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去捉狗熊》是一本由(英)迈克尔•罗森 文 / (英)海伦•奥克森伯里 图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要去捉狗熊》精选点评:
●节奏感,反转,搞笑,卷姐喜欢。
●很美的故事,仿佛跳了一段欢快的儿歌。
●嘿嘿
●记录一下和孩子的亲子阅读
● 有趣的故事情节,孩子非常喜欢
●韵律、节奏、画面,都不错
●我不明白的是为毛学校指定书目里有这本。。。。。莫名其妙的故事。。。
●春天树林,洞穴的画法。
●1、困境单色,战胜困境彩色;2、人物表情和团队细节所表现的感情;3、诙谐的结局和孤独离去的大熊背影。
●冒险的故事!NICE!
《我们要去捉狗熊》读后感(一):那一次全家的历险
语句很美,从简句,到复杂句型。重点单词重复度很好,比如bear hunt,比如river、mud、snowstorm、forest等。拟声词是一大亮点,给小朋友朗读时氛围极好。
买的是硬板大开本的,画面比中文的这个版本更具感染力。
这段旅程在见到大熊后达到高潮,小朋友喜欢自己快速讲述他们逃回家的路线,最终看到全家都钻到被子里,跟大熊说晚安~我们也可以熄灯睡觉啦。
完美的读物。
《我们要去捉狗熊》读后感(二):画面很赞的一个探险故事
故事很简单,但是很有去探险的感觉。
一个爸爸加四个孩子,这样的队伍去捉狗熊?
画非常赞,有一种印象派画作的范儿。整个的画面感觉非常活。
风撩起发梢,风吹起衣襟。
风吹过高高的野草丛,孩子们从满是半人高的草的山坡上的滑下来。
河水在朦胧中有着荡漾的动感。小鸭子们似乎就在水面上游动。小狗低头在河边饮水。小哥哥拉住想往前冲的小弟弟。
趟水过河时,小弟弟坐在爸爸的肩头回头望。妹妹的高高拎起的鞋子里居然有一条小水蛇!(呵呵,被儿子发现了!)
在幽密树林中被绊倒的女孩儿,站在倒掉大树树干上的爸爸。
看到狗熊啦,结果落荒而逃。狗熊一路紧追不舍~
冲回家,居然还忘了关门,大狗熊已经进了院子了!全家一起顶住门。锁好。躲到被子里,嚷着:再也不去捉狗熊了!
狗熊一个落寞的背影走在沙滩上。
怎么觉得挺可怜的呢?
人家只是想和你们玩啊~看到你们来好高兴,一路追着你们,结果你们却不睬我。
你们根本不理解人家狗熊的心啊!
对比出众的图,语言上不知是否由于翻译的缘故,有点怪。而且太重复,说这就是诗歌或是韵律什么的有点牵强了。
(当然是否1、2岁的爱听也不一定,我们快三岁才看的)
那么大的字,某些页一个突兀生硬的文本框在画的当中,煞风景了。
《我们要去捉狗熊》读后感(三):译文更正二
又让台湾人翻译坏了的一本书,启发社后台是台湾,所以经常顺手繁转简看都不看就把台版出成大陆版。质量堪忧。
中文版,怎么就变成这样了?
一位朋友也有同感,知道了原版的歌谣(老歌谣),决定用原版换下中文版。她让我抖落抖落这个中文版问题,我正想呢,有问题的不止一两本,一本一本地来,这是第二本。第一本是《花婆婆》。
重新译了一遍:
我们打熊去,我们打熊去
要打个大哒。
天气真叫好,
我一点不害怕。
哎哟,草!
高高的草。
飞也飞不过
躲也躲不过,
只能穿过去!
唰啦,唰啦!
唰啦,唰啦!
我们打熊去,我们打熊去
要打个大哒!
天气真叫好,
我一点不害怕。
哎哟,河!
又深、又冷的大河!
飞也飞不过
躲也躲不过,
噢,不!
只能从这儿游过去!
哗啦啦,哗啦啦,哗啦啦!
我们打熊去,我们打熊去
要打个大哒!
天气真叫好,
我一点不害怕。
哎哟,泥!
又粘又稠的泥!
飞也飞不过
躲也躲不过,
噢,不!
只能从这儿䠀过去!
我们打熊去,我们打熊去,
要打个大哒!
天气真叫好,
我一点不害怕!
哎哟,树林!
又黑又深的树林!
飞也飞不过,
躲也躲不过,
噢,不!
只能从中间穿过去!
深一脚,浅一脚,
深一脚,浅一脚!
我们打熊去,我们打熊去
要打就打个大个的!
天气真叫好,
我一点不害怕!
哎哟,下雪了!
铺天盖地的暴风雪!
飞也飞不过
躲也躲不过,
只能穿过去!
呜—— 呜——
我们打熊去,我们打熊去
要打就打个大个的!
天气真叫好,
我一点不害怕!
哎哟,山洞!
又窄又黑的山洞!
飞也飞不过
躲也躲不过,
只能从里边穿过去!
悄悄地,悄悄地,悄悄地——
那是什么!
湿乎乎的大鼻子,
毛茸茸的大耳朵
骨碌碌的大眼睛?
——是熊!
退出山洞!悄悄的,悄悄的!
穿出暴风雪!呜—— 呜——!
穿出树林!深一脚,浅一脚,深一脚,浅一脚!
䠀过泥塘!噗叽、噗叽!
游过河!哗啦啦、哗啦啦!
走过高草,唰啦,唰拉!
跑呀跑,跑到家。
开门,上楼,
坏拉!忘了关门,
下楼,关门。
上楼,上床,
蒙上被子,
打熊?快别提啦!
好好一个歌,中文的书就变成了散文故事。狗熊和熊之间是什么关系?Bear hunt中的hunt是打猎的意思,不是capture捉俘虏的捉,为什么这样译呢?再说也不看看画里的熊有多大,用“捉”和“狗”熊都不大合适呢。百度知识问答如下:
问
熊和狗熊有什么区别?_百度知道
答
熊的分类区域比较广一些,狗熊就比较专指一些,前者是对世界上所有的熊的概称,后者好像专门指东北哪嘎达的人对黑熊的称呼,又有人叫这种熊为“黑瞎子”,基本上世界上的熊大致分为棕熊,白熊和黑熊。
既然是个英国的老歌谣,不用再把它地方化成东北对熊的称谓,这个狗大可省略。
我这里尽力还原歌的节奏和韵脚,只不过是抛砖引玉,想就这个老歌众筹一下译文,肯定有译得好的。
就说重复的这两句,we can't go over it, we can't go under it, 翻译成飞不过尚可,第二句译成底下钻字对着字,但是没有道理,我劫索兴就改成绕不过,对仗起来也有点意思,飞也飞不过,绕也绕不过,飞当然是从上面,省了,绕不是从底下,不过对应了中文习惯,我们不兴说从底下钻过困难,倒是有绕开困难的说法。
《我们要去捉狗熊》读后感(四):只有爸爸带娃才会干出的事儿!
这段时间,橙子每天放学都不愿意回家,留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玩过家家的游戏,她做妈妈,一个小男孩做爸爸,一个小女孩做他们的女儿,还有一个小男孩做爷爷。他们会做饭、工作、看电视,就像真的生活一样。有时候还会模仿《小猪佩奇》里面的桥段,在花园里面种花。
孩子成长到2至3岁,想象力变得丰富起来,就会沉迷于幻想游戏中不愿意出来。像《我们要去捉狗熊》这本图画书,讲的也是这样一个亦真亦假的幻想故事。
它讲的是爸爸,带着四个儿女一起去山洞里捉狗熊,结果等他们找到狗熊以后,吓得要死,一路飞奔回来躲到被子里。
整个故事就像一部电影一样,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缓慢推进,突然情节迅速发展,达到巅峰,但在紧张的时候又会有忙中出错的情况,让人心惊,不过好在最后总会安全落幕。
整本书32页,有28页在讲他们在捉狗熊的路上遇到的困难。
他们遇到了高大摇摆的野草
他们遇到了又凉又深的河水
他们陷入了又深又黏的烂泥
他们遇到了好大好深的树林
他们遇到了又急又大的风雪
他们遇到了又窄又暗的山洞
当他们终于鼓足勇气、蹑手蹑脚走进山洞时,狗熊出现了,和他们的狗形成对峙之势。透过画面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得说不出话的氛围。
整幅图的构图成一条对角线,小狗在左下角,半蹲着身体,抬头仰望着狗熊,张着嘴巴哈气,非常紧张的样子;大熊的身体占据了右边整幅画面,居高临下,呈泰山压顶之势,眼睛露着凶光,爪子也十分尖锐。
这样凶恶的狗熊怎么抓得住?赶紧跑啊!
前面走了28页才走到山洞内,两页他们就跑回来了。节奏非常紧张、急促。
他们跑回了家,可是糟糕,出现了意外,忘记关门了。这也是电影中常常会出现的桥段,让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故事更添几分着急。
但总算虚惊一场,他们安全地躲到被子里了。
颜色的对比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在他们面临阻碍时,画面上是黑白炭笔画,寥寥数笔、灵动简练;在他们战胜困难以后,画面变成了水彩画,颜色鲜亮,描画细致。
黑白画上,一家五口背对着读者,似乎他们面临的困难无法解决;水彩画上,他们脸带笑意,一切都不是问题。
在黑白画上,文字是重复而带有韵律节奏的;在彩色画上,只有一个大文本框,里面是字体由小变大的象声词,窸窸窣窣,哗哗啦啦。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和爸爸躲在被子里说:“我们再也不去捉狗熊了。”
可他们真的去捉了狗熊吗?
首先看看他们经历的困难:野草茂密,应该正是夏天,可是转眼又经历了鹅毛大雪,那不是冬天吗?
然后看看他们的装备,不是要捉狗熊吗?怎么猎枪都不带呢?那岂不是去喂狗熊?
最后再看看孩子们在被子里的表情,满足又惬意,哪里是受过惊吓的样子。
他们大概每天晚上都会玩一次捉狗熊的游戏,然后每次结束后都会说:“我们再也不去捉狗熊了”吧!
这个故事源于英国一首童谣,海伦·奥克森伯里和迈克尔·罗森一人画图,一人改编文字,合作完成了这本《我们要去捉狗熊》。
这本书问世之后,获得了无数殊荣,它受欢迎的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孩子们爱幻想,而和爸爸一起经历一场紧张刺激的冒险之旅是他们最大的希望吧。
回过头来再看这本书,书中是没有“妈妈”这个形象的。
我们要去捉狗熊?妈妈怎么会同意呢?这也太危险了吧。就算妈妈勉强同意,也绝不会这么轻装上阵的。每个人估计都得背上一个最大号的旅行袋,带上食物、水、武器、保暖衣物、防潮装备等等等等。但如果这样的话,他们还能快速从狗熊的面前逃脱吗?
爸爸带孩子的方式总会有一种有别于妈妈的粗犷,他们粗心、随意,但也意味着刺激、惊险和有趣。磕磕碰碰总是难免,一不小心受了伤更是家常便饭。但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当中获得的快乐才会长久地存在孩子的记忆中。读这样一本书,在会心一笑之后,也带着你的孩子来一次大冒险吧!