励,支持,拥抱。单就内容而言,这本书其实非常简单,以上一些提及的词语就可以概括本书的全部内容,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引,而不仅仅在那几个单词。

  说说不好的地方。

  非常不喜欢公众风潮这个译名,第一眼看到基本不明白书名是啥意义,反而是副标题看上去更符合英文原文的意思。swell本身有膨胀、快速增长的意思,海啸比风潮更合适。如果一定要翻译成风潮,不如改名为社会化风潮更好。

  另外,案例确实很多,但是能够详细深入说明来龙去脉的案例不太多,对于想详细了解案例的我而言,如果能够有一些资料的注解,或者是链接地址之类的就更好了。

  暂时就想到这些,具体的内容就不分享了,还是等需要的时候看书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公众风潮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